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 |||
lob_19 [2024/11/07 07:32] – host | lob_19 [2024/11/18 20:56]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fs x-large> | <fs x-large> | ||
\\ \\ | \\ \\ | ||
- | 著名的奉獻者帕拉達大君認為,受條件限制了的靈魂所過的居士生活,使人忘記真我,是殺害靈魂的黑井。自覺了的靈魂不會推許對家庭的過份依戀。因此人的一生應該規律地劃分。 | + | {{: |
\\ \\ | \\ \\ | ||
第一個階段稱為貞守生階段或是少年時代,未來的主人翁須接受生命最高目標的訓練;第二個是居士階段,此時,成人須接受邁向超然的訓練;接著便是行腳僧棄絕準備階段;生命的最後階段是托缽僧棄絕階段。這樣,世人為追求最終解脫,必須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 | 第一個階段稱為貞守生階段或是少年時代,未來的主人翁須接受生命最高目標的訓練;第二個是居士階段,此時,成人須接受邁向超然的訓練;接著便是行腳僧棄絕準備階段;生命的最後階段是托缽僧棄絕階段。這樣,世人為追求最終解脫,必須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