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章 6 節
तत्र सत्त्वं निर्मलत्वात्प्रकाशकमनामयम् ।
सुखसङ्गेन बध्नाति ज्ञानसङ्गेन चानघ ॥ ६ ॥
tatra sattvaṁ nirmalatvāt
prakāśakam anāmayam
sukha-saṅgena badhnāti
jñāna-saṅgena cānagha
字譯
tatra — 此後;sattvam — 良好型態;nirmalatvāt — 在物質世界中是最純潔的;prakāśakam — 明亮的;anāmayam — 沒有任何罪惡反應;sukha — 快樂;saṅgena — 聯繫;badhnāti — 條件;jñāna — 知識;saṅgena — 聯繫;ca — 還有;anagha — 啊,沒有罪惡的人
譯文
「無罪的人啊!善良型態比其他兩型態純粹,啓蒙敎化,使人遠離一切罪惡業報。處於這型態的人培養知識,但受快樂槪念的條件限制。
要旨
生物受不同的物質自然的條件限制。有人快樂;有人活躍;有人無助。這形形色色的心理展示是生物在自然中受條件限制的原因。《博伽梵歌》這一節解釋生物如何受種種不同的條件限制。首先要討論的是善良型態。在物質世界中培養善良型態的結果是使人比其他條件限制的人更聰明。在善良型態中的人受物質痛苦的影響並不那麼大。他們會有在物質知識方面進步的感覺。婆羅門被認爲處於善良型態中,最能代表該型態。快樂的感覺是由於了解:一個人在善良型態中差不多遠離罪惡的業報。實際上,據《韋達》典籍說,善良型態即知識更豐富, 而且更快樂。
這裡的困難是,當生物在善良型態中時,就會受條件限制,認為自己有精粹的知識,高人一等。他們就這樣變得受條件限制。科學家和哲學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都引自己的知識爲傲,而且,因爲一般而言,他們的生活條件都得以改善,所以感覺到一種物質快樂。這種在受條件限制中生活的較高級快樂使他們受物質自然的善良型縛繫。就這樣,他們陶醉於在善良型態中工作。只要他們這樣醉心地工作,就得接受在自然型態中某類軀體。因此,他們沒可能獲得解脫,或昇轉靈性世界。週而復始,他們會當哲學家、科學家、詩人;週而復始,他們受生死之苦縛纏;然而,由於物質能力虛幻影響,還以為這種生活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