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971_1 [2024/11/30 07:55] – 建立 host | bg1971_1 [2024/11/30 08:08] (目前版本) –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閱兵]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獻 給)Vedānta 哲學作出雋永的「高文達.巴斯耶」評述。 | + | ===== 獻給 |
獻 給 | 獻 給 | ||
行 5: | 行 5: | ||
ŚRII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 ŚRII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 ||
- | 他對吠檀多(維丹達 | + | 他對吠檀多(維丹達)Vedānta 哲學作出雋永的「高文達.巴斯耶」評述。 |
+ | ===== 鑑賞書評 ===== | ||
以下是一些世界上不同時間和地域的有名人仕對這部歷史性巨著最顯著的鑑賞書評 | 以下是一些世界上不同時間和地域的有名人仕對這部歷史性巨著最顯著的鑑賞書評 | ||
行 105: | 行 107: | ||
使徒傳遞系列 | 使徒傳遞系列 | ||
- | x1 | + | |
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 | 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 | ||
- | 1 | + | |
五千年以前,在印度一個神聖的地方庫勒雪查有兩隊軍隊結集準備開戰。一邊軍隊的主將阿尊拿要面對由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敵人,對方是由他伯父狄達拉斯韃王壞心腸的兒子杜約丹拿領導。在兩隊軍隊中阿尊拿因為同情心而不勝感慨,於是他便詢問他的戰車伕基士拿為什麼他不能夠執行作為戰士的任務和作戰。 | 五千年以前,在印度一個神聖的地方庫勒雪查有兩隊軍隊結集準備開戰。一邊軍隊的主將阿尊拿要面對由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敵人,對方是由他伯父狄達拉斯韃王壞心腸的兒子杜約丹拿領導。在兩隊軍隊中阿尊拿因為同情心而不勝感慨,於是他便詢問他的戰車伕基士拿為什麼他不能夠執行作為戰士的任務和作戰。 | ||
行 164: | 行 166: | ||
第九章 最機密的知識 | 第九章 最機密的知識 | ||
- | 335 | + | |
博伽梵歌的這一章被稱為教育之王,因為這是所有以前解釋過的哲理的要素。現在主說這第九章包括了解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別;所有機密知識之王便是對神的奉獻性服務。 | 博伽梵歌的這一章被稱為教育之王,因為這是所有以前解釋過的哲理的要素。現在主說這第九章包括了解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別;所有機密知識之王便是對神的奉獻性服務。 | ||
行 171: | 行 173: | ||
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 | 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 | ||
- | 376 | + | |
在這一章裏主向基士拿解釋祂特別的富裕與及展示。 | 在這一章裏主向基士拿解釋祂特別的富裕與及展示。 | ||
行 252: | 行 254: | ||
- | 英譯前言 | + | ===== 英譯前言 |
博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是一部最出名和最常被翻譯的吠陀 Vedic 宗教文學著作。它(這裏指英譯本)為何會對西方人士產生如此大的吸引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它有戲劇性的內容:因為它所描述的背景是兩隊旗幟飄揚,各守陣地準備開戰的軍隊。它有不明確的意昧——阿尊拿 Arjuna 和他的車伕基士拿 Krsna 在陣前的對話正是阿尊拿所不能決定的基本問題:他應否參戰和殺死那些是他的朋和親戚的人呢?它有神秘的一面,因為基士拿在阿尊拿面前展示了祂的宇宙形狀。它有一個異常複雜的宗教觀念和對於知識、工作、紀律、信仰和它們互間關係的看法。這些問題都曾經困擾着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其它宗教。書本內所談的不獨是詩一般情感的流露,而是一個達到宗教滿足感的特定方法。除了來自南印度的長著博伽瓦達普蘭那 Bhāgavata-purāṇa 外,梵歌(Bhagavad-gita 的簡稱)是最常被引述的歌地亞外士那瓦 Gauḍiya Vaiṣṇava派哲學著作。這一派哲學的現世嫡系導師便是史華米.巴帝維丹達 Swami Bhaktivedanta。此外士那瓦學派 Vaiṣṇavism 的創立人或復興人是公元1486-1533年生於孟加拉的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Kṛṣṇa-Caitanya Mahāprabhu,也是目前在印度次大陸東部最有勢力的宗教力量。歌地亞外士那瓦派認為巴帝(Bhakti——意指虔誠的奉獻)是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愛的直接和有效的宗教力量,而基士拿本身便是至高無上的神,並不是任何一個神祇的化身。它的教義是將一個人的全部作業奉獻給神,從聖典中聆聽基士拿的故事,歌頌基士拿的名字,清洗、沐浴和衣着基士拿的「穆狄」mūrti,餵養祂和取食祭餘的食物,越是這樣做便越能溶滙在祂的聖恩中以至改變了自己:奉事者終於變成為一個接近基士拿的人和能夠與主會面。 | 博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是一部最出名和最常被翻譯的吠陀 Vedic 宗教文學著作。它(這裏指英譯本)為何會對西方人士產生如此大的吸引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它有戲劇性的內容:因為它所描述的背景是兩隊旗幟飄揚,各守陣地準備開戰的軍隊。它有不明確的意昧——阿尊拿 Arjuna 和他的車伕基士拿 Krsna 在陣前的對話正是阿尊拿所不能決定的基本問題:他應否參戰和殺死那些是他的朋和親戚的人呢?它有神秘的一面,因為基士拿在阿尊拿面前展示了祂的宇宙形狀。它有一個異常複雜的宗教觀念和對於知識、工作、紀律、信仰和它們互間關係的看法。這些問題都曾經困擾着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其它宗教。書本內所談的不獨是詩一般情感的流露,而是一個達到宗教滿足感的特定方法。除了來自南印度的長著博伽瓦達普蘭那 Bhāgavata-purāṇa 外,梵歌(Bhagavad-gita 的簡稱)是最常被引述的歌地亞外士那瓦 Gauḍiya Vaiṣṇava派哲學著作。這一派哲學的現世嫡系導師便是史華米.巴帝維丹達 Swami Bhaktivedanta。此外士那瓦學派 Vaiṣṇavism 的創立人或復興人是公元1486-1533年生於孟加拉的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Kṛṣṇa-Caitanya Mahāprabhu,也是目前在印度次大陸東部最有勢力的宗教力量。歌地亞外士那瓦派認為巴帝(Bhakti——意指虔誠的奉獻)是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愛的直接和有效的宗教力量,而基士拿本身便是至高無上的神,並不是任何一個神祇的化身。它的教義是將一個人的全部作業奉獻給神,從聖典中聆聽基士拿的故事,歌頌基士拿的名字,清洗、沐浴和衣着基士拿的「穆狄」mūrti,餵養祂和取食祭餘的食物,越是這樣做便越能溶滙在祂的聖恩中以至改變了自己:奉事者終於變成為一個接近基士拿的人和能夠與主會面。 | ||
行 266: | 行 269: | ||
芝加哥大學南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系 | 芝加哥大學南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系 | ||
- | 中譯本前言 | + | ===== 中譯本前言 |
聽說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博伽梵歌原本被翻譯成中文實在讓我高興。這是一件艱難而巨大的工作,可是擔任這個工作的青年信徒表現得非常好,我認為翻譯得不但正確,也相當易讀。 | 聽說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博伽梵歌原本被翻譯成中文實在讓我高興。這是一件艱難而巨大的工作,可是擔任這個工作的青年信徒表現得非常好,我認為翻譯得不但正確,也相當易讀。 | ||
行 284: | 行 288: | ||
Dr. Victor H. Mair | Dr. Victor H. Mair | ||
- | 序言 | + | ===== 序言 |
我曾將「博伽梵歌原本」(英文版)用現在的形式寫出來。但當這部書初版的時候,原稿不幸地被縮短至不足四百頁,沒有插圖和從史里瑪博伽梵歌 Śrīmad Bhāgavad-gītā 中而來的大多數節段都沒有解釋。我的其他著作——例如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 Bhāgavatam,史里至尊奧義書 Śrī IIśopaniṣad等——所採用的辦法都是我先寫原著的節段,跟着是英文意譯,一字一字的梵——英解義,譯文,然後是全節意旨。這樣做可使書本很有真實性和學術感而且意義顯明。所以我當時並不高興將原稿截短,後來博伽梵歌需求量增加了,許多學者和信徒也要求我將這部書以本來面目問世,而麥美倫公司(Messrs. Macmillan and Co.)也同意印出本書的原版。因此現在的目的便是將這部巨著的原版連同它嫡傳的註解貢獻出來好使基士拿知覺運動更為鞏固和蓬勃。 | 我曾將「博伽梵歌原本」(英文版)用現在的形式寫出來。但當這部書初版的時候,原稿不幸地被縮短至不足四百頁,沒有插圖和從史里瑪博伽梵歌 Śrīmad Bhāgavad-gītā 中而來的大多數節段都沒有解釋。我的其他著作——例如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 Bhāgavatam,史里至尊奧義書 Śrī IIśopaniṣad等——所採用的辦法都是我先寫原著的節段,跟着是英文意譯,一字一字的梵——英解義,譯文,然後是全節意旨。這樣做可使書本很有真實性和學術感而且意義顯明。所以我當時並不高興將原稿截短,後來博伽梵歌需求量增加了,許多學者和信徒也要求我將這部書以本來面目問世,而麥美倫公司(Messrs. Macmillan and Co.)也同意印出本書的原版。因此現在的目的便是將這部巨著的原版連同它嫡傳的註解貢獻出來好使基士拿知覺運動更為鞏固和蓬勃。 | ||
行 302: | 行 307: | ||
一九七一年五月十二日於澳洲雪梨 | 一九七一年五月十二日於澳洲雪梨 | ||
- | 博伽梵歌原本中譯序言 | + | ===== 中譯序言 |
博伽梵歌——神之歌——是經過一個五千年來沒有中斷過的使徒傳遞系列傳下來的,所以在這裏稱為博伽梵歌原本。梵歌不單祇是吠陀文學的精華,更是喚起全世界人類靈性覺悟的基士拿知覺運動的最基本讀物。先師世尊 A. 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為了傳播這個訊息而對梵歌原本用英文作了極握要的翻譯及解釋,並囑命弟子們將梵歌再翻譯成世界各地的文字及加以印行。這部中譯本便是在這個大前題下寫成的,在全書十八章各節的中譯及要旨中,譯者的唯一資格便是沒有半點混雜原樣地從英文翻譯過來,因為這是接受博伽梵歌的正當態度,如梵歌第四章第三十四節所述: | 博伽梵歌——神之歌——是經過一個五千年來沒有中斷過的使徒傳遞系列傳下來的,所以在這裏稱為博伽梵歌原本。梵歌不單祇是吠陀文學的精華,更是喚起全世界人類靈性覺悟的基士拿知覺運動的最基本讀物。先師世尊 A. 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為了傳播這個訊息而對梵歌原本用英文作了極握要的翻譯及解釋,並囑命弟子們將梵歌再翻譯成世界各地的文字及加以印行。這部中譯本便是在這個大前題下寫成的,在全書十八章各節的中譯及要旨中,譯者的唯一資格便是沒有半點混雜原樣地從英文翻譯過來,因為這是接受博伽梵歌的正當態度,如梵歌第四章第三十四節所述: | ||
行 322: | 行 328: | ||
+ | ===== 導言 ===== | ||
- | 導言 | ||
om ajñāna-timirāndhasya jñānāñjana-śalākayā | om ajñāna-timirāndhasya jñānāñjana-śalākayā | ||
行 932: | 行 938: | ||
- |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閱兵 | + | =====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閱兵 |
第一節 | 第一節 | ||
+ | |||
dhṛtarāṣṭra uvāca | dhṛtarāṣṭra uvāca | ||
行 958: | 行 965: | ||
班達瓦 Pāṇḍavas(班杜的兒子們)和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都屬於同一個家族,但狄達拉斯韃的意向是他故意只稱他的兒子們為庫勒 Kurus,而將班杜的兒子們從家族傳襲中趕出來。由此可知狄達拉斯韃和他的姪兒——班杜的兒子們——之間所處的關係。正如在田中多餘的草要被除去,我們可以想像到由這件事情的開始,在庫勒雪查宗教場地因宗教之父——史里基士拿——的在塲,多餘的植物如狄達拉斯韃的兒子杜約丹拿 Duryodhana 和其他人將會被剷除而由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 為首的徹底宗教人仕將會為主所樹立。這便是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e 和庫勒雪查 kuru-kṣetre 兩字除了歷史性和吠陀重要性以外的意思。 | 班達瓦 Pāṇḍavas(班杜的兒子們)和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都屬於同一個家族,但狄達拉斯韃的意向是他故意只稱他的兒子們為庫勒 Kurus,而將班杜的兒子們從家族傳襲中趕出來。由此可知狄達拉斯韃和他的姪兒——班杜的兒子們——之間所處的關係。正如在田中多餘的草要被除去,我們可以想像到由這件事情的開始,在庫勒雪查宗教場地因宗教之父——史里基士拿——的在塲,多餘的植物如狄達拉斯韃的兒子杜約丹拿 Duryodhana 和其他人將會被剷除而由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 為首的徹底宗教人仕將會為主所樹立。這便是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e 和庫勒雪查 kuru-kṣetre 兩字除了歷史性和吠陀重要性以外的意思。 | ||
- | 第二節 | + | 第二節 |
sañjaya uvāca | sañjaya uvāca | ||
行 976: | 行 984: | ||
狄達斯拉韃生下來便是盲的。不幸地,他同時也缺乏靈性的領悟力。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們也在宗教的事情上同樣盲目,他也確知到他們永不會達到如班達瓦兄弟(他們生來便是很虔誠的)同等的領悟。但他仍然對聖地的影響覺得懷疑。山齋耶明白到他之所以詢問戰場情況的目的。因此他想鼓勵那個沮喪的國王而警告他說他的兒子受了聖地的影響而不肯作任何妥協。山齋耶告訴國王說他的兒子杜約丹拿看過了班達瓦兄弟的軍事力量後,立即去找他的元帥當阿闍黎耶 Droṇācārya,告訴他實際的處境。雖然杜約丹拿是國王,因為事情的重要性仍然要去找他的元帥。所以他很適宜做政治家。但杜約丹拿的外交行動外飾掩蓋不了在觀看到班達瓦兄弟的軍事陣容後所感到的恐懼。 | 狄達斯拉韃生下來便是盲的。不幸地,他同時也缺乏靈性的領悟力。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們也在宗教的事情上同樣盲目,他也確知到他們永不會達到如班達瓦兄弟(他們生來便是很虔誠的)同等的領悟。但他仍然對聖地的影響覺得懷疑。山齋耶明白到他之所以詢問戰場情況的目的。因此他想鼓勵那個沮喪的國王而警告他說他的兒子受了聖地的影響而不肯作任何妥協。山齋耶告訴國王說他的兒子杜約丹拿看過了班達瓦兄弟的軍事力量後,立即去找他的元帥當阿闍黎耶 Droṇācārya,告訴他實際的處境。雖然杜約丹拿是國王,因為事情的重要性仍然要去找他的元帥。所以他很適宜做政治家。但杜約丹拿的外交行動外飾掩蓋不了在觀看到班達瓦兄弟的軍事陣容後所感到的恐懼。 | ||
- | 第三節 | + | 第三節 |
paśyaitāṁ pāṇḍu-putrāṇām | paśyaitāṁ pāṇḍu-putrāṇā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