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2.1 [2024/10/15 16:13] – host | bg12.1 [2024/10/20 04:5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अर्जुन उवाच | + | <WRAP center box >12 章 1 節</ |
- | एवं सततयुक्ता ये भक्तास्त्वां पर्युपासते । | + | |
+ | अर्जुन उवाच\\ | ||
+ | एवं सततयुक्ता ये भक्तास्त्वां पर्युपासते ।\\ | ||
ये चाप्यक्षरमव्यक्तं तेषां के योगवित्तमा: | ये चाप्यक्षरमव्यक्तं तेषां के योगवित्तमा: | ||
- | arjuna uvāca | + | >arjuna uvāca |
- | evaṁ satata-yuktā ye | + | >evaṁ satata-yuktā ye |
- | bhaktās tvāṁ paryupāsate | + | >bhaktās tvāṁ paryupāsate |
- | ye cāpy akṣaram avyaktaṁ | + | >ye cāpy akṣaram avyaktaṁ |
- | teṣāṁ ke yoga-vittamāḥ | + | >teṣāṁ ke yoga-vittamāḥ |
+ | |||
+ | == 字譯 == | ||
<fs medium> | <fs medium> | ||
- | 1.阿尊拿問:「哪一種人更完善:正當地爲祢作奉獻服務的,抑或崇拜未展示的非人格梵的。」 | + | == 譯文 == |
- | + | 阿尊拿問:「哪一種人更完善:正當地爲祢作奉獻服務的,抑或崇拜未展示的非人格梵的。」 | |
- | 要旨 | + | |
+ | == 要旨 == | ||
<fs medium> | <fs medium> | ||
\\ \\ | \\ \\ | ||
行 20: | 行 24: | ||
\\ \\ | \\ \\ | ||
在第二章,主解釋,生物並非物質軀體,而是靈性的閃光,也是絕對眞理的部份。在第七章,Krishna 說生物是至高無上整體的所屬部份;祂還勸吿生物把全副精神轉向全體。第八章說,誰臨死時想着 Krishna ,立即可昇轉靈性天穹的居所。在第六章的結尾,主說,在所有瑜伽師之中,想着內裡的 Krishna 的要算最完美。因此,在整部《梵歌》中,向 Krishna 作個人奉獻被認爲是靈性覺悟的最高形式。但仍有人爲 Krishna 非人格的梵光吸引。梵光是絕對眞理遍存萬有的外貌,仍未展示,感官無法接觸。阿尊拿想知道哪一種超然主義者在知識方面更完美。換句話說。他在澄淸自己的地位,因爲他依附於 Krishna 的個人形體。他並不依附於非人格梵。他想知道他的地位是否牢固。非人格的展示,無論在至尊主的物質世界或靈性世界,對於冥思來說,都是一個問題。實際上,人不能夠完全構想絕對眞理的非人格特性。因此,阿尊拿想說:「這樣浪費時間有何價値?」在第十一章,阿尊拿已有經驗,依附 Krishna 的人格形體是最好的,因爲他能藉此同時認識所有其他形體,他在對 Krishna 的愛方面,再無困惑。阿尊拿問這個重要問題,將澄淸一分别:絕對眞理的非人格槪念和人格槪念之間的。</ | 在第二章,主解釋,生物並非物質軀體,而是靈性的閃光,也是絕對眞理的部份。在第七章,Krishna 說生物是至高無上整體的所屬部份;祂還勸吿生物把全副精神轉向全體。第八章說,誰臨死時想着 Krishna ,立即可昇轉靈性天穹的居所。在第六章的結尾,主說,在所有瑜伽師之中,想着內裡的 Krishna 的要算最完美。因此,在整部《梵歌》中,向 Krishna 作個人奉獻被認爲是靈性覺悟的最高形式。但仍有人爲 Krishna 非人格的梵光吸引。梵光是絕對眞理遍存萬有的外貌,仍未展示,感官無法接觸。阿尊拿想知道哪一種超然主義者在知識方面更完美。換句話說。他在澄淸自己的地位,因爲他依附於 Krishna 的個人形體。他並不依附於非人格梵。他想知道他的地位是否牢固。非人格的展示,無論在至尊主的物質世界或靈性世界,對於冥思來說,都是一個問題。實際上,人不能夠完全構想絕對眞理的非人格特性。因此,阿尊拿想說:「這樣浪費時間有何價値?」在第十一章,阿尊拿已有經驗,依附 Krishna 的人格形體是最好的,因爲他能藉此同時認識所有其他形體,他在對 Krishna 的愛方面,再無困惑。阿尊拿問這個重要問題,將澄淸一分别:絕對眞理的非人格槪念和人格槪念之間的。</ | ||
- | == 字譯 == | + | |
- | == 譯文 == | + | |
- | == 要旨 == | + | |
<- bg11|第十一章 ^ bg|目錄 ^ bg12.2|下一節 -> | <- bg11|第十一章 ^ bg|目錄 ^ bg12.2|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