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18. 「瑜伽師修練瑜伽,規範心意活動,安於超然境界,再無任何物質欲望,可說到達瑜伽境界。
要旨
瑜伽師的活動,跟一般人不同之處,在他終止一切物質活動 ─ 其中最主要的是性活動。完美的瑜伽師,善於規範心意活動,再不受任何物質欲望的干擾。這完美的境界, Krishna 知覺的人自然而然便到達,聖典《博伽瓦譚》這樣說:
「安巴拉沙大君首先將心意專注於主他的蓮花足;然後,以語言逐一描述主的超然屬性,以雙手洗擦主的廟宇,以雙耳聆聽關於主的活動,以雙眼看主的超然形體,以身體感觸奉獻者的身體,以嗅覺聞供奉給主的蓮花香味,以舌頭嚐供奉在主蓮花足下的荼拉時葉,以雙足到聖地和主的廟宇去,以額頭頂拜主,以欲望完成主的使命。這一切超然活動十分適合純粹的奉獻者。」 (9.4.18—20)
這超然境界,對於崇奉非人格神主義的人,或流於主觀,無法表達,但對在 Krishna 知覺中的人,十分容易和實際可行 ─ 就如上述安巴拉沙大君所作的一般。除非心意不斷想着主的蓮花足,否則這些超然的活動便無法實行。爲主作奉獻服務時,這些賦定的活動稱爲「以感官爲主服務」。感官和心意均需活動。簡單的否定並不可行。因此,一般人 ─ 尤其不屬於靈性階層的人,上述感官和心意的超然活動是超然成就的完美程序。在《梵歌》,這稱爲「處於瑜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