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16 節
एवं प्रवर्तितं चक्रं नानुवर्तयतीह यः ।
अघायुरिन्द्रियारामो मोघं पार्थ स जीवति ॥ १६ ॥
evaṁ pravartitaṁ cakraṁ
nānuvartayatīha yaḥ
aghāyur indriyārāmo
moghaṁ pārtha sa jīvati
字譯
evam — 如此地被指定;pravartitam — 在吠陀經中樹立;cakram — 循環;na — 並不;anuvartayati — 採取;iha — 在這一生中;yaḥ — 誰;aghāyuḥ — 充滿罪惡的生命;indriya-ārāmaḥ — 滿足於感官享受;mogham — 沒有用;pārtha — 啊,彼利妲之子(即阿尊拿);saḥ — 一個這樣做的人;jīvati — 生活。
譯文
「親愛的阿尊拿,不遵行《韋達》經賦定的祭祀犠牲制度,生命必然充滿罪業。耽於感官享受,虛耗生命而已。
要旨
拜金主義者的哲學是,拼命工作,然後享受感官快樂。主在這裏指責這種哲學。對想享受這物質世界的人而言,上述進行祭祀犠牲的循環規律絕對必要。不遵行這些規範的人,罪業越來越重,生命危殆異常。依據自然定律,人體生命的目的在以下列任何一種途徑自覺:業報瑜伽、思辨瑜伽、奉愛瑜伽。對超越善惡的超然主義者,賦定的祭祀犠牲無需嚴格遵守。但耽於感官享樂的人須以上述祭祀犠牲的循環規律來淨化自己。活動可分多類。不 Krishna 知覺中的人必耽於感官知覺,因此,須進行虔敬活動。祭祀犠牲制度之設立,在敎耽於感官的人,一方面可滿足欲望,一方面又不爲業報纏擾。世界的繁榮,非由我們努力,乃是至尊性格神首在背後安排,由半神人直接執行。因此,《韋達》經說,祭祀犧牲直接奉獻給特定的半神人。間接地,祭祀犠牲是 Krishna 知覺,因爲人好好地進行祭祀犠牲,必變得 Krishna 知覺。進行祭祀犠牲而不變得 Krishna 知覺,祭祀犠牲只算是道德規範。我們當然不該自限,進步至道德層面便停止。我們該超越道德規範,達到 Krishna 知覺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