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3 節
श्रीभगवानुवाच
लोकेऽस्मिन्द्विविधा निष्ठा पुरा प्रोक्ता मयानघ ।
ज्ञानयोगेन सांख्यानां कर्मयोगेन योगिनाम् ॥ ३ ॥
śrī-bhagavān uvāca
loke ’smin dvi-vidhā niṣṭhā
purā proktā mayānagha
jñāna-yogena sāṅkhyānāṁ
karma-yogena yoginām
字譯
śrī bhagavān uvāca —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說;loke — 在世界上;asmin — 這;dvi-vidhā — 兩類型的;niṣṭhā — 信仰;purā — 以前;proktā — 據說;mayā — 由「我」;anagha — 啊,沒有罪惡的人;jñāna-yogena — 通過知識連繫的步驟;sāṅkhyānām — 經驗哲學家的;karma-yogena — 通過奉獻的連繫步驟;yoignām — 奉獻者的。
譯文
至尊性格神首說:「不帶罪業的阿尊拿呀!我已解釋了, 這世上, 體悟我的人分兩類。有些傾向於通過經驗和哲學思辨了解我;另一些則傾向於通過奉獻服務認識我。
要旨
在第二章詩節三十九,主闡述了兩個程序:數論瑜伽和業報瑜伽 (即智慧瑜伽)。在這節詩中,主更淸楚地闡述了兩個程序。傾向於以實驗性知識和哲學推究了解事物的人,硏究的是數論瑜伽 ─ 靈性及物質本性的分析硏究。另一類從事 Krishna 知覺,在上一章詩節六十一也 解釋了。在同章詩節三十九,主也解釋了,在智慧瑜伽( Krishna 知覺 )的原則下活動,能擺脫業報的枷鎖,而且,在過程中,完美無瑕。這原則在詩節六十一更淸楚:智慧瑜伽即完全皈依至尊(說得明顯點,即 Krishna ),如此,所有感官便很容易控制。兩種瑜伽相輔相成,分别爲宗敎和哲學。沒有哲學的宗敎只是情緖而已,有時甚至是盲信。沒有宗敎的哲學是心智推考。 Krishna 是終極目標。誠懇地追求絕對眞理的哲學家最後會達到 Krishna 知覺。《博伽梵歌》說明了這點。整個過程是了解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間接的過程是哲學推考。通過哲學推考,可逐漸達到 Krishna 知覺。另一過程則直接以 Krishna 知覺與一切事物發生關係。兩者之中,後者 ─ Krishna 知覺 ─ 較好,因爲哲學化過程並不會淨化感官。 Krishna 知覺本身是淨化過程。這種直接奉獻服務的方法,旣容易,又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