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 72 節
एषा ब्राह्मी स्थितिःपार्थ नैनां प्राप्य विमुह्यति ।
स्थित्वास्यामन्तकालेऽपि ब्रह्मनिर्वाणमृच्छति ॥ ७२ ॥
eṣā brāhmī sthitiḥ pārtha
naināṁ prāpya vimuhyati
sthitvāsyām anta-kāle ’pi
brahma-nirvāṇam ṛcchati
字譯
eṣā — 這;brāhmī — 靈性的;sthitiḥ — 處境;pārtha — 啊,彼利妲之子;na — 永不;enām — 這;prāpya — 達到;vimuhyati — 困惑;sthitvā — 這樣地處於;asyām — 既然是這樣;anta-kāle — 在生命的盡頭;api — 還有;brahma-nirvāṇam — 靈性的(神的國度);ṛcchati — 達到。.
譯文
72.「這便是靈性和神聖的生命之途。到達後,迷惑全消,即使臨死時,仍能進入神的國度。」
要旨
人可在一秒鐘內立即達到 Krishna 知覺 ─ 神聖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經過千百萬次投生,仍達不到。這是對事實的了解和接受。卡德梵高大君只在死前數分鐘皈依 Krishna,於是獲得神聖的生命。寂滅,即物質生命的歷程結束。佛敎哲學說,結束物質生命,只有空無。《博伽梵歌》則不然。結束物質生命,眞正的生命才開始。粗鄙的物質主義,知道該結束物質生命便足夠了。對在靈性上已有修養的人,物質生命之後,還有另一生命。結束物質生命之前,若有幸達到 Krishna 知覺,便立即到達寂滅入梵的境地。神的國度與爲神作奉獻服務並無分别。因爲兩者皆在絕對層面,爲主作超然的愛心服務,即已到達靈性的國度。物質世界有追求感官快樂的活動,靈性世界則有知覺活動。即使在現世達到 Krishna 知覺,也立即到達了梵。一旦在 Krishna 知覺中,便進入了神的國度。
靈性是物質的相反。因此,「靈性生活」即「不在物質層面的活動 」。《博伽梵歌》認爲,爲主作奉獻服務是解脫的境界。因此,「靈性生活」是束縛的解脫。
聖巴帝文耨達‧塔庫認爲本第二章是整部《博伽梵歌》涵意。 《博伽梵歌》的主題是「業報瑜伽」、「思辨瑜伽」、「奉愛瑜伽」。這一章好像整部書的目錄,業報瑜伽和思辨瑜伽已淸楚解釋了,奉愛瑜伽亦約略提到。
巴帝維丹達闡釋聖典《博伽梵歌》第二章「《梵歌》內容撮述」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