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3.19 [2024/10/11 00:54] – host | bg13.19 [2024/10/20 08:4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इति क्षेत्रं तथा ज्ञानं ज्ञेयं चोक्तं समासत: | + | <WRAP center box >13 章 19 節</ |
+ | |||
+ | इति क्षेत्रं तथा ज्ञानं ज्ञेयं चोक्तं समासत: | ||
मद्भक्त एतद्विज्ञाय मद्भावायोपपद्यते ॥ १९ ॥ | मद्भक्त एतद्विज्ञाय मद्भावायोपपद्यते ॥ १९ ॥ | ||
- | iti kṣetraṁ tathā jñānaṁ | + | >iti kṣetraṁ tathā jñānaṁ |
- | jñeyaṁ coktaṁ samāsataḥ | + | >jñeyaṁ coktaṁ samāsataḥ |
- | mad-bhakta etad vijñāya | + | >mad-bhakta etad vijñāya |
- | mad-bhāvāyopapadyate | + | >mad-bhāvāyopapadyate |
+ | == 字譯 == | ||
+ | <fs medium> | ||
+ | iti — 如此;kṣetram — 活動的場所(身體);tathā — 還有;jñānam — 知識;jñeyam — 可以被認知的;ca — 還有;uktam — 描述;samāsataḥ — 概括;mat-bhaktaḥ — 「我」的奉獻者;etat — 所有這;vijñāya — 在認識了以後;mat-bhāvāya — 「我」的本性;upapadyate — 達到。</ | ||
- | iti——如此;kṣetram——活動的場所(身體);tathā——還有;jñānam——知識;jñeyam——可以被認知的;ca——還有;uktam——描述;samāsataḥ——概括;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etat——所有這;vijñāya——在認識了以後;mat-bhāvāya——「我」的本性;upapadyate——達到。 | + | == 譯文 == |
- | 19.「至此,我已經撮述過活動的場地(軀體)、知識、可知的。祇有我的奉獻者才能徹底明瞭這些,並且由之到達我的本性。 | + | 「至此,我已經撮述過活動的場地(軀體)、知識、可知的。祇有我的奉獻者才能徹底明瞭這些,並且由之到達我的本性。 |
- | 要旨 | + | == 要旨 |
+ | <fs medium> | ||
+ | 主已經撮述了軀體、知識、可知的。上述的知識包括三成份:悉覺者、可知的、悉覺過程。三者合在一起稱爲知識的科學。主純潔無雜的奉獻者可直接了解完美的知識。其他人無法了解。一元論者說, 終極階段,這三者結合爲一,但奉獻者不接受這種說法。知識和培養知識即通過 Krishna 知覺了解自己。我們爲物質知覺所導引,但一旦將全部知覺轉爲 Krishna 活動,認識 Krishna 就是一切,就得到眞正的知識。換言之,知識並非甚麼,而是完美地了解奉獻活動的最初階段。</ | ||
- | 主已經撮述了軀體、知識、可知的。上述的知識包括三成份:悉覺者、可知的、悉覺過程。三者合在一起稱爲知識的科學。主純潔無雜的奉獻者可直接了解完美的知識。其他人無法了解。一元論者說, 終極階段,這三者結合爲一,但奉獻者不接受這種說法。知識和培養知識即通過 Krishna 知覺了解自己。我們爲物質知覺所導引,但一旦將全部知覺轉爲 Krishna 活動,認識 Krishna 就是一切,就得到眞正的知識。換言之,知識並非甚麼,而是完美地了解奉獻活動的最初階段。 | ||
- | == 字譯 == | ||
- | == 譯文 == | ||
- | == 要旨 == | ||
<- bg13.18|上一節 ^ bg|目錄 ^ bg13.20|下一節 -> | <- bg13.18|上一節 ^ bg|目錄 ^ bg13.20|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