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2.9 [2024/10/06 01:15] – host | bg12.9 [2024/10/20 04:57]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9.「親愛的阿尊拿!財富的得者呀!如果你不能絕無旁鶩,將心意專注於我,那麼,就遵行奉愛瑜伽的規範守則吧。如此,你會培養一種想接近我的欲望。 | + | <WRAP center box >12 章 9 節</ |
- | 要旨 | + | अथ चित्तं समाधातुं न शक्नोषि मयि स्थिरम् ।\\ |
+ | अभ्यासयोगेन ततो मामिच्छाप्तुं धनञ्जय ॥ ९ ॥ | ||
+ | >atha cittaṁ samādhātuṁ | ||
+ | >na śaknoṣi mayi sthiram | ||
+ | > | ||
+ | >mām icchāptuṁ dhanañ-jaya | ||
- | 這詩節說明了兩奉愛瑜伽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實際上以超然的愛,培養了對至尊性格神首 Krishna 的依附,第一種過程就適合他。如果他沒有以超然的愛,培養對至尊者的依附,第二種過程就適合他。對第二類人,有不同的規定守則,人奉行後,最後也能提昇自己,到達依附 Krishna 的境界。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奉愛瑜伽即感官的淨化。這一刻,在物質存在中,感官追求滿足,總是不純潔的。然而,修習奉愛瑜伽,感官就變得淨化了。在淨化的狀態中,他們直接跟至尊主接觸。在這物質存在中,我會爲某雇主作某種服務,但實際上,我並不喜歡爲雇上服務。我服務,只是爲了獲得金錢。雇主跟我也無愛的關係,他接受我的服務,然後給我酬勞。因此,其中並無愛的交流。但至於靈性生命,人須提昇自己,以到達純愛的境界。這種愛的境界可通過以現時的感官修習奉獻服務達到。 | + | == 譯文 == |
+ | 「親愛的阿尊拿!財富的得者呀!如果你不能絕無旁鶩,將心意專注於我,那麼,就遵行奉愛瑜伽的規範守則吧。如此,你會培養一種想接近我的欲望。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這詩節說明了兩奉愛瑜伽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實際上以超然的愛,培養了對至尊性格神首 Krishna 的依附,第一種過程就適合他。如果他沒有以超然的愛,培養對至尊者的依附,第二種過程就適合他。對第二類人,有不同的規定守則,人奉行後,最後也能提昇自己,到達依附 Krishna 的境界。 | ||
+ | \\ \\ | ||
+ | 奉愛瑜伽即感官的淨化。這一刻,在物質存在中,感官追求滿足,總是不純潔的。然而,修習奉愛瑜伽,感官就變得淨化了。在淨化的狀態中,他們直接跟至尊主接觸。在這物質存在中,我會爲某雇主作某種服務,但實際上,我並不喜歡爲雇上服務。我服務,只是爲了獲得金錢。雇主跟我也無愛的關係,他接受我的服務,然後給我酬勞。因此,其中並無愛的交流。但至於靈性生命,人須提昇自己,以到達純愛的境界。這種愛的境界可通過以現時的感官修習奉獻服務達到。 | ||
+ | \\ \\ | ||
現在,這種對神的愛潛伏於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心裡,對神的愛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但跟物質在一起,就受到汚染。這種物質聯繫須淨化,而對 Krishna 的潛在的自然的愛須恢復。這就是整個過程。 | 現在,這種對神的愛潛伏於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心裡,對神的愛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但跟物質在一起,就受到汚染。這種物質聯繫須淨化,而對 Krishna 的潛在的自然的愛須恢復。這就是整個過程。 | ||
+ | \\ \\ | ||
+ | 修習奉愛瑜伽的規範原則,該在老練的靈性導師的指引下,遵行某些守則:淸晨早起,沐浴、進廟、祈禱,唱頌Hare Krishna,收集花朶供奉給神像,烹調食物供奉給神像,吃祭餘;等等。有很多規範,人該遵行。此外,人該不斷聆聽純粹奉獻者誦讀和聖典《博伽瓦譚》。如此修行,人可提昇自己,到逹愛神的境,他肯到神的靈性國度去。在靈性導師指引下,遵行規範,修習奉愛瑜伽,肯定可到達愛神的境界。</ | ||
- | 修習奉愛瑜伽的規範原則,該在老練的靈性導師的指引下,遵行某些守則:淸晨早起,沐浴、進廟、祈禱,唱頌Hare Krishna,收集花朶供奉給神像,烹調食物供奉給神像,吃祭餘;等等。有很多規範,人該遵行。此外,人該不斷聆聽純粹奉獻者誦讀和聖典《博伽瓦譚》。如此修行,人可提昇自己,到逹愛神的境,他肯到神的靈性國度去。在靈性導師指引下,遵行規範,修習奉愛瑜伽,肯定可到達愛神的境界。 | ||
- | == 字譯 == | ||
- | == 譯文 == | ||
- | == 要旨 == | ||
<- bg12.8|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10|下一節 -> | <- bg12.8|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10|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