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2.15 [2024/10/01 07:27] – 建立 host | bg2.15 [2024/10/12 07:06]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15.「至乂 (阿尊拿)呀!穩如磐石,不爲苦樂所擾,必獲解脫。」 | + | <WRAP center box >2 章 15 節</ |
- | 要旨 | ||
- | <wrap lo> | + | |
- | </wrap> | + | यं हि न व्यथयन्त्येते पुरुषं पुरुषर्षभ ।\\ |
+ | समदुःखसुखं धीरं सोऽमृतत्वाय कल्पते ॥ १५ ॥\\ | ||
+ | >yaṁ hi na vyathayanty ete | ||
+ | > | ||
+ | > | ||
+ | >so ’mṛtatvāya kalpate | ||
+ | == 字譯 == | ||
+ | <fs medium>yam——一個是;hi——的確地;na——永不;vyathayanti——在煩惱中;ete——所有這些;puruṣam——對一個人;puruṣarṣabha——人中的表表者;sama——沒有被改變的;duḥkha——煩惱;sukham——快樂;dhīram——耐心的;saḥ——他;amṛtatvāya——對於解脫;kalpate——被認為有資格。</ | ||
+ | |||
+ | == 譯文 == | ||
+ | 「至乂 (阿尊拿)呀!穩如磐石,不爲苦樂所擾,必獲解脫。」 | ||
+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誰堅決要到達靈性自覺的高深階段,能抵受苦樂的侵襲,肯定可獲解脫。在社會及靈性制度中,生命的第四階段,也就是托缽僧階段,境况非常痛苦。但一個人如果認眞地使自己的生命完美,儘管困難重重,也接受托缽僧的生活。其實,困難是在斷絕家庭關係 ─ 放棄跟妻子和兒女的關係。誰能克服困難,必能完成靈性自覺。同樣,阿尊拿身爲剎帝利,就該履行責任,雖然跟族人及敬愛的人作戰,敎他感到爲難。主采坦耶二十四歲當托缽僧,祂的家屬 ─ 年輕的妻子和年老的母親再沒有人照顧。可是,爲了高貴的目標,祂當托缽僧,堅決履行高等的責任。這便是去除物質束縛,獲得解脫的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 <- bg2.14|上一節 ^ bg|目錄 ^ bg2.16|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