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 12 節
न त्वेवाहं जातु नासं न त्वं नेमे जनाधिपाः ।
न चैव नभविष्यामः सर्वे वयमतः परम् ॥ १२ ॥
na tv evāhaṁ jātu nāsaṁ
na tvaṁ neme janādhipāḥ
na caiva na bhaviṣyāmaḥ
sarve vayam ataḥ param
字譯
na — 永不;tu — 但是;eva — 的確地;aham — 我;jātu — 變成;na — 永不;āsam — 存在;na — 不是這樣;tvam — 你本身;na — 不;ime — 所有這些;janādhipāḥ — 帝王;na — 永不;ca — 和;eva — 的確地;na — 不是那樣;bhaviṣyāmaḥ — 會存在;sarve — 所有我們;vayam — 我們;ataḥ param — 此後。
譯文
「過去從沒有一個時候,我、你、所有這些國王,不存在;未來,也如是。」
要旨
四《韋達》、《卡塔奧義書》、《室維陀奧義書》都說,至尊性格神首是無數生物的維繫者 ─ 主按照他們個別情况,依據他們個別的工作和業報,維持他們。至尊性格神首也以祂的全權部份,存在於每一生物的內裏。聖者不管外在或內在,所看到的是同一的至尊主。只有他們才實際上達到完美與永恆的平和:
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eko bahūnāṁ yo vidadhāti kāmān
tam ātmasthaṁ ye nupaśyanti dhīrās
teṣāṁ śāntiḥ śāśvatī netareṣām
《卡塔奧義書》
主傳授給阿尊拿的《韋達》眞理,也傳授給世上所有自命學識淵博而實際淺薄的人。主淸楚說了,祂本人、阿尊拿、所有齊集戰塲上的國王,全是永恆的個體,不管生物受條件限制或獲得解脫。祂又是他們的永恆維繫者。至尊性格神首是至高無上的個人,阿尊拿是神首的永恆同遊,而所有齊集戰塲的國王則是永恆的個體。在過去,他們從沒有不存在,在未來,他們還是永恆的個體。他們的個别性在過去存在,而且亘續於未來,從不中斷。因此,誰也沒理由哀傷。
假象宗的理論說,個别靈魂掙離假象的牢籠,獲得解脫後,便會與非人格的梵溶爲一體,失去個體存在。這裏,至高無上的權威 Krishna 並不主張這種理論。祂也否認,只有在受條件限制的狀態,才有個别性。祂這裏也淸楚解釋了,祂及所有生物的個别性,永不中斷,亘續於未來;也這樣說。因爲 Krishna 永不爲假象所惑,所以祂所說的話極具權威。如果個别性不是事實,祂不會這樣强調 ─ 甚至强調個别性亘續於未來。假象宗或會辯說,所說的個别性,並非靈性的, 而是物質的。如果接受了個别性是物質的這論證,那麼,如何分辨 Krishna 的個别性呢? Krishna 肯定了祂過去的個體性,也肯定了祂未來的個體性。祂從很多方面來肯定祂的個體性,而且宣言,非人格的梵從屬於祂。祂一直保持靈性的個體性。如果我們將祂當爲一般在個别知覺中受條件限制的靈魂,那麼,祂的《博伽梵歌》並無價値,絕非權威聖典。一般人,充滿人類四大缺點,沒有能力傳授值得聆聽的東西。《梵歌》超越了一切平凡的典籍,沒有世俗的典籍可跟它比較。如果我們將 Krishna 當爲一般人,《梵歌》便無重要性。假象宗辯稱,這節詩所提到多元性,不過是一般意義,專指「軀體」。但前面的詩節,已否定了「將生物軀體化」這槪念。旣已否定了「將生物軀體化」這槪念,又怎可能在提出一個關於軀體命題時,意見與流俗無異呢?因此,正如偉大的靈性導師如臘瑪努傑所說,個體性維繫在靈性領域。《梵歌》很多地方提及,主的奉獻者了解靈性的個體性。 Krishna 是至尊性格神首;嫉妒祂的人無法眞正了解這偉大的聖典。非奉獻者要了解,一如蜜蜂在容樽外啜舐蜜糖。要嚐蜜糖,必須拔開容樽的蓋子。《梵歌》的奥秘只有奉獻者才能領悟,再沒有其他人能嚐到它 ─《梵歌》第四章這樣說。人若嫉妬主的存在,也不能接近《梵歌》。因此,假象宗對《梵歌》的解釋,歪曲了整個眞理。主采坦耶禁止我們閱讀任何由假象宗所寫的釋論,而且警吿說,一旦接納了假象宗哲學,便無法了解《梵歌》的眞正奥秘。若個體性不過指經驗宇宙,我們不需要主的敎誨。個別靈魂及主的多元性是永恆的事實,如上所述,四《韋達》也肯定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