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Bhisma

Bhisma是庫茹皇朝的老祖父,pitamaha。 摩訶婆羅多Bhisma卷記述這位皇朝元老的生平。 Bhisma 臨死前身穿百箭,就像躺在一張箭床之上。因為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戰士和瑜伽師,所以宇宙所有的偉人都來到庫茹戰場,在那裡他正面對瀕死邊緣。

戰勝而登上王位的Yudhisthira王,對在這場戰爭中發生的一切殺戮,感到自己負有可怕的責任。當他聽到祖父 Bhisma 即將離開這個凡世,為了得到他的勸告,他也馬上趕來。至尊人格首神Krishna 此時現身於人類社會,參與了庫茹戰場的一切事務。因此,他也給他名聞世上的弟子阿周那駕駛戰車來見 Bhisma。甚至來自其他星球的許多聖人、半神人、最偉大的學者和偉人以及他們的弟子,都從四面八方雲集在一起,只為出席這個吉祥的時刻。

這打開了 Srimad -Bhagavatam, First Canto 中的一個場景。 Bhagavatam是一部記載於5000年前的吠陀史實文獻,由印度偉大的學者和靈性導師歷代相傳。 比這個實際發生在遠古的 Bhisma 及 Krishna的真實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導我們Krishna 意識的哲學,通過它我們可以找到永恆的快樂,就像Bhisma 所達到的一樣。 聆聽Krishna的故事得到的結果非常寶貴,與世俗財富或短暫幸福不可相比。人 只需通過聆聽便可以恢復與神的永恆關係。 祖父Bhisma的辭世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我們希望讀者會喜歡這個古戰場發生的故事。

我們無法想像Bhisma是多麼偉大的瑜伽師,因為即使他的身體被許多箭刺穿,他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就在這樣情況下,他對最後來見他一面的眾多聖人表示了歡迎。 據說 Bhisma 在宗教情操上表現如此專業,就算在場的偉大聖哲和瑜伽師哲學立場各異(就像對絕對真理的指令,我們有這麼多明顯不同的宗教教派),Bhisma 和合了各家的見地,讓每個人都全神貫注聆聽並同意他的權威結論。 聖人熱渴聆聽他的訓示,於是靜靜聽著。這資質讓他們稱得上偉大。在當今世代,任何人有意在生命中獲得靈性進步,都應該嘗試以同樣方式接近權威或真正的靈性導師,從他那裡學習絕對真理。

很奇妙的是, Bhisma 當時既不在家中,身體健康也不正常,但他仍然有能力去迎接如此盛大的貴人集會。但是,我們切不要認為, Bhisma 正在受著劇痛折騰。他是如此一位偉大、完全可以控制自己感官的瑜伽師。而且他在去世時得到勝利。他被賜予一種玄秘能力,就是隨他自己的意願離開身體,因此他的離開是由自己選擇的。這種戰勝死亡的力量,在此間超乎我們想像,爭論它也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接受這是權威代表性的陳述,所有問題會在故事進程中逐步揭曉。

Bhisma很快要離開塵世,在神的國度獲得永恆解脫。在神的旨意下,Bhisma 在離開前向滿懷罪疚的 Yudhisthira 王給予職責的指引。並且,他對出於恩慈赴會的至尊主,Bhisma 向祂作最後的禱告。

看到苦惱的 Yudhisthira 王及他四個弟弟(他們合稱潘度五子 Pandavas),深情的坐在他垂死老祖父附近,Bhisma 情不自禁流下喜悅淚水。 請讓我們簡介一下Bhisma 被稱為老祖父及他在呼最後氣時,看到身邊五兄弟所表現意義重情長的背景為何。 在這一幕情境出現的若干年前,世界由潘度國王統治,他不幸地在五個兒子還年幼時就英年早逝。 這五小孩,之後稱為潘度五子,便由王室裡的鍾愛長老撫養成人,特別是 Bhismadeva。 後來在長大後,雖然他們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卻在宮中被對手一個設局欺騙,其後更被逐出宮廷。

Bhisma 知道五兄弟清白無辜,被人不必要找他們麻煩,但他卻不能跟他們站在一方,因為他承諾支持由五兄弟的表兄 Duryodhana 領導的敵對陣營。 關於這一點博伽梵往世書作出解釋,為什麼祖父 Bhisma 在這場內戰中要跟五兄弟一戰。經典這樣說:要跟五兄弟對抗,Bhisma 情可以堪,他們是他心愛無父的孫子。 但是戰士階級非常嚴厲,因此他不得不站在 Duryodhana 一方,因為Duryodhana一直供養著他的生活費。

當潘度族人流放歸來,他們提出要求,希望至少有一小塊土地可以讓自己統治,但以 Duryodhana 為首的騙子陣營,卻驅逐他們。Krishna 當時也出現在宮中為雙方議和,並建議給五兄弟一些土地,但祂也遭到漠視。 Duryodhana 的黨羽告訴五兄弟,就算想得到針一般小的土地,他們都必須為此而戰。 庫茹之戰,一場巨大的家門紛爭,許多兄弟、門生、師長和朋友發現自己處於對立面。從外表看,Bhisma 也是迫於無奈因為政治權謀而要跟五兄弟和主Krishna對抗。

所有發生這些事的來龍去脈,以及 Yudhisthira 及一眾人雲集在Bhisma 死亡的箭床前,只能解釋為主的旨意。不難理解,這一切一切都是在至尊主的計劃下發生。主的純粹奉獻者完全同意這一事實,即除了在Krishna 意願下,什麼都不會發生,奉獻者的願望是學習 Krishna 的意願,並以愛心的僕人心緒履行。據說,沒有主的旨意,一根草也不動。

物質世界日常發生的事,諸如行星隨宇宙物理定律在太空運行,各物種生命按它們工作而有不同出生,這些都是通過神的物質能量代理驅動。有關神如何操作、又如何無處不在的科學,都在博伽梵歌經文中得到交代。這裡我們不作細探。然而,當我們談及 Krishna 奉獻者的福益時,根據說法,Krishna 會親自安排每個情況;有時為了顯揚祂的奉獻者,祂甚至在某些時候要他們迎上考驗和磨難。換句話說,對在世上追求名利的人,神通過祂的差使代表,祂的能量接管,但對於奉獻者,他不會指派任何代代;相反,祂親自接管他們的命運,看他們變得潔淨。

Bhisma 離世是神親自為取悅自己而安排,目的是與祂的奉獻者愛心的交流。祂希望 Yudhisthira 王接受像Bhisma 這樣偉大權威的訓導。同時,祂也想在 Bhisma 面前顯現,以便祂的奉獻者能夠在最後一刻看到祂。這一幕的發生就是這個原因。博伽梵歌的講者 Krishna 平靜站在他親愛的奉獻者Bhisma身邊,而Bhisma 通過對新王的訓導,在所有博學的聖人面前突顯出自己的智慧。

Bhisma 給 Yudhisthira 的第一個建議是,他不該為那些以這方式被殺死的人難過。 我的想法認為,Bhisma說,這都出於不可避免的時間。只要人身在物質世界,他就必須承受時間的活動和反活動,這帶來許多的戰爭和痛苦。即使虔誠人,物質生活的限制也會使苦難和破壞發生。的確,世界是一個恍動不穩的地方,每一步都充滿危險,即使最偉大人物也會在時光流逝中經歷多番逆轉。

Bhisma解釋說這時間因素是主自己的意願,所以 Yudhisthira 認為自己要為大批人死去負上責任。他的想法並不正確。這些事情的發生並非出於他的意願;真正的執行者是 Krishna 。 Krishna 以祂時間形象,殲滅雙方數以千萬的士兵。 既然它並非任何人可以控制,Bhisma說,你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你為什麼要哀嘆呢?Bhisma 說:這些顯象的展示的都是在主的計劃之內。接受這計劃為不可思議,你必須隨其所以然。

Bhisma知道五兄弟既然是正義的,邪不能勝正。時間吞噬一切,Yudhisthira 本人不該因為時間所造成的人命傷亡而遭到責難。他現在的職責是接管好民生施政,並給人民保護,以使他們能夠完善自己的生活並回歸神性。

當我們說到神的旨意或神的計劃時,這表明神不是死物一塊或者沒有欲望的一遍虛無,而是至高無上的人物。事實上,Krishna 以人物的身份,出現在這五兄弟的部落,成為家族一員。祂的地位讓普通人感到困惑。祂是全能的神,一根草的移動,以至庫茹庫魯戰爭這場壯觀事件的結局全都在祂意旨下發生,但祂仍然以Bhisma的朋友身份在Bhisma過世時出現。奉獻者以兩種方式接受祂,因為對神來說一切皆有可能。毫無疑問,說神只能管控宇宙的命運是對祂的限制,祂也可以親自進入人類社會。祂可以站在祂奉獻者面前說出愛的話語。祂可以微笑。祂可以祝福。祂可以這樣或那樣做。神可以做祂喜歡做的事,隨其所願。神就是神。祂獨立於一切,祂到這裡來是以祂永恆的靈性形象到來。祂成為潘度五子的堂兄、朋友、祝福者和使者,但祂仍然是至尊人格首神。雖然神以普通家族成員的身份出現令人困惑,但對祂來說肯定是可能的。出於仁慈,祂以不可征服的永恆至尊者的身份出現,並被他的奉獻者Bhisma 接受。因此,我們也可以隨Krishna所願,像祂在這敘述中顯示出的來接受祂。

主 Krishna 在 Bhisma 臨終前出現,因為 Bhisma 是主的一位偉大純潔的奉獻者。 Bhisma 因為能見到主而感到莫大恩惠。 我們已經看過至尊人格首神 Krishna 的照片。 祂那永恆青春的超然呈藍色身體。 在微笑時,祂的四臂手持著神鎚、海螺、飛輪和蓮花。祂身上穿著一褶閃耀的黃衣,裝飾華麗,頭帶皇冠。 祂眼睛像蓮花一樣的美。

Krishna 在Bhisma 去世時站在他面前。 在世上許多帝國的興衰歷史中,從未有一位將軍或哲學家得過這樣的祝福。神以友善、要他安心的心情來到他面前,只為一償他想見祂。 Bhisma 謙虛的想,他死後可能見不到神了。 因此他請求主留在他面前,以便他在彌留之間能夠專注於祂的形象。

在前來見他和聽他講話的雲集的賓客前,Bhisma 向Krishna祈禱: 「我將要死了。所以在這最後一刻,請讓我回憶起我跟袮在戰場上以對手相遇的心情。在我見過袮的所有情境中,那一個的袮,對我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因為我是一名戰士,我渴望看到的是那戰意旺盛的袮。因為當時我正想殺死袮的門生阿周那,袮像一頭兇猛的獅子撲向我來,手中高舉著一個車輪。」 Bhisma說:「在戰場上,主 Krishna 飛舞的秀髮被馬蹄揚起的灰塵覆蓋而變得灰白。祂頭髮散亂;臉上流著汗水。所有這些點綴,加劇在我利箭造成的傷口下,這一切都被祂樂賞。讓我的心留印在那 Krishna 上。」 Bhisma 無論本質、工作都是戰士,他於是向 Krishna 放箭,以這方式來崇拜祂。在 Bhisma 和主的所有令人摸不著腦的事情中,最讓人困惑的就是祂的奉獻者在戰場上以敵人身份把祂弄傷來表達他對 Krishna的愛。 《博伽瓦譚》 中說,主因為是絕對的,即使祂純潔奉獻者外表充當敵人,祂仍然能夠接受服務。事實上,主是不可征服的,沒有真正的敵人。主從Bhisma 利箭造成的傷口得到的享樂,跟奉獻者擲向祂柔軟玫瑰一樣,又或者在祭壇前鞠躬敬拜的服務一樣。

當然,主擁有永恆靈性的身體,實質上祂沒可能受創傷或割傷。超然喜樂是多元性的,而且一直完全純淨。因此,主享受祂偉大奉獻者Bhisma所造成的傷口,因為Bhisma是威武戰意的奉獻者,他全心全意把注意力投在那受著傷的 Krishna 身上。

Bhisma祈禱:讓我的心專注於主在庫茹戰場上的活動,祂因為是Arjuna的戰車夫而參與了戰鬥。Bhisma 重提到敵陣士兵只在戰場上看到主Krishna,他們來生得到了解脫。 日光漸微,顯示出一日將儘,來自宇宙八方的眾多傑出人物都熱切的、滿懷信心的細聽著 Bhisma 具有權威性的訓示。Bhisma 的講話和聖人的聆聽,只有在奉愛服務或超然生活層面上才能領會。

Bhisma 回憶那場戰鬥。一天,經過長時間的戰鬥, Duryodhana 批評 Bhisma,暗示 Bhisma 並沒有拼盡全力,因為他不願殺死阿周那和其他潘度兒子。 Duryodhana指責Bhisma:作為祖父的心叫你心軟​​。在那時代,戰士們都會以兢技精神作戰,像朋友跟朋友作戰一樣,而Bhisma 無法忍受 Duryodhana 的批評。 他因此發誓,到了明天我要把潘度的兒子全部殺光。」 Duryodhana 對 Bhisma 使用激將法 。Bhisma 說:Krishna 是阿周那的戰車夫,明天我要迫使祂親自拿起武器。否則祂的朋友阿周那就會戰死。Krishna 曾經作出承諾,會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不會實際作戰。但祂若要保住阿周那,那就不得不跟我一戰!

次日,Bhisma 駕著戰車駛穿過戰場,他把所有對手擊倒驅散,一直衝上前向著Krishna 與阿周那奔去。他戰車在各方各面的阻截下全力驅進。當時塵土飛揚以至視野摸糊。士兵們搏鬥,把對方從戰車上推倒下來。在戰場上屍橫遍野完整軍裝打扮的軀體、馬匹及殘缺肢體。

Bhisma 如此猛烈擊戰,以至阿朱那和Krishna都陷入了困境。 Arjuna 跟 Krishna 分開,並被置於軍事劣勢。這位強悍的戰士,Bhisma,,他被譽為將中之將,他高舉武器向著阿周那衝去,準備瞬間置他死地。 然後Krishna 被迫營救他的奉獻者阿周那。祂戰場上拿起一個巨大的車輪,怒氣沖沖地沖向Bhisma,像一頭撲向大像的獅子一樣。祂趕得匆匆,蓋身衣服也在不知不覺間從肩膀上掉了下來。

Bhisma立即棄下自己的武器,站定定地準備被主所殺。主是Bhisma生命的最後歸宿,他以這心緒見主,完全滿足他跟主的俠客之情。儘管Krishna 曾經承諾,不會為任何一方作戰,但祂在Bhisma的挾迫下違背了自己的承諾,只為拯救祂的奉獻者阿周那。這一切都是主為了眷顧祂偉大奉獻者Bhisma而做的安排。Bhisma 想看主違背諾言來拯救他的奉獻者;因此,主便手持車輪奔向Bhisma,就像情人不顧一切障礙奔向情人一樣。

Suta Gosvami 這一短陳述的講者,如下的描述 Bhisma 的最後時刻:Bhismadeva 以其心意、言語、視力和活動,讓自己融入超靈中,他變得沉默並停止呼吸。於是,知道Bhismadeva融入了無限無上永恆的絕對真理,在場的與會者都變得鴉雀無聲。之後,男人及半神人,都敲鑼打鼓表達敬意。忠誠的皇室成員向他致敬,鮮花從天灑下。他們在頌揚Bhisma的離世,因為他正在到達靈性星球。 因此,奉獻者的逝世是獨特和崇高的。 《博伽瓦譚》說,當今世代的人總是心煩意亂,充滿太多憂慮,以至沒有時間和意願去了解靈性生活。我們被這種混亂的文明所包圍,以至於我們很難聽到和理解像 Bhisma 這樣偉大的奎師那知覺奉獻者。但神自己說,如果我們能記住並背誦這些奉獻者,這比試圖直接與主本人聯繫更有益。

如果我們試著在心中留下這段 Bhisma 事跡的記憶 ,如果我們試著告訴別人這偉大的奉獻者,他如何在作戰心情下遇上主,在箭臨終時講說這番偉大的指示,然後去世了。在他自己選擇的時刻,達得靈性世界,如果能夠以順從而不是懷疑的心情,透過誦讀奉獻者的活動進行實驗,我們將能感受靈性上的愉悅。這些有關靈魂轉世的話題值得強烈的推薦、討論。 Bhismadeva 是其中一個完美死亡的例子。這並不是因為他是年老戰士戰死。就算二十五歲青年,他也已經死了二十五年了。所以,對於所有人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為死亡準備,我們責任是什麼。韋陀文獻充滿許多令人心滿意足的故事和教義,它們回應了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些訊息都是大聖者出於慈悲給予我們的,而他們都得到 Krishna 親身的指導。

最後的結論是,通過以謙卑的心念誦神的名字是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我們可以達到昔日這位偉大奉獻者戰士 Bhismadeva 的境遇。正如祂為 Bhisma 做的那樣,Krishna 將以奉獻者最渴望祂的心情出現面前,祂將滿足奉獻者所有的願望。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