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章目<tab2>1<tab2>2<tab2>3<tab2>4<tab2>5<tab2>6<tab2>7<tab2>8<tab2>9<tab2>10<tab2>11<tab2>12<tab2>13<tab2>14<tab2>15<tab2>16<tab2>17<tab2>18<tab2>

第二章 博伽梵歌內容總結

阿爾諸納向主Krishna皈依,成為祂的門徒,Krishna 透過解釋短暫物質軀體及永恆靈魂之間的基本區別,開始將祂的教導授予阿爾諸納。主解釋輪迴的過程,為至尊作無私服務的本質,及一位覺悟自我的人的特徵。

1

桑佳亞說 Krishna 鼓勵了充滿憐憫的阿爾諸納。

2-3

主 Krishna 不同意阿爾諸納的所謂憐憫心。阿爾諸納應該拋開這種虛假氣度,並在Krishna的指導下行事。

4-8

阿爾諸納的論據:

  • 他怎麼可以殺死尊敬的彼士瑪和朵拿。
  • 乞討過活總好過殺戮值得崇拜的長輩。
  • 殺戮他們後去享受物質利益,意即享受沾染滿血腥的戰利品。
  • 他不知道究竟征服他們,還是被他們擊敗來得好。
  • 最後他得出的結論,他感到困惑,Krishna 應該作為他導師,給他確切指導,解決他的問題。
9-10

桑佳亞給兌塔瓦施陀王說,阿爾諸納在拒絕作戰後,皈依為Krishna的門徒。Krishna 微笑的開始給他指導。

11-30

主在不變的靈魂上的教導: Krishna、阿爾諸納和所有聚集的君王的個別性都是永恆的。在苦樂中保持穩定的人有資格解脫。短暫的軀體沒有恆性,永恆的靈魂不會改變,這是看見真理的人的說法。意識遍佈著可毀壞的軀體的個體靈魂是不可毀壞的。那些處於知識中的人明白到,自我從不殺、也不被殺。

轉換軀體如同更換衣服。靈魂不是武器可以切割、火可以燒、水可以濕,或風可以乾的。他是不可摧毀、不可變更、不可移動的。他是不可看見,也不可想像的。即使人認為靈魂恆常的有生有死,仍沒理由去悲嘆。生死循環是必然的,所以人不該憂慮。即使人不接受靈魂存在,仍沒什麼可以憂慮。

受到物質能量迷惑,那些醉心感官享樂的人,或從構成地位、或從描述,將靈魂看為驚奇的。如此,主透過訓示阿爾諸納不要去為眾生悲慟,總結了靈魂的描述。

31-37

Krishna 繼續他的訓示。阿爾諸納不應該對作戰猶豫,因為,按照宗教原則,這對作為剎帝利的他是最好的。這樣難逢的機會為他打開天國的大門。 如果他放棄作戰,不僅疏忽了他作為剎帝利的既定職責,而且也將失去他的聲威與名氣,這樣他便為自己開趟了地獄之途。對阿爾諸納這樣一位人物,狼藉聲名比死去更糟。偉大的將令會結論說,阿爾諸納是因懼怕而逃離戰場,對他來說,這將是最痛苦的事。 死於戰場,他會到達天堂星球;征服敵人,他便獲得王國。因此,他應該決志站起來迎戰。

38

主 Krishna 直接指導阿爾諸納,為作戰而作戰,因為是祂想有這一場戰役。他應該不計成果的去履行。這不會是罪。

39

Krishna 總結祂對靈魂及身體的分析研究,並開始教導菩提瑜伽,通過它,阿爾諸納可從反應束縛中,釋解開來。

40

Krishna 說,在這路上,即使未完成,也有永恆得益 ─ 人將從最大的危險中獲救。

41-51

菩提瑜伽 決志在這路上的人,智力堅定於一個目標。其他人會被許多分枝的利益慾望分心。這類智力稍遜的人,受韋達經的華麗詞藻吸引,他們說,除了天堂之樂,再沒其它。他們受迷惑,並欠缺為 Krishna 做奉獻服務(三摩地)的堅定決心。

韋達經所面對的是自然三種型態的題目。阿爾諸納應該不在相對性下,超越這些並處於自我。一位認識 Krishna 是韋達經的目的的人,能達到韋達經的一切目的。

因此,Krishn a建議阿爾諸納不要依戀成果,在平心氣靜下,履行作戰的職責。這便是瑜伽。在這樣皈依服從下,一切惡行可被掃除。只有吝嗇者才想享受活動成果。

為了瑜伽 (不受束縛的工作藝術) 全力以赴,阿爾諸納應該在 Krishna 意識下行動,這是淨化反應活動的過程。偉大的聖哲透過這菩提瑜伽 ─ 奉獻服務的過程,擺脫出生與死,並達到那沒有苦難的目的地。

52-53

Krishna 說,當阿爾諸納的智力穿越幻覺密林,他便對那些曾聽過的、及將要聽到的,不再關心。

當他堅定在超然境界,不受韋達經啟示干擾,他便會達到自我的覺悟。

54

阿爾諸納問到一位穩當處於超然地位的人的徵象。

55-61

Sthita Prajna:是一位放棄各類心意推敲的感官慾望,知足於作為 Krishna 僕人的人。他不受三重苦難的衝擊打擾,將自己快樂歸功主所賜與,對依戀、恐懼和憤怒無動於衷。沒有受到善惡的影響,他關注的只是 Krishna。如同烏龜將四肢收回龜殼內,他有能力將自己感官,從感官對象中收回。

抑制感官享樂不能完全糾正人感官享樂的傾向。只有經歷更高的品味,人才能在意識上堅定。感官如此強烈,即使有辨別是非能力的人,心意也被感官擄走。人通過完全處於他跟 Krishna 的關係來控制感官,便稱為 sthita-prajna 或穩當處於意識。

62-63

墮入黑暗之途: 深思感覺對象產生依戀,依戀導致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忿怒接踵而來,由此產生幻覺。接下來是記憶迷亂,導致智力喪失及徹底破壞。

64-65

超越相對的依戀及厭惡,只為 Krishna 而從事感官活動的人獲得祂的恩慈。一位通過堅定智力完全滿足於自我的人,沒有物質的苦難。

66-68

一位沒有跟至尊主 Krishna 相連的人沒有堅定的智力或超然的意識。沒有這些,就沒有平靜;沒有平靜,由何來快樂? 像強風掃走水中的小舟,就算任何一個感官,都可帶走某個人的智力;因此,一個能夠遏制感官享樂衝動的人,被稱為智力堅定的一位。

69

內省聖者的活動對專注於物質的人士來說,是黑夜。物質的活動對這樣一位聖者來說,是黑夜。

70-72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Krishna 的居所。

備注

本章透過最高權威 ─ 聖主 Krishna,通過對物質軀體和靈魂的研究分析的解說,教導我們自我的覺悟。當人在沒依戀成果下工作,並穩定處於真正自我的概念時,這樣的覺悟是有可能的。

阿爾諸納是聰明的人,他能明白到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及想保護他們的願望,是他感到困惑的原因。因此,他請求主 Krishna,至高無上的靈性導師,給予明確的解決方案。他把自己獻作成為 Krishna 的門徒。 Krishna 斥責阿爾諸納充當自己是有學識的人。阿爾諸納爭論說,宗教原則應該比政治或社會因素重要,但他不能看到,物質、靈魂及至尊者的知識,甚至比宗教規範重要。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 Krishna 的居所。

Krishna 清楚說明,祂自己、阿爾諸納,與及聚在戰場上的所有帝王都是個別體。不論他們在受約制或解脫情況,祂永恆維繫著個別的生物體。

他們的個別性,在過去存在,將來也不中斷的繼續存在。因此,沒有理由要為任何人哀嘆。

對個別靈魂構成地位、超靈及自然 (包括物質及靈性) 有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 dhira,從不受到身體的轉變迷惑。 軀體在本質上不斷變化,而靈魂卻是永恆。這一結論由所有先見者確立。這是 Krishna 對受無知影響大眾給予的初步訓示。去除無知涉及重建崇拜者和值得崇拜者的永恆關係,及至尊人格首神及祂所屬部份差異的結論性理解。 根據 Krishna 的權威,人應該相信有一個跟軀體有別的靈魂,而不是無靈魂一回事,或者生命徵狀是在化合物反應達到物質成熟階段產生的。(因緣和合) 雖然靈魂是不朽的,但除非有它實際需要,暴力不被鼓勵使用。它必須是在主的允許下,而非人擅自的意思去看是否合理。 阿爾諸納放棄智慧及職責,決意終止戰鬥來讓他族人生存,也是一種感官享樂原則。於是Krishna 授與他靈魂和軀體的分析研究。 在此之後,Krishna 解釋菩提瑜伽 ─ 只為主的感官滿足而修習奉獻服務。一位處於 Krishna 知覺(或換句話說,聖主 Krishna 超然愛心奉獻服務)透過主 Krishna 的特殊恩典,達到菩提瑜伽的層面。這樣地,奉獻者便能夠容易在神永恆充滿喜悅的王國跟 Krishna 一起。 Krishna 意識的人的堅決目標,是建立在靈魂是超越軀體的概念的完美知識上。這知識並非理論,而是實際的,達到這知識的人再沒機會從事有報應的感官享樂。一位心意未穩當的人卻受各類果報活動分心而受轉移。 韋達經面對大部份是自然三種型態裡的果報活動,是要逐步讓一般大眾從感官享樂層面提升到超然層面。阿爾諸納被忠告超越這三型態,並讓自己穩處在自我中。 復甦作為 Krishna 不可分離的所屬部份的關係,Krishna 意識,是一切韋達知識最高圓滿的階段,也滿足了研究韋達經典的一切目的。 聖主 Krishna 是至尊主,祂在指引阿爾諸納作戰。因此,阿爾諸納與戰事結果無關。得與失該是 Krishna 去關注的。除為 Krishna 工作外,作為構成地位是僕人,他應該放棄一切從事。這才是真正的瑜伽。

除了在 Krishna 知覺中工作,一切活動都是厭惡性的,因為它們將活動者不斷綑綁在生死的循環裡。人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活動原因,吝嗇地稱自己為活動成果的擁有人。

在 Krishna 知覺中,或為主作奉獻服務的人,具有偉大聖賢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只關心 Krishna。在如此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下,人可以通過培養更高的品味─至尊主Krishna 的美麗 ─來控制感官。

感官需要真正從事。如果它們不被從事到主的超然愛心服務,它們肯定會尋求從事在唯物主義的服務去。透過將一切運用在主的服務上,人便能夠從淪為物質意識的受害者中自救。通過人為努力以遏制感官享樂力量是不可能的。 渴望這樣的 Krishna 知覺,是真正的無欲無求。因此,去認識人作為Krishna永恆僕人的真正位置,不去訛稱物質軀體為自我,也不去訛稱自己是世界任何東西的擁有人,並為祂的滿足而運用一切,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則。 在第二章中,業報瑜伽及思辨瑜伽明確被討論,奉獻瑜伽也略為揭示。第二章充當了整部著述的綱領。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