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及《聖典博伽瓦譚》1.2.1-34 誦讀與解釋 1969年4月1日 舊金山
Prabhupāda : 「所以我們想在這個集會中看到她赤身裸體。」於是她向 主 Krishna 祈禱。Mahābhārata 的故事非常精彩,講述了 主 Krishna 如何保護祂的 奉獻者。
Gargamuni : Swamiji?Karṇa 不是曾請求 Arjuna 在他試圖抬起戰車時不要攻擊他嗎?Karṇa 不是請求 Arjuna 不要殺他嗎?
Prabhupāda : 是的,他有這樣的請求。但 主 Krishna 說:「不,你殺了他。我說的。」Arjuna 回答:「好的。既然你命令我『戰鬥』,我就不在乎什麼道德或紀律。你的命令是『戰鬥』。」(笑聲)
Devotee : 您能為我們大聲唱誦嗎?您能從 聖典博伽瓦譚 中唱誦嗎?
Prabhupāda : 好的,我會唱誦。Hare Kṛṣṇa。哦,非常感謝你們。所有東西都應先供奉給 Jagannātha。這是禮節。凡事都要通過靈性導師供奉,這是規矩,不能直接供奉。(Prabhupāda 開始唱誦《聖典博伽瓦譚》第一篇第二章。)一章結束了。播放吧。[中斷] ……只有聲音。(笑)我會給你們一點解釋。
Gargamuni : 聲音本身不就像解釋一樣好嗎?
Prabhupāda : 是的。聆聽總是好的。
Gargamuni : 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單是聲音本身呢?
Prabhupāda : 是的,是的。聲音會起作用。就像「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的唱誦在起作用一樣。
Gargamuni : 這是哪一章,Swamiji?
Prabhupāda : 這是第一篇第二章。Sūta Gosvāmī 在對聽眾講話前,先向他的靈性導師致敬。向任何人致敬,意味著要憶念他的資格。就像我們唱……就像你向你的靈性導師致敬,意思是什麼? nama oṁ viṣṇu-pādāya kṛṣṇa-preṣṭhāya bhū-tale śrīmad-bhaktivedānta-svāmin iti nāmine 是的。「我向 Bhaktivedanta Swami 致敬,他是 主 Krishna 非常親愛的僕人,來到我們面前傳授。」這就是意思。所以,他的資格被描述出來。同樣,這裡 Sūta Gosvāmī 也在向他的靈性導師 Śukadeva Gosvāmī 致敬。他在重述 Śukadeva Gosvāmī 的歷史。Śukadeva Gosvāmī 剛從母親子宮出生,立刻就開始離開,片刻也不停留。你看,這就是真正的 brahmacārī。父親自然對他充滿感情。父親看到:「這孩子剛出生就走?這是怎麼回事?我的孩子,你要去哪裡?你要去哪裡?」(笑聲)這在經文中描述:Yaṁ pravrajantam anupetam apeta-kṛtyaṁ [SB 1.2.2]。Śukadeva Gosvāmī 離開時,沒有進行任何儀式。因為出生後通常有儀式,比如命名儀式等許多事情要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任何儀式都不管,直接就走了。所以特別提到,他不遵守任何形式或儀式就開始離開。Yaṁ pravrajantam anupetam apeta-kṛtyaṁ。Kṛtyaṁ 指必須做的事情。就像你們受戒時,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Dvaipāyano ciraha-kātara ājuhāva。Dvaipāyana 是他父親的名字,Kṛṣṇa Dvaipāyana Vyāsa。他父親深受打擊:「孩子剛出生就走?」你看他多麼……「我的孩子,你要去哪裡?」他喊道。他不在乎父母的感受。Putreti tan-māyātayā taravo 'bhinedus。當他穿過叢林時,樹木隨著他的喊聲而震動。他喊著:「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樹林也回響著「我的孩子,我的孩子」。Taṁ sarva-bhūta-hṛdayaṁ munim ānato 'smi [SB 1.2.2]。所以「我向這位聖人致敬。」這意味著描述了他的資格並致敬。接下來是另一個資格:Yaḥ svānubhāvam akhila-śruti-sāram ekam ākhyātma-dīpam atititīrṣataṁ tamo 'ndham [SB 1.2.3]。他的另一個資格是他為那些渴望擺脫物質存在的黑暗之人,呈現了 韋達 知識的精髓、本質和實質。Atititīrṣataṁ tamo 'ndham saṁsariṇaṁ karuṇayāha [SB 1.2.3]。Purāṇa guhyam。《聖典博伽瓦譚》被稱為 mahā-purāṇa,即「最偉大的歷史」。Purāṇa 意為古老的歷史,guhyam 意為極其機密。他為那些不斷遭受生死輪迴之苦的人,解釋了這部偉大而機密的歷史。Saṁsariṇaṁ karuṇayā。Karuṇayā 表示出於對那些不斷受生死之苦的人的慈悲。他如此仁慈地為他們解釋。Taṁ vyāsa-sūnum upayāmi guruṁ munīnām。所以「我向 Vyāsa 之子致敬,他是許多聖人的靈性導師。」
nārāyaṇaṁ namaskṛtya naraṁ caiva narottamam devīṁ sarasvatīṁ vyāsaṁ tato jayam udīrayet [SB 1.2.4] 現在的過程是這樣的。他首先向他的靈性導師致敬,然後是 Nārāyaṇa。是的,Nārāyaṇa,至尊人格神首。不是先向至尊人格神首,而是先向靈性導師,然後是 Nārāyaṇa。就像他所問的。
Gargamuni : 是的。
Prabhupāda : 通過這個方式。Nārāyaṇaṁ namaskṛtya naraṁ caiva narottamam [SB 1.2.4]。是的。
Gargamuni : 哦,那是他的導師。
Prabhupāda : 非常感謝。Naraṁ caiva narottamam devīṁ sarasvatīṁ。Sarasvatī,學問女神。還有 Vyāsa,Vyāsadeva,韋達 文獻的導師。一個接一個。這就是……Vyāsaṁ tato jayam udīrayet。然後他被聽眾問道,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宗教是什麼?那是他們的問題。有許多宗教原則,那麼這個時代最好的宗教是什麼?於是他回答這個問題。Munayaḥ sādhu pṛṣṭo 'haṁ bhavadbhir loka-maṇgalam [SB 1.2.5]。「你們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你們問的是『這個時代對人們最好的宗教是什麼?』」Yat-kṛtaḥ kṛṣṇa-sampraśno yenātmā suprasīdati。「你們非常渴望了解 主 Krishna 的活動,這很好。通過這樣的討論,每個人都會真正感到平靜和滿足。」所以回答「最好的宗教原則是什麼?」他說:Sa vai puṁsāṁ paro dharmo yato bhaktir adhokṣaje [SB 1.2.6]。「親愛的 brāhmaṇas……」在這個集會中,聽眾都是偉大的學者和 brāhmaṇas。他對他們說,最好的宗教形式是讓人提升到對 主 Krishna 的奉獻服務。不是宗教形式上的儀式。要以結果來檢驗。Phalena paricīyate。你是基督徒,我是印度教徒,他是穆斯林,沒問題。你很好,我很好,他也很好。但你遵循宗教的結果是什麼?你是否獲得了對神的愛?如果我只是去教堂、去寺廟,卻做各種荒唐事,沒有對神的愛,只是愛我的 māyā,那毫無用處。宗教原則意味著……無論你是印度教徒、基督徒、穆斯林或其他什麼,都不重要。看看 聖典博伽瓦譚 的說法:Sa vai puṁsāṁ paro dharmo [SB 1.2.6]。最好的宗教是能讓人發展出對至尊人格神首的愛的宗教。它不說「這個宗教最好,那個宗教最好」。最好的宗教是幫助宗教人士發展出對神的愛。如果你用 聖典博伽瓦譚 的公式來檢驗各種宗教,你會明白哪個宗教最好。你不必問任何人。只要檢驗一個人對至尊人格神首的愛發展了多少。對 主 Krishna 或神的愛有多少。如果遵循某種宗教能達到這個結果,那你的宗教原則就執行得很好。這就是答案。什麼樣的愛?Ahaitukī,無因的愛。「哦,我愛神因為我想從祂那裡得到什麼。」一般人愛神,是因為有困難,想得到什麼。「親愛的主,我很不快樂,請幫幫我。」這也不錯,不算壞。博伽梵歌 接受這種愛。但這不是純粹的愛。純粹的愛是沒有理由的。「我為什麼愛 主 Krishna?哦,沒有理由。我就是愛 主 Krishna。我想要 主 Krishna。」這就是愛。就像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的……你在我的第一本書裡有這個翻譯,Advaita 引用了那首詩節:「無論你做什麼,你是我的主。我不在乎你讓我陷入痛苦還是快樂。也不在乎你是否幫我 覺悟 你。無所謂。我仍然愛你。不管我是去地獄還是天堂,無所謂。我愛你。」就像 Cowper 說:「英格蘭,儘管你有種種錯誤,我愛你。」這是愛。這是物質的、粗糙的。Ahaitukī apratihatā。Apratihatā 意味著「我愛 主 Krishna」這件事不會被阻礙。「我因為忙於這件事或那件事而無法愛 主 Krishna」,或者各種理由。不能有任何物質理由阻止對 主 Krishna 的愛。這就是愛。沒有人能說「因為這個原因我無法愛 主 Krishna」。沒有理由,沒有任何障礙。在任何情況下。所以,任何宗教原則如果能讓人以這種無因、無阻的方式愛 主 Krishna 或神,就是最好的宗教。就像河流的流動,世界上沒有什麼能阻止河流的流動。或者太平洋的波浪,沒有什麼物質力量能阻止波浪不斷向前。你明白嗎?同樣,這是最好的宗教。現在看看 聖典博伽瓦譚 對宗教的描述多麼自由。宗教……你很虔誠,你是個好人——如何檢驗?看你對神的愛發展了多少。無因、無阻。這是最好的宗教的檢驗標準。Vāsudeve…(旁白:)Guru dāsa,你聽到了嗎?是的。
vāsudeve bhagavati bhakti yogaḥ prayojitaḥ janayaty āśu vairāgyaṁ jñānam ca yad ahaitukam [SB 1.2.7] 現在,宗教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社會要有某種宗教?動物沒有宗教。因此,如果人類社會放棄宗教過程……不管他信奉什麼宗教。如果他不關心宗教,那個社會與動物無異。那是動物社會。因為動物沒有宗教。所以人類社會必須有某種宗教。不管是基督教、佛教、印度教或其他什麼。人類必須遵循。這是文明的表現。這是文明世界的行為。現在人們忽視宗教。但在這個時代之前,每個國家都有寺廟、教堂或清真寺,人們非常虔誠。我第一次來到紐約……不,不僅是紐約。我先去了 Pittsburgh,Butler。在 Butler 郡,至少有十幾座漂亮的教堂。那是一個小郡。我非常滿意。「哦,美國人很虔誠。他們有這些教堂。」我看到週日人們去教堂。在紐約也是如此。他們可能理解或不理解,但那種宗教精神是存在的。你們響應我的呼籲,因為你們有這種精神。否則,你們為什麼來這裡浪費時間聽我講?所以人類社會必須有宗教原則。目的是什麼?宗教原則意味著物質生活不快樂。我們在尋找快樂。真正的快樂不在這個世界。看看任何救世主。耶穌基督、佛陀、Caitanya Mahāprabhu、或 主 Krishna,任何一位。他們都沒說:「你在這裡調整好,就能平靜生活。」沒有。他們都沒說。你知道這一點。所以宗教原則的目的是讓人知道:「這裡不是快樂生活的地方。」這是宗教教導的主要目標。我們試圖在這裡生活,調整好,追求和平與繁榮。那永遠不可能。這是愚蠢的。所以宗教意味著,受過宗教訓練的心靈會知道:「這裡不是我的地方。我應該放下對這個地方的依戀,明白我的需要。我是靈魂,不是這個身體。所以身體的需求不是我的全部需要。我還有靈性的需要。」這就是宗教的目的。這裡說:vāsudeve bhagavati bhakti-yogaḥ prayojitaḥ [SB 1.2.7]。如果你將愛放在 主 Krishna 身上,所有宗教原則都會立刻實現。Vāsudeve bhagavati bhakti-yogaḥ。Bhakti-yogaḥ 意味著奉獻服務。如果你試圖以奉獻服務侍奉 主 Krishna,這些宗教原則會自動實現。你會知道:「我不是這個身體,我是靈魂。物質依戀對我無用。我的真正事業是靈性進展。」只要你執行對 主 Krishna 的奉獻服務,一切都會變得清晰。Dharmaḥ svanuṣṭhitaḥ puṁsāṁ viṣvaksena kathāsu yaḥ [SB 1.2.8]。一個人可能很好地執行他的宗教職責,做個好男孩,但如果他沒有培養聆聽關於 主 Krishna 或神的傾向,就像你們在這裡聽 聖典博伽瓦譚。為什麼?這是非常好的徵兆。你們在培養聆聽關於神的內容。這種傾向。有人來寺廟聽講。不是所有人。因為他們沒有這種發展。需要的是生命。所以dharmaḥ svanuṣṭhita……你可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可能是道德家或慈善家,或其他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你可能成為一切。但如果你沒有聆聽關於神的傾向,那都是 śrama eva hi kevalam [SB 1.2.8],只是勞動、勞動、勞動。僅此而已。那是浪費時間。Dharmasya hy āpavargyasya [SB 1.2.9]。現在,人們通常傾向於執行宗教原則來實現經濟發展。就像基督教,他們去教堂祈禱:「哦,神,給我們每日的麵包。」這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僅在這裡。在印度也是如此,去寺廟:「親愛的 主 Krishna,請保佑我的家庭。」或這個那個。經濟問題。一般人成為宗教人士……所以現代政治家說:「為什麼要……」就像俄國人。他們說:「為什麼要去教堂乞求『給我們每日的麵包』?來找我們,我們會給你足夠的麵包。」布爾什維克這樣宣傳。他們到村莊,問村民:「你們去教堂祈禱『神啊,給我們每日的麵包』,你們得到麵包了嗎?」「沒有,先生。」「好吧,向我們祈禱。」他們帶了一卡車麵包:「拿麵包,拿麵包,隨便拿。」「你們喜歡誰?」哦,他們自然會說:「我喜歡你們。」(笑聲)因為他們不夠聰明,無法回答:「你這無賴,這麵包是從你父親家裡帶來的嗎?」(笑聲)你能在工廠製造麵包嗎,無賴?那是神的麵包。但他們沒有智慧。他們不會這樣說。如果他們把麵包給我,我會立刻說:「無賴,這不是你父親的麵包。是神的麵包。你偷了神的財產。」你無法製造麵包或小麥。那是神送來的。我們必須對這些所謂的共產主義者和無神論者這樣回答:「你不是主人。你們都是無賴。一切屬於神。」這就是 Krishna 意識。所以我們要科學地呈現。用理由、用論證。而不是說某人是無賴……不。你要用事實證明他是無賴。所以 聖典博伽瓦譚 說,宗教不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無論你是否虔誠,都已解決。在神的國度裡有小麥、稻米、水、降雨、生產。一切都有。水果、花朵,都有。所以無論你是否虔誠,經濟問題已經解決。就像監獄裡,他們都是罪犯。但不意味著他們會餓死。政府有安排養活他們。同樣,雖然這個物質世界是監獄,所有反叛神的人都在這裡,但他們的食物、住所問題,神都已安排好。一切都在。所以 聖典博伽瓦譚 說:dharmasya hy āpavargyasya nārtho 'rthāyopakalpate [SB 1.2.9]。不要為了解決經濟問題而執行宗教原則。「那我們需要錢。」是的。「為了什麼?」Nārthasya dharmaikāntasya kāmo lābhāya hi smṛtaḥ。即使你有錢,也不是為了感官享樂。如果你真正虔誠,錢不是用來滿足感官的,就像我們教我們的男孩。他們努力工作,賺錢,然後花在 主 Krishna 身上。因為他們明白:「我為 主 Krishna 花費的精力才是真正用對了地方。如果我用精力滿足感官,我就是貓狗。」所以nārthasya。如果你有錢……你必須有錢。但不是為了感官享樂。「那錢用來幹什麼?我們有感官,必須滿足。」是的。你必須滿足,但不是為了享樂。只要滿足需要。你需要食物,是的,為了維持身體。不是為了滿足舌頭。「我想吃這個,我想吃那個。」不。吃點東西,維持身體就夠了。睡眠也是為了保持健康,不是為了睡十二小時、十四小時。不。六小時、七小時,最多八小時。還有防衛,也是需要的。保護自己。不是侵犯別人的財產。像希特勒派兵到別國。為什麼?你保護自己的國家,這沒問題。保護你的家,這不被禁止。經典允許。如果有人侵犯你的財產,立即殺了他。這是允許的。但不要無故殺戮。就像 Arjuna 被教導:「殺了他們。他們侮辱了你的妻子,侵犯了你的財產。他們必須被殺。」這是允許的。但不要侵略。所以āhāra-nidrā-bhaya,還有性生活。是的。結婚吧,性生活僅為了生育孩子。不是為了其他目的。所以kāmasya nendriya-prītiḥ。Kāma 意味著我們有身體的需求,稱為 kāma 或慾望。但這不意味著要滿足感官。只要必要,就利用它。Nendriya-prītiḥ。那如何生活?Kāmasya,感官的滿足只應為了保持健康。我必須活著。即使我有了 Krishna 意識,我也必須工作。這是允許的。但你的主要任務是什麼?Jīvasya tattva-jijñāsā nārtho yaś ceha kārmabhiḥ。你唯一的任務是了解你自己是什麼,神是什麼,這個世界是什麼,你與神的關係是什麼。這是你的主要任務。不是賺錢然後用來滿足感官,像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沒有人好奇自己是什麼。非常大的商人、非常富有的人、或所謂的進步人士,你能說你自己是什麼嗎?你的責任是什麼?沒有人能說。這就是主要任務,jīvasya tattva-jijñāsā nārtho yaś ceha kārmabhiḥ。你的活動成果……你的主要活動應是探究你的靈性存在。這應是我們的探究。我想我們到此為止。(信徒致敬)Govinda dāsī?Govinda dāsī 在哪?把這兩個水果拿去,切開,分配 prasāda。
Gargamuni : 感謝您唱誦 聖典博伽瓦譚。
Prabhupāda : Śrīmad-bhāgavatam amalaṁ purāṇam。你們有 聖典博伽瓦譚。仔細閱讀。所有這些都已在其中解釋。把它切成小塊,分發。
Devotee : Swamiji?我們應該每天讀一章嗎,還是……
Prabhupāda : 如果每天讀一章 聖典博伽瓦譚,非常好。定下目標,每天讀一章。這很好。
Devotee : 不能多讀?
Prabhupāda : 不,如果你能多讀,當然可以。就像我要求大家唱十六圈。如果你能唱一千六百圈,誰會禁止你?你可以做。但我們應該規範生活:「我要唱這麼多次,我要讀一章,我要在這個時間去寺廟。」這樣我們必須有常規工作。這樣會自動習慣。六位 Gosvāmīs 也是遵循常規工作。甚至他們……Sāṅkhyā-pūrvaka-nāma-gāna-natibhiḥ。他們按數量規律地做事。就像你們數十六圈。不僅是唱誦,他們還按數量致敬:「我要致敬一百次。」這是常規工作。
Tamāla Kṛṣṇa : Swamiji,您提到通過靈性導師,而不是直接到 主 Krishna,能否再講一點?
Prabhupāda : 是的。
Tamāla Kṛṣṇa : 能否多說一些?
Prabhupāda : 靈性導師是神或 主 Krishna 的代表。就像你在某個辦公室工作,有一個負責人,是公司老闆的代表。你在他手下工作。如果滿了他的要求,就等於滿了公司老闆的要求。明白嗎?他能指導你如何做得好,因為他有經驗。所以靈性導師是神的外部顯現。神在內在和外在。內在,祂是超靈。如果你真誠,祂會給你好的建議:「這樣做。」你會從內在得到指引。這需要靈性生活的進展。然後你會從內在得到指引。所以神從內外幫助。內在作為 Paramātmā,外在作為靈性導師。兩方面。只要你真誠,神會派一位祂的真正代表給你。如果你從他那裡得到幫助,內外結合……就像一個男孩去學校,在學校和家裡都得到訓練,兩方面都好,他的機會就很大。所以我們要從內外兩方面接受:從內在,從外在。你為 主 Krishna 服務。你怎麼知道自己做得對或錯?這要從靈性導師那裡知道。如果他說:「這沒問題」,那就沒問題。如果他說:「這不好」,那就不好。就像在公司,如果負責人滿意你的工作,就意味著你滿了政府或公司的要求,你與公司老闆沒有直接聯繫。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所以說,如果你滿了靈性導師,就等於滿了 主 Krishna。Yasya prasādād na gatiḥ kuto 'pi。如果你沒滿靈性導師,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沒有確定性。所以,dhyāyan stuvaṁs tasya yaśas tri-sandhyaṁ vande guroḥ śrī-caraṇāravindam。靈性導師是必要的,他的指導是必要的。這是弟子傳承的系統。在 博伽梵歌 中,Arjuna 也皈依了。他是 主 Krishna 的朋友,為什麼他說:「我是你的弟子。」在 博伽梵歌 中,他沒有必要。他是親密朋友,一起聊天、吃飯。但他仍接受 主 Krishna 為靈性導師。這就是方式。有系統的理解。特別提到,śiṣyas te 'ham。「我現在是你的弟子。」Śiṣyas te 'haṁ śādhi māṁ prapannam [Bg. 2.7]。「請指導我。」然後 主 Krishna 開始教導 博伽梵歌。除非成為弟子,否則不能教導。教導是無用的。這是系統。我們在課堂上教導,因為有幾個弟子發誓向我學習。否則,我沒義務教公眾。公眾可以來聽。但真正的工作是教弟子。就像 聖典博伽瓦譚 是為 Parīkṣit Mahārāja,Śukadeva Gosvāmī 的弟子準備的。但還有其他人在場,他們也聽了。
Gargamuni : 那我們如何開始服務您,讓您滿意?
Prabhupāda : (笑)這我以後會告訴你。(笑聲)你覺得我不滿意嗎?
Gargamuni : 我不知道。
Prabhupāda : 哦,你必須知道。你怎麼說我不滿意?你怎麼知道我不滿意?
Gargamuni : 因為我們給您帶來很多焦慮,因為我們的錯誤。
Prabhupāda : 所以我對你們很滿意。為什麼我放棄了對親生子女的焦慮,轉而承擔……(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