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69年3月27日 地點:Hawaii 篇章:Śrī Rāma-Navamī,Lord Rāmacandra 顯現日
(kīrtana)
Prabhupāda:(唱誦 maṅgalācaraṇa 祈禱文) rāmādi mūrtiṣu kalā-niyamena tiṣṭhan nānāvatāram akarod bhuvaneṣu kintu kṛṣṇaḥ svayaṁ samabhavat paramaḥ pumān y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Bs. 5.39]
這是 Brahma-saṁhitā 中的一首詩,描述了 Lord Rāmacandra 的化身。 rāmādi,不僅是 Rāma,還有無數其他化身。它們被比喻為河流或海洋的波浪,無法計數。同樣,至尊人格神首的化身數量也無法計算。但在經典中,提到了主要的化身名稱,因此說 rāmādi,意指 Rāma 及其他眾多化身。它們並非出現一次便結束。就像 Lord Rāmacandra,祂大約在數百萬年前出現在這個星球上,於 Tretā-yuga。 Tretā-yuga 之前是 Dvāpara-yuga,持續了八十萬年,而 Tretā-yuga 則持續了一百二十萬年。這意味著 Lord Rāmacandra 至少在兩百萬年前出現在此星球上。
Lord Rāmacandra 在 Ayodhyā 顯現,那是印度北部的一個地方。就像 主 Kṛṣṇa 在 Mathurā 顯現,Mathurā 也在印度北部,位於 New Delhi 南方約九十英里。 Ayodhyā 則位於 New Delhi 東北方約五百英里。今天是 Śrī Rāma Naumi,月亮的第九天, Lord Rāmacandra 顯現的日子。祂的父親是 Ayodhyā 的國王,擁有兩位妻子,從中生下四個兒子, Rāmacandra 是長子。 Lord Rāmacandra 的生平與事蹟記載於 Rāmāyaṇa 一書中。你們聽過 Rāmāyaṇa,它被視為歷史。韋達文獻如 Purāṇas、 聖典博伽瓦譚、 Mahābhārata 和 Rāmāyaṇa,皆被視為歷史。 Rāmacandra 的歷史記載是,祂的父親 Mahārāja Daśaratha 欲退位,將王位傳給 Lord Rāmacandra。一切已安排妥當,但就在加冕前一天,祂最年輕的妻子改變了一切。 Mahārāja Daśaratha 曾患指頭炎,當時這位王后悉心照料,他很高興,說:「 Śarmiṣṭhā,若你想要什麼恩惠,我可以賜予。」她回答:「我會在需要時再提出。」於是,在 Lord Rāmacandra 加冕前一天,她提醒丈夫:「你曾承諾賜我恩惠,我現在需要。」 Mahārāja Daśaratha 說:「是的,我記得。你現在想要什麼?」她說:「 Rāmacandra 不可登基,我的兒子 Bhārata 應被加冕。」他震驚了,這是個重大要求。但他說:「好,你的兒子將成為國王。」因為古代,甚至至今,印度的 kṣatriya 國王常有多位妻子,妻子間自然存在競爭。這種人類心理即使在兩百萬年前也一樣。她要求:「我的兒子應為王,而非 Rāmacandra。」 Rāmacandra 是較年長的王后 Kauśalyā 之子。
Mahārāja Daśaratha 同意並召見 Rāmacandra,說:「我的孩子,你……」她還要求 Rāmacandra 去森林十四年,背後是政治考量,擔心 Rāmacandra 日後帶軍回來爭奪王位。她希望 Rāmacandra 在十四年內不得返回。 Mahārāja Daśaratha 同意了,因為他是 kṣatriya。 kṣatriya 永不違背承諾,永不拒絕挑戰。若有人挑戰:「我要與你戰鬥」, kṣatriya 不能說:「我很忙。」他必須立即接受。這是 kṣatriya 精神。他們慷慨、勇敢、信守承諾,並有統治的強烈傾向。他們的職責是管理。
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生計方式。 brāhmaṇa 有六種生計:教學、學習、祭祀、主持祭祀、布施、接受布施,並需具備十二種高尚品質,其中真誠是首要。 kṣatriya 可以說謊,因為他們需外交與政治手腕,但 brāhmaṇa 不可說謊。這是 varṇāśrama 系統,每個人都受訓練。社會需要四種人: brāhmaṇa 需極具智慧與高尚品格,作為榜樣,受到高度尊敬; kṣatriya 負責管理與戰鬥,學習殺戮技巧; vaiśya 從事商業; śūdra 則無需訓練。 kṣatriya 允許狩獵以練習殺戮,因為這是他們的需要。國王若發現有人作惡,可立即處決,權力極大。戰爭時,國王或領袖必須親自上戰場,而非躲在後方,這是 kṣatriya 精神。印度因長期訓練 kṣatriya,招募士兵從不困難,如 Gurkhas 和 Sikhs,他們天生擅戰。英國帝國因失去印度而主動解散,因為其東方帝國靠印度士兵如 Sikhs 和 Gurkhas 維持。
社會需要戰鬥階級,但若訓練方式錯誤,如將 śūdra 訓練為戰士,則無法勝任。 主 Kṛṣṇa 在 博伽梵歌 中說: cātur-varṇyaṁ mayā sṛṣṭaṁ guṇa karma vibhāgaśaḥ(博伽梵歌 4.13),四種階級由祂根據品質與工作創建。 brāhmaṇa、 kṣatriya、 vaiśya、 śūdra 皆不可或缺。 śūdra 無需訓練,僅是無法成為其他三者的剩餘人口。 janmanā jāyate śūdraḥ,人人出生為 śūdra,無知如孩童,需訓練成為 brāhmaṇa、 kṣatriya 或 vaiśya。五十年前,印度每個村莊有 brāhmaṇa 開設的小學校,孩子免費接受訓練, brahmacārī 為老師乞食,無學費問題。老師根據孩子心理,決定訓練方向。這是科學的系統,確保社會有智慧的 brāhmaṇa。 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訓練人成為 brāhmaṇa,非戰士。 brāhmaṇa 需知 Brahman 並實踐其活動,奉獻服務即 Brahman 的活動。
Mahārāja Daśaratha 信守承諾,對 Rāmacandra 說:「孩子,你需去森林十四年,這是你最年輕的母親的願望,我已承諾。」 Rāmacandra 答:「是的,父親,我準備好了。」這是他的品質。神有六種富裕,其中之一是: aiśvaryasya samāgrasya vīryasya yaśasaḥ śriyaḥ jñāna-vairāgyayoś caiva ṣaṇṇāṁ bhāgam itīṅganā (Viṣṇu Purāṇa 6.5.47)
神非由投票選出,需具備定義:無人能比祂富有、強大、智慧、美麗或更具出離心。 Lord Rāmacandra 展現出離心,僅因父親命令便放棄王國,服從父親。他本可爭辯:「父親,你僅因一個女人的要求就這樣做?明天是我的加冕,人人都愛我。」但他未爭辯,立即接受:「好的,父親,我準備好了。」
弟弟 Lakṣmaṇa 請求:「哥哥,請帶我同去,我是你永遠的伴侶。」 Rāmacandra 說:「若你自願,可隨我去。」妻子 Sītā 也說:「我要跟你去。」 Rāmacandra 勸道:「你不能去,森林生活艱苦,你是公主,如此美麗,無法承受。」 Sītā 說:「我是你妻子,即使你下地獄,我也隨你。」這是理想妻子,無論丈夫處境如何,她都相隨。妻子是丈夫的影子,應隨丈夫,執行其願望。當 Sītā 在叢林被 Rāvaṇa 綁架, Lord Rāmacandra 為她屠戮 Rāvaṇa 全族,展現丈夫的忠誠。
Lord Rāmacandra 為世人樹立國王典範, Rāma-rājya 象徵好政府,人人幸福。有一人向 Rāmacandra 投訴:「我兒子在我之前去世,你的統治有問題。」國王甚至對天氣負責。一 brāhmaṇa 因 Rāmacandra 出巡未見他,絕食數週,因他誓言見 Rāmacandra 後才進食。 Rāmacandra 將家族供奉的 Rāma 像交給他,讓他在自己不在時可敬拜。這尊像至今在南印度受供奉。
Lord Rāmacandra 與 Lakṣmaṇa、 Sītā 入森林, Sītā 被 Rāvaṇa 綁架。 Rāmacandra 未回王國調軍,而是與叢林猴子組成軍隊,對抗強大的 Rāvaṇa,建浮石橋至 Ceylon,擊敗 Rāvaṇa。祂未為征服 Ceylon,而是懲罰 Rāvaṇa,並立其弟 Vibhīṣaṇa 為王。 Rāmacandra 十四年後返回,重新登基。 Bharata 忠誠,拒絕在 Rāmacandra 不在時稱王。
聆聽 Lord Rāmacandra 的生平與事蹟,等於與祂相處,因祂的形體、聖名、事蹟與祂無別。祂是絕對的。通過唱誦 Rāma 聖名、敬拜祂的像或談論祂的事蹟,我們與至尊人格神首連繫,淨化意識。人人出生為 śūdra,易為小事哀歎, brāhmaṇa 則具忍耐力。當今 Kali-yuga,人人如 śūdra,無訓練。 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可恢復崇高文化,即使少數人受訓成為榜樣,也能帶來巨大益處。
(kīrtana)(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