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章 26 節
पत्रं पुष्पं फलं तोयं यो मे भक्त्या प्रयच्छति ।
तदहं भक्त्युपहृतमश्नामि प्रयतात्मन: ॥ २६ ॥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tad ahaṁ bhakty-upahṛtam
aśnāmi prayatātmanaḥ
字譯
patram — 一塊樹葉;puṣpam — 一朵花;phalam — 一個果子;toyam — 水;yaḥ — 誰;me — 向「我」;bhaktyā — 以奉獻;prayacchati — 供奉;tat — 那;aham — 「我」;bhakti-upahṛtam — 以奉獻供侍;aśnāmi — 接受;prayata-ātmanaḥ — 一個在純潔知覺中人的。
譯文
「以愛和奉獻,不管向我供奉一塊葉、一朶花、一個水果,還是一杯水,我都接受。
要旨
主在這裏確立了,祂是唯一的享樂者、原始的主、一切祭祀供奉的眞正對象,而且透露了,祂想獲得哪些祭祀。一個人要是爲了淨化自己,以求到達人生的目標 ─ 爲主作超然愛心服務,想爲至尊從事奉獻服務,那麼,他便要找出,主究竟要他怎樣做呢?愛 Krishna 的人, Krishna 要他們怎樣,他們便怎樣。他們絕不供奉 Krishna 不想或不要的東西。因此,千萬不可向 Krishna 供奉肉、魚、蛋。要是祂想得到這些祭品,祂會說出來的。但是,祂淸楚地要求得到葉子、水果、花朶、水作祭品。祂還說:「我都接受。」因此,我們該知道,主是不會接受肉、魚、蛋作祭品的。蔬菜、五穀、水果、牛奶、水是人類的正當食物。這是由主 Krishna 親自規定的。我們所吃的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能用以供奉主,因爲主不會接受。我們以此等食物爲祭品,便無法在愛心奉獻的層面活動。
在第三章詩節十三,聖主 Krishna 說明了,只有祭餘才是淨化了的食物,適合人們食用,以求生命進步,擺脫物質的籠罩。祂在同節也說了,所吃的食物,要是未經供奉,吃下去的,不過是罪惡而已。換言之,所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只是令吃者更為受複雜的物質自然縛繫。預備了簡單美味的素食,供奉在主 Krishna 的畫像或神像之前,深深跪拜,祈求主接受這些微不足道的祭品,如此一來,生命會逐漸進步,軀體也獲淨化,大腦組織也會變得更好,思想會變得淸晰起來。最重要的是,我們該以愛的態度來作祭祀。 Krishna 並不需食物,因為祂擁有存在的一切。但要是有人向祂供奉食物,想討祂的歡心,祂也會接受。在調製食物供奉食物的時候,重要的是,一擧一動都該充滿對 Krishna 的愛。
非人格神主義的哲學家,想堅持絕對眞理沒有感官,於是,無法理解這節詩。對於他們,這節詩若不是《梵歌》的講者 Krishna 世俗性格的譬喻,便是證明。但,事實上,至尊神首 Krishna 具有感官。據說,祂的感官可以轉換的。換句話說,一個感官具有任何其他感官的功能。說 Krishna 是絕對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感官,便絕對算不上充滿了一切富裕。在第七章, Krishna 解釋了,祂將生物注入物質自然。祂看了物質自然一眼便完成了這項工作。因此,, Krishna 聆聽了奉獻者在供奉祭品時所說的愛語,絕不異於祂吃下和實際品嚐祭品。有一點須强調:因爲祂的絕對地位,祂聆聽,跟祂吃和祂品嘗,完全相同。 Krishna 說甚麼,奉獻者便接受爲甚麼,而且不妄加個人解釋。只有他們始了解,至尊絕對眞理能吃、能享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