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章 16 節
चतुर्विधा भजन्ते मां जना: सुकृतिनोऽर्जुन ।
आर्तो जिज्ञासुरर्थार्थी ज्ञानी च भरतर्षभ ॥ १६ ॥
catur-vidhā bhajante māṁ
janāḥ su-kṛtino ’rjuna
ārto jijñāsur arthārthī
jñānī ca bharatarṣabha
字譯
catur-vidhāḥ — 四類的;bhajante — 作出服務;mām — 向「我」;janāḥ — 人;sukṛtinaḥ — 那些虔誠的人;arjuna — 啊,阿尊拿;ārtaḥ — 在困苦中的人;jijñāsuḥ — 好奇的人;artha-arthī — 想得到物質利益的人;jñānī — 一個知道事物是怎樣的人;ca — 還有;bharatarṣabha — 伯拉達後裔中之俊傑。
譯文
「巴拉達的至乂(阿尊拿)呀!有四種虔敬的人爲我作奉獻活動。他們是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
要旨
跟惡徒不同,這些人堅持聖典的規範原則。他們稱爲「虔敬的人 」,服從聖典的規範、道德律、社會法律、而且大致都皈依至尊主。他們可分四類:有煩惱者、欲發財致富者、好奇者、追求絕對知識者。這些人,由於不同的情况,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他們都不是純粹的奉獻者,因爲他們作奉獻服務,目的在交換想得到的東西。純粹奉獻服務是不渴求不欲望物質利益的。《奉愛經》這樣定義純粹奉獻:
「一個人該同意,並且實際爲至尊主作超然的奉愛服務,不欲望通過業報活動或哲學推敲,獲得任何物質利益。這就稱爲純粹的奉獻服務。」
這四類人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而且,跟純粹奉獻者在一起,獲得徹底的淨化,終也變成純粹的奉獻者。至於惡徒,奉献服務對他們是十分困難的,因爲他們自私、不守規則,缺乏靈性目標。但他們之中,有些偶然跟純粹的奉獻者接觸,也變成純粹奉獻者。
常忙於作業報活動的人,在物質煩惱中,接受了主。就在這時,他們跟純粹奉獻者接觸,於是,在煩惱中,成爲主的奉獻者。只是受到挫折的人,有時也跟純粹奉獻者接觸,變得對神好奇。同樣,沒生氣的哲學家在所有知識領域都遭受挫折,有時也想聽一聽關於神的事情,而且要接近至尊主,爲至尊主作奉獻服務,於是他超越了對非人格梵和區限化超靈的認識,而且由於至尊主或純粹奉獻者的恩慈,他掌握了人格神首的槪念。大體上,當有煩惱者、好奇者、知識的追求者、欲發財致富者,遠離一切物質欲望時,當他們完全理解,物質上的收益,跟靈性的進展毫無關係時,他們便成爲純粹奉獻者。只要還沒達到這淨化了的境界,爲主作超然服務的奉獻者會爲業報活動所汚而且追求世俗的知識。因此,要到達純粹奉獻服務的境界,必須超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