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16 章 1 - 3 節

श्रीभगवानुवाच
अभयं सत्त्वसंश‍ुद्धिर्ज्ञानयोगव्यवस्थिति: ।
दानं दमश्च यज्ञश्च स्वाध्यायस्तप आर्जवम् ॥ १ ॥
अहिंसा सत्यमक्रोधस्त्याग: शान्तिरपैश‍ुनम् ।
दया भूतेष्वलोलुप्‍त्वं मार्दवं ह्रीरचापलम् ॥ २ ॥
तेज: क्षमा धृति: शौचमद्रोहो नातिमानिता ।
भवन्ति सम्पदं दैवीमभिजातस्य भारत ॥ ३ ॥

śrī-bhagavān uvāca
abhayaṁ sattva-saṁśuddhir
jñāna-yoga-vyavasthitiḥ
dānaṁ damaś ca yajñaś ca
svādhyāyas tapa ārjavam
ahiṁsā satyam akrodhas
tyāgaḥ śāntir apaiśunam
dayā bhūteṣv aloluptvaṁ
mārdavaṁ hrīr acāpalam
tejaḥ kṣamā dhṛtiḥ śaucam
adroho nāti-mānitā
bhavanti sampadaṁ daivīm
abhijātasya bhārata>
字譯

śrī bhagavān uvāca —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abhayam — 沒有恐懼的感覺;sattva-saṁśuddhiḥ — 一個人生存的淨化;jñāna — 知識;yoga — 連在一起的;vyavasthitiḥ — 處境;dānam — 佈施;damaḥ ca — 與及控制心意;yajñaḥ ca — 犧牲祭祀的執行;svādhyāyaḥ — 吠陀文學的研讀;tapaḥ — 苦修;ārjavam — 簡樸;ahiṁsā — 非暴力;satyam — 真誠;akrodhaḥ — 免於憤怒;tyāgaḥ — 遁棄;śāntiḥ — 平靜;apaiśunam — 不好挑剔;dayā — 仁慈;bhūteṣu — 對所有生物體;aloluptvam — 免於貪婪;mārdavam — 溫和;hrīḥ — 謙遜;acāpalam — 堅決;tejaḥ — 氣魄;kṣamā — 寬恕;dhṛtiḥ — 勁力;śaucam — 清潔;adrohaḥ — 免於妒忌;na — 不;atimānitā — 名譽的祈望;bhavanti — 成為;sampadam — 品質;daivīm — 超然的;abhijātasya — 一個生有;bhārata — 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至尊性格神首說:「無懼、淨化存在、培養靈性知識、樂善好施、自我控制、擧行祭祀、研習《韋達經》、生活刻苦樸素、不用暴力、誠實、不嗔怒、棄絕、心境不挑剔別人的錯誤、富同情心、不貪婪、慷慨、謙遜、決心堅定不移、有魄力、寬大、堅毅、潔淨、無羨無妬、不貪慕虛榮 ─ 這些超然品質,巴拉達之後呀,屬於天賦神聖本性的聖者。

要旨

第十五章開端解釋了這個物質世界的榕樹。額外的根比喩爲生物的活動 ─ 有些有益,有些有害。第九章也解釋那些人是聖者,那些人是惡魔。根據《韋達》儀式,善良型態的活動,對在解脫之途上爭取進步來說,是有益的,而且這些活動被形容爲本性超然。在超然本性中的人,會在解脫之途上勇猛精進。另一方面,那些在情欲型態和愚昧型態中活動的人絕不可能獲得解脫,不是繼續在這個物質世界爲人,就是淪爲動物或其他更低級的生命。主將在本章一方面解釋超然本性及有關品質,另一方面也會說明邪惡本性及其品質。祂也將會說明這些品質的優點和缺點。

「天賦神聖本性的聖者」一詞十分重要。《韋達》聖典稱在神聖的環境裡分娩爲「孕誕淨化程序」。如果父母希望得到具有神聖品質的孩子,就須奉行人類十大原則。我們在《博伽梵歌》中已經學習過,爲生好孩子而進行的性行爲就是 Krishna 本人。只是在 Krishna 知覺中,性行爲並不受譴責。在 Krishna 知覺中的人至少不會像貓、狗般生孩子;他們生孩子,會使孩子出生後變得 Krishna 知覺。父母完全在 Krishna 知覺中,孩子會受益。

稱爲「四社會階層及四靈性晋階」的制度,目的不是以出生的身份劃分人類社會階層。這種劃分是根據敎育性質的,目的在維持社會的和平、繁榮。這詩節所提及的乃是使人在靈性理解方面進步的超然品質,人因此而可擺脫物質世界,獲得解脫。在「四社會階層及四靈性晋階」的制度中過棄絕生活的托砵僧被認爲是一切社會階層之首、即靈性導師。婆羅門被認爲是社會其他三階層 ─刹帝利、毗舍、戌陀 ─ 的靈性導師。然而,托砵僧在制度上是領導者,被認爲是婆羅門的靈性導師。對於托砵僧,首要的品質是無懼。因爲托砵僧須在無無任何支持或支持的保證下單獨自處,他只須依賴至尊性格神首的恩慈。 如果他這樣想:「脫離了跟其他人的關係以後,誰來保護我?」他就不該奉行棄絕生活。一個人須完全相信 Krishna 或至尊性格神首以區限化的形體超靈長在人的心裡,而且看到一切,永遠知道人的動機。他須因而堅定不移地相信以超靈形體存在的 Krishna 會照顧皈依祂的靈魂。他該這樣想:「我永遠不會孤獨。即使我在樹林最黑暗的部份生活, Krishna 仍然陪伴我;祂會保護我。」這信念稱爲「無懼」。這種心意狀況,對過棄絕生活的人來說,是必需的。那麼,他該淨化自己的存在。在棄絕階層中,有很多規範和守則須遵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托砵僧絕對不能與女人有任何親密的關係。甚至不能在幽僻的地方和女人談話。主采坦耶就是托砵僧的典範。在普里的時候,女奉獻者甚至不能接近祂,向祂頂禮。主吿訴她們離遠鞠躬。這並不表示仇恨女性,而只是加於托砵僧之上的限制,不讓他們接近女色。一個人須遵行某一階層的規範和守則,以淨化自己的存在。對於托砵僧,跟女人有親密關係和擁有財富作感官享受之用兩者俱在禁止之列。理想的托砵僧可以主采坦耶爲代表。我們可從祂的一生知道,祂絕不接近女人。雖然祂被認爲是神首最不拘泥的化身,而且接受最墮落的靈魂,但就接近女人這方面來說,祂嚴格地遵行托砵僧階層的規範和守則。祂其中一個伴隨,名叫曹大‧哈利達薩常常跟主采坦耶在一起,但不知怎樣,他色迷迷地盯着一個年靑女子。主采坦耶十分嚴峻,立即把他驅逐出私人伴隨之列,主采坦耶說:「托砵僧或任何人渴望擺脫物質自然的掌握,努力把自己提昇至靈性本性,重返家園,回歸神首,尙顧盼物質所有或女人,以滿足自己的感官 ─ 不消說眞的享受,只是有這樣的習性,要滿足感官 ─,就該受非難:在感受這些不正當的慾望之前,他不如自殺。」這些便是淨化的方法。

跟着要討論的是「培養靈性知識」。托砵僧的生命意義是把知識傳播給居士和其他遺忘了眞正的生活是要求取靈性進步的人。托砵僧該以沿門求乞爲生,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們是叫化子。「謙遜」,對在超然境界的人來說,也是衆多品質之一。就是由於謙遜,托砵僧逐家挨戶訪問;這並不眞的爲了求乞,而是要探望居士,喚醒他們的 Krishna 知覺。這是托砵僧的責任。如果一個托砵僧眞的修爲深厚,而且接受了靈性導師的指示,他就得以邏輯和理解傳播 Krishna 知覺。如果他的修爲不夠深厚,就不該接受棄絕生活。然而,如果他知識不夠,又接受了棄絕生活,就得全心全意聆聽眞正靈性導師的敎誨,培養知識。托砵僧須無懼、純淨、有知。

跟着要討論的是「樂善好施」。「樂善好施」乃針對居士而言。居士須以體面的方式謀生,並用收入的一半,把 Krishna 知覺傳播給整個世界。因此,居士須捐獻與傳播 Krishna 知覺的機構。慈善性質的財物須給予應得的人。慈善也有多種,可分爲:善良型態的、情欲型態的、愚昧型態的;這些以後會討論到。聖典讚揚善良型態的慈善,然而,情欲型態和愚昧型態的慈善只是浪費金錢實在不應提倡。慈善性質的財物該用來把 Krishna 知覺傳播給整個世界,這就是善良型態的「樂善好施」。

至於自我控制,不但宗敎社羣中其他階層的人須奉行,居士尤須身體力行。居士有妻子,但不該不必要地使用感官來追求性生活。即使居士的性生活也有限制;居士過性生活只是爲了蕃衍後代。如果他不需要子女,他就不該與妻子發生性關係。現代社會以避孕或其他叫人厭惡的方法享受性愛、逃避生兒育女。這種品質並不是超然的,而是邪惡的。任何人,即使居士也好,如果想在靈性生活上精進,就須控制性生活,要不是爲了替 Krishna 服務,就不該生兒育女。如果他有能力生育將來會在 Krishna 知覺中的兒女,他可以生數百計的;沒有這種能力,他便不該耽於感官享樂。

祭祀是另一項居士須做的事,因爲祭祀耗資甚鉅。其他階層,例如貞守生、行脚僧、托砵僧,都沒有金錢;他們全以求乞爲生。因此,進行各種不同的犠牲祭祀須由居士,居士須承擔遵照《韋達》經典所說,進行火祭。但這種祭祀現在十分昂貴,任何居士都不奉行。在這年代最好的祭祀是「齊頌祭祀」:唱頌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這是最好最便宜的祭祀。每一個人都可奉行,而且獲得益處。因此,樂善好施、自我控制、奉行祭祀都是針對居士而言的。 跟着的「硏習《韋達經》」、「苦行」、「慷慨」、「撲素」則是針對貞守生的。貞守生不能與女人有任何關係。他們須過獨身生活,將整副心意投注於硏究《韋達經》及培養知識。這稱爲「硏習《韋達經》」。「苦行」是特別爲退隱生活。一個人不應整生都過居士生活。他須常常記着,生命分爲四晋階:貞守生、居士、行脚僧、托砵僧。因此,在居士生活之後,他須退隱樹林。如果他活一百歲,他該過二十五年貞守生活,二十五年居士生活,二十五年退隱生活,二十五年棄絕生活。這是《韋達》的宗敎規範。一個人從居士生活退隱下來須過苦行生活:軀體的、心意的、舌頭的。這就是苦行了。整個「四社會階層及四靈性晋階」 制度的意義在苦行。不修苦行,人類不可能獲得解脫。《韋達》經典和《博伽梵歌》都沒有說,無需修行,只需不斷作智力推考,一切事情都會順順利利。這種說法不過是由上演戲法的靈性主義者製造出來,希望招攬更多信徒。如果有限制、有規範、有守則,人們就不會被吸引。因此,以宗敎之名招攬信徒,凡事裝模作樣的人,絕不限制信徒的生活,更不限制自己的生活。並不贊同這種做法。

至於樸素生活,並不單只是某一階層才需修爲,每一個人 ─ 貞守生也好,居士也好,行脚僧也好一都需奉行。一個人須生活得很樸素。

「不使用暴力」意即不阻止任何生物生命的進步。一個人不應認爲,靈性的火花即使在軀體被殺害後,也不會死亡,因此屠宰動物以肆口腹之欲,並無害處。現代人嗜好吃肉,其實穀物、果實、牛奶的供應已夠豐富,他們仍執着罔爲。殺害動物實在不必要。這是每一個人都須遵守的訓令。若無其他方法,可以屠宰動物,但須用在祭祀中祭神。無論如何,人類的食物供應已足夠,想在靈性覺悟方面進步的人千萬不可使用暴力,殺害動物。眞正的「不使用暴力」意即不阻止任何生命的進步。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從一類動物生命轉到另一處去,也是在進步中。如果某一頭動物被殺害,他的進步就中斷了。一頭動物停留在某一軀體中很多天或很多年,未夠時候就遭殺害,那麼,他得重返該生命形體,渡過餘下的日子,才能昇轉另一類生物。因此,動物的進步不該只爲滿足口腹之欲而被中止。這稱爲「不使用暴力」。

「誠實」意即不應爲個人利益而歪曲事實的眞相。《韋達》經典有些很難了解的章節,然而這些章節的意義和目的可向眞正的靈性導師學習。這就是了解《韋達經》的方法。「聖傳經」意即須聆聽權威的解說。一個人不應爲了個人利益,自行加以解釋。很多《博伽梵歌》的釋論者錯誤地解釋原文。文字的要旨須加以說明,但該聆聽真正靈性導師的說法

不嗔怒。即使有人挑撥,也得容忍,因爲如果發怒,整個軀體就遭污染。嗔怒是情慾和愚昧型態的產物,所以在超然境界中的人應控制自己,不輕易嗔怒。「不挑剔別人」即不找尋別人的錯誤或不必要地糾正別人。當然,叫一個竊賊做竊賊,並不算是挑剔別人,但叫一個誠實的人做竊賊,對在靈性生命中勇猛精進的人來說,可說是極大的侮辱。「謙遜」意即不做叫人厭惡的行爲。「堅定不移」意即在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會急躁或感到沮喪。做事情總會遇到失敗,即使如此,也不應感到難過,而應堅忍不移堅持下去。「有魄力」是爲刹帝利而設。刹帝利需十分强壯,才能保護弱小。他們不應擺出不使用武力的樣子。如果需要使用武力,他們就應使用武力。

「潔淨」並非單指心意或軀體的,也指一個人和其他人的交往,而且尤其針對商人;商人不該在黑市市場進行交易。「不慕虛榮」是針對戍陀而言的。根據《韋達》的訓示,戍陀是四社會階層最低的。他們不應以虛榮吹噓自己,應該安於自己的地位。戍陀的責任是向較高的階層表示尊敬。這是爲了維持社會秩序。

本詩節所述的十六種品質全是超然品質,可根據不同的社會階層地位培養。這詩節的要旨是,即使物質條件很悲慘,任何階層的人,如果身體力行培養這些品質,那麼就可以提昇自己至超然自覺的最高層次。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