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6.20-23 [2024/10/03 22:37] – 建立 host | bg6.20-23 [2024/10/19 13:52]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20 /23.「修練瑜伽,心意完全摒除物質活動,這完美的階段,稱爲神 | + | <WRAP center box >6 章 20 - 23 節</ |
- | 定。這階段的特色,是能以純粹心意觀照自我,並從自我獲得快樂。在這快樂境界,通過超然感官,有無限的超然歡愉,到達這境界,永不違背眞理,其中的歡愉,更可算再大不過的收穫。安處於這境界,即使遇上極大的困難,也永不動搖。這確實是眞正的自由,遠離一切與物質接觸而來諸苦。 | + | |
- | 要旨 | + | यत्रोपरमते चित्तं निरुद्धं योगसेवया ।\\ |
+ | यत्र चैवात्मनात्मानं पश्यन्नात्मनि तुष्यति ॥ २० ॥\\ | ||
+ | सुखमात्यन्तिकं यत्तद्बुद्धिग्राह्यमतीन्द्रियम् ।\\ | ||
+ | वेत्ति यत्र न चैवायं स्थितश्चलति तत्त्वत: | ||
+ | यं लब्ध्वा चापरं लाभं मन्यते नाधिकं तत: ।\\ | ||
+ | यस्मिन्स्थितो न दु: | ||
+ | तं विद्याद्दु: | ||
+ | > | ||
+ | > | ||
+ | >yatra caivātmanātmānaṁ | ||
+ | > | ||
- | 修習瑜伽,逐漸不依附物質槪念。這是瑜伽原則的主要特色。然後,處於神定。這等於說,瑜伽師通過超然的心意和智性,徹悟超靈,而且不會誤將自我和超我混爲一體,引起疑慮。瑜伽的修習幾乎全以帕曇傑里系統的原則爲基礎。有些未經欽授的釋論者試將個體靈魂及超靈混爲一體,一元論者認爲這便是解脫。他們全不了解帕曇傑里瑜伽的眞正目的。帕曇傑里系統承認超然快樂,一元論者害怕危及一元論,卻不肯承認。知識和知者的相對性,非二元論者不肯接受。這節詩承認超然快樂 ─ 通過超然感官所透悟的。著名的瑜伽系統解釋者帕曇傑里‧牟尼也支持這點。這偉大的聖者在他的《瑜伽經》說:「追求物質享樂的宗敎信仰和經濟發展帶來束縛和空虛之感。於是人致力於與至尊溶爲一體, 堅處於原來的地位,便能享有內在的超然快樂。」( | + | >sukham ātyantikaṁ yat tad |
- | 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ṁ guṇānāṁ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ṁ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這「內在力量」是超然的。「Puruṣārtha」即「物質的宗敎態度、 經濟發展、感官享樂,還有,致力跟至尊溶爲一體」。一元論者將「跟至尊溶爲一體」稱爲「kaivalyam」。據帕曇傑里說,「kaivalyam」是一種內在而超然的力量,生物就是通過這力量,重新認識自己的律定地位。用主采坦耶的字眼,這狀態稱爲「拭淨不潔的心鏡」。實際上,「 拭淨」即「解脫」。寂滅理論 ─ 也是初階的 ─ 符合這原則。在《博伽瓦譚》,這稱爲「生物的眞正生命」。《博伽梵歌》這節詩也肯定這狀態。 | + | >buddhi-grāhyam atīndriyam |
+ | >vetti yatra na caivāyaṁ | ||
+ | > | ||
- | 寂滅 ─ 消除了物質活動 ─ 跟着展示的是靈性活動,或爲主作奉獻服務 ─ 稱爲 Krishna 知覺。用《博伽瓦譚》的說話,這是「生物的眞正生命」。假象是靈性生命受了物質影響後的情况。帕曇傑里也接受這一點;所以說:「於是人努力於與至尊溶爲一體,堅處於原來的地位,便能享有內的超然快樂」。超然的快樂是眞正的生命。《終極韋達》也說:「生命原是快樂的。」瑜伽的終極目標是自然的超然快樂,作奉獻服務 ─ 即奉愛瑜伽,很容易達到。第七章很生動地描述了奉愛瑜伽。 | + | >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
+ |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 ||
+ |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 ||
+ | > | ||
- | 正如這章所述,在瑜伽系統中,神定有兩類:有知覺神定和無知覺神定。通過不同的哲學硏究,處於超然境界,稱爲有知覺神定。在神定中,再無世俗的快樂,因爲已超然於一切感官快樂。瑜伽師 ─ 處於這超然境界,就永不會重墮下來。他不達到這境界便不成功。現在的所謂「瑜伽修行」,常牽涉感官快樂,這是矛盾的。瑜伽師耽於性和酒,笑話而已。即使爲完美境界所吸引的瑜伽師,在修習瑜伽的過程中,境界也不圓滿。要是他爲瑜伽的副產品所吸引,便不能達到完美境界。這節詩如是說。個人要是耽於裝模作樣地修習式子,便該知道,如此,瑜伽的目的也失去了。 | + | >taṁ vidyād duḥkha-saṁyoga- |
+ | > | ||
- | 最佳的瑜伽修行,在這年代,是絕不會失敗的 Krishna 知覺。 Krishna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只要物質軀體仍在,便要滿足軀體的需要:飮食、睡眠、交配、防衛。一個人在純粹的奉愛瑜伽和 Krishna 知覺中,一方面滿足軀體的需要,另一方面則不會剌激感官。他接受生命的基本所需,處境雖壞,仍善加利用,終能享受 Krishna 知覺的超然快樂。對於偶然的現象─意外、疾病、貧困,甚至最摯愛的親人逝亡,都無動於衷,但對 Krishna 知覺或奉愛瑜伽的責任,他常能警惕,不敢怠慢。意外永不能使他離開職責。《梵歌》也說:「巴拉達的華裔呀!這是從感官知覺來的,人須學習不爲所擾:」他能忍受偶然的現象,因爲他知道,這些現象現而復隱, 不會影响他的責任。這樣,修習瑜伽,他到達最高的完美。 | + | == 譯文 == |
+ | 「修練瑜伽,心意完全摒除物質活動,這完美的階段,稱爲神定。這階段的特色,是能以純粹心意觀照自我,並從自我獲得快樂。在這快樂境界,通過超然感官,有無限的超然歡愉,到達這境界,永不違背眞理,其中的歡愉,更可算再大不過的收穫。安處於這境界,即使遇上極大的困難,也永不動搖。這確實是眞正的自由,遠離一切與物質接觸而來諸苦。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 \\ | ||
+ | 寂滅 ─ 消除了物質活動 ─ 跟着展示的是靈性活動,或爲主作奉獻服務 ─ 稱爲 Krishna 知覺。用《博伽瓦譚》的說話,這是「生物的眞正生命」。假象是靈性生命受了物質影響後的情况。帕曇傑里也接受這一點;所以說:「於是人努力於與至尊溶爲一體,堅處於原來的地位,便能享有內的超然快樂」。超然的快樂是眞正的生命。《終極韋達》也說:「生命原是快樂的。」瑜伽的終極目標是自然的超然快樂,作奉獻服務 ─ 即奉愛瑜伽,很容易達到。第七章很生動地描述了奉愛瑜伽。 | ||
+ | \\ \\ | ||
+ | 正如這章所述,在瑜伽系統中,神定有兩類:有知覺神定和無知覺神定。通過不同的哲學硏究,處於超然境界,稱爲有知覺神定。在神定中,再無世俗的快樂,因爲已超然於一切感官快樂。瑜伽師 ─ 處於這超然境界,就永不會重墮下來。他不達到這境界便不成功。現在的所謂「瑜伽修行」,常牽涉感官快樂,這是矛盾的。瑜伽師耽於性和酒,笑話而已。即使爲完美境界所吸引的瑜伽師,在修習瑜伽的過程中,境界也不圓滿。要是他爲瑜伽的副產品所吸引,便不能達到完美境界。這節詩如是說。個人要是耽於裝模作樣地修習式子,便該知道,如此,瑜伽的目的也失去了。 | ||
+ | \\ \\ | ||
+ | 最佳的瑜伽修行,在這年代,是絕不會失敗的 Krishna 知覺。 Krishna | ||
+ | \\ \\ | ||
+ | 只要物質軀體仍在,便要滿足軀體的需要:飮食、睡眠、交配、防衛。一個人在純粹的奉愛瑜伽和 Krishna 知覺中,一方面滿足軀體的需要,另一方面則不會剌激感官。他接受生命的基本所需,處境雖壞,仍善加利用,終能享受 Krishna 知覺的超然快樂。對於偶然的現象─意外、疾病、貧困,甚至最摯愛的親人逝亡,都無動於衷,但對 Krishna 知覺或奉愛瑜伽的責任,他常能警惕,不敢怠慢。意外永不能使他離開職責。《梵歌》也說:「巴拉達的華裔呀!這是從感官知覺來的,人須學習不爲所擾:」他能忍受偶然的現象,因爲他知道,這些現象現而復隱, 不會影响他的責任。這樣,修習瑜伽,他到達最高的完美。</ | ||
+ | <- bg6.19|上一節 ^ bg|目錄 ^ bg6.24|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