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 56 節
दुःखेष्वनुद्विग्नमनाः सुखेषु विगतस्पृहः ।
वीतरागभयक्रोधः स्थिधीर्मुनिरुच्यते ॥ ५६ ॥
duḥkheṣv anudvigna-manāḥ
sukheṣu vigata-spṛhaḥ
vīta-rāga-bhaya-krodhaḥ
sthita-dhīr munir ucyate>
字譯
duḥkheṣu — 在三重的苦難中;anudvigna-manāḥ — 心意沒有被激動;sukheṣu — 在快樂中;vigata-spṛhaḥ — 沒有過份提起興趣;vīta — 免於;rāga — 依附;bhaya — 恐懼;krodhaḥ — 憤怒;sthita-dhīḥ — 一個穩定的人;muniḥ — 聖賢;ucyate — 被稱為。 == 譯文 == 「面對三重苦,仍能湛然自處;快樂時,不會洋洋得意;遠離依附,不驚不怒:這就是中心不動的哲人。
要旨
「哲人」一詞,指人而能鼓動自己的心意,作種種的心智推考,卻沒有眞正的結論。據說,每一哲人都有不同的觀點,而且,除非一個哲人跟另一哲人的觀黠不同,否則,嚴格來說,他便不是哲人。然而,主在這裏所談及的「中心不動的哲人」,跟一般哲人不同。中心不動的哲人常在 Krishna 知覺中,因爲他已窮究了創造性的心智推考。他已超越心智推考的階段,得到聖主 Krishna ─ 華蘇德瓦 ─ 即萬物的結論。他被稱爲心意專一的哲人。這樣一個 Krishna 知覺的人絕不受三重苦侵襲,因爲他把一切苦當作主的恩賜,而且認爲自己行爲不當,活該承受更大的苦惱;此外,他看到,由於主的恩慈,他的苦已減至最少。同時,他快樂,便把快樂歸諸主,原因是他認爲自己不該快樂。他發現,由於主的恩慈,他才可以這麼舒適,而且能爲主作更佳服務。爲主服務,他永遠無畏、活躍、不依附、不厭離。依附即爲自己的感官滿足接受東西;不依附即無感官依附。專注於 Krishna 知覺的人不依附,不不依附,因爲他把生命奉獻了給主,爲主服務。因此,即使遇上失敗,也絕不憤怒。Krishna 知覺者常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