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5.15 [2024/10/06 00:42] – host | bg15.15 [2024/10/20 10:3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15.「我處於毎一個人的心裡;記憶、知識、遺忘都由我產生。硏習所有《韋達》經就了解我。實際上,我是《終極韋達》的編纂者;我認識一切《韋達》經。 | + | <WRAP center box >15 章 15 節</ |
- | 要旨 | + | सर्वस्य चाहं हृदि सन्निविष्टो\\ |
+ | मत्त: | ||
+ | वेदैश्च सर्वैरहमेव वेद्यो\\ | ||
+ | वेदान्तकृद्वेदविदेव चाहम् ॥ १५ ॥ | ||
+ | > | ||
+ | > | ||
+ | >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o | ||
+ | > | ||
- | 至尊主以超靈的身份處於每一個人的心裡。祂發動了一切活動。生物遺忘了自己過去的生命,但仍須根據至尊主的指示活動。至尊主是他們一切活動的見證。所以,他們根據過去的行爲開始活動。至尊主給他們需要的知識,也給他們記憶,而且讓他們遺忘過去的生命。因此,主不僅遍存萬有,而且存在於每一個別生物的心裡。祂頒賜不同的業報。祂之受崇拜,不但因爲祂是非人格梵、至尊性格神首、區限化的超靈,而且因爲祂是《韋達》諸經的化身,正確地指導人們,使人們建立正確的生活模式,然後重返家園,回歸神首。《韋達》經給人們有關至尊性格神首 Krishna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 譯文 == | ||
+ | 「我處於毎一個人的心裡;記憶、知識、遺忘都由我產生。硏習所有《韋達》經就了解我。實際上,我是《終極韋達》的編纂者;我認識一切《韋達》經。 | ||
+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 \\ | ||
生物一離開目前的軀體就遺忘一切;但在至尊主的推動下,他們再次開始活動。雖然他們遺忘了一切,主給他們聰慧,讓他們在上一次生命結束後重新活動。因此,生物不但按照至尊主從心裡發出的指示在世界中享樂或受苦,而且有機會從祂處了解《韋達》經。如果一個人很認眞,要了解《韋達》知識,那麼, Krishna 就給他所需的聰慧。祂爲甚麼要人了解《韋達》知識呢?因爲個別生物需了解 Krishna 。《韋達》經典也這樣說。 | 生物一離開目前的軀體就遺忘一切;但在至尊主的推動下,他們再次開始活動。雖然他們遺忘了一切,主給他們聰慧,讓他們在上一次生命結束後重新活動。因此,生物不但按照至尊主從心裡發出的指示在世界中享樂或受苦,而且有機會從祂處了解《韋達》經。如果一個人很認眞,要了解《韋達》知識,那麼, Krishna 就給他所需的聰慧。祂爲甚麼要人了解《韋達》知識呢?因爲個別生物需了解 Krishna 。《韋達》經典也這樣說。 | ||
以四《韋達》、《終極韋達經》、《奥義書》、《宇宙古史》爲首的《韋達》經典都讚美至尊主的榮耀。奉行《韋達》儀節,討論《韋達》哲學,以奉獻服務崇拜主,人便可接近主。因此《韋達》諸經的目的在了解 Krishna。《韋達》經教導我們了解 Krishna ,向我們指引理解的途徑。終極目標是至尊性格神首。《終極韋達經》也這樣說。通過了解《韋達》典籍,就到達完美境界。一個人奉行不同的過程,就能了解他跟至尊性格神首的關係。於是,一個人可接近祂,最後達到終極目標,而這終極目標就是至尊性格神。然而,這詩節淸楚地定義了諸《韋達》經的目的,對諸《韋達》經的理解和諸《韋達》經的目標。 | 以四《韋達》、《終極韋達經》、《奥義書》、《宇宙古史》爲首的《韋達》經典都讚美至尊主的榮耀。奉行《韋達》儀節,討論《韋達》哲學,以奉獻服務崇拜主,人便可接近主。因此《韋達》諸經的目的在了解 Krishna。《韋達》經教導我們了解 Krishna ,向我們指引理解的途徑。終極目標是至尊性格神首。《終極韋達經》也這樣說。通過了解《韋達》典籍,就到達完美境界。一個人奉行不同的過程,就能了解他跟至尊性格神首的關係。於是,一個人可接近祂,最後達到終極目標,而這終極目標就是至尊性格神。然而,這詩節淸楚地定義了諸《韋達》經的目的,對諸《韋達》經的理解和諸《韋達》經的目標。 | ||
+ | </fs> | ||
- | == 字譯 == | ||
- | == 譯文 == | ||
- | == 要旨 == | ||
<- bg15.14|上一節 ^ bg|目錄 ^ bg15.16|下一節 -> | <- bg15.14|上一節 ^ bg|目錄 ^ bg15.16|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