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_c2 [2024/10/24 21:58] – host | bg_c2 [2024/11/10 03:0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章目< | ||
===== 第二章 博伽梵歌內容總結 ===== | ===== 第二章 博伽梵歌內容總結 ===== | ||
阿爾諸納向主Krishna皈依,成為祂的門徒,Krishna 透過解釋短暫物質軀體及永恆靈魂之間的基本區別,開始將祂的教導授予阿爾諸納。主解釋輪迴的過程,為至尊作無私服務的本質,及一位覺悟自我的人的特徵。 | 阿爾諸納向主Krishna皈依,成為祂的門徒,Krishna 透過解釋短暫物質軀體及永恆靈魂之間的基本區別,開始將祂的教導授予阿爾諸納。主解釋輪迴的過程,為至尊作無私服務的本質,及一位覺悟自我的人的特徵。 | ||
- | 1 桑佳亞說 Krishna 鼓勵了充滿憐憫的阿爾諸納。 | + | == 1 == |
+ | 桑佳亞說 Krishna 鼓勵了充滿憐憫的阿爾諸納。 | ||
- | 2-3 主 Krishna 不同意阿爾諸納的所謂憐憫心。阿爾諸納應該拋開這種虛假氣度,並在Krishna的指導下行事。 | + | == 2-3 == |
+ | 主 Krishna 不同意阿爾諸納的所謂憐憫心。阿爾諸納應該拋開這種虛假氣度,並在Krishna的指導下行事。 | ||
- | 4-8 阿爾諸納的論據: | + | == 4-8 == |
+ | 阿爾諸納的論據: | ||
- | 1)他怎麼可以殺死尊敬的彼士瑪和朵拿。 | + | * 他怎麼可以殺死尊敬的彼士瑪和朵拿。 |
+ | * 乞討過活總好過殺戮值得崇拜的長輩。 | ||
+ | * 殺戮他們後去享受物質利益,意即享受沾染滿血腥的戰利品。 | ||
+ | * 他不知道究竟征服他們,還是被他們擊敗來得好。 | ||
+ | * 最後他得出的結論,他感到困惑,Krishna 應該作為他導師,給他確切指導,解決他的問題。 | ||
- | 9-10 桑佳亞給兌塔瓦施陀王說,阿爾諸納在拒絕作戰後,皈依為Krishna的門徒。Krishna 微笑的開始給他指導。 | + | == 9-10 == |
+ | 桑佳亞給兌塔瓦施陀王說,阿爾諸納在拒絕作戰後,皈依為Krishna的門徒。Krishna 微笑的開始給他指導。 | ||
- | 11-30 主在不變的靈魂上的教導: Krishna、阿爾諸納和所有聚集的君王的個別性都是永恆的。在苦樂中保持穩定的人有資格解脫。短暫的軀體沒有恆性,永恆的靈魂不會改變,這是看見真理的人的說法。意識遍佈著可毀壞的軀體的個體靈魂是不可毀壞的。那些處於知識中的人明白到,自我從不殺、也不被殺。 | + | == 11-30 == |
+ | 主在不變的靈魂上的教導: Krishna、阿爾諸納和所有聚集的君王的個別性都是永恆的。在苦樂中保持穩定的人有資格解脫。短暫的軀體沒有恆性,永恆的靈魂不會改變,這是看見真理的人的說法。意識遍佈著可毀壞的軀體的個體靈魂是不可毀壞的。那些處於知識中的人明白到,自我從不殺、也不被殺。 | ||
轉換軀體如同更換衣服。靈魂不是武器可以切割、火可以燒、水可以濕,或風可以乾的。他是不可摧毀、不可變更、不可移動的。他是不可看見,也不可想像的。即使人認為靈魂恆常的有生有死,仍沒理由去悲嘆。生死循環是必然的,所以人不該憂慮。即使人不接受靈魂存在,仍沒什麼可以憂慮。 | 轉換軀體如同更換衣服。靈魂不是武器可以切割、火可以燒、水可以濕,或風可以乾的。他是不可摧毀、不可變更、不可移動的。他是不可看見,也不可想像的。即使人認為靈魂恆常的有生有死,仍沒理由去悲嘆。生死循環是必然的,所以人不該憂慮。即使人不接受靈魂存在,仍沒什麼可以憂慮。 | ||
受到物質能量迷惑,那些醉心感官享樂的人,或從構成地位、或從描述,將靈魂看為驚奇的。如此,主透過訓示阿爾諸納不要去為眾生悲慟,總結了靈魂的描述。 | 受到物質能量迷惑,那些醉心感官享樂的人,或從構成地位、或從描述,將靈魂看為驚奇的。如此,主透過訓示阿爾諸納不要去為眾生悲慟,總結了靈魂的描述。 | ||
+ | == 31-37 == | ||
+ | | ||
- | 31-37 Krishna | + | == 38 == |
+ | | ||
- | 38 主 Krishna | + | == 39 == |
+ | Krishna | ||
- | 39 Krishna | + | == 40 == |
+ | Krishna | ||
- | 40 Krishna 說,在這路上,即使未完成,也有永恆得益 ─ 人將從最大的危險中獲救。 | + | == 41-51 == |
- | + | 菩提瑜伽 決志在這路上的人,智力堅定於一個目標。其他人會被許多分枝的利益慾望分心。這類智力稍遜的人,受韋達經的華麗詞藻吸引,他們說,除了天堂之樂,再沒其它。他們受迷惑,並欠缺為 Krishna 做奉獻服務(三摩地)的堅定決心。 | |
- | 41-51 菩提瑜伽 決志在這路上的人,智力堅定於一個目標。其他人會被許多分枝的利益慾望分心。這類智力稍遜的人,受韋達經的華麗詞藻吸引,他們說,除了天堂之樂,再沒其它。他們受迷惑,並欠缺為 Krishna 做奉獻服務(三摩地)的堅定決心。 | + | |
韋達經所面對的是自然三種型態的題目。阿爾諸納應該不在相對性下,超越這些並處於自我。一位認識 Krishna 是韋達經的目的的人,能達到韋達經的一切目的。 | 韋達經所面對的是自然三種型態的題目。阿爾諸納應該不在相對性下,超越這些並處於自我。一位認識 Krishna 是韋達經的目的的人,能達到韋達經的一切目的。 | ||
行 34: | 行 48: | ||
為了瑜伽 (不受束縛的工作藝術) 全力以赴,阿爾諸納應該在 Krishna 意識下行動,這是淨化反應活動的過程。偉大的聖哲透過這菩提瑜伽 ─ 奉獻服務的過程,擺脫出生與死,並達到那沒有苦難的目的地。 | 為了瑜伽 (不受束縛的工作藝術) 全力以赴,阿爾諸納應該在 Krishna 意識下行動,這是淨化反應活動的過程。偉大的聖哲透過這菩提瑜伽 ─ 奉獻服務的過程,擺脫出生與死,並達到那沒有苦難的目的地。 | ||
- | 52-53 Krishna 說,當阿爾諸納的智力穿越幻覺密林,他便對那些曾聽過的、及將要聽到的,不再關心。 | + | == 52-53 == |
+ | Krishna 說,當阿爾諸納的智力穿越幻覺密林,他便對那些曾聽過的、及將要聽到的,不再關心。 | ||
當他堅定在超然境界,不受韋達經啟示干擾,他便會達到自我的覺悟。 | 當他堅定在超然境界,不受韋達經啟示干擾,他便會達到自我的覺悟。 | ||
- | 54 阿爾諸納問到一位穩當處於超然地位的人的徵象。 | + | == 54 == |
+ | 阿爾諸納問到一位穩當處於超然地位的人的徵象。 | ||
- | 55-61 Sthita Prajna:是一位放棄各類心意推敲的感官慾望,知足於作為 Krishna 僕人的人。他不受三重苦難的衝擊打擾,將自己快樂歸功主所賜與,對依戀、恐懼和憤怒無動於衷。沒有受到善惡的影響,他關注的只是 Krishna。如同烏龜將四肢收回龜殼內,他有能力將自己感官,從感官對象中收回。 | + | == 55-61 == |
+ | Sthita Prajna:是一位放棄各類心意推敲的感官慾望,知足於作為 Krishna 僕人的人。他不受三重苦難的衝擊打擾,將自己快樂歸功主所賜與,對依戀、恐懼和憤怒無動於衷。沒有受到善惡的影響,他關注的只是 Krishna。如同烏龜將四肢收回龜殼內,他有能力將自己感官,從感官對象中收回。 | ||
抑制感官享樂不能完全糾正人感官享樂的傾向。只有經歷更高的品味,人才能在意識上堅定。感官如此強烈,即使有辨別是非能力的人,心意也被感官擄走。人通過完全處於他跟 Krishna 的關係來控制感官,便稱為 sthita-prajna 或穩當處於意識。 | 抑制感官享樂不能完全糾正人感官享樂的傾向。只有經歷更高的品味,人才能在意識上堅定。感官如此強烈,即使有辨別是非能力的人,心意也被感官擄走。人通過完全處於他跟 Krishna 的關係來控制感官,便稱為 sthita-prajna 或穩當處於意識。 | ||
- | 62-63 墮入黑暗之途: 深思感覺對象產生依戀,依戀導致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忿怒接踵而來,由此產生幻覺。接下來是記憶迷亂,導致智力喪失及徹底破壞。 | + | == 62-63 == |
- | + | 墮入黑暗之途: 深思感覺對象產生依戀,依戀導致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忿怒接踵而來,由此產生幻覺。接下來是記憶迷亂,導致智力喪失及徹底破壞。 | |
- | 64-65 超越相對的依戀及厭惡,只為 Krishna 而從事感官活動的人獲得祂的恩慈。一位通過堅定智力完全滿足於自我的人,沒有物質的苦難。 | + | |
- | + | ||
- | 66-68 一位沒有跟至尊主 Krishna 相連的人沒有堅定的智力或超然的意識。沒有這些,就沒有平靜;沒有平靜,由何來快樂? 像強風掃走水中的小舟,就算任何一個感官,都可帶走某個人的智力;因此,一個能夠遏制感官享樂衝動的人,被稱為智力堅定的一位。 | + | |
- | 69 內省聖者的活動對專注於物質的人士來說,是黑夜。物質的活動對這樣一位聖者來說,是黑夜。 | + | == 64-65 == |
+ | | ||
- | 70-72 奉獻者因充滿 | + | == 66-68 == |
+ | | ||
- | > | + | == 69 == |
- | > | + | |
- |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 + | == 70-72 == |
+ |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Krishna 的居所。 | ||
- |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 Krishna 的居所。 | + | <wrap hi> 備注 </wrap> |
- | > | + | <WRAP center |
+ | <fs medium> | ||
- | >他們的個別性,在過去存在,將來也不中斷的繼續存在。因此,沒有理由要為任何人哀嘆。 | + | 阿爾諸納是聰明的人,他能明白到自己對家人的感情及想保護他們的願望,是他感到困惑的原因。因此,他請求主 Krishna,至高無上的靈性導師,給予明確的解決方案。他把自己獻作成為 Krishna 的門徒。 Krishna 斥責阿爾諸納充當自己是有學識的人。阿爾諸納爭論說,宗教原則應該比政治或社會因素重要,但他不能看到,物質、靈魂及至尊者的知識,甚至比宗教規範重要。\\ \\ |
- | > | + | 奉獻者因充滿 Krishna 意識而不受到任何慾望打擾。他平靜,和那些試圖滿足這些慾望的人不同\\ \\ |
- | > | + | 放棄這類慾望及一切的擁有感,讓自己脫離假我,他獲得真正的平靜。 人在靈修中達到這境界後不再迷惑。在死亡時刻,如此穩定自處的人達到 Krishna 的居所。\\ \\ |
- | > | ||
- | >在 Krishna 知覺中,或為主作奉獻服務的人,具有偉大聖賢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只關心 Krishna。在如此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下,人可以通過培養更高的品味─至尊主Krishna 的美麗 ─來控制感官。 | + | Krishna 清楚說明,祂自己、阿爾諸納,與及聚在戰場上的所有帝王都是個別體。不論他們在受約制或解脫情況,祂永恆維繫著個別的生物體。\\ \\ |
+ | 他們的個別性,在過去存在,將來也不中斷的繼續存在。因此,沒有理由要為任何人哀嘆。\\ \\ | ||
+ | 對個別靈魂構成地位、超靈及自然 (包括物質及靈性) 有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 dhira,從不受到身體的轉變迷惑。 軀體在本質上不斷變化,而靈魂卻是永恆。這一結論由所有先見者確立。這是 Krishna 對受無知影響大眾給予的初步訓示。去除無知涉及重建崇拜者和值得崇拜者的永恆關係,及至尊人格首神及祂所屬部份差異的結論性理解。 根據 Krishna 的權威,人應該相信有一個跟軀體有別的靈魂,而不是無靈魂一回事,或者生命徵狀是在化合物反應達到物質成熟階段產生的。(因緣和合) 雖然靈魂是不朽的,但除非有它實際需要,暴力不被鼓勵使用。它必須是在主的允許下,而非人擅自的意思去看是否合理。 | ||
+ | 阿爾諸納放棄智慧及職責,決意終止戰鬥來讓他族人生存,也是一種感官享樂原則。於是Krishna 授與他靈魂和軀體的分析研究。 在此之後,Krishna 解釋菩提瑜伽 ─ 只為主的感官滿足而修習奉獻服務。一位處於 Krishna 知覺(或換句話說,聖主 Krishna 超然愛心奉獻服務)透過主 Krishna 的特殊恩典,達到菩提瑜伽的層面。這樣地,奉獻者便能夠容易在神永恆充滿喜悅的王國跟 Krishna 一起。 Krishna 意識的人的堅決目標,是建立在靈魂是超越軀體的概念的完美知識上。這知識並非理論,而是實際的,達到這知識的人再沒機會從事有報應的感官享樂。一位心意未穩當的人卻受各類果報活動分心而受轉移。 韋達經面對大部份是自然三種型態裡的果報活動,是要逐步讓一般大眾從感官享樂層面提升到超然層面。阿爾諸納被忠告超越這三型態,並讓自己穩處在自我中。 復甦作為 Krishna 不可分離的所屬部份的關係,Krishna 意識,是一切韋達知識最高圓滿的階段,也滿足了研究韋達經典的一切目的。 聖主 Krishna 是至尊主,祂在指引阿爾諸納作戰。因此,阿爾諸納與戰事結果無關。得與失該是 Krishna 去關注的。除為 Krishna 工作外,作為構成地位是僕人,他應該放棄一切從事。這才是真正的瑜伽。\\ \\ | ||
+ | 除了在 Krishna 知覺中工作,一切活動都是厭惡性的,因為它們將活動者不斷綑綁在生死的循環裡。人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活動原因,吝嗇地稱自己為活動成果的擁有人。\\ \\ | ||
+ | 在 Krishna 知覺中,或為主作奉獻服務的人,具有偉大聖賢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只關心 Krishna。在如此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下,人可以通過培養更高的品味─至尊主Krishna 的美麗 ─來控制感官。\\ \\ | ||
+ | 感官需要真正從事。如果它們不被從事到主的超然愛心服務,它們肯定會尋求從事在唯物主義的服務去。透過將一切運用在主的服務上,人便能夠從淪為物質意識的受害者中自救。通過人為努力以遏制感官享樂力量是不可能的。 渴望這樣的 Krishna 知覺,是真正的無欲無求。因此,去認識人作為Krishna永恆僕人的真正位置,不去訛稱物質軀體為自我,也不去訛稱自己是世界任何東西的擁有人,並為祂的滿足而運用一切,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則。 在第二章中,業報瑜伽及思辨瑜伽明確被討論,奉獻瑜伽也略為揭示。第二章充當了整部著述的綱領。</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