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6.13-14 [2024/10/06 04:23] – host | bg6.13-14 [2024/10/19 03:27]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13/14 「身體、頸、頭豎立,成一直線,兩眼凝視鼻尖。然後,控制心意,無焦慮,無恐慌,完全擺脫性生活。內心觀想,念念在我,而且,以我爲生命的終極目標。 | + | <WRAP center box >4 章 13 -14 節</ |
- | 要旨 | + | समं कायशिरोग्रीवं धारयन्नचलं स्थिर: |
+ | सम्प्रेक्ष्य नासिकाग्रं स्वं दिशश्चानवलोकयन् ॥ १३ ॥\\ | ||
+ | प्रशान्तात्मा विगतभीर्ब्रह्मचारिव्रते स्थित: | ||
+ | मन: संयम्य मच्चित्तो युक्त आसीत मत्पर: | ||
+ | >samaṁ kāya-śiro-grīvaṁ | ||
+ | > | ||
+ | > | ||
+ | >diśaś cānavalokayan | ||
- | 以四臂維施紐的形體 ─ 超靈,存在於每一生物的心裡。人生的目標就是要了解祂。修習瑜伽就是要發現和察看這區限化的維施紐形體,除此,並無其他目的。區限化的維施紐形體,是 Krishna 在每一生物心裡的全權代表。修習瑜伽而不打算認識這維施紐形體,不過在裝模作樣,浪費時間。 Krishna 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在每一生物心裡的維施紐形體是修習瑜伽的目的所在。要覺悟這心裡的維施紐形體,便須完全斷絕性生活,因此,須離開家庭,獨自隱居,一如上述。每天在家裡或其他地方享受性生活,參加所謂的「瑜伽學習班」,並不能變爲瑜伽師。一個人須修習控制心意,避免一切感官享樂 ─ 其中最重要的是性生活。偉大的聖者雅吉拿瓦爾伽在撰寫獨身規範時說: | + | > |
+ | > | ||
+ | >manaḥ saṁyamya mac-citto | ||
+ | >yukta āsīta mat-paraḥ | ||
- | 「貞守的誓言,目的是助人在活動、語言、心意方面,不管在哪個時候,哪個情況,哪個地方,都禁絕性欲。」 | + | == 字譯 == |
- | + | <fs medium> | |
- | 耽於性欲,誰也不能正確地修行瑜伽。貞守,從童年開始,當一個人還不曉得性生活是甚麼一回事的時候,就要敎授。孩童五歲便需送往靈性導師處。導師以嚴格的規律,將他們訓練爲貞守生。不如此,誰也不可能在瑜伽方面進步,不管是入定、思辨或奉愛。一個人遵行婚姻生活的規範,只跟妻子發生性關係(也是受規範限制的),也稱爲貞守生。這樣克制的居士貞守生,奉獻宗也承認,但思辨宗及入定宗卻不。他們要求完全禁絕,無拆衷的餘地。奉獻宗容許居士貞守生過控制的性生活,因爲奉愛瑜伽的敎義,力量宏大,人自然而然擺脫性的吸引,爲主作高等的服務。《梵歌》說: | + | </fs> |
- | + | ||
- | 「感官對象的快感仍在,體困靈魂仍可抑制不追求感官享受。然而,靈魂藉着體驗更高的品味,放棄追求感官享受,便專注於知覺。」(2. 59) | + | |
+ | == 譯文 == | ||
+ | 「身體、頸、頭豎立,成一直線,兩眼凝視鼻尖。然後,控制心意,無焦慮,無恐慌,完全擺脫性生活。內心觀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以四臂維施紐的形體 ─ 超靈,存在於每一生物的心裡。人生的目標就是要了解祂。修習瑜伽就是要發現和察看這區限化的維施紐形體,除此,並無其他目的。區限化的維施紐形體,是 Krishna 在每一生物心裡的全權代表。修習瑜伽而不打算認識這維施紐形體,不過在裝模作樣,浪費時間。 Krishna 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在每一生物心裡的維施紐形體是修習瑜伽的目的所在。要覺悟這心裡的維施紐形體,便須完全斷絕性生活,因此,須離開家庭,獨自隱居,一如上述。每天在家裡或其他地方享受性生活,參加所謂的「瑜伽學習班」,並不能變爲瑜伽師。一個人須修習控制心意,避免一切感官享樂 ─ 其中最重要的是性生活。偉大的聖者 Yājñavalkya 在撰寫獨身規範時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s medium> | ||
+ | \\ \\ | ||
+ | 耽於性欲,誰也不能正確地修行瑜伽。貞守,從童年開始,當一個人還不曉得性生活是甚麼一回事的時候,就要敎授。孩童五歲便需送往靈性導師處。導師以嚴格的規律,將他們訓練爲貞守生。不如此,誰也不可能在瑜伽方面進步,不管是入定、思辨或奉愛。一個人遵行婚姻生活的規範,只跟妻子發生性關係(也是受規範限制的),也稱爲貞守生。這樣克制的居士貞守生,奉獻宗也承認,但思辨宗及入定宗卻不。他們要求完全禁絕,無拆衷的餘地。奉獻宗容許居士貞守生過控制的性生活,因爲奉愛瑜伽的敎義,力量宏大,人自然而然擺脫性的吸引,爲主作高等的服務。《梵歌》說:</ | ||
+ | > | ||
+ | > | ||
+ | > | ||
+ | >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 ||
+ | <fs medium> | ||
+ | \\ \\ | ||
其他人禁絕自己作感官享樂,主的奉獻者因爲得到高等的快樂,自然而然不作感官享樂。除了奉獻者,沒有人認識高等快樂。 | 其他人禁絕自己作感官享樂,主的奉獻者因爲得到高等的快樂,自然而然不作感官享樂。除了奉獻者,沒有人認識高等快樂。 | ||
+ | \\ \\ | ||
+ | 不恐慌。不在完全的 Krishna 知覺中,不能夠不恐慌。受條件限制 的靈魂充滿恐慌,因爲記憶迷亂,他們已忘記了跟 Krishna 的永恒關係。《博伽瓦譚》說:「 Krishna 知覺是不恐慌的基礎。」因此,完美的修行,只有 Krishna 的知覺的人才可能。因爲修習瑜伽的終極目標是發現心內的主。 Krishna 知覺的人已是最佳的瑜伽師。這裡所提及的瑜伽系統原則,跟流行的所謂「瑜伽協會」大相逕庭。</ | ||
- | 不恐慌。不在完全的 Krishna 知覺中,不能夠不恐慌。受條件限制 的靈魂充滿恐慌,因爲記憶迷亂,他們已忘記了跟 Krishna 的永恒關係。《博伽瓦譚》說:「 Krishna 知覺是不恐慌的基礎。」因此,完美的修行,只有 Krishna 的知覺的人才可能。因爲修習瑜伽的終極目標是發現心內的主。 Krishna 知覺的人已是最佳的瑜伽師。這裡所提及的瑜伽系統原則,跟流行的所謂「瑜伽協會」大相逕庭。 | + | <- bg6.11-12|上一節 ^ bg|目錄 ^ bg6.15|下一節 -> |
- | <- bg6.12-13|上一節 ^ bg|目錄 ^ bg6.16|下一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