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者與神性 公元1957年 Vrindaban
一位純粹的奉獻者就像一棵神奇的願望樹,只要我們真心祈求,就能從他那裡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這不是什麼傳說或誇張,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實。奉獻者能將至尊人格神首的慈悲帶到我們身邊,而有了至尊人格神首的慈悲,還有什麼得不到呢?因此,奉獻者以他們無私的大愛和慷慨,成為最仁慈的人。他們是拯救墮落靈魂的使者,我們應該向他們的蓮足致敬,祈求他們的祝福,幫助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獲得成功。
最高的恩典來自至尊人格神首,奉獻者則是祂慈悲的守護者。如果一位奉獻者願意將至尊人格神首的恩典賜予我們,他完全有能力做到。他們被稱為 Mahatma,意思是超越了狹隘心胸的偉大靈魂。他們全心依賴至尊人格神首,歌頌祂的榮耀,分享祂的奇妙事蹟。這些特質讓奉獻者值得所有人敬仰,他們與至尊人格神首在靈性本質上沒有區別,宛如一體。
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個被世俗執著綑綁的墮落靈魂。如果我能真誠地臣服於奉獻者,他們一定會在各方面保護我。我是一個充滿渴望的人,常常被匱乏的痛苦折磨,而奉獻者就像那棵願望樹,能滿足我所有的需求。他們不像普通人那樣小氣吝嗇,若非如此,我無法從他們身上得到一切所需。至尊人格神首賦予奉獻者拯救像我這樣墮落靈魂的能力,他們不僅仁慈,還極其慷慨大方。他們在知識和富足上從不匱乏。因此,若想實現所有的願望,我們必須向奉獻者求助。如果我們轉而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不僅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還會不知不覺招來許多不幸,讓我們追求完整與滿足的目標受挫。
要接近這樣的純粹奉獻者,我們需要學會分辨真正的奉獻者與非奉獻者。首先,讓我們來認識與奉獻者共存的其他存在。奉獻者的存在與至尊人格神首 Visnu 緊密相關,祂是一切事物的源頭。除了奉獻者和至尊人格神首,還有一類與至尊人格神首無直接關係的生命體,稱為非奉獻者。簡單來說,永遠從事至尊人格神首超然愛情服務的人是奉獻者,而那些暫時脫離這種服務、但有潛能回歸的人是非奉獻者。在梵文中,奉獻者叫 Vaisnava,至尊人格神首叫 Visnu,非奉獻者則叫 Avaisnava。這三類生命在世間永遠共存。
非奉獻者(Avaisnava)總是沉迷於與至尊人格神首 Visnu 無關的事情。他們被至尊人格神首的幻力 Maya 迷惑,制定自己的生活計劃,認為吃喝玩樂、感官享受就是生命的全部。整個物質文明的基礎正是這種非奉獻的感官追求。因此,若想成為奉獻者(Vaisnava),我們必須堅守一個原則:不談論、不聆聽任何與至尊人格神首無關的事情。我們吃的、給的、冥想的一切,都應該與祂相關。我們應該食用先供奉給至尊人格神首的食物殞餘,談論祂、宣揚祂,並始終在純粹奉獻者的指引下生活。如果我們忽略與至尊人格神首的關係,就會淪為非奉獻者。
追求物質進步的人可能會問:做非奉獻者有什麼損失?如果一個人順其自然做非奉獻者,而不是像奉獻者那樣改變自己,又有什麼問題?答案是,若我們選擇做非奉獻者,自然法則帶來的三重苦難必定會困擾我們。這些苦難包括:一、身體和心智的痛苦;二、與其他生命體的衝突;三、來自太陽、月亮、行星等控制神祇的麻煩。這些痛苦只有在我們忘記與至尊人格神首的永恆關係時才會發生。《博伽梵歌》說,受條件限制的靈魂無法違抗自然法則,只有完全臣服於至尊人格神首的意願,才能擺脫這些苦難。自然法則就像母親自然的警察,強制喚醒我們與至尊人格神首的關係。在絕望的時刻,當我們無力解決問題時,會不自覺地向至尊人格神首祈求。因此,若想從自然法則的嚴苛中獲得真正解脫,我們必須成為奉獻者。做奉獻者,我們得到一切;做非奉獻者,我們失去一切。人類生命是母親自然給予的寶貴機會,讓我們回歸奉獻者的本來位置。
至尊人格神首的物質自然被稱為幻力 Maya,因為當我們濫用獨立性,沉迷於動物般的欲望時,它讓我們陷入無知的黑暗。這種物質自然在女神 Kali 中被擬人化,她外貌兇猛、膚色黝黑,卻以年輕女子的迷人形象出現。她的任務是讓受條件限制的靈魂遠離至尊人格神首的超然服務,保持無知。在這種狀態下,靈魂誤以為自己應該被至尊人格神首服務,而不是去服務祂。他以為物質自然的美好是為他的享樂而創造的。這種無知讓他試圖主宰自然法則,結果卻只有毀滅。這就是女神 Kali 的真實面貌。靈魂試圖用自己的計劃和技術平息物質自然的破壞力,卻不知它無法被征服,除非完全臣服於至尊人格神首 主 Krishna 的蓮足。
生命體濫用微小的自由意志,假裝自己能接受他人的祈禱,成為虛假的神,而不是向至尊人格神首祈禱。懷著這種虛妄的願望,靈魂試圖成為和平世界的設計者。這種不完美的想法讓他們成為其他無辜者的領袖,就像一個盲人試圖引導其他盲人。這些錯誤行為來自我們被純粹知識的陰影遮蔽。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誤以為自己是至高的設計者、主人、享受者、觀察者和行動者。但當我們進入奉獻者的團體,接受他們的指引時,我們會明白自己既不是設計者,也不是主人或享受者,一切都是至尊人格神首通過祂的代理者完成的。因此,祂才是我們唯一應該崇拜和敬仰的對象。
在這個世界上,要達到純粹奉獻的境界非常困難。大多數人傾向於遵循 Karma 法則,為自己的成果和享樂而工作。沒有人為他人工作,只為自己。在 Karma 法則下,受條件限制的靈魂在幻覺中為自己、家庭、社會、社區、國家或黨派的利益而勞動,卻從不為至尊人格神首的利益著想。這是非奉獻者的生活方式。這種為自我或延伸自我利益的行為屬於 Karma 法則,這樣的勞動者被稱為 Kripana(吝嗇者),與心胸開闊的 Brahmana(自由主義者)截然不同。這些狹隘的領袖可能因慈善行為受到歡迎,但奉獻者告訴我們,他們被 Karma 法則束縛,無法給予真正的解脫。他們提供的只是短暫的緩解和虛幻的快樂,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些善行最終會在永恆的荒野中消失,浪費了寶貴的人類能量。奉獻者讓我們明白,我們的唯一職責是通過超然愛情服務執行至尊人格神首的計劃。這種服務每個人都能做到,因為至尊人格神首屬於所有生命體。物質自然的宗派服務讓較低等的生命體遠離直接服務,但至尊人格神首的超然愛情服務對所有生物都開放,無論是半神人、人類、野獸、鳥類或其他生命體。
非奉獻者認為人類生命的意義在於享受。他們認為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感官享受的質量和數量。受條件限制的靈魂害怕與奉獻者交往,擔心會失去感官快樂。在這種無知中,他們試圖反駁奉獻者,認為奉獻者不夠開明,因為他們不鼓勵無限的物質欲望,也不支持受自然法則限制的奢侈行為。對非奉獻者來說,奉獻者的文化和進步生活是一種單調的限制,阻礙了物質享受的自由流動。非奉獻者只有在認識到至尊人格神首的存在,並試圖服務祂而不是虛假地服務自己(無論是個人還是延伸的自我),才能真正完善人生。那一刻,他將從原子宇宙論、虛假民族主義或慈善主義等世俗意識形態的困擾中解脫。從那天起,他會開始聆聽那些百分之百從事至尊人格神首超然愛情服務的奉獻者,學習超然服務的科學。
但如果非奉獻者不與純粹奉獻者交往,繼續崇拜物質,他將冒著浪費人類能量的風險,逐漸為物質自然服務,經歷無數不同的生命形式。通過與奉獻者的交往,非奉獻者會明白,服務至尊人格神首就能服務所有其他對象。就像澆灌樹根能滋養枝葉,供給胃部食物能養護全身感官。這個秘密只有通過與純粹奉獻者的交往才能揭示。純粹奉獻者平和而無侵略性,對物質幸福毫無興趣。無論今生或來世,他們都不會被任何比 主 Krishna 蓮足的超然美麗更吸引的事物所動搖。因此,我們必須明白,只要對 主 Krishna 蓮足的吸引力有所欠缺,我們就必定被幻力 Maya 的各種表象所迷惑。
我們可以通過奉獻者充分了解至尊人格神首的一切。知識貧乏或物質上匱乏的人怎能真正幫助他人?如果他試圖幫忙,也只能將貧乏的知識傳給更貧乏的追隨者。與此相反,奉獻者擁有 Bhagawan 或 Narayana,祂是一切富足、力量、美麗、名聲、知識和超然的源泉。因此,純粹奉獻者也充滿這些特質。Narayana 或 Bhagawan 永遠不會因奉獻者的掌控而變得貧乏,祂始終保持完整的潛能。《Brihadasarayaka Upanishad》說,絕對真理在各方面都是完整的,即使扣除其全部力量,祂依然完整。物質的減法最終歸於零,但靈性整體通過永恆的放射,永遠保持完整。擁有這種完整整體的人,即永恆從事至尊人格神首超然服務的人,無法與任何世俗生物相比。這就是奉獻者與非奉獻者的區別。
然而,純粹奉獻者的超然服務比直接服務至尊人格神首更重要。奉獻者是超然的媒介,通過他們才能真正服務至尊人格神首。Lord Chaitanya 是最理想的奉獻者,跟隨祂足跡的人也是理想的奉獻者。Lord Chaitanya 比 主 Krishna 更仁慈,雖然祂就是 主 Krishna 本身。一些經驗主義的推測者不願如《博伽梵歌》中 主 Krishna 要求的那樣臣服於祂。像 Dantabakra 和 Shisupal 這樣的 Ashura(非神)認為 主 Krishna 不是絕對真理,因此拒絕臣服。儘管 主 Krishna 展現了自己作為絕對真理的全能宇宙形態,但知識貧乏的人將祂視為普通人,對《博伽梵歌》做出錯誤的解釋。為了糾正這些誤解, 主 Krishna 以 Lord Chaitanya 的形式再次出現,但這次祂沒有宣稱自己是至尊主,而是以謙卑的奉獻者身份出現。因此,Lord Chaitanya 比 主 Krishna 更仁慈。
Lord Chaitanya 清楚地教導,成為 主 Krishna 的奉獻者並不是為了 Krishna 的利益,因為 主 Krishna 本身已經完美,無需任何人的服務。但奉獻者服務 主 Krishna 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服務,他們才能恢復本然的完美與幸福狀態。祂也警告我們不要犯下將至尊人格神首視為普通人,或將普通人當作神的錯誤。這兩種觀念在靈性道路上都是危險的。沒有一個心理推測者能超越 Lord Chaitanya 的智慧,祂擊敗了所有挑戰者,因此受到所有理性人士的崇拜。祂揭示了生命體的真實本質,讓每個人在祂的教導下,通過認識自己作為 主 Krishna 永恆的僕人和部分而變得完美。Lord Chaitanya 以身示範了《博伽梵歌》的教導,成為理想的奉獻者。
當心智受到至尊人格神首外在能量 Maya 的影響,試圖欺騙其主人靈魂時,生命體成為追求成果享受的勞動者。至今,現象世界中的宗教意識形態實際上阻礙了對絕對真理的超然服務。這些心理推測者試圖讓奉獻者也滿足他們的成果追求,但奉獻者與他們保持遙遠的距離。《博伽梵歌》說,受條件限制的靈魂因虛假自我而迷惘,誤以為自己是行動者。如果我們被宗教意識形態的心理推測所影響,就會成為迷惘的成果行動者,永遠無法成為奉獻者。因此,讓我們準備好成為至尊人格神首奉獻者的超然服務者,不要被虛假的現狀誤導。只要我們服務並結交百分之百從事至尊人格神首超然愛情服務的奉獻者,就能實現人生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