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 39 節
एषा तेऽभिहिता सांख्ये बुद्धिर्योगे त्विमां शृणु ।
बुद्ध्या युक्तो यया पार्थ कर्मबन्धं प्रहास्यसि ॥ ३९ ॥
eṣā te ’bhihitā sāṅkhye
buddhir yoge tv imāṁ śṛṇu
buddhyā yukto yayā pārtha
karma-bandhaṁ prahāsyasi
字譯
eṣā — 所有這些;te — 對你;abhihitā — 描述;sāṅkhye — 經過分析研究;buddhiḥ — 智慧;yoge — 沒有報酬的工作;tu — 但是;imām — 這;śṛṇu — 請聽;buddhyā — 經過智慧;yuktaḥ — 切合於;yayā — 由那;pārtha — 啊,彼利妲之子;karma-bandham — 反應的圈套;prahāsyasi — 你可以被釋放。
譯文
至此,我已向你講述了數論哲學的分析知識、現在,請再聽瑜伽知識。通過瑜伽知識,人可活動而無業報。琵莉妲之子呀!你以這智慧活動,便遠離業報的束縛。
要旨
根據《韋達》詞典《湼茹提》,「數論」意即「詳細描寫現象」。數論即指描述靈魂真正本質的哲學。瑜伽則涉及控制感官。阿尊拿要求不作戰,實基於感官快樂。因爲他以爲,不殺親人族人,比擊敗堂兄弟狄拓拉施陀諸子,享有王國要快樂些,所以他遺忘了首要的責任,不想作戰。快樂,不管來自征服堂兄弟,或來自看到族人生還,皆基於個人的感官滿足,而且犠牲了智慧和責任。因此, Krishna 想向阿尊拿解釋,殺害祖叔伯的軀體,並沒有殺害他們的靈魂本身。祂解釋,一切個人,包括祂自己,都是永恆的個體。他們過去是個體,現在是,未來也是。我們全是永恆個體,我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換過好像衣服的軀體而已。實際上 ,即使掙除了物質衣服的束縛,獲得解脫,我們仍保留個體性。主 Krishna 很生動地解釋了對靈魂和軀體的分析性硏究。這從不同的觀點對靈魂和軀體的描述,稱爲數論 ─ 用《涅茹提》詞典的字眼。這「數論」與無神論者卡皮臘的「數論」,並無關係。遠在騙子卡皮臘的「數論」之前 ,主的 Krishna 的化身 ─ 眞主卡皮臘,在聖典《博伽瓦譚》向母親廸瓦瑚緹,陳述了數論哲學。祂很淸楚解釋了,至尊主是活躍的,而且看了一眼自然,便創造了世界。四《韋達》及《梵歌》及都這樣說。《韋達》經描述了,主看了一 眼自然,自然即成孕,懷著個的别靈魂。所有這些個别靈魂都在物質世界活動,追求感官滿足,而且受了物質能力的迷惑,自以爲是享樂者。這種想法到最後獲得解脫也存在:生物想與主合爲一體。這是摩耶 ─ 感官快樂的假象 ─ 最後的牢籠。只有經歷很多很多世,追求感官快樂,偉大的靈魂才會皈依華蘇德瓦 ─ 主 Krishna ,因而完成對終極眞理的探索。
阿尊拿已經皈依 Krishna ,以 Krishna 爲他的靈性導師。現在, Krishna 吿訴他智慧瑜伽 ─ 即業報瑜伽 ─ 的實踐程序。智慧瑜伽即只爲滿足主的感官,作奉獻服務。第十章詩節十分清楚地,將智慧瑜伽解釋爲與主的直接溝通,而且說明了,主就是安處每一生物心中的超靈。沒有奉獻服務,就沒有溝通。爲主作奉獻服務或超然的愛心服務,換句話說,在 Krishna 知覺中,得到主的特别恩眷,便到達智慧瑜伽的階段。 因此,主說,只有以超然的愛心,常作奉獻服務,祂才恩賜愛心奉獻的純粹知識。這樣,奉獻者便能很易到達永樂的國度接近祂。
因此,在這節詩所提及的智慧瑜伽,即爲主作奉獻服務。這裡所提及的數論,跟騙子卡皮臘所陳述的無神論的數論瑜伽,絕無關係。千萬不要將這裡所述的數論瑜伽,跟無神論的瑜伽混爲一談。在 Krishna 的時代,無神論的數論並無影响,而且 Krishna 也不願提及這些無神論的哲學推考。眞正的數論哲學是由主卡皮臘在聖典《博伽瓦譚》演述的,就是這門數論哲學也與現在的討論無關。這裡,「數論」意即對軀體和靈魂的分析性描述。主爲了將阿尊拿導引到智慧瑜伽,或奉獻瑜伽,所以對靈魂作了一次分析性的描述。主 Krishna 的數論,與主卡皮臘在《博伽瓦譚》所演述的數論,其實是同一的。兩者都是奉獻瑜伽。因此,祂說,只有智慧較低的人才將數論瑜伽和奉獻瑜伽分開。
無神論的數論瑜伽,跟奉獻瑜伽,並無關係,然而,智慧較低的人宣稱,《博伽梵歌》所提及的是,就是無神論的數論瑜伽。
所以,我們該了解,智慧瑜伽意即,在 Krishna 知覺中,在極樂中,在奉獻服務的知識中工作。只爲滿足主而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困難,也是在智慧瑜伽的原則下工作,而且常在超然的喜樂中。通過這些超然活動,由於主的恩典,可自動得到超然性質,解脫也因而自身圓足,毋須再努力追求知識。在 Krishna 知覺中工作,跟爲業報工作,尤其是爲了家庭和物質快樂而追求工作結果,實有天淵之别。智慧瑜伽因此是我們工作的超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