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1 [2024/09/28 09:46] – host | bg1.1 [2024/10/17 22:45]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 | + | < |
- | + | 1 章 1 節 | |
- | + | </ | |
| | ||
行 8: | 行 7: | ||
मामकाः पाण्डवाश्चैव किमकुर्वत सञ्जय ॥१॥\\ | मामकाः पाण्डवाश्चैव किमकुर्वत सञ्जय ॥१॥\\ | ||
\\ | \\ | ||
- | |||
- | 經文\\ | ||
- | |||
> | > | ||
> | > | ||
行 16: | 行 12: | ||
>kim akurvata sañjaya | >kim akurvata sañjaya | ||
- | 字譯 | ||
- | dhṛtarāṣṭtrah-兌塔拉施特拉國王; uvāca——說; dharma-kṣetre-朝聖之地; kuru-kṣetre-在名為庫茹柴陀的地方; samavetāḥ──聚集; yuyutsavaḥ──渴望戰鬥; māmakāḥ──我的黨(兒子們);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dhṛtarāṣṭraḥ — 狄拓拉施陀王;uvāca — 說;dharma-kṣetre | ||
+ | == 譯文 == | ||
+ | 狄拓拉施陀王說:「山傑耶呀!我衆兒及潘度諸子兩方陳兵聖地庫茹之野,躍躍欲戰,已經做了些什麼?」 | ||
- | |||
- | 譯文\\ | ||
- | 1.狄拓拉施陀王說:「山傑耶呀!我衆兒及潘度諸子兩方陳兵聖地庫茹之野,躍躍欲戰,已經做了些什麼?」 | ||
- | + | == 要旨 | |
- | 要旨\\ | + | <fs medium> |
- | <wrap lo> | + | |
狄拓拉施陀和山傑耶在《偉大的巴拉達》中的談話,形成了這套偉大哲學的基本原則。這套哲學在戰場庫茹之野產生。庫茹之野在邈不可考的韋達時代,已是朝聖之地。爲了拯導人類,主親自降臨世上;這套哲學便是由祂宣說的。 | 狄拓拉施陀和山傑耶在《偉大的巴拉達》中的談話,形成了這套偉大哲學的基本原則。這套哲學在戰場庫茹之野產生。庫茹之野在邈不可考的韋達時代,已是朝聖之地。爲了拯導人類,主親自降臨世上;這套哲學便是由祂宣說的。 | ||
行 32: | 行 26: | ||
「聖地」一詞,頗有深意,因爲在戰塲庫茹之野,至尊性格神 Krishna 在阿尊拿身旁。庫茹兄弟的父親狄拓拉施陀對兒子能否戰勝,並無信心。疑慮中,他問近侍山傑耶:「我衆兒和潘度諸子已經做了些什麼?」他已深知他的兒子和潘度的兒子陳兵庫茹之野,要決一勝負。他的詢問仍有深意。他不希望跟堂兄弟妥協,而且想知道兒子的命運。在四《韋達》的某些地方,庫茹之野被形容爲朝聖之地,甚至天上的居民也來朝聖。戰事安排在聖地進行,狄拓拉施陀十分害怕聖地會影响戰事的結果。他很淸楚,阿尊拿兄弟品性高潔,在聖地作戰對他們有利。山傑耶是維阿薩的學生,蒙維阿薩的恩賜,山傑耶在狄拓拉施陀的居室中, 也能看到庫茹之野的一切。因此狄拓拉施陀詢問他戰塲上的情况。 | 「聖地」一詞,頗有深意,因爲在戰塲庫茹之野,至尊性格神 Krishna 在阿尊拿身旁。庫茹兄弟的父親狄拓拉施陀對兒子能否戰勝,並無信心。疑慮中,他問近侍山傑耶:「我衆兒和潘度諸子已經做了些什麼?」他已深知他的兒子和潘度的兒子陳兵庫茹之野,要決一勝負。他的詢問仍有深意。他不希望跟堂兄弟妥協,而且想知道兒子的命運。在四《韋達》的某些地方,庫茹之野被形容爲朝聖之地,甚至天上的居民也來朝聖。戰事安排在聖地進行,狄拓拉施陀十分害怕聖地會影响戰事的結果。他很淸楚,阿尊拿兄弟品性高潔,在聖地作戰對他們有利。山傑耶是維阿薩的學生,蒙維阿薩的恩賜,山傑耶在狄拓拉施陀的居室中, 也能看到庫茹之野的一切。因此狄拓拉施陀詢問他戰塲上的情况。 | ||
- | 潘達瓦兄弟及狄拓拉施陀諸子同屬一家族。在這裏狄拓拉施陀透露了他的心意。他故意只稱自己的兒子爲庫茹,將潘度的兒子由家族宗系分出來。由此可知狄拓拉施陀跟侄兒 — 潘度諸子 — 的特殊關係 。正如在稻田裡,雜草需芟除,禾苗需插種,在故事之初已可預期,宗敎之父 — 聖主 Krishna ,在庫茹之野這宗敎之地出現,必芟除雜草如狄拓拉施陀之子杜尤丹拿和其他人,扶植極度虔誠的人 ─ 以尤帝施提納爲首的一方。「聖地」和「庫茹之野」二詞,除了一般在歷史上及在《韋達》中的意義外,還有如此深義。</ | + | 潘達瓦兄弟及狄拓拉施陀諸子同屬一家族。在這裏狄拓拉施陀透露了他的心意。他故意只稱自己的兒子爲庫茹,將潘度的兒子由家族宗系分出來。由此可知狄拓拉施陀跟侄兒 — 潘度諸子 — 的特殊關係 。正如在稻田裡,雜草需芟除,禾苗需插種,在故事之初已可預期,宗敎之父 — 聖主 Krishna ,在庫茹之野這宗敎之地出現,必芟除雜草如狄拓拉施陀之子杜尤丹拿和其他人,扶植極度虔誠的人 ─ 以尤帝施提納爲首的一方。「聖地」和「庫茹之野」二詞,除了一般在歷史上及在《韋達》中的意義外,還有如此深義。</ |
<- bg1.1|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下一節 -> | <- bg1.1|上一節 ^ bg|目錄 ^ bg1.2|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