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叔本華 Schopenhauer的哲學討論

Hayagrīva
這是叔本華。對叔本華來說,幸福是一種靜止的滿足,無為,nirvāṇa。求生的意志是一種非理性的衝動……

Prabhupāda
他對 nirvāṇa 的解釋是什麼?什麼?

Hayagrīva
求生的意志是一種非理性的衝動,帶來所有痛苦。他的哲學是一種滅絕的哲學。在他的第一本書《世界即觀念》中,他認同 māyā 的哲學,就像 Māyāvādī 一樣。他寫道:「韋達和 Purāṇas 對整個現實世界的知識沒有比夢更好的比喻,他們稱之為 māyā 的網,這個比喻他們經常使用。」從這一點,叔本華得出結論,人生是一場長夢。「這個感知世界除了是我的觀念之外,還是什麼?我僅僅作為觀念意識到的東西,難道不就像我自己的身體一樣,我對它有雙重意識,一方面作為觀念,另一方面作為意志?」因此,他認為人生是意志的投射。

Prabhupāda
這是指物質生活嗎?

Hayagrīva
物質生活是意志的投射。

Prabhupāda
是的,他讀過這些。這是從印度來的……這被稱為 vāsanā。Vāsanā 是欲望的意思。所以這種欲望,物質的欲望,但生命體不可能無欲。無欲…… nirvāṇa 意味著物質欲望的終結。但因為生命體是永恆的靈性存在,他有靈性的欲望。現在這欲望被遮蓋。欲望始終存在,是常伴的,但因為被物質覆蓋,我們認為這個暫時的世界是真實的,而它並非真實;因此它在變化。我們根據獲得的身體有不同類型的欲望,靈魂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從一個身體轉換到另一個身體,創造某種類型的欲望,意志。為了實現這種意志,他根據至尊意志獲得不同的身體。他有他的意志,至尊意志,God,主 Krishna,理解他的意志,給予他接受某種環境、身體的機會,以實現他的特定欲望。這就是運作的方式。因此,這種 vāsanā,或意志,是他物質存在的根源,不斷變化,由於意志的改變,他改變身體。這是物質存在的複雜性。我們的 Krishna 意識運動教導生命體,作為生命體,你必須有欲望。如果你的欲望停止,你就像石頭。所以你必須淨化這種欲望,這種病態的欲望。這就是 bhakti。Sarvopādhi-vinirmuktam [Cc. Madhya 19.170]。現在的欲望是根據 upādhi,身體而來的。一個人獲得美國人的身體,他會想:「美國是我的家。美國人是我的兄弟。美國的進步是我的事業。」等等。當身體改變,他成為中國人,他又想:「我是中國人。」Tathā dehāntara-prāptiḥ [Bg. 2.13]。他必須改變。當他得到狗的身體,他就吠叫:「我是狗。這是我的事業,吠叫。」所以這都是欲望。所以這些欲望是暫時的。通過一種欲望,我得到一個身體,然後我又想要另一個身體,另一個身體,如此繼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夢,事實上他無法實現欲望,就像夢一樣。是的。有許多不同的情況。它們都是暫時的。所以在夜裡你做夢,大約一兩個小時……沒有人連續兩個小時做同一種夢。即使是兩個小時,結束了,然後是另一個夢。所以這種身體的改變也像一個大夢。夜裡我們做夢,忘記了日常活動的一切,當夢結束,我們又回到這個身體,做一些事情。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物質活動,無論是微妙的還是粗糙的,都是不同欲望的表現。因此 Māyāvādī 哲學家說 brahma satyaṁ jagan mithyā。做夢者是真實的,但夢是假的。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對的。所以我們的 Vaiṣṇava 哲學也是一樣,做夢者是生命體,夢是暫時的。因此必須將做夢者帶到真正的靈性平台,這樣物質的夢,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被熄滅。這就是 nirvāṇa。 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hṛṣīkeṇa hṛṣīkeśa- sevanaṁ bhaktir ucyate [Cc. Madhya 19.170] 當我們放棄這些夢幻的事實,來到真實的事實,那就是 Krishna 意識,那就是 bhakti。所以在 Krishna 意識中的活動,稱為 bhakti,那是真實的。

Hayagrīva
叔本華寫道:「每一種強烈的快樂都是一種錯誤和幻覺,因為沒有一種實現的願望能帶來持久的滿足。」

Prabhupāda
那是……

Hayagrīva
「而且,每一種擁有和每一種幸福都只是偶然借來的,時間不確定……」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因此可能在下一刻被收回。所有痛苦都基於這種幻覺的消逝。因此,兩者都源於缺陷的知識。」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因此,智者對快樂和痛苦保持同等的超然,任何事件都不會擾亂他的平靜。」

Prabhupāda
前天,昨天,我在解釋,這邊是好的,那邊是壞的,是一樣的東西。糞便就是糞便。所以這邊或那邊。但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他們接受這個暫時的或虛假的,無論你怎麼稱呼,平台,我們在這個虛假的、暫時的平台上製造「這是好的,這是壞的。」為什麼?哪裡有好壞?它們都是暫時的,或虛假的。我們不說虛假;我們說暫時。Māyāvādī 哲學家說虛假。所以這也在《博伽梵歌》中說道,這個物質世界的痛苦和快樂,是由於 (indistinct)。靈魂不觸及這些。它是不同的。他不關心這些物質的,但他在幻覺中認為「這些痛苦和快樂是我的。」因此,主 Krishna 在《博伽梵歌》中建議,這些痛苦和快樂,只是觸及皮膚,身體。但我不是這個身體。這是第一個教導。靈魂不是這個身體;因此這些痛苦和快樂是因為這個物質身體。所以主 Krishna 說, mātrā-sparśās tu kaunteya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a-dāḥ āgamāpāyinaḥ anityāḥ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 [Bg. 2.14] 所以這些不是真實的。它們在適當的時候來來去去,我們因為太過沉浸於這個物質身體,感受到痛苦和快樂。但我不是這個身體;因此一個人應該有智慧,「這些痛苦和快樂是由於我對身體的觀念,它們來來去去。我為什麼要為此煩惱?如果我感到痛苦,讓我忍耐並做我自己的事。」就是這樣。

Hayagrīva
叔本華的第二本書名為《世界即意志》。他寫道:「我的身體是我的意志的客觀化。除了意志和觀念,我們不知道也無法想像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個身體及其行動的現實,我們發現其中除了意志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他繼續說道,「生殖器是意志的焦點,因此是大腦的對立極,大腦是知識的代表。前者,即生殖器,是維持生命的原則,確保時間的無盡生命。在這方面,希臘人崇拜 phallus,印度人崇拜 liṅgam,它們是意志肯定的象徵。另一方面,知識提供了抑制意志的可能性,通過自由獲得救贖,征服和消滅這個世界。」

Prabhupāda
因此那是 bhakti。Sarvopādhi,這種意志……為什麼?這種意志是 (indistinct),因為這種意志是根據身體來的。所以我得到一個身體,又意志,得到另一個身體。所以我現在認同這種意志的情況。那是我的麻煩。當我明白我與這個物質世界無關,與這種意志的產物,物質的意志無關,我是靈性的,當我靈性地意志,那就是 Krishna 意識。那是需要的。物質地意志意味著我得到不同類型的身體,就是這樣。那是夢幻的生活。但他說什麼?

Hayagrīva
嗯,他認為生命的基礎是性。

Prabhupāda
他必須……

Hayagrīva
這種意志主要是由於性而被肯定的。

Prabhupāda
是的。那是物質生活。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那是物質生活。我們總是說 yan maithunādi-gṛhamedhi-sukhaṁ hi tuccham [聖典博伽瓦譚 7.9.45]。在這裡,那些沉迷於物質世界的人,他們的基本原則是 maithuna,性交。所以這種對性的強烈欲望,只要你在物質存在中,就會持續,因為那是所有快樂的中心。但當我們品嚐到主 Krishna 的快樂時,我們就可以放棄這個。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博伽梵歌 9.59]。通過同樣的更高快樂,他們放棄這個低等的。

Hayagrīva
嗯,關於世界的本質,叔本華語焉不詳,但他認為物質生活基本上是非理性和異想天開的。

Prabhupāda
是的,那是事實。因此你改變身體。物質心智不固定;拒絕和接受。這在進行。這也是 Māyāvāda 哲學家說的。佛教徒也說物質的痛苦和快樂是由於物質的結合。他不說這個身體的物質結合。靈魂是不同的,但他不說因為當時他們無法理解。所以他不說有靈魂,他只是說這個身體是物質的結合;那是痛苦和快樂的原因。所以拆解它。讓身體的土部分回歸土,水部分…… nirvāṇa,就是這樣。然後我變成零,śūnyavādī。因為他沒有得到靈魂的任何信息,他考慮的是身體。分析身體,它是土、水、氣、火等的組合。所以當它被拆解,哪裡還有痛苦和快樂?那是他的哲學,śūnyavāda,歸零。

Hayagrīva
他認為世界的快樂最終是令人挫敗的。永恆的變化和無盡的流動表徵了意志內在本質的揭示。最終,人類的努力和欲望也是如此,它們總是以滿足作為意志的最終目標來欺騙我們。一旦我們實現它們,它們不再是相同的。因此它們很快變得陳舊或被遺忘,雖然最終不被否認,但總是被拋在一邊,作為消失的幻覺。

Prabhupāda
所以這在繼續。他因此得到不同類型的身體。

Hayagrīva
他說我們從欲望到滿足,再從滿足到新的欲望,這種快速的過程被稱為幸福,緩慢的過程則是悲傷,不會陷入顯示為可怕無聊的停滯,那種無聊會癱瘓生活。所以這種從欲望到滿足的流動表徵了意志在現象世界的活動。但對叔本華來說,在所有這些流動之外,唯一的解決方案是 nirvāṇa 或滅絕。

Prabhupāda
不,那不是事實。必須研究這種意志和滿足意志。所以在這種意志和滿足意志的背後,有一個在意志的人。他不考慮這個人。

Hayagrīva
不。

Prabhupāda
他只認為意志和滿足意志是唯一的業務。但他沒有看到在意志的人。那是他的缺陷。

Hayagrīva
至尊人格神首。

Prabhupāda
不是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個人。

Prabhupāda
個人,這個被放在這個暫時世界的人,意志和滿足,但他才是背後的真實。[break] 所以叔本華的缺陷是他沒有看到,有一個人在這個意志背後;個人靈魂,他在意志。所以當他停止這種閃爍的意志,接下來是什麼,他沒看到。Nirvāṇa,停止這種性質的意志,暫時的,一種意志,一種滿足,又一種意志……在這種異想天開的意志背後是靈魂。所以當靈魂來到他真正的身份理解時,那種意志是純粹的意志。這是受污染的意志,物質的意志。所以僅僅通過停止這種異想天開的意志是不夠的,當他來到真人的真實意志,那是靈性生活。

Hayagrīva
他說:「自願且完全的貞潔是禁慾主義或否認求生意志的第一步。它因此否認了意志的肯定,這種意志超越個人生命,確保隨著身體生命的結束,意志,其表現形式,也終止。」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這是貞潔背後的滅絕目的嗎?

Prabhupāda
在意志活動背後,有一個在意志的人。所以僅僅通過否定這種暫時的意志不會幫助他。他必須意志真實。那是永恆的意志。那是 Krishna 意識。他一直在意志他的感官滿足,物質世界,因為他不知道還有另一個意志的領域。所以同樣的意志,當他意志滿足至尊的感官,那是他的永恆意志。Jīvera svarūpa haya nitya kṛṣṇa dāsa [Cc. Madhya 20.108-109]。因為當他分析,來到真實的知識,他發現自己是 God 的永恆僕人。因此,當意志集中在如何服務 God,那是他的真實人生位置——永恆、知識和幸福。那是 Krishna 意識。

Hayagrīva
雖然看起來叔本華不相信 God,雖然他的立場看起來是無神論,但他寫道:「如果一個人害怕死亡是他的滅絕,就好像他認為太陽在晚上哭喊,『我完了,因為我要進入永恆的黑夜。』因此,即使已經,自殺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徒勞的,因此是愚蠢的行為。當我們進一步進行調查時,它將以更不利的光芒出現。」

Prabhupāda
調查父親,那就是 God。

Hayagrīva
什麼?

Prabhupāda
調查,他說?

Hayagrīva
哦,「當我們進一步進行調查。」

Prabhupāda
進一步。

Hayagrīva
是的,進一步。「更多,當我們調查……」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進一步,自殺,死亡不是滅絕。」

Prabhupāda
那麼死亡之後還有生命。只要有生命,就有欲望,意志。

Hayagrīva
是的。他說因此;那不是解決方案。他說死亡和生命是一體的。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它們一起,死亡……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和生命。

Prabhupāda
因為意志存在,所以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他得到另一個生命,tathā dehāntara-prāptiḥ [博伽梵歌 2.13]。所以這證明生命或在意志、欲望的人,他是永恆的,但他不知道他應該永恆地意志什麼。那是他的缺陷。所以我們在教導這個。他的永恆意志是他應該始終意志服務主 Krishna。然後他會快樂。

Hayagrīva
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身份,他說:「所有哲學中最智慧的,印度哲學,通過給予象徵破壞、死亡的 God,我說是 Śiva,不僅有骷髏項鍊,還有 liṅgam,生成的象徵,這裡作為死亡的對立面,意味著生成和死亡是本質上相互關聯的,相互抵消和廢除。」所以死亡不是解決方案。

Prabhupāda
那什麼是?

Hayagrīva
死去的將再次出生。

Prabhupāda
那解決方案是什麼?

Hayagrīva
解決方案是消滅求生的意志。

Prabhupāda
那怎麼可能?只要生命體活著,他就會意志,某種意志。所以這意味著意志的個體,生命體,他是永恆的,意志的活動必須被淨化。然後他的生活會快樂。意志不能停止,因為他是永恆的。但他在錯誤地意志;因此他不快樂。當他來到正確意志的位置,他會快樂。

Hayagrīva
根據他,有知識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擾亂。他說:「這樣的人會將死亡視為一種虛假的幻覺,一個無能的幽靈,嚇唬弱者,但對知道自己是意志的人無能為力,他知道自己是意志,整個世界是其客觀化或複製品,因此他總是確信生命和現在。」他繼續說,他不會被無盡的過去或未來嚇倒,因為他認為……

Prabhupāda
那他為什麼要 nirvāṇa?這是矛盾的。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一邊他說 nirvāṇa,另一邊說它是繼續的。當他無法理解印度哲學時,他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解釋。

Hayagrīva
他提到《博伽梵歌》。他說:「主 Krishna 這樣提升他的年輕學生 Arjuna 的心靈。當 Arjuna 看到排列的軍隊時感到內疚,失去勇氣,渴望放棄戰鬥以避免數千人的死亡。主 Krishna 引導他到這個觀點,那些數千人的死亡不再能阻止他。他發出了戰鬥的信號。」但真的是主 Krishna 對不朽的保證讓 Arjuna 去戰鬥嗎?

Prabhupāda
是的。不朽。所以他對不朽生命體的哲學是什麼?既然他是不朽的,他的意志業務也是不朽的。如果他接受生命體是不朽的,他如何能停止——nirvāṇa——他的意志?

Hayagrīva
他似乎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只有抑制意志。

Prabhupāda
那是不可能的。抑制意志是不可能的。他必須改變意志的品質;然後他會快樂。那就是 bhakti。Sarvopādhi-vinirmuktaṁ tat-paratvena nirmalam [Cc. Madhya 19.170]。意志的過程應該被淨化。然後他會快樂。淨化意志的過程是 bhakti,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聖典博伽瓦譚 7.5.23],聆聽和唱頌主的活動。那將淨化他。他錯過了一點,他是個體,接受生命是永恆的,仍然想要 nirvāṇa。但他不知道什麼是 nirvāṇa。Nirvāṇa 意味著這種異想天開的意志是麻煩的。他必須停止這種異想天開的意志。他必須來到標準的意志。那是 Krishna 意識。

Hayagrīva
他認為印度哲學和宗教基本上是否認意志的哲學,他舉了幾個宗教自殺的例子。他說特別是當……

Prabhupāda
那是 Māyāvāda。那不是……他沒有完全研究印度哲學和宗教。他只是拿了 Māyāvāda 哲學或佛陀哲學的一部分,但他不知道 Vaiṣṇava 哲學。

Hayagrīva
但他舉了例子……

Prabhupāda
雖然他觸及了《博伽梵歌》……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他沒有徹底研究《博伽梵歌》,在《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對 Arjuna 說,如果你通過你的生命,什麼是知識,如果你只是試圖對主 Krishna 有完全的知識,那麼他的意志,這種物質的意志被淨化,放棄這個身體後,他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那他沒有研究。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kaunteya [博伽梵歌 4.9]。要么他沒有徹底研究《博伽梵歌》,要么他因為缺乏真正的靈性導師而無法理解。

Hayagrīva
他無法理解對主 Krishna 的奉獻,那是肯定的。

Prabhupāda
因為他沒有按照推薦的方式研究《博伽梵歌》。推薦的是應該去 guru。什麼樣的 guru?實際見過真相的人。他沒有這樣做。他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雖然《博伽梵歌》中一切都有,他看不到。那是缺陷。

Hayagrīva
作為自殺的例子,他提到在1840年 Jagannātha 的遊行中,十一名印度人投身於車輪下,立即死亡。他還提到 satī 儀式,女人投身於她丈夫葬禮柴堆的火中。

Prabhupāda
這不是自殺。這是……我們的生命是連續的,但由於不純的理解,我們得到不同類型的身體,遭受不同種類的痛苦。所以這種自殺,這不是自殺,是自願接受死亡,這樣通過死亡,如果他想到靈性生活,他會得到它。就像 Kulaśekhara,他有一首詩……在《博伽梵歌》中說,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nty ante [博伽梵歌 8.6]:我們根據死亡時的欲望得到下一生。所以一般來說,當死亡發生時,一個人有時陷入昏迷,所有身體功能變得無效,他以不同方式夢想,等等。所以他不能獨立思考。因此有時聰明的人,他們認為「如果我在健康狀態下迎接死亡,那麼我可以想到我的下一生,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我就實現了。因為死亡時的思考將被考慮。所以如果通過想到 Jagannātha 我死去,那麼我回到 Jagannātha。」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那不是自殺。那是自願接受死亡,以便立即回到靈性世界。

Hayagrīva
那是有效的嗎?

Prabhupāda
什麼?

Hayagrīva
那是實際的……?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Caitanya Mahāprabhu——當然,那是不同的——投身於海洋,但那可能……

Prabhupāda
不,不,那是狂喜。

Hayagrīva
那是不同的。

Prabhupāda
不同的。

Hayagrīva
他提到印度宗教,要求最大的犧牲,卻在一個擁有數千萬人的國家中持續如此長時間,不可能是任意發明的迷信,而必須在人的本性中有其基礎。他說宗教持續了四千多年,儘管印度民族分裂成許多部分。但他認為宗教基本上是否認意志的宗教。但宗教真的在人的本性中有其基礎嗎?

Prabhupāda
是的,否認,兩者……有兩種教派:Māyāvādī 和 Vaiṣṇava。所以他們都知道這個物質世界是閃爍的,有時他們說它是假的,不真實的。所以有另一種生活;那是靈性世界。所以 Māyāvādī 哲學家,他們的靈性生活意味著融入 Brahman 的光輝,而 Vaiṣṇava 哲學家則是回到 Goloka Vṛndāvana,Vaikuṇṭha,那裡有 God,成為祂的同伴。所以這兩個觀念,靈性觀念,都是在死亡後獲得的。他說關於印度人的什麼是好的?他說否認……

Hayagrīva
他認為基本上是否認意志。

Prabhupāda
是的,但是否認對物質幸福的意志。所以我們不會否認意志,為了靈性幸福的意志。那是需要的。當你否認某事物,你必須接受某事物;否則……你不能保持中立位置。那是不可能的。Paraṁ dṛṣṭvā nirvatanta。當你得到更好的位置,你放棄這種低等的意志位置。

Hayagrīva
他提到 sannyāsī,過著沒有住所、完全沒有財產的生活,建議他不要經常睡在同一棵樹下,以免對它產生偏好或傾向。基督教神秘主義者和韋達哲學的教師在這方面也一致認為,他們都認為對達到完美的人來說,所有外在的工作和宗教練習都是多餘的。這不是 Māyāvādī 的觀點嗎?主 Krishna 不是即使在達到完美後也推薦點燃祭祀之火嗎?

Prabhupāda
是的。主 Krishna 說,yajña-dāna-tapaḥ-kriyā na tyājam。因為如果他放棄這些儀式,就有墮落的危險。所以即使他解放了,為了保持他的位置安全,他應該繼續這三件事:祭祀、慈善和苦行。

Hayagrīva
他提到睡眠。他說:「對睡眠的需求與大腦生活的強度成正比,因此意識的清晰度。那些大腦生活弱且遲鈍的動物睡得少且輕,例如爬行動物和魚類。智力相當的動物睡得深且長。人也是如此,大腦越發達,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越活躍,對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因此睡得越深越長。」

Prabhupāda
那些無知且被物質覆蓋的人,他們睡得更多。那些在靈性身份上進步的人,他們睡得更少。睡眠是身體的需要,不是靈魂的。所以那些在靈性平台上進步的人,他們不需要睡眠,我們從 Rūpa Gosvāmī 的生活中看到。Nidrāhāra-vihārakādi-vijitau :他們征服了睡眠、飲食、交配。那是靈性生活。睡眠是浪費時間,所以那些真正對靈性生活感興趣的人,他們調整生活方式,幾乎不睡。 Hayagrīva
Arjuna 被讚為 Gudakesa?
Prabhupāda
Guḍākeśa,征服睡眠的人。
Hayagrīva
看起來叔本華推薦每晚大約八小時的睡眠,主 Krishna 說不要太多或太少。但具體來說,關於睡眠有什麼推薦?
Prabhupāda
應該避免睡眠,但那不可能。因此應該調整到最少。就像 Gosvāmīs,他們睡不超過兩小時。即使我們聽說一些 karmī,像 Napoleon,他也不睡覺。他在馬背上休息。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但我知道 Gandhi。他在停車時睡覺,因為他太忙了。
Hayagrīva
(笑)他舉了一些哲學家睡很多的例子。可能因為他們推測太辛苦,所以需要睡更多。
Prabhupāda
不。睡太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好。所以,停下機器。明天好。[break]
Hayagrīva
在《人生階段》中,叔本華寫道:「任何人如果不到老年,就無法獲得對人生的完整且充分的概念,因為只有老年人才看到人生的全貌,知道其自然的進程。只有他不僅像其他人一樣熟悉其入口,而且對其出口也熟悉,因此他對其徹底的虛無有完整的感覺,而其他人從未停止抱有最終一切都會好轉的錯誤觀念。」
Prabhupāda
我沒聽懂。老年人是完美的?
Hayagrīva
不。但老年人可以看到人生的進程,可以看到人生的整體,階段……
Prabhupāda
就不同而言,老年人有不同的經驗。我們在西方國家看到老年人,他們仍然追求感官享樂的道路。所以他的經驗在哪裡?除非有訓練,僅僅成為老年人是不夠的。需要訓練。真正老年人應該出家。那是韋達計劃。在生命結束時,一個人應該成為 sannyāsa,完全奉獻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服務 God。所以除非從一開始作為 brahmacārī 有訓練,僅靠年齡不會成熟。那不對。
Hayagrīva
他說通常認為青年是快樂的,老年是悲傷的。如果激情使人快樂,這可能是真的。青年……
Prabhupāda
快樂,對現代標準來說,快樂意味著感官享樂。所以這種感官享樂甚至在老年人中繼續。所以實際上他需要訓練和知識的獲得。梵語中有個詞,vidya tam (indistinct)。一個人即使沒有年齡也可以成為老年人。那意味著知識才重要,不是年齡。
Hayagrīva
有個說法,「老傻瓜」。
Prabhupāda
老傻瓜,是的。
Hayagrīva
老山羊。
Prabhupāda
是的。如果他沒有正確受教育,他仍然是個老傻瓜。是的。
Hayagrīva
他說:「在一部韋達奧義書中,人類生命的自然長度定為一百年,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我觀察到,事實上,只有超過九十歲的人才能獲得安樂死,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疾病、沒有中風或痙攣,沒有任何痛苦地離開。在九十歲之前結束生命意味著死於疾病,換句話說,過早。」
Prabhupāda
是的,這個千年的最大年齡是一百歲,但以前他們活到一千歲。之前他們活到一萬歲,再之前他們活到十萬歲。所以現在我們甚至不認為他們能活到一百歲,甚至九十歲都不行。
Hayagrīva
六十,六十七。
Prabhupāda
六十七是平均值。一個人越感官化,壽命就越短。那是自然法則。
Hayagrīva**
這就是關於叔本華的全部內容。(結束)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