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ममैवांशो जीवलोके जीवभूत: सनातन: । मन:षष्ठानीन्द्रियाणि प्रकृतिस्थानि कर्षति ॥ ७ ॥ mamaivāṁśo jīva-loke jīva-bhūtaḥ sanātanaḥ manaḥ-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mama——「我」的;eva——肯定地;aṁśaḥ——片段份子;jīva-loke——條限生活下的世界;jīva-bhūtaḥ——條限了的生物體;sanātanaḥ——永恆的;manaḥ——心意;ṣaṣṭhāni——六個;indriyāṇi——感官;prakṛti——物質自然;sthāni——處於;karṣati——艱苦掙扎。 7.「生物在這個條件限制的世界中,不過是我永恒的部份。由於生命受條件限制,他們以六種感官(包括心意)苦苦掙扎。
要旨
這節詩淸楚說明了生命的身份。生物是至尊主所屬的個體 ─ 而且永遠如此。事實上,他們並非當生命受條件限制時具有個體性,而且在解脫後則跟至尊主合而爲一。他們永遠在片碎部份的狀態。這裡已淸楚說明了,是永遠地。根據《韋達》的說法,至尊主把自己展示和擴展爲無數的擴展,其中最重要維施紐範疇,其次就是生物。換句話說,維施紐範疇是個人擴展,而生物則是分離的擴展。通過個人擴展,祂展示爲不同的形體,例如主Rama、尼拉辛哈天神、維施紐神祇及在無憂星宿上所有赫赫的神祇。分離的擴展,也就是生物,永遠是侍奉者。至尊性格神首的個人擴展,也就是神首的個別本體,永遠存在。同樣,生物這些分離的擴展也有自己的本體。生物雖是至尊主所屬的個體,但也有片碎的部份特質,獨立性便是其中之一。每一生物有個體靈魂,有個體性,也有微細的獨立性,一個人誤用了獨立性,就變爲受條件限制的靈魂;若正確地運用獨立性,人時常在解脫狀態中。人在兩種情况中,在性質上,好像至尊主一般,都是永恒的。在解脫的狀態中,他脫離了物質條件,爲主作超然的服務;在生命受條件限制的狀態中,他受自然的物質形態支配,忘記了向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結果是,他須苦苦掙扎,以求存於物質世界。
生物、不僅人類或貓狗,甚至如婆羅賀摩、施威、維施紐等物質世界的較高的支宰,全是至尊主所屬的個體。他們全是永恒而非短暫的展示。「苦苦掙扎」一詞十分重要。受條件限制的靈魂被束縛起來,好像被鐵鍊銬镣一般。他被虛假的自我束縛,而心意則是驅策在物質存在中騁馳的主要因素。當心意在善良型態之中,他的活動就善良;當心意在情欲型態之中,他的活動就帶來煩惱;當他的心意在愚昧型態之中,他就會淪入低等生命。然而,這節詩中很明顯地指出,受條件限制的靈魂由於心意和感官爲物質軀體籠罩。當他獲得解脫時,這物質籠罩就會消滅,而且,他的靈性軀體就會展示他的個別身份。
據《中訓經》說,生物放棄這個物質的軀殼,進入靈性世界的時候,他就從獲靈性軀體;而且在靈性軀體中,他可以面對面地看到至尊性格神首。他可以面對面地聽祂和向祂說話。他可以原樣的了解至尊神首。據《聖傳經》說,在靈性世界,每一個人的軀體,特性與至尊性格神的無異。至於軀體構造,主所屬的個體生物與維施紐神祇的擴展,並無分別。換言之,在解脫的狀態中,由於至尊性格神首的恩典,生物獲得靈性軀體。
「至尊主所屬的個體」一詞也十分重要。至尊主所屬的個體與物質的片碎部份不同。在第二章,我們已經知道,靈魂不可能被砍爲碎片。這片碎部份不可以物質觀念來了解。它不似物質,分離後可再拼合。因爲這裡用了梵語「永恒」一詞,所以這個槪念不適用。片碎的部份是永恒的。第二章的開始也說,至尊主的片碎部份存在於每一個別靈體。這片碎部份,在擺脫了軀體的束縛後,在靈性天穹的靈性星宿上恢復了原來的靈性軀體,跟至尊主一起逍遙快樂。然而,據了解,生物作爲至尊主所屬的個體,在本性上,與至尊並無分別,正如金子的部份與金子在性質上相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