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從前,一位棄絕一切的大師送了一本《博伽梵歌》 給他的新弟子,訓示他要時常研讀這本書。
他性急地模仿老師高深的道行,上到一個叫伏提亞山,並住入那裡的一個山洞,在那裡日夜研讀梵歌歌。
就在他休息時,洞穴的老鼠走出來咬了聖典一口,損毀了書頁的一邊。他因此很不高興,於是落山到小村找來一隻貓,帶它回山洞對付老鼠。 小貓不久肚餓,需要牛奶。於是他出盡法子找到一位好心的農人,農人願意將母牛讓給他。
接下來,這位原先想話出家修行的人開始想建一個牛棚,他從這裡那裡求到建造的材料,費盡氣力拖上山。 牛棚建起來後,他發覺養牛是十分困難的。最後,他找到一名年輕的村民, 他願意照顧母牛來換取一日三餐。
到了此時,這位胸懷抱負的隱士每天就要為牛郎做三次的飯,還有自己的三餐。這即是說,他必須每天至少入村一次,化緣籌來足夠食物及柴木,然後把它們全部帶到山洞。
現在,村民們見到他的家產增加,開始不那麼支持。有一個村民甚至因這問題而嘲笑他說:「你已經成為忙碌的居士了,為何堅持這種棄絕,給人家做笑柄?像我們其他人一樣結婚工作吧!」達不到預先所望,他就這樣的做去了。
隨著家族長大,他的需求也跟著增長,直到最後,他住入舒適的別墅,成為大塊土地、畜養著很多動物的主人,許多僕人的僱主。 老師打聽到弟子放棄住在山洞,於是四處訪尋,最後被引領到弟子的新家。
他發現門生困縛在各式各樣的世俗事務上,被嚇一跳。「 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他要求門生解釋。 「哦,老師啊,」他回答說,「我的家財全都是因為要跟隨你的指示學習《博伽梵歌》而來。」 經典提出:yaavannirvaaha pratigraha - 「只接受為服務神必須品」。這意思是指,奉獻者生活需以 Krishna 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他既不過度熱充要得到甚麼,也不去過度關心棄絕甚麼。
事實,對於追求靈性的人,就算在棄絕問題上抱有半點私心,即虛張表現自己脫離俗世 – 那半點私心很容易誤導他打著修行之名,累積過多物質財富。
物質依附竊進修行人的另一形式是受物質知識的吸引。人在掌握經文和哲學才識後養成驕傲心態,那麼這知識只會是物質的,並導致學生掉入物質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