使用者工具

章目<tab2>1<tab2>2<tab2>3<tab2>4<tab2>5<tab2>6<tab2>7<tab2>8<tab2>9<tab2>10<tab2>11<tab2>12<tab2>13<tab2>14<tab2>15<tab2>16<tab2>17<tab2>18<tab2>

第三章 業報瑜伽

在這物質世界,每個人都必須從事某種活動。但活動可使人綑綁在這世界或從中解脫。通過為至尊主的喜悅而活動,不帶個人動機,人便可從因果報應(活動及活動反應)的律則中解脫出來,獲取自我和至尊的超然知識。

1-2

阿爾諸納問:「如果智力比工作更好,為什麼 Krishna 要他從事這場可怕的戰事,他想為自己利益清除表像的迷惑。」

3

人可透過兩個途徑,嘗試覺悟自我:直接 Krishna 意識(業報瑜伽)的過程和間接哲學推敲(思辨瑜伽)的過程。

4-6

只通過不去活動,人不能免除活動的反應,也不能通過未經淨化的棄絕而變得完美。由於靈魂是永恆活躍,不可受到壓抑 ─人將無助地被迫活動。若在抑制感官之時,心中縈繞在感官對象,他只是一個自我瞞騙者、或一個偽裝者。 一個透過心意控制感官並從事奉獻服務的人遠遠優勝。

7

阿爾諸納應該履行既定的職責,因為它比不去工作好。即使是維繫軀體,人仍須做某一些工作。

8-9

人只應該為滿足 Visnu 而工作。否則,工作將成為束縛原因。透過為滿足 Krishna 而工作,人立刻從綑綁中解脫出來。

10-12

主把眾生送來時,隨同有祭祀犧牲,這會帶來一切繁榮想要的東西。通過祭祀犧牲,半神人得到取悅 ( 這最終是為了Visnu 的滿足 ),便會以祝福回應眾生。假如人享受提供品而沒有舉行祭祀,他便變成一個賊人。

13

奉獻者接受祭祀後所餘下的 (祭餘),並從一切污染中得到淨化。那些只為感官享樂烹調食物的人,吃進的是罪惡。

14-16

一切眾生以穀物維生,穀物卻需要充足的降雨。這樣的降雨受到半神人(他們是 Visnu 的僕人,祂透過祭祀而滿足)的控制。祭祀犧牲源自《韋達》經典中的規定職責。《韋達》經典從至尊人格首神直接展示而來。因此,主永恆處於祭祀活動中。人不追隨這一循環的規律,只從事感官享樂,過的生活是充滿罪惡並無用。

17-18

一位完全滿足於為Krishna作奉獻服務的人,再沒有什麼責任要履行。他也不是不活躍。他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除Krishna 外)。

19-21

一位只為Krishna工作、沒個人依附的Krishna知覺的人,到達至尊主Krishna那裡去。 偉大覺悟自我的國王像Janaka ,履行規定活動來給普羅大眾樹立榜樣。因此只為教導別人,阿爾諸納也應該為取悅Krishna而行動。不論偉人做的是甚麼,其他人也會跟隨。

22-24

自我滿足的絕對真理,Krishna,在三個世界中沒有什麼要達成,因此也沒有責任要去履行。然而,祂卻從事活動。如不這樣,普通大眾便會追隨祂而毀掉自身。

25-26

為了教導人如何為 Krishna 活動,一個有學識(Krishna 知覺)的人,就像依附活動的無知的人一樣活動,可是他卻沒有依附。

覺悟的靈魂不應該打擾業報工作者的活動,但卻應該以活動顯示,工作成果也可獻給Krishna。

27

在假我下的人,為自己做的一切拿功勞,但實際上這些活動是由物質自然三型態執行。

28-29

一位認識跟主關係的真實位置的人,清楚知道感官享樂的活動和奉獻服務之間的區別。愚昧無知的人,受型態的迷惑,從事物質活動,並變得越來越依附。一位 Krishna 意識的人不會刺激那些懶於認識自己跟 Krishna 關係的人。

30

將一切活動向 Krishna 皈依,完全認識祂的至尊地位,不求利益及宣稱擁有,擺脫軟弱無能,阿爾諸納應該作戰。

31-33

那些不嫉妒 Krishna 並跟隨祂的訓示活動的人,脫離果報活動的束縛。但那些嫉妒並漠視這些守則的人,卻沒有希望達到生命的圓滿。 每個人都按自己本性行事。更好的是留在自己位置,並在更良好訓鍊下,嘗試達到 Krishna 知覺。外表放棄自己的職責是毫無用處的。

34

在依附與厭離的規範守則下進行感官享樂,對在覺悟自我途上的人來說,並不安全。

35

人應該在完全 Krishna 知覺下履行自己的既定職責,而不是去履行別人的既定職責。

36

阿爾諸納問:「即使生物體有時不想行惡,他仍然被迫這樣去做,這是什麼原因? 」

37-41

那不可饜足的色欲、轉為嗔怒,並繼而轉為幻覺,是生物最大的敵人。他在不同程度上受欲望覆蓋,就如煙遮蓋火、塵封鏡及子宮覆蓋胚胎一樣。原來的意識便如此受到欲望這永恆的敵人覆蓋,它如火一般的燃燒,從來不會滿足。感官、心意及智力是色欲的藏身之所。色欲通過它們將生物的真正知識覆蓋,並讓他感到迷惑。從開始,阿爾諸納就應該規律感官,以遏制最強的罪惡大敵 ─ 色欲,欲望摧毀覺悟自我的動力及有關自我的知識。

42-43

整體而言,感官勝過軀體。心意在感官之上,而智力則在心意之上。靈魂是在所有一切之上。人應該通過智力,尋找靈魂的構成地位,並將心意從事於 Krishna 知覺,來征服這名為色欲貪得無厭的敵人。

備注

前一章是作為《博伽梵歌》的前言,解釋很多不同的路途:如數論瑜伽、菩提瑜伽、以智力控制感官,及沒有果報欲望去工作。 初習人士的位置也有所描述。這些都沒有系統化地被介紹。 人或可能誤解,要在靈性上取得進步便要從活躍生活中淡出。阿爾諸納通過發問這類明顯困惑事件,清除 Krishna 意識之途上的障礙。 《博伽梵歌》第三章描述到 Krishna 知覺是透過認識自己作為至尊人格首神永恆僕人,無視非人格的虛空為終極結果下傳播。在物質的生命條件下,人肯定會受到色欲的傾向和支配自然資源的欲望影響。主宰及感官享樂的慾望是受約制的靈魂最大的敵人。但通過 Krishna 意識的力量,人可以控制物質感官、心意及智力。 人不可能忽然間放棄工作及既定職責。但通過逐步培養 Krishna 知覺,人便能處於超然的位置,不受物質感官及心意的影響。人應該將穩定的智力引導到自己純粹的身份。這是本章的總結。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