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羅十三
अन्यदेवाहुः सम्भवादन्यदाहुरसम्भवात्।
इति शुश्रुम धीराणां ये नस्तद्विचचक्षिरे॥१३॥
anyad evahuh sambhavad
anyad ahur asambhavat
iti susruma dhiranam
ye nas tad vicacaksire
字譯
anyat–不同的;eva–肯定地;ahuh–據說;sambhavat–通過崇拜至尊主–萬原之原;anyat–不同的;ahuh–據說;asambhavat–因為崇拜那不是至尊的;iti–如此;susruma–我聽到;dhiranam–從沒有擾亂的權威;ye–誰;nah–向我們;tat–有關那個論題;vicacaksire–詳盡地解釋過。
譯文
崇拜的成果有二,一從崇拜至高無上的萬原之原得來,另一從崇拜不是至高無上的那處得來,不為物念所擾的權威人士對此解釋盡然。
要旨
知識應該從不為物念所擾的權威人士那裡聽取,這節曼陀羅稱許這聆聽的途徑。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不為物質世界的變遷所擾。人如果不從這樣的權威人士聆聽知識,便無法開啟超然知識之門。這樣一位真正的靈性導師也是從他那不為物念所擾的導師處,聽取神訓經或韋達經的知識,他從不捏造或加進任何在韋達經裡沒有的東西。《博伽梵歌》(9.25)清楚說明,那些崇拜祖先的,便到祖先那裡。同樣,一心一意要留在這裡的物質主義者便要回到這個世界。除了主奎師那–至高無上的萬原之原之外,再不崇拜任何人的奉獻者,便到靈性天空奎師那的居所。
這裡,《至尊奧義書》證實了不同型態的崇拜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崇拜至尊主,我們一定會到祂的永恆居所,接近祂;如果我們崇拜太陽神及月亮神等半神人,毫無疑問我們會到他們的星宿;如果我們大計籌謀,以治標不治本的政治手法,一心一意要改善這個地方,想留在這個滿是苦難的地球,我們一定會得償夙願,再回到這裡。
在權威性的經典中,沒有一處地方提過人可以做任何事或崇拜任何人,最後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這些謬論為那些跟使徒傳系全無關連,自封為靈性導師的人所宣說,真正的靈性導師不會這樣說。一般人都很容易理解,要想致電某一處地方,便要購買到那一處地方的票。買了到加爾各答的票,便可以到加爾各答,而不是孟買。那些暫時的所謂“導師”卻說:任何票都可以到至尊的目的地。這些庸俗市儈的論調,卻能迎合大眾,吸引了那群捏造靈性自覺途徑,妄自尊大的人。可是,韋達訓示對此不予苟同。除非一個人從欽授的使徒傳系裡的真正靈性導師那處接受知識,否則,他不會認識事情的真貌。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師那對阿爾諸那說:
“這至高無上的科學便由此通過使徒傳系傳授下來,那些聖王也是由此接受這門科學的。然而,時光流逝,傳系中斷,這科學的原來面目仿佛淹沒了。”(《博伽梵歌》4.2)
\\當聖主奎師那降臨這地球時,在《博伽梵歌》裡下了定義的奉愛瑜伽原則被歪曲了。因此,主要重新創立以阿爾諸那為首的使徒傳系,因為他是主最親密的朋友和奉獻者。主很清楚地告訴阿爾諸那(《博伽梵歌》 4.3),因為他是主的奉獻者及朋友,所以他了解《博伽梵歌》的原則。換句話說,不是主的奉獻者及朋友便不能了解《博伽梵歌》,這也是說只有跟隨阿爾諸那的人才能夠了解《博伽梵歌》。
在這個年代,有很多闡釋者或翻譯者對主奎師那給阿爾諸那的神聖訓話,全不知曉。這些闡釋者以他們自己的一套來解釋《博伽梵歌》的句段,以經典之名,說出連篇廢話。這些譯述者並不相信奎師那或祂的永恆居所,這樣,他們又怎能解釋《博伽梵歌》呢?
《博伽梵歌》(7.20)清楚說明:只有那些喪失靈性感官的人才會崇拜半神人,奎師那最後在《博伽梵歌》(18.66)勸告說:人要放棄所有各類的崇拜,向祂完全皈依。只有那些洗脫所有罪惡反應的人才會對至尊主有這樣永不動搖的信念。其他人會繼續他們不足為道的各類崇拜,仍然離不開物質層面。他們違離正途,以為每一途徑都可以領至同一的目的地。
這節曼陀羅中Sambhavat(崇拜至高無上的原由)一字很有意義。主奎師那是原來的性格首神,存在的萬物都自祂流衍,在《博伽梵歌》(10.8),主解釋說祂是所有人包括布茹阿瑪、維施努及希瓦的創造者。這物質世界的三位首要半神人由主創造,主更是所有物質世界及靈性世界存在的創造者。阿達婆韋達(Atharva Veda)也如是說,早於布茨阿瑪的創造而存在的,以韋達知識啟迪布茹阿瑪的便是聖主奎師那。“至尊主欲創造生物,因此那茹阿亞納(Narayana)便創造了所有的生物。從那茹阿亞納,生出了布茹阿瑪,那茹阿亞納也生了所有生物的祖先;那茹阿亞納生了因陀羅;那茹阿亞納生了八瓦蘇;那茹阿亞納生了十一茹達拉;那茹阿亞納生了十二個兒子。”那茹阿亞納是主奎師那的全權擴展,所以那茹阿亞納與奎師那是同一的一個。後期的經典也說,同一的至尊主是迪瓦姬的兒子。雖然山伽師(Sankaracarya)並不屬於外士那瓦(Vaisnava)或人格神宗,但他也接受主奎師那跟迪瓦姬及瓦蘇弟瓦(Vasudeva)的童年生活及祂與那茹阿亞納的同一至尊身份。在阿達婆韋達經中有雲:“創造之始,只有至尊那茹阿亞納,沒有布茹阿瑪,沒有希瓦。沒有火;在天穹,沒有月,沒有星,也沒有太陽,只有奎師那。奎師那創造一切,享有一切。主並不單獨居處,而是按照祂的所欲創造。”解脫法中雲:我創造了生物的祖先及因陀羅,他們因為受了我的虛幻能量蒙蔽。對我的認識並不完鱉。宇宙古史–瓦拉哈之部中也說:“拿拉央納是至尊性格首神,從祂那裡展示出四個頭的布茹阿瑪,與及後來變成全知的魯陀羅。”。
這樣,所有的韋達文獻都證實了那茹阿亞納,或奎師那是萬原之原。在《布蘇阿瑪贊》中也說至尊的主是奎師那–哥文達–眾生物體喜悅的對像及所有原由的原始根源。真正有學識的人從偉大聖者及韋達經指出的證據中知道這一點。因此有學識的人,了解祂是一切存在之因。也是存在的一切而崇拜奎師那。
當一個人堅定於崇拜奎師那的時候,他便稱為一位真正有知識的人。一個懷著信心、愛念,從一個不為物念所擾的靈性導師那裡聆聽過超然訊息的人,信念便建立起來。一個對主奎師那沒有信心及愛的人不會信服這單純的真理。《博伽梵歌》稱這些沒有信心的人為愚人或笨驢(《博伽梵歌》9.11)。那些愚人沒有從靈性導師那裡獲取完整的知識,便向至尊性格首神冷嘲熱諷。一個為物質旋渦所困擾的人,沒有資格成為阿查爾亞。
阿爾諸那在聆聽《博伽梵歌》之前為物質旋渦,為他對家庭、朋友及社會的鐘愛所困擾,這樣,阿爾諸那便想成為一位博愛主義者,一位不用暴力的人。但當他從至尊者那裡聆聽《博伽梵歌》的韋達知識之後,便成為了一位真正有知識的人,進而改變初衷,決定做主奎師那的崇拜者。庫茹之野一役由主奎師那一手策劃,阿爾諸那以與他的所謂親屬作戰的方式,來崇拜奎師那。這樣,他便成了主的純潔奉獻者。這樣的成就,只有當一個人崇拜真正的奎師那,才能不是去崇拜愚人捏造出來的“奎師那”。愚人不能明白《博伽梵歌》或聖《博伽瓦譚》所述及的有關奎師那的知識。
根據終極韋達經所言,sambhuta是誕生及維系之源,也是毀滅後碩存之源。終極韋達的評述,由聖《博伽瓦譚》同一作者所著。聖《博伽瓦譚》也指出一切流衍的本源並非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是充滿知覺的。原始的主–奎師那在《博伽梵歌》(7.26)也如是說:我知道一切在過去發生的事情,知道一切現在正發生的事情,知道一切未來發生的事情。沒有人(包括半神人如希瓦及布茹阿瑪在內)完全認識我。當然,那些為物質存在的浪潮所騷擾的人更不能夠完全認識主。那些一知半解的“靈性導師”視人類大眾為崇拜對像,放棄原則,卻不知道這樣的崇拜根本沒有可能,大眾也不完美。這樣做就好比把水澆在樹葉而不是樹根。恰當的方法是把水澆在樹根。但現今飽受困擾的領袖卻緊抓著葉子,盡管他們不斷在葉子上灑水,樹木卻因為得不到養份,干涸起來。
《至尊奧義書》奉勸我們把水澆在樹根,萌芽之源上。對人類大眾的服務只是生命軀體化的概念引申的一種物質服務,永遠不會完美,比起對靈魂的服務,只是次要。靈魂按照業報、因果反應的定律生出各類型的身體。提供醫藥援助、社會救濟、教育設施來服務人類,但同時在屠殺場宰殺可憐的動物,這並非對生物體真成有效的服務。
生物體永恆地在各類型的身體中嘗受生、老、病、死的物質痛苦,人體生命賜與生物恢復與至尊主失落了的關系,從物質諸苦解脫出來的機會。主親自降臨,教導向祂皈依的哲學。對人類真正的服務是教導眾生全心、全意、全力的皈依主、崇拜主。這便是《至尊奧義書》這一節曼陀羅的教導。
在這個困惑、紛亂的年代,崇拜至尊主的簡單方法是聆聽、歌頌祂偉大的活動。心智思辨家以為主的活動是幻想出來的,因此他們不去聆聽,更運用沒有實質內涵的文字游戲轉移一般無知大眾的注意力。他們宣揚自己,誘導隨眾贊頌一些虛假的靈性導師,而非聆聽主奎師那的活動。近來這些偽裝者日益增加,主真正純潔的奉獻者要去揭露這些不聖潔的偽裝者“化身”,拯救大眾免為這些不潔的宣傳所污染,頗成問題。
奧義諸書間接地將我們導向原始的聖主奎師那,然而《博伽梵歌》–所有奧義書的撮要–則直按指向聖主奎師那。藉著聆聽《博伽梵歌》或聖《博伽瓦譚》,便能認識原來真正的奎師那,逐漸清除心意的污穢,聖《博伽瓦譚》有載:“奉獻者聆聽主的活動。吸引了主。這樣,處於每一生物體心中的主便扶助奉獻者。賜之以正當的指引。”《博伽梵歌》第十章第十節也證實了這一點:“誰恆常以愛奉獻我崇拜我,我便給他真正的智慧,讓他能走近我”。
激情、愚昧的物質型態沾污了生物體的心靈,主在奉獻者的內心指引,把一切的污穢清除。激情型態的人,激情高漲,無法擺脫物質的渴求,愚昧型態的人連自己是什麼,至尊是什麼,也不知道。因此,在激情或愚昧狀態中,盡管他怎樣扮演宗教家,也沒有達到自覺的機會。至於奉獻者,主的恩賜把激情及愚昧的型態消除,奉獻者便具備了善良型態的品質。這善良的品質正是一位完美的婆羅門的表征。任何人只要在一位真正靈性導師的引導下修習奉獻服務,便賜婆羅門一樣的品格。聖《博伽瓦譚》有如下的記載:
“主的大能非比尋常,即使是出生卑微的人,只要得到祂的純潔奉獻者的指引,一切的不潔也便得到淨化。
人一旦具備了婆羅門的品質,便會變得快樂,熱忱於為主奉獻,一心為主服務。這樣,至尊的科學便在他面前展露:認識神的科學,他漸漸擺脫物質的依附,獲得主的恩賜,他的心意變得澄清晶瑩,一無疑惑。人到達這境地,便是解脫了的靈魂,他在生命的每一步中,無時無刻不看到主。這便是這節曼陀羅述及從崇拜至高無上的原由得來的完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