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8.49 [2024/10/05 03:02] – 建立 host | bg18.49 [2024/10/21 01:13]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49.「自我控制,不依附物質事物,不理會物質享樂,就可以獲得棄絕的成果。這是棄絕的最完美境界。 | + | <WRAP center box >18 章 49 節</ |
- | 要旨 | + | असक्तबुद्धि: |
+ | नैष्कर्म्यसिद्धिं परमां सन्न्यासेनाधिगच्छति ॥ ४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眞正的棄絕即永遠記着自己是至尊主所屬的個體。因此,一個人沒有權利享受工作的成果。因爲他是至尊主所屬的個體,他的工作成果應由至尊主享受。實際上,這就是 Krishna 知覺了。在 Krishna 知覺中活動的人實際上就是托缽僧,也即屬於棄絕階層。抱着這種想法,一個人就獲得滿足,因爲他實際上是爲至尊而活動。因此,他並沒有依附任何物質事物。他習慣了爲至尊主服務而得到超然快樂,除此,任何東西也不會令他快樂。托缽僧應遠離過去活動的業報;然而,Krishna 知覺中的人自然而然就到達這完美境界,絕不用接受所謂棄絕階層。這種心意狀態是瑜伽的最完美境界;正如第三章所說: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然而,在自我中找到快樂,在自我中找到啓廸,而且,僅在自我中,便找到欣喜和滿足 ─ 完美的滿足:這樣的人,再無責任。」一個人在自我找到滿足,就不恐懼由活動而來的任何業報。 | + | == 譯文 == |
+ | 「自我控制,不依附物質事物,不理會物質享樂,就可以獲得棄絕的成果。這是棄絕的最完美境界。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 \\ | ||
+ | 「然而,在自我中找到快樂,在自我中找到啓廸,而且,僅在自我中,便找到欣喜和滿足 ─ 完美的滿足:這樣的人,再無責任。」一個人在自我找到滿足,就不恐懼由活動而來的任何業報。 | ||
+ | </fs> | ||
+ | |||
+ | <- bg18.48|上一節 ^ bg|目錄 ^ bg18.50|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