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_c2 [2024/11/02 09:08] – host | bg_c2 [2024/11/10 03:0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章目< | ||
===== 第二章 博伽梵歌內容總結 ===== | ===== 第二章 博伽梵歌內容總結 ===== | ||
阿爾諸納向主Krishna皈依,成為祂的門徒,Krishna 透過解釋短暫物質軀體及永恆靈魂之間的基本區別,開始將祂的教導授予阿爾諸納。主解釋輪迴的過程,為至尊作無私服務的本質,及一位覺悟自我的人的特徵。 | 阿爾諸納向主Krishna皈依,成為祂的門徒,Krishna 透過解釋短暫物質軀體及永恆靈魂之間的基本區別,開始將祂的教導授予阿爾諸納。主解釋輪迴的過程,為至尊作無私服務的本質,及一位覺悟自我的人的特徵。 | ||
行 77: | 行 78: | ||
<wrap hi> 備注 </ | <wrap hi> 備注 </ | ||
- | ><fs medium> | + | <WRAP center |
+ | <fs medium> | ||
- | >阿爾諸納是聰明的人,他能明白到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及想保護他們的願望,是他感到困惑的原因。因此,他請求主 Krishna,至高無上的靈性導師,給予明確的解決方案。他把自己獻作成為 Krishna 的門徒。 Krishna 斥責阿爾諸納充當自己是有學識的人。阿爾諸納爭論說,宗教原則應該比政治或社會因素重要,但他不能看到,物質、靈魂及至尊者的知識,甚至比宗教規範重要。 | + | 阿爾諸納是聰明的人,他能明白到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及想保護他們的願望,是他感到困惑的原因。因此,他請求主 Krishna,至高無上的靈性導師,給予明確的解決方案。他把自己獻作成為 Krishna 的門徒。 Krishna 斥責阿爾諸納充當自己是有學識的人。阿爾諸納爭論說,宗教原則應該比政治或社會因素重要,但他不能看到,物質、靈魂及至尊者的知識,甚至比宗教規範重要。\\ \\ |
- |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 + |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 |
- |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 Krishna 的居所。 | + |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 Krishna 的居所。\\ \\ |
- | >Krishna 清楚說明,祂自己、阿爾諸納,與及聚在戰場上的所有帝王都是個別體。不論他們在受約制或解脫情況,祂永恆維繫著個別的生物體。 | + | Krishna 清楚說明,祂自己、阿爾諸納,與及聚在戰場上的所有帝王都是個別體。不論他們在受約制或解脫情況,祂永恆維繫著個別的生物體。\\ \\ |
- | >他們的個別性,在過去存在,將來也不中斷的繼續存在。因此,沒有理由要為任何人哀嘆。 | + | 他們的個別性,在過去存在,將來也不中斷的繼續存在。因此,沒有理由要為任何人哀嘆。\\ \\ |
- | >對個別靈魂構成地位、超靈及自然 (包括物質及靈性) 有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 dhira,從不受到身體的轉變迷惑。 軀體在本質上不斷變化,而靈魂卻是永恆。這一結論由所有先見者確立。這是 Krishna 對受無知影響大眾給予的初步訓示。去除無知涉及重建崇拜者和值得崇拜者的永恆關係,及至尊人格首神及祂所屬部份差異的結論性理解。 根據 Krishna 的權威,人應該相信有一個跟軀體有別的靈魂,而不是無靈魂一回事,或者生命徵狀是在化合物反應達到物質成熟階段產生的。(因緣和合) 雖然靈魂是不朽的,但除非有它實際需要,暴力不被鼓勵使用。它必須是在主的允許下,而非人擅自的意思去看是否合理。 | + | 對個別靈魂構成地位、超靈及自然 (包括物質及靈性) 有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 dhira,從不受到身體的轉變迷惑。 軀體在本質上不斷變化,而靈魂卻是永恆。這一結論由所有先見者確立。這是 Krishna 對受無知影響大眾給予的初步訓示。去除無知涉及重建崇拜者和值得崇拜者的永恆關係,及至尊人格首神及祂所屬部份差異的結論性理解。 根據 Krishna 的權威,人應該相信有一個跟軀體有別的靈魂,而不是無靈魂一回事,或者生命徵狀是在化合物反應達到物質成熟階段產生的。(因緣和合) 雖然靈魂是不朽的,但除非有它實際需要,暴力不被鼓勵使用。它必須是在主的允許下,而非人擅自的意思去看是否合理。 |
- | >阿爾諸納放棄智慧及職責,決意終止戰鬥來讓他族人生存,也是一種感官享樂原則。於是Krishna 授與他靈魂和軀體的分析研究。 在此之後,Krishna 解釋菩提瑜伽 ─ 只為主的感官滿足而修習奉獻服務。一位處於 Krishna 知覺(或換句話說,聖主 Krishna 超然愛心奉獻服務)透過主 Krishna 的特殊恩典,達到菩提瑜伽的層面。這樣地,奉獻者便能夠容易在神永恆充滿喜悅的王國跟 Krishna 一起。 Krishna 意識的人的堅決目標,是建立在靈魂是超越軀體的概念的完美知識上。這知識並非理論,而是實際的,達到這知識的人再沒機會從事有報應的感官享樂。一位心意未穩當的人卻受各類果報活動分心而受轉移。 韋達經面對大部份是自然三種型態裡的果報活動,是要逐步讓一般大眾從感官享樂層面提升到超然層面。阿爾諸納被忠告超越這三型態,並讓自己穩處在自我中。 復甦作為 Krishna 不可分離的所屬部份的關係,Krishna 意識,是一切韋達知識最高圓滿的階段,也滿足了研究韋達經典的一切目的。 聖主 Krishna 是至尊主,祂在指引阿爾諸納作戰。因此,阿爾諸納與戰事結果無關。得與失該是 Krishna 去關注的。除為 Krishna 工作外,作為構成地位是僕人,他應該放棄一切從事。這才是真正的瑜伽。 | + | 阿爾諸納放棄智慧及職責,決意終止戰鬥來讓他族人生存,也是一種感官享樂原則。於是Krishna 授與他靈魂和軀體的分析研究。 在此之後,Krishna 解釋菩提瑜伽 ─ 只為主的感官滿足而修習奉獻服務。一位處於 Krishna 知覺(或換句話說,聖主 Krishna 超然愛心奉獻服務)透過主 Krishna 的特殊恩典,達到菩提瑜伽的層面。這樣地,奉獻者便能夠容易在神永恆充滿喜悅的王國跟 Krishna 一起。 Krishna 意識的人的堅決目標,是建立在靈魂是超越軀體的概念的完美知識上。這知識並非理論,而是實際的,達到這知識的人再沒機會從事有報應的感官享樂。一位心意未穩當的人卻受各類果報活動分心而受轉移。 韋達經面對大部份是自然三種型態裡的果報活動,是要逐步讓一般大眾從感官享樂層面提升到超然層面。阿爾諸納被忠告超越這三型態,並讓自己穩處在自我中。 復甦作為 Krishna 不可分離的所屬部份的關係,Krishna 意識,是一切韋達知識最高圓滿的階段,也滿足了研究韋達經典的一切目的。 聖主 Krishna 是至尊主,祂在指引阿爾諸納作戰。因此,阿爾諸納與戰事結果無關。得與失該是 Krishna 去關注的。除為 Krishna 工作外,作為構成地位是僕人,他應該放棄一切從事。這才是真正的瑜伽。\\ \\ |
- | >除了在 Krishna 知覺中工作,一切活動都是厭惡性的,因為它們將活動者不斷綑綁在生死的循環裡。人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活動原因,吝嗇地稱自己為活動成果的擁有人。 | + | 除了在 Krishna 知覺中工作,一切活動都是厭惡性的,因為它們將活動者不斷綑綁在生死的循環裡。人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活動原因,吝嗇地稱自己為活動成果的擁有人。\\ \\ |
- | >在 Krishna 知覺中,或為主作奉獻服務的人,具有偉大聖賢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只關心 Krishna。在如此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下,人可以通過培養更高的品味─至尊主Krishna 的美麗 ─來控制感官。 | + | 在 Krishna 知覺中,或為主作奉獻服務的人,具有偉大聖賢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只關心 Krishna。在如此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下,人可以通過培養更高的品味─至尊主Krishna 的美麗 ─來控制感官。\\ \\ |
- | >感官需要真正從事。如果它們不被從事到主的超然愛心服務,它們肯定會尋求從事在唯物主義的服務去。透過將一切運用在主的服務上,人便能夠從淪為物質意識的受害者中自救。通過人為努力以遏制感官享樂力量是不可能的。 渴望這樣的 Krishna 知覺,是真正的無欲無求。因此,去認識人作為Krishna永恆僕人的真正位置,不去訛稱物質軀體為自我,也不去訛稱自己是世界任何東西的擁有人,並為祂的滿足而運用一切,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則。 在第二章中,業報瑜伽及思辨瑜伽明確被討論,奉獻瑜伽也略為揭示。第二章充當了整部著述的綱領。</ | + | 感官需要真正從事。如果它們不被從事到主的超然愛心服務,它們肯定會尋求從事在唯物主義的服務去。透過將一切運用在主的服務上,人便能夠從淪為物質意識的受害者中自救。通過人為努力以遏制感官享樂力量是不可能的。 渴望這樣的 Krishna 知覺,是真正的無欲無求。因此,去認識人作為Krishna永恆僕人的真正位置,不去訛稱物質軀體為自我,也不去訛稱自己是世界任何東西的擁有人,並為祂的滿足而運用一切,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則。 在第二章中,業報瑜伽及思辨瑜伽明確被討論,奉獻瑜伽也略為揭示。第二章充當了整部著述的綱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