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章 23 節
ॐ तत्सदिति निर्देशो ब्रह्मणस्त्रिविध: स्मृत: ।
ब्राह्मणास्तेन वेदाश्च यज्ञाश्च विहिता: पुरा ॥ २३ ॥
oṁ tat sad iti nirdeśo
brahmaṇas tri-vidhaḥ smṛtaḥ
brāhmaṇās tena vedāś ca
yajñāś ca vihitāḥ purā
字譯
om — 至尊的指示;tat — 那;sat — 永恆的;iti — 那;nirdeśaḥ — 指示;brahmaṇāḥ — 婆羅門;tena — 因此;vedāḥ — 吠陀文學;ca — 還有;yajñāḥ — 祭祀;ca — 還有;vihitāḥ — 祭祀犧牲;purā — 以前。
譯文
「從創造開始,om tat sat 這三個音就一直用來象徵至高無上的眞理(梵)。婆羅門唱《韋達》讚歌和進行犠牲祭祀時都會唸這三個音,以滿足至尊。」
要旨
至此,已經解釋了苦修、祭祀、布施、食物各分爲三類:善良型態、情欲型態、愚昧型態。然而,第一類也好,第二類也好,第三類也好,全是受條件限制,被自然的物質型態汚染了的。如果它們的目的是至尊 ─ om tat sat,即至尊性神首,也即永恆 ─ 它們就成爲靈性進行的工具。om tat sat這三個音尤其用來象徵絕對眞理,也即至尊性格神首。om 這個音在讚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行爲不依據聖典的規範,就不會達到絕對眞理的境界。他會獲得一些暫時的成果,然而不會獲得生命的終極目的。結論是,布施、祭祀、贖罪苦修須在善良型態中進行;如果在情欲型態中進行,它們在性質上肯定較遜。om tat sat三音多跟至尊主的聖名一起唸出來的,例如om tad visnoh。唱《韋達》讚歌也好,唸至尊主的聖名也好,都會加上om 。這是《韋達》典籍的表徵。這三個音是從《韋達》讚歌抽取出來的。om ity etad brahmano bedustan nama標誌第一目標;tattvamsi標誌第二目標;sad eva saumya標誌第三目標。合在一起就變成了om tat sat。以前,當第一個生物婆羅賀摩進行犧牲祭祀時,他會唸出至尊性格神首這三個名字。使徒傳系仍恪守同樣的原則。因此,這讚歌有極大的意義。《博伽梵歌》也因而提倡,任何工作都應爲om tat sat而做,或爲至尊性格神首做,一個人進行贖罪苦修、布施、犧牲祭祀時,使用這三個音,就是在 Krishna 知覺中活動。Krishna 知覺是進行超然活動的科學化方式,可使人重返家園,回歸神首。以這種超然方式活動。絕不會喪失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