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22/25. 至尊性格神首說:「啓蒙、依附、幻覺出現時不厭離,消失時不渴求;處於自然型態的物質業報之外,無憂無慮地盤坐;了解只是型態在躍動,堅信不移;苦與樂無異,視土塊、石頭、金子爲一;睿明洞達,毀同於譽;不以榮喜,不以辱恥;友敵皆一視同仁;放棄一切業報追求 ─ 這樣的人已超然於自然型態之上。

要旨

阿尊拿提出三個問題;主逐一回答。在這幾節詩中,Krishna首先提出,處於超然境界的人不羨妬別人,也不渴求任何東西。生物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爲物質軀體所困;據了解,他們是受物質自然某一型態的影響。當他們實際離開軀體時,就脫離物質自然型態的掌握。然而,只要他們仍未離開物質軀體,仍是中性的。他們該爲主作奉獻服務,如此一來,他們自然會忘記把自己與物質軀體看成相同。一個人知覺到物質軀體的時候,他的活動只爲了感官快樂。然而,當他昇轉到Krishna 知覺,感官快樂自然而然停止。他不需要這個物質軀體,也不需要接受這個物質軀體的支配。在軀體內物質型態產生作用,但身為靈魂的自我遠離這些活動。他如何遠離這些活動呢?他並不想享有軀體,也不想離開軀體。奉獻者就如此處於超然境界,自然而然變得自由。他不需試圖遠離物質型態的影響。

跟着的問題與處於超然境界者的處世有關。受物質影響的人受給予軀體的所謂榮辱影響,但處於超然境界的人則不受這種虛幻的榮辱影響。他在 Krishna 知覺中履行責任,不計較別人毀他或譽他。對在 Krishna 知覺中履行責任有利的事物,他接受;除此,他不需要任何物質,無論石頭也好,金子也好。任何人幫助他在 Krishna 知覺中履行責任;他把看成朋友。他並不憎恨所謂敵人。在他眼中,一切平等。他把一切看成在同一層次上,因爲他認識得很淸楚,他跟物質存在,完全無關。社會和政治問題不會影響他。因爲他認識短暫的動湯不安是甚麼一回事。他不爲自己試圖做甚麼事情。他會爲 Krishna 做任何事情,但不會爲自己做任何事情。通過這些行爲,他實際上處於超然境界中。

字譯
譯文
要旨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