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博伽梵歌 引言 紐約,1966年2月19-20日
Prabhupāda
oṁ ajñāna-timirāndhasya
jñānāñjana-śalākayā
cakṣur unmīlitaṁ yena
tasmai śrī-gurave namaḥ
我向我的靈性導師致敬,他以知識的火炬開啟了我被無知黑暗蒙蔽的雙眼。
śrī-caitanya-mano-'bhīṣṭaṁ
sthāpitaṁ yena bhū-tale
svayaṁ rūpaḥ kadā mahyaṁ
dadāti sva-padāntikam
何時能得到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的庇護?他在這物質世界中建立了實現 Śrī Caitanya 意願的使命。
vande 'haṁ śrī-guroḥ śrī-yuta-pada-kamalaṁ śrī-gurūn vaiṣṇavāṁś ca
śrī-rūpaṁ sāgrajātaṁ saha-gaṇa-raghunāthānvitaṁ taṁ sa-jīvam
sādvaitaṁ sāvadhūtaṁ parijana-sahitaṁ kṛṣṇa-caitanya-devaṁ
śrī-rādhā-kṛṣṇa-pādān saha-gaṇa-lalitā-śrī-viśākhānvitāṁś ca
我向我的靈性導師及所有奉獻道路上的導師致敬,向所有 Vaiṣṇava 及六位 Gosvāmī,包括 Śrīla Rūpa Gosvāmī、Śrīla Sanātana Gosvāmī、Raghunātha dāsa Gosvāmī、Jīva Gosvāmī 及其同伴致敬。我向 Śrī Advaita Ācārya Prabhu、Śrī Nityānanda Prabhu、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及以 Śrīvāsa Ṭhākura 為首的所有奉獻者致敬。我再向 Śrī Kṛṣṇa、Śrīmatī Rādhārāṇī 及以 Lalitā 和 Viśākhā 為首的所有 gopī 的蓮花足致敬。
he kṛṣṇa karuṇā-sindho
dīna-bandho jagat-pate
gopeśa gopikā-kānta
rādhā-kānta namo 'stu te
親愛的 Kṛṣṇa,慈悲之海,困苦者的朋友,宇宙之主,牧牛人的主人,gopī 的摯愛,尤其是 Rādhārāṇī 的摯愛,我向您致敬。
tapta-kāñcana-gaurāṅgi
rādhe vṛndāvaneśvari
vṛṣabhānu-sute devi
praṇamāmi hari-priye
我向 Rādhārāṇī 致敬,您的身軀如熔金般閃耀,您是 Vṛndāvana 的女王,Vṛṣabhānu 王之女,Kṛṣṇa 至愛的神女。
vāñchā-kalpatarubhyaś ca
kṛpā-sindhubhya eva ca
patitānāṁ pāvanebhyo
vaiṣṇavebhyo namo namaḥ
我向所有 Vaiṣṇava 奉獻者致敬,他們如願望樹般能滿足眾人願望,充滿對墮落靈魂的慈悲。
śrī-kṛṣṇa-caitanya
prabhu-nityānanda
śrī-advaita gadādhara
śrīvāsādi-gaura-bhakta-vṛnda
我向 Śrī Kṛṣṇa Caitanya、Prabhu Nityānanda、Śrī Advaita、Gadādhara、Śrīvāsa 及所有奉獻者致敬。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親愛的主,您的靈性能量,請讓我投入您的服務。我對物質服務感到困窘,請讓我投入您的服務。
A.C. Bhaktivedanta Swami 對 Gītopaniṣad 的引言,他著有《聖典博伽瓦譚》、《輕鬆旅遊他鄉》及《回到神首》雜誌的編輯。
博伽梵歌 也被稱為 Gītopaniṣad,是韋達知識的精髓,是韋達文獻中最重要的 Upaniṣad 之一。博伽梵歌 有許多英文評註版本,但為什麼需要另一個英文評註呢?一位美國女士 Charlotte Le Blanc 曾問我能否推薦一本她能閱讀的英文版 博伽梵歌。在美國有許多英文版 博伽梵歌,但我看過的版本,不僅在美國,在印度也是如此,幾乎沒有一本能稱得上權威,因為評註者大多根據自己的意見解釋 博伽梵歌,未能觸及其真諦。
博伽梵歌 的真諦在書中已有說明。就像我們服用某種藥物,必須遵循藥瓶標籤上的指示,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或朋友的建議服用。同樣,博伽梵歌 應按其講者 Kṛṣṇa 本人的指引接受。博伽梵歌 的講者是 Śrī Kṛṣṇa,每頁都提到祂是至尊人格神首,Bhagavān。雖然「Bhagavān」有時指任何強大的人或半神,但這裡明確指 Śrī Kṛṣṇa。所有偉大的 ācārya,如 Śaṅkarācārya、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Nimbārka Svāmī 及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都認同 Śrī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Kṛṣṇa 本人在 博伽梵歌 中也確立了自己是至尊人格神首,在《布拉瑪三希塔》及《聖典博伽瓦譚》中尤其提到 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 svayam。因此,我們應按 Kṛṣṇa 本人的指引接受 博伽梵歌。
在第四章中,Kṛṣṇa 說:
imaṁ vivasvate yogaṁ
proktavān aham avyayam
vivasvān manave prāha
manur ikṣvākave 'bravīt
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
sa kāleneha mahatā
yogo naṣṭaḥ parantapa
sa evāyaṁ mayā te 'dya
yogaḥ proktaḥ purātanaḥ
bhakto 'si me sakhā ceti
rahasyaṁ hy etad uttamam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這瑜伽系統,博伽梵歌,我先傳給太陽神,太陽神傳給 Manu,Manu 傳給 Ikṣvāku,如此通過師徒傳承,這瑜伽系統流傳下來。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系統已失傳。因此,我再次向你傳授這古老的瑜伽系統,因為你是我的奉獻者與朋友,只有你能理解這至高奧秘。」
這表明 博伽梵歌 是專為主的奉獻者而設的。超越主義者有三類:jñānī(智者)、yogī(瑜伽行者)和 bhakta(奉獻者)。這裡明確提到,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我讓你成為新傳承的開端,因為舊傳承已斷。我希望你延續這思想脈絡,從太陽神傳下的系統。你接受它並傳播出去。」博伽梵歌 的瑜伽系統應通過 Arjuna 傳播,他是 Kṛṣṇa 的直接學生與朋友。因此,理解 博伽梵歌 的人需具備與 Kṛṣṇa 相似的特質,即必須是奉獻者,與主有直接關係。奉獻者與至尊人格神首有五種關係:被動、主動、朋友、父母、愛人。
Arjuna 以朋友身份與 Kṛṣṇa 相連。這種友誼與世俗的友誼有天壤之別,這是超越的友誼。每個生命都有與主的永恆關係,稱為 svarūpa。通過奉獻服務可喚醒這 svarūpa,達到 svarūpa-siddhi,即本性的完美。Arjuna 作為奉獻者,與 Kṛṣṇa 以朋友身份相連。
Arjuna 如何接受 博伽梵歌?在第十章中:
arjuna uvāca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puruṣaṁ śāśvataṁ divyam
ādi-devam ajaṁ vibhum
āhus tvām ṛṣayaḥ sarve
devarṣir nāradas tathā
asito devalo vyāsaḥ
svayaṁ caiva bravīṣi me
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
yan māṁ vadasi keśava
na hi te bhagavan vyaktiṁ
vidur devā na dānavāḥ
Arjuna 在聽完 Kṛṣṇa 的教導後,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高梵(paraṁ brahma)、至高居所(paraṁ dhāma)、無染的純淨者(pavitram)、至高享受者(puruṣam)、永恆的(śāśvatam)、超越的(divyam)、原初之神(ādi-devam)、無生(ajam)、最偉大者(vibhum)。Arjuna 說,Nārada、Asita、Devala、Vyāsa 等權威也認同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他說:「你對我說的一切,我完全接受為真。你的神性人格,即使半神也無法完全理解。」
因此,應以奉獻者的心態接受 博伽梵歌。不能認為自己與 Kṛṣṇa 平等,或視祂為普通人。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應以恭順的心接受祂的教導,否則難以理解這奧秘的經典。
博伽梵歌 的目的是將人從物質存在的無知中解救出來。人們如 Arjuna 在 Kurukṣetra 戰場上面臨困境,Arjuna 向 Kṛṣṇa 臣服,因此 Kṛṣṇa 講述了 博伽梵歌。我們每個人都因物質存在而充滿焦慮,這是 asat(非永恆)的環境。實際上,我們的靈魂是永恆的,卻被置於這非永恆的環境中。
人類應覺醒,問自己:「我是什麼?為何受苦?我從何而來?死後去何處?」這些問題喚醒時,才是真正的學生,適合學習 博伽梵歌。他必須有 śraddhāvān(虔敬),對至尊人格神首有敬意。Arjuna 是理想的學生。
Kṛṣṇa 在 dharmasya glāniḥ(正法衰退)時降臨,確立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忘記生命目的時,Kṛṣṇa 以 Arjuna 為學生,講述 博伽梵歌,幫助未來人類規劃人生,完善生命的使命。
博伽梵歌 涵蓋五個真理: 1. 什麼是神(īśvara) 2. 生命實體的本性(jīva) 3. 物質自然(prakṛti) 4. 時間(kāla) 5. 行動(karma)
īśvara 是至高控制者,jīva 是被控制的生命實體,prakṛti 是物質自然,kāla 是永恆時間,karma 是行動。Kṛṣṇa 是至高控制者,生命實體質上與祂相似,但數量上微小,試圖控制自然卻不是至高控制者。物質自然是次等能量(aparā prakṛti),生命實體是高等能量(parā prakṛti)。物質自然由三種特性(善、情、愚)構成,受永恆時間控制,產生行動(karma)。
īśvara、jīva、prakṛti、kāla 是永恆的,但 karma 非永恆,可通過完美知識改變。Kṛṣṇa 是至高意識,jīva 也有意識,但僅限於自身身體,而 Kṛṣṇa 意識到所有身體。意識非由物質產生,而是超越的。Kṛṣṇa 的意識不受物質影響,而我們的意識現受物質污染,需淨化以從事 bhakti(奉獻服務)。
物質意識認為「我是物質自然的產物」,這是虛假自我(false ego)。博伽梵歌 教導我們擺脫身體觀念,實現 mukti(解放),即從物質意識到純淨意識。純淨意識是按 Kṛṣṇa 的指引行動。
意識有兩種心理傾向:「我是創造者」和「我是享受者」。實際上,Kṛṣṇa 是創造者和享受者,jīva 是協作者。如身體各部分服務於胃,生命實體應服務於 Kṛṣṇa,通過合作享受快樂。
博伽梵歌 解釋,無人格梵(Brahman)是 Kṛṣṇa 的光芒,Paramātmā 是局部實現,至尊人格神首 Kṛṣṇa 是 sac-cid-ānanda-vigrahaḥ(永恆、知識、喜樂的形體)。祂是所有原因之因,具無限潛能。物質世界是祂能量的顯現,完整且真實,但暫時,如雲雨後的草木,顯現後消失。
韋達知識無誤,來自完美的師徒傳承。博伽梵歌 是韋達智慧的精髓,無需研究,因為我們的感官不完美,研究結果也不完美。應從 Kṛṣṇa 通過師徒傳承接受完美知識。
sanātana-dharma(永恆職責)是生命實體與 Kṛṣṇa 的永恆關係,非宗派信仰。Rāmānujācārya 解釋,sanātana 無始無終。生命實體的永恆職責是服務 Kṛṣṇa,這無法改變。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生命實體的本性是服務至尊人格神首。
每個生命都在服務他人,如僕人服務主人,朋友服務朋友,母親服務兒子。服務是生命實體的永恆特質,因此 sanātana-dharma 是服務 Kṛṣṇa。宗派信仰可改變,但服務永不變。
Kṛṣṇa 非宗派名字,意為至高喜樂。生命追求快樂,Kṛṣṇa 是快樂的源泉。祂在 Vṛndāvana 展現的活動充滿喜樂,無需崇拜其他半神,因為最終目的是回歸 Kṛṣṇa 的居所。
Kṛṣṇa 的居所 Goloka 在靈性天空,無需日月照明,由 brahmajyoti(梵光)照亮。達此居所者不再回到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的苦難(生老病死)無處不在,即使最高星球 Brahmaloka 也如此。博伽梵歌 提供方法,通過崇拜特定半神可達特定星球,但最終目標是 Kṛṣṇaloka。
物質世界如倒影之樹,根在上,枝在下,是靈性世界的倒影。真實的快樂在靈性世界。達永恆居所需 nirmāna-mohā(無名利迷戀)、jita-saṅga-doṣā(脫離三種特性)、vinivṛtta-kāmāḥ(無物質慾望)、dvandvair vimuktāḥ(超越苦樂二元)。
達靈性天空的方法在第八章: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ṁ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臨終時憶念 Kṛṣṇa,離開此身者,必達靈性天空,獲得 sac-cid-ānanda 的靈性身體。下一生的身體由高級權威決定,依據今生行為準備。通過奉獻服務準備,可達 Kṛṣṇa 的居所。
不同超越主義者(brahmavādī、paramātmavādī、bhakta)可達靈性天空,但只有奉獻者進入 Vaikuṇṭha 或 Goloka Vṛndāvana。Kṛṣṇa 說,無疑地,憶念祂者必達靈性天空。
如何憶念 Kṛṣṇa?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ḥ
臨終時憶念什麼,下一生就達什麼。為轉向靈性思想,應閱讀韋達文獻,如《聖典博伽瓦譚》、《布拉瑪三希塔》。Vyāsadeva 為不同人群編寫文獻:Vedas、Purāṇas、Mahābhārata、博伽梵歌、Vedānta-sūtra,幫助喚醒靈性意識。
Kṛṣṇa 建議: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mām anusmara yudhya ca
Arjuna 不需放棄戰士職責,同時可憶念 Kṛṣṇa。Caitanya Mahāprabhu 建議常頌 Kṛṣṇa 名號(kīrtanīyaḥ sadā hariḥ)。Kṛṣṇa 的名號與祂無異,通過練習二十四小時憶念 Kṛṣṇa,可在臨終時憶念祂,達靈性天空。
奉獻服務的九種方法中最簡單是 śravaṇaṁ(聆聽)。聆聽 博伽梵歌 或《聖典博伽瓦譚》,可訓練二十四小時憶念 Kṛṣṇa,獲得靈性身體,與 Kṛṣṇa 相伴。
博伽梵歌 是全世界的唯一經典,Kṛṣṇa 是唯一的神,Hare Kṛṣṇa 曼陀羅是唯一的禱詞,服務 Kṛṣṇa 是唯一的職責。這是 博伽梵歌 的總結。
認真閱讀 博伽梵歌,可免除過去罪業的果報,Kṛṣṇa 承諾: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每日沐浴清除身體污垢,一次沐浴 博伽梵歌 的甘露,可清除物質生活的污垢。博伽梵歌 是韋達知識的精髓,無需閱讀其他文獻,專注聆聽與閱讀即可。
博伽梵歌 如牛,Kṛṣṇa 是牧牛人,Arjuna 是牛犢,純粹奉獻者是飲奶者。博伽梵歌 是 Mahābhārata 的甘露,由 Kṛṣṇa 親口述說,比恆河水更重要。
世界應學習 博伽梵歌:一經(博伽梵歌)、一神(Kṛṣṇa)、一曼陀羅(Hare Kṛṣṇa)、一職(服務 Kṛṣṇa)。Kṛṣṇa 非宗派,是至高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