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Carl Jung

Hayagrīva
這是 Carl Gustav Jung。他家門上的拉丁文銘文很有趣,寫著:「無論被召喚與否,神都在那裡。」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在他的自傳《記憶、夢境、反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神學和心理分析的許多想法。他寫道:「我發現我的所有思想都像行星繞著太陽般圍繞著神,無法抗拒地被祂吸引。如果我對這種力量有任何抗拒,我會覺得那是最大的罪過。」他認為所有生物都是神的一部分,他說:「人不能與其他生物相比。他不是猴子,不是牛,也不是樹。我是人,但做人意味著什麼?像其他存在一樣,我是無限神性的一小片。」

Prabhupāda
部分與整體。這是我們的觀點。我們是神的一部分,就像火與火花的關係。

Hayagrīva
他寫道:「是服從讓我獲得恩典。人必須完全臣服於神。唯有實現祂的旨意才重要,否則一切都是愚蠢和毫無意義的。」

Prabhupāda
很好。臣服。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Bg. 18.66]。這是真正的生活。śaraṇāgati,臣服於神,接受對神有利的事物,拒絕不利的事物,始終堅信「神會給我所有保護」,保持謙卑溫順,認為自己是神之家的一員——這是靈性共產主義。就像共產主義者認為自己是某個社群的一員,人類的責任是始終認為自己是神之家的一員。我之前提到過,神是至高的父親,物質自然是母親,從物質自然中出生的所有生物,都是神的兒女。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從陸地、水中、空中出生的所有生物——到處都有生物——物質自然是母親,這無疑。根據我們的經驗,沒有父親的聯繫,母親無法生子。所以認為沒有父親就能出生是荒謬的,那是愚蠢的。父親必須存在,而那至高的父親就是神。這種靈性家庭的概念就是主 Krishna 意識,神意識。

Hayagrīva
關於神的個性,他寫道:「根據聖經,神有個性,是宇宙的自我,就像我是我心靈和肉體的自我。」但這裡……

Prabhupāda
是的,神……這是我們的觀點,意識,就像我有意識,但我只對自己的身體有意識,我對你的身體沒有意識。這是個體意識。你對你的身體有意識,但對我的身體沒有意識。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為 kṣetra-kṣetrajña,每個個體靈魂對自己的身體有意識,但還有一種超意識,那就是神。神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kṣetra-jñaṁ cāpi māṁ viddhi sarva-kṣetreṣu bhārata [Bg. 13.3]。我也存在於身體內,但祂不像個體靈魂那樣局限於某個身體。祂居住在每個身體內,因此祂是超意識,超靈,Paramātmā。

Hayagrīva
繼續談神的個性,這是他對靈性體驗的回憶。他說:「但這裡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障礙。個性,畢竟,應該意味著品格。而品格是一回事,不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它包含某些特定的屬性。但如果神是一切,祂怎麼還能擁有可區分的品格?另一方面,如果祂確實有品格,祂只能是一個主觀、有限世界的自我。而且,祂擁有什麼樣的品格或個性?這是一切的關鍵,因為除非知道答案,否則無法與祂建立關係。」

Prabhupāda
祂的品格是超然的品格,不像物質的品格。Āprakṛta。如同 bhakta-vatsala,祂對祂的奉獻者非常仁慈,這是祂的特質之一。同樣,祂擁有無限的特質,根據這些超然的品質,祂有時被描述,但所有這些品質都是永恆的。我們擁有的任何品質和品格,都是神的品格的微小顯現,因為我們也有品格。那只是神的品格的微小顯現。祂是一切品格的起源。這在經典中描述。祂也有心智,也有情感,也有感覺,也有感官、感官知覺、感官滿足。一切都在那裡,那是無限的,而我們作為神的一部分,擁有神的所有品質,只是微量。實際上,我們的特質、品質只是神的品質的微小顯現。原初的品質在神那裡。

Hayagrīva
Jung 抱怨說,至少西方的哲學和神學……

Prabhupāda
而且祂,祂也是個人。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祂是個人。這是韋達的描述。祂與我們完全一樣是個人,但祂的個性是無限的。我之前舉過例子,我是一個與這個特定身體相關的個人,但祂是居住在每個身體內的超個人。《博伽梵歌》中也說,無論是神還是個體靈魂的個性,都是永恆存在的。《博伽梵歌》中主 Krishna 說,過去我們存在,現在我們存在,將來我們也將繼續存在。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意味著永遠,兩者都是個人。一個是無限的個人,另一個是有限的個人。有限與無限。所以神是個人,但擁有無限的品質、無限的特質、無限的力量、無限的影響力、無限的知識。這就是神。我們也是同樣的個人,擁有少量的力量、影響力、知識,一切都是有限的。這是兩個個人之間的差別。一個有限,一個無限,但品質相同。

Hayagrīva
Jung 發現,至少西方的哲學和神學無法給他一個關於神的人格的清晰圖像。他得出結論:「這些哲學家有什麼問題?我很疑惑。顯然他們只是聽說過神。」

Prabhupāda
是的。我一直在抱怨,這些無賴對神沒有清晰的概念。他們只是在揣測。因此他們無法談論宗教或神,因為他們沒有清晰的概念。但對我們來說,我們有神的清晰概念:「這就是神,主 Krishna。」我們想把這個概念傳給世界。這就是主 Krishna 意識運動。主 Krishna 被所有人、所有權威接受為至尊人格神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他們為什麼不接受這個人格神?如果他們有任何理由、邏輯、哲學,這裡有主 Krishna,完美的神。根據韋達經典,祂是完整的,百分之百的神。其他神的化身,不是百分之百。根據我們的《奉獻的甘露》分析,Nārāyaṇa 是百分之九十六的神,Śiva 是百分之八十四,Brahma 是百分之七十八。這些都是神的特質和品質的微小數量。但主 Krishna 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神。這是 Rūpa Goswami 在《Bhakti-rasāmṛta-sindhu》中分析的,我們在《奉獻的甘露》中給出了翻譯。所以神是個人。如果我們研究人的品格,就能研究神的品格,同樣的品格。愛的關係,就像我們也想與朋友、女孩、父母、上級、僕人享受關係的樂趣,同樣,神也在這些類似的關係中享受樂趣。祂有五種主要關係,七種次要關係。所以有十二種關係,因此祂被描述為 akhila-rasāmṛta-sindhu,樂趣的寶庫。這是祂的完整性。所以哲學家應該試著理解,仔細分析神是什麼。他們不知道神,卻談論神,只是想像。那不是完美的知識。必須以完美的知識研究神是什麼。這是知識的進展。這在《博伽梵歌》中描述:mayy āsakta-manāḥ pārtha yogaṁ yuñjan mad-āśrayaḥ asaṁśayaṁ samagraṁ māṁ yathā jñāsyasi tac chṛṇu [Bg. 7.1]。主 Krishna 對 Arjuna 說:「親愛的 Arjuna,只要專注於我,練習 bhakti-yoga,在我的指引下,毫無疑問、完整地,你就能理解神。」否則不可能。

Hayagrīva
他寫道:「神學家至少在這方面與哲學家不同。他們確信神存在,儘管他們對神的陳述互相矛盾。神的存在不依賴我們的證明。我明白,對我來說,神是最確切、最直接的體驗之一。」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超然的確信,理解神存在非常容易。我不知道神是什麼,那是另一回事。我需要學習。但神存在,無疑。任何神智健全的人都能理解。你不能說沒有神,因為你被控制。所以那個控制者是誰?至高控制者就是神。這是神智健全的人的結論。現在,我不知道神是誰,但神存在,這是事實。所以他說得對,無論我相信與否,神都在那裡。現在,了解神取決於我個人的努力。繼續。

Hayagrīva
他寫道:「在我的黑暗中,我最希望的莫過於一個真實的導師」——他用了 guru 這個詞——「一個擁有卓越知識和能力的人,能為我解開我無意中創造的想像。」

Prabhupāda
是的,導師。這是必須的:tad-vijñānārthaṁ sa gurum evābhigacchet [MU 1.2.12]。這是韋達的過程。要擁有完美的知識,必須有導師,而導師意味著實際上是神的代表,不是理論上,而是實際見證並體驗神的人。我們必須接近這樣的導師,通過服務、臣服和真誠的探究,我們才能理解神是什麼。這是必要的。揣測無用。經典清楚描述,athāpi te deva padāmbuja-dvaya-prasāda-leśānugṛhīta eva hi, jānāti tattvam [SB 10.14.29]。「主啊,得到您一絲恩典和眷顧的人,才能理解。其他人即使揣測億萬年,avacintya-tattve,仍停留在不可思議的能量深淵,毫無可能。」這不是方法。《聖典博伽瓦譚》清楚說,bhaktyā mām abhijānāti [Bg. 18.55],僅通過 bhakti 過程。Bhakti 意味著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B 7.5.23],聆聽、唱頌關於 Viṣṇu,始終憶念祂。satataṁ kīrtayanto mām [Bg. 9.14]。這是過程。始終讚美主,奉獻者的唯一事業是讚美。這就是奉獻者。naivodvije para duratyaya-vaitaraṇyās tvad-vīrya-gāyana-mahāmṛta-magna-cittaḥ [SB 7.9.43]。奉獻者的意識總是沉浸在至尊人格神首無限活動的海洋中。tvad-vīrya-gāyana-mahāmṛta,這意味著沉浸在至尊人格神首活動的海洋中。這是超然的喜悅,人應學習如何始終沉浸在神意識的海洋中。這是靈性導師給予的訓練,因此必須有導師,ācāryavān puruṣo veda。在導師指引下的人,了解關於神的一切。

Hayagrīva
他對 Sigmund Freud 提出了以下批評。他說:「性對 Freud 的意義顯然比對其他人更大。對他來說,性是必須虔誠遵守的東西。」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有一件事很清楚。Freud 總是強調他的無宗教性,現在卻建立了一個教條,或者說在他失去的神的位置上,他代之以另一個強烈的形象,那就是性。」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事實。他把性當作神。但我們的立場是,我們必須接受一個領袖。這是我們的自然傾向。所以他放棄了神的領導,接受了性的領導。這是他的立場。領導我們必須有。我也問過 Kotovsky 教授:「你的哲學與我們的哲學有什麼不同?你接受 Lenin 為領袖,我們接受主 Krishna 為領袖。過程上有什麼不同?」所以接受領袖是人類的天性。但這個人,不幸地,他失去了神的領導,接受了性的領導。這是他的立場。

Hayagrīva
Jung 對 Freud 的結論是:「Freud 從未問自己為什麼他總是不斷談論性,為什麼這個想法如此支配他。他沒有意識到,他單調的解釋表達了對自己的逃避,或者說是他可能被稱為神秘的那一面。只要他拒絕承認這一面,」即神秘的一面,「他就永遠無法與自己和解。」

Prabhupāda
(旁白:你看起來很困。睡吧。感覺不舒服。)

Hayagrīva
他說 Freud 對性的執著表達了對自己的逃避,逃避他可能被稱為神秘的那一面。只要他拒絕承認這一面,即神秘的一面,他就永遠無法與自己和解,無法與自己合一。所以……

Prabhupāda
是的。他在性的領導下。這是事實。每個人都必須在某種領導下。就像有時我們說:「物質科學家這樣說,那樣說。」他接受領導。所以我們必須接受領導,毫無疑問。但如果我們接受主 Krishna 的領導,我們的生活就完美了。其他領導是 māyā,幻象的領導。但我們必須接受領導。所以他接受了性的領導,但他不承認,卻一直在談性。而那些接受神領導的人,只會談神,別無其他。jīvera svarūpa haya nitya kṛṣṇa dāsa [Cc. Madhya 20.108-109],這是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哲學,我們是神的永恆僕人。只要我們放棄對主的服務,就必須接受 māyā 的服務。所以所有這些無神論者、科學家,他們都是 māyā 的僕人,而不是神的僕人。這是奉獻者與物質主義者的區別。

Hayagrīva
他看到靈魂總是渴望光明,渴望從原始黑暗中升起,他說:「這種渴望可以在原始人的眼中察覺到,也可以在動物的眼中看到。動物的眼中有一種悲傷,我們不知道這種悲傷是與動物的靈魂有關,還是從那種存在中對我們說話的深刻訊息。」

Prabhupāda
是的。每個都在尋求,因為從本質上他是僕人。他在尋找服務的主人。這是自然傾向。所以在動物界,比如小貓……什麼叫小貓小狗的孩子?小貓?小狗的孩子叫什麼?

奉獻者 小狗。

Prabhupāda
小狗。有時你會發現牠試圖尋求某個男孩或人的庇護。自然傾向。「給我庇護,把我當寵物養。」牠們很高興。這意味著牠們天生想要某種庇護。孩子也想要庇護。所以這是我們的根本地位。所以在人的生命形式中,當意識發展時,這種尋求領袖、尋求庇護的傾向,就是主 Krishna。主 Krishna 給予指引:「你想要庇護,想要指引,就接受我的指引,」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Bg. 18.66],「那你將完美。」這是《博伽梵歌》的終極教導。

Hayagrīva
1938年,Jung 受英國政府邀請參加加爾各答大學二十五週年紀念活動。他寫道:「那時我已經讀了很多。」

Prabhupāda
二十五週年?

Hayagrīva
嗯?

Prabhupāda
二十五。

Hayagrīva
週年,1938年。

Prabhupāda
所以加爾各答大學是很久以前成立的。

Hayagrīva
在那之前?

Prabhupāda
是的。

Hari-śauri 可能是錯誤資訊。

Hayagrīva
嗯,可能是打錯了或誤……

Prabhupāda
是的。可能是1813年。

Hayagrīva
1938年。我得查一下這些日期。

Prabhupāda
是的。加爾各答大學是很久以前成立的。

Hayagrīva
他寫道:「那時我已經讀了很多關於……」

Prabhupāda
大約1813年。

Hayagrīva
1813年。所以可能是週年錯了。可能不是年份,因為他在1938年最有名。在此之前他還沒那麼出名。

Prabhupāda
嗯。週年可能是。週年一直在進行。

Hayagrīva
可能是五十週年。他寫道:「那時我已經讀了很多關於印度哲學和宗教歷史的書,深深相信東方智慧的價值。」在這次訪問中,Jung 有機會與邁索爾大君的導師 S. Subrahmania Ayer 交談,他是 Jung 的東道主。Jung 說他刻意避免接觸所謂的聖人。他說:「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必須依靠自己的真理,而不是從別人那裡接受我無法自己達到的東西。如果我試圖從聖人那裡學習,接受他們的真理,我會覺得那是偷竊。在歐洲我也不能從東方借鑒,我必須從自己的內在,從我的內心告訴我的東西,或自然帶給我的東西來塑造我的生活。」

Prabhupāda
他不喜歡接受任何導師。

Hayagrīva
自力更生。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這似乎是自力更生。

Prabhupāda
那他怎麼接受印度的樂趣?

Hayagrīva
嗯,至少他一方面沒接受……

Prabhupāda
他必須……

Hayagrīva
一方面他說他想要一個導師。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但在去加爾各答後,也許他遇到的所謂導師讓他失望了……

Prabhupāda
所謂的導師有很多,無疑。所以他可能見到了一些假導師,他不喜歡。但接受導師的原則不能避免。這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這與他之前的說法矛盾。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關於死後的意識,Jung 認為死後個體必須從他離開時的意識水平繼續。

Prabhupāda
他繼續。

Hayagrīva
意識水平。

Prabhupāda
繼續。

Hayagrīva
繼續。

Prabhupāda
是的。因此,根據那個意識,他必須接受一個身體。這是靈魂的輪迴。普通人只能看到身體,但身體內還有心智和智力,還有自我。你看不到心智是什麼,看不到智力是什麼。所以沒有理由說,當身體結束時,心智和智力也會結束。但他看不到心智,看不到智力。他說一切都結束了。為什麼一切都結束?身體結束了,但心智沒結束。所以靈魂由心智和智力攜帶。這是微妙的身體。《博伽梵歌》中確認,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Bg. 2.20]。他沒結束,他在那裡。他被心智和智力攜帶。但這些愚蠢的人看不到。即便在有生之年,他們也看不到心智,看不到智力。

Hayagrīva
他說:「一個人的靈性教育必須從他離開的地方繼續。如果死後有意識存在,對我來說,似乎必須在人類達到的意識水平上繼續,任何時代都有其上限的變動限制。」

Prabhupāda
這在《博伽梵歌》中清楚解釋,過去的意識,那種激情,意識在繼續。即使身體被毀,意識繼續。所以由於意識,他得到另一個身體,在那個身體中,過去的意識繼續運作。所以,如果他在前世是奉獻者,他再次成為奉獻者,從他死亡的點開始,物質身體被毀後,一旦他得到新身體,相同的意識開始運作。因此我們看到有人很快接受主 Krishna 意識,有人則需要時間。所以它是連續的,過去的。《博伽梵歌》中每一節都看到,就像 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Bg. 7.19]。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意味著意識在繼續,但身體在改變。因此說,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janma 意味著接受另一個粗重身體,但意識在繼續。就像 Bhārata Mahārāja,他改變了許多身體,但意識繼續。他保持對主 Krishna 意識的完整理解。所以這很清楚,但由於頭腦遲鈍,他們無法理解。這裡有理由,你看不到心智。你沒見過。所以你每天看到 John 先生,但我們看不到 John 先生的智力。我們可以感覺這個人有智力,但你沒看到智力是什麼。當他說話時,你理解,你感覺,他有智力。所以當一個人說話,我們說他是聰明人,但我們看不到智力是什麼。所以說話的工具是這個身體。當這個粗重身體結束時,智力為什麼會結束?這是常識。當一個人夢想時,這個身體不工作——這是實際的——但他的意識在工作,心智在工作。同樣,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Bg. 2.20]。粗重身體毀滅後,心智、智力繼續,因為要運作心智和智力,他需要一個身體,所以他發展出一個身體。這就是靈魂的輪迴。理解起來很清楚。

Hayagrīva
嗯,他認為意識水平不能超越地球上可用的知識。我想這很清楚。

Prabhupāda
不,它可以超越,只要你從權威那裡獲得知識。就像有人坐在這裡,他沒見過印度。但有人對印度有完整知識或去過那裡,他可以描述,你可以理解有個地方叫印度,地方是這樣的。所以同樣,從權威那裡,就像主 Krishna 說,有另一種自然:paras tasmāt tu bhāvaḥ anyaḥ avyaktaḥ avyaktāt sanātanaḥ [Bg. 8.20]。那個自然是永恆的。這裡的自然,如我們所見,不是永恆的,是暫時的。它出生,維持一段時間,改變,變老,然後被毀,結束。因此在物質世界有消解,但在另一個世界沒有消解。這是從權威主 Krishna 那裡得到的資訊。sanātanaḥ。這裡一切結束,那裡不結束。所以我們必須從權威那裡接受知識,不一定要靠個人經驗。parokṣa, aparokṣa,這被稱為知識的不同階段。pratyakṣa, parokṣa, aparokṣa, adhokṣaja, aprākṛta。所以需要知識的進展。不是所有知識都能通過直接感知獲得。那是不可能的。

Hayagrīva
他說:「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塵世生活如此重要,為什麼一個人在死亡時帶來的東西如此重要。只有在地球上的生活中,意識的整體水平才能提升。這似乎是人的形而上任務。」所以既然意識在死後繼續,就必須在人在地球上時提升。

Prabhupāda
是的。這種意識應該自動發展。《博伽梵歌》中說 paurva-dehikam。那是哪一節?第六章,paurva-dehikam。

Hari-śauri 「不成功的瑜伽修行者在虔誠生物的星球上享受多年後,出生在正直之家或富裕貴族之家。」

Prabhupāda
嗯。然後?

Hari-śauri atha vā yoginām eva kule bhavati dhīmatām etaddhi durlabhataraṁ loke janma yad īdṛśam [Bg. 6.42] 「或者他出生在智慧超群的超然之家。誠然,這種出生在世上極為罕見。」

Prabhupāda
嗯。

Hari-śauri tatra taṁ buddhi-saṁyogaṁ labhate paurva-dehikam [Bg. 6.43]

Prabhupāda
dehikam。

Hari-śauri yatate ca tato bhūyaḥ saṁsiddhau kuru-nandana 「獲得這樣的出生後,他再次喚醒前世的靈性意識,並努力進一步進展,以達成完全成功,哦,Kuru 之子。」

Prabhupāda
這就是……當瑜伽修行不完整,如果他過早死亡,或未能完成而死,意識隨他而去。所以在下一世,他從那個點繼續,paurva-dehikam。確切的詞是什麼?tatra?buddhi……?

Hari-śauri buddhi-saṁyogaṁ,復甦。

Prabhupāda
啊,buddhi-saṁyogaṁ。

Hari-śauri 這種意識的復甦。

Prabhupāda
智力復甦,buddhi-saṁyogaṁ。然後?

Hari-śauri labhate paurva-dehikam。

Prabhupāda
啊,labhate paurva-dehikam。這是一切,靈性和物質的。物質上我們也看到,有時一個人是非常特別的個體。在課堂上,有些學生很快領會,有些學生無法理解。這是延續。一個人聰明,意味著他有前世的意識復甦。所以這樣進行。這是靈魂不朽的證明。否則為什麼?paurva-dehikam,前世。這是證明。

Hayagrīva
這裡有很多有趣的觀點。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他指出死亡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從自我(我們稱為虛假自我)的角度看,死亡是一場可怕的災難,一種可怕的殞地。另一方面,從心靈、靈魂的角度看,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件,在永恆的生命中,它是一場婚禮。」

Prabhupāda
是的。在所有情況下它都是永恆的,但對將接受較低等級生命的人來說,死亡是可怕的,對奉獻者來說是快樂的,因為他要回到家,回到神那裡。這是區別。

Hayagrīva
所以對靈魂來說,它不總是快樂的事件。

Prabhupāda
不。

Hayagrīva
哦。

Prabhupāda
怎麼會是?如果他沒有發展到靈性意識,主 Krishna 意識,對他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但在這一生中,他變得很驕傲,「我不在乎神,我是獨立的」,等等,說得像個瘋子。但死後,他必須接受自然規定的身體:「親愛的先生,你像狗一樣行事,變成狗吧。你喜歡在海裡衝浪,現在變成魚吧。」這將由更高權威命令。karmaṇā daiva-netreṇa [SB 3.31.1]。你以某種方式行事,現在,由更高的命令,你將接受某種類型的身體,自然如此。如果你感染了某種疾病,當疾病發作時,你無法抗議,因為你已經感染了。同樣,我們正在創造我們的下一世身體,kāraṇaṁ guṇa-saṅgo 'sya [Bg. 13.22]。我們與某種物質自然的模式保持聯繫。這意味著我們在創造下一世身體。你能阻止嗎?這是自然的方式。同樣,如果你感染了疾病,你必須得那個病。同樣,有三種物質自然模式,tamo-guṇa, rajo-guṇa, sattva-guṇa,以及超然的。你在這一生中保持什麼樣的聯繫,你就得到相似的身體,paurva-dehikam。所以即使你未能達成主 Krishna 意識的最高目標,因為你保持了與主 Krishna 意識的聯繫,你將有機會出生在純淨之家或貴族之家,śucīnāṁ śrīmatāṁ gehe [Bg. 6.41]。在這兩種家庭中,你有機會復甦靈性意識。但我們忘記了,或者沒有得到更高指引,就再次墮落。但有機會。出生在富裕家庭或高級家庭的人,他有機會,應該從《博伽梵歌》中學習:「我出生在富裕家庭或婆羅門家庭,我處於有利地位。現在我必須從我中斷的地方,繼續發展我的靈性意識。」所以如果他努力,他會得到機會。所以人的生命形式總體上是發展主 Krishna 意識的機會,特別是出生在貴族家庭、婆羅門家庭或 Vaiṣṇava 家庭的人。

Hayagrīva
儘管有這麼多有趣的觀點,Jung 對印度哲學的理解似乎有些局限。他似乎不理解 saṁsāra,雖然看似無盡,但如果臣服於主 Krishna,就可以結束,有 mukti,saṁsāra 可以通過臣服於 Mukunda 克服。他寫道:「生與死的連續被視為無盡的延續,如一個永遠滾動而沒有目標的永恆輪子。人活著,獲得知識,死亡,然後從頭開始。」他說:「只有在佛陀那裡,才出現了目標的概念,即克服塵世存在。」

Prabhupāda
嗯。克服塵世存在意味著你進入靈性世界,因為靈魂是永恆的。所以從這個氛圍到另一個。這在《博伽梵歌》中清楚解釋,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kaunteya [Bg. 4.9]。放棄現在的物質身體後,那些繼續在生死輪迴中的人,得到另一個物質身體,但那些有主 Krishna 意識的人,不會再得到物質身體,他回到主 Krishna 那裡。這是區別。

Hayagrīva
主 Krishna 在《博伽梵歌》中反覆說了這一點。他多次說過。

Prabhupāda
是的,那是針對 dviṣataḥ krūrān [Bg. 16.19],那些嫉妒主 Krishna 的人。對他們來說,繼續輪迴。而那些不嫉妒、接受主 Krishna 的教導、臣服於祂並理解主 Krishna 的人,這是他們最後的物質出生。之後他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關於業力是否個人的問題……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寫道:「關鍵問題是一個人的業力是否個人。如果是,那麼一個人進入生命時的預定命運代表了前世的成就,因此存在個人的連續性。然而,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在出生時抓住了一個非個人的業力,那麼那個業力再次化身,沒有個人的連續性。」

Prabhupāda
什麼是非個人的業力?業力總是個人的。

Hayagrīva
業力總是個人的。

Prabhupāda
個人。

Hayagrīva
他指出,佛陀的弟子兩次問他人的業力是否個人。每次他都回避問題,沒有深入討論。他說,知道這個無助於解放自己。

Prabhupāda
因為他不教導靈魂。因此,他怎麼能觸及個人的問題?

Hayagrīva
他拒絕回答這些問題。

Prabhupāda
是的,因為他不接受靈魂。一旦他否認靈魂的個人面向,怎麼會有個人業力?所以他想避免這個,否則他的整個哲學會變得不同。

Hayagrīva
這是 Jung 對此的結論。他說:「我是否在前世以一個特定的人格生活過,並在那個生活中進展到可以尋求解決方案的程度?」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事實。

Hayagrīva
他說:「我不知道。」

Prabhupāda
這在《博伽梵歌》中解釋,tataḥ paurva-dehikam yatate paurva-dehikam。這是個人的。

Hayagrīva
他說:「佛陀對這個問題保持開放,我傾向認為他自己也不確定。」

Prabhupāda
(輕笑)

Hayagrīva
「我完全可以想像我可能在過去幾個世紀生活過,遇到了我還無法回答的問題,因此我必須再次出生,因為我沒有完成給我的任務。」

Prabhupāda
這是事實。

Hayagrīva
「當我死時,我的行為會隨我而去。這是我想像的方式。」

Prabhupāda
這是業力。

Hayagrīva
那是個人業力?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我會帶著我所做的。在這期間,重要的是確保我最終不會空手而立。」

Prabhupāda
不。所以如果你有規律地進展,那麼最終不會是空的,而是完整的。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那是完整;那不是空。Māyāvādī 無法理解神國的積極性,所以他們只是讓它變空。沒有積極的概念,因此……

Hayagrīva
不。他說……不。他說:「重要的是我最終不會空手而立。」

Prabhupāda
是的。沒有人想要……

Hayagrīva
換句話說,他有善行和……

Prabhupāda
不,不僅是善行,那是我們的志向。我們不想要空虛。

Hayagrīva
是的。

Prabhupāda
因為這些物質主義者,他們不想要空虛,他們認為:「這一生結束後一切將是空的。所以讓我在這一生盡可能享受。」這是他們的觀點,「我將變空。在變空之前,讓我盡可能享受。」而感官享受是物質生活的中心。因此這些物質主義者如此追求感官享受。性是其中之一。因為他們的生活在死後是空的,所以在變空之前,讓我盡可能享受。

Hayagrīva
他相信業力帶來輪迴。他說:「如果還有業力需要處理,靈魂會再次陷入欲望,再次回到生活中……」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也許是因為意識到還有未完成的事情。在我這情況,主要是對理解的熱情渴望導致了我的出生,因為這是我天性中最強烈的元素。」

Prabhupāda
是的。所以那個理解,我不知道他是否實現了。那個理解是主 Krishna。如《博伽梵歌》解釋,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Bg. 7.19]。當他達到理解主 Krishna 的點時,那個理解是完整的,完全的,一旦他理解了主 Krishna,他的生活就成功了。他的物質旅程停止。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Bg. 4.9]。這是完整的理解。vāsudevaḥ sarvam iti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 [Bg. 7.19]。當他完全理解主 Krishna,主 Krishna 給予教導如何完全理解祂。asaṁśayaṁ samagraṁ māṁ yathā jñāsyasi tac chṛṇu [Bg. 7.1]。主 Krishna 說:「現在聽如何毫無疑問地完全理解我。」祂在第七章開始。所以如果我們完全毫無疑問地理解主 Krishna,我們的下一世就在靈性世界。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kaunteya [Bg. 4.9]。這是《聖典博伽瓦譚》的說法。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至少那些來到主 Krishna 意識的人,毫無疑問地完全理解主 Krishna。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成功了。

Hayagrīva
他認為神的話語和神是同一的。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他說:「不是神是神話,而是神話是人內在神聖之光的啟示。不是我們發明神話;相反,它作為神的話語對我們說話。神的話語來到我們,我們無法區分它與神有多大不同。」

Prabhupāda
它完全不與神不同。神是絕對的;因此祂的話語與神一樣好。我們今早討論過,神的名字與神相同。神的活動與神相同。神的聖像與神相同。所以任何與神有關的事物都是神,就像《博伽梵歌》是神。因為一切都是神,mayā tatam idaṁ sarvam [Bg. 9.4],一切都是神,但當有神覺悟時,那就是神。否則一切都是神。沒有神,什麼都不能存在。

Hayagrīva
他構想了所謂的 persona。他說:「persona 是個體適應世界或他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例如,一個職業有其特有的 persona,只是危險在於人們與他們的 persona 變得相同:教授與他的教科書,男高音與他的聲音。可以稍微誇張地說,persona 是實際上他不是的東西,但自己和別人都認為他是的東西。」

Prabhupāda
這個 persona——根據這段話我理解——當一個人理解到我是神的永恆僕人時,這個 persona 就是救贖,完美。只要人在物質世界,他的 persona,或對某種利益的認同,會有各種各樣。有時他的 persona 是與家庭,有時是與社群或國家,或某種理想主義,共產主義,這個「主義」,那個「主義」,這在繼續。但當這個 persona 理解到「我是主 Krishna 的永恆僕人」,那就是完美。persona 必須繼續。

Hayagrīva
所以他說的這個 persona 就像虛假自我。

Prabhupāda
只要他在物質世界,虛假自我。否則「我是。」「我是美國人」,這是虛假自我,而「我是神的僕人,主 Krishna 的僕人」,這是現實,這是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說虛假自我。自我必須存在。那個純化的自我是「我是主 Krishna 的僕人」。否則「我是這個」「我是那個」。

Hayagrīva
他將自我想像為一個人格……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由意識和潛意識組成。

Prabhupāda
是的。一切取決於人格,他被許多觀念包圍。當我們看到不同類型的夢,但當我們純化後,就像 Caitanya Mahāprabhu 夢到主 Krishna 的活動。同樣,當我們完全純化,我們也夢到主 Krishna,祂的活動,祂的教導,許多與主 Krishna 相關的東西。所以 persona 是永恆的,但當我們將這個 persona 應用於物質活動,那是暫時的,虛假的,虛假自我,當同一個 persona 作為主 Krishna 的僕人,那是自我覺悟。

Hayagrīva
他相信自我,基本上是一個人格……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由意識和潛意識組成,潛意識永遠無法被個體完全知曉,但它確實有個性。

Prabhupāda
那個個體,我知道我是個體人,我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活動。有什麼困難?只需要純化。sarvopādhi-vinirmuktam [Cc. Madhya 19.170]。我認同美國或印度、印度教徒或穆斯林、這個或那個。這應該純化。我應該認同主 Krishna,「我只是主 Krishna 和奉獻者的僕人。」那我就純化了。

Hayagrīva
他這樣談論靈魂。他說:「如果人的靈魂是什麼,它一定是難以想像的複雜和多樣,因此不可能僅通過本能心理學來接近。」

Prabhupāda
他不知道。只要我們訓練自己,就像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的:「我不是婆羅門,不是剎帝利,不是首陀羅,不是 sannyāsī,不是 brahmacārī。」通過否定。「我不是,我不是,我不是。」那你真實的是什麼?gopī-bhartuḥ kamalayor dāsa-dāsānu [Cc. Madhya 13.80]:「我是 gopī 維護者的僕人的僕人的僕人。」那就是主 Krishna。「這是我的真實認同。」所以只要我們不認同主 Krishna 的永恆僕人,就會有許多不同的認同,而 bhakti,奉獻服務,意味著從所有這些虛假認同中純化。

Hayagrīva
他說:「我只能以驚奇和敬畏的目光注視我們心靈本性的深度和高度。」

Prabhupāda
心靈本性,只要你沒有主 Krishna 意識,就會有各種心靈本性,因為我們通過輪迴不斷改變不同身體。所以我們在累積各種經驗。但如果我們不改變,固定在主 Krishna 意識中,就只有一個認同——「我是主 Krishna 的僕人。我的職責是服務祂。」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Bg. 18.73],就像 Arjuna 在學習《博伽梵歌》後覺悟。「是的,」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現在我恢復了真正的意識,我將按你指示行事。」這是最終的。

Hayagrīva
關於神和神的關係……

Prabhupāda
找出這節經文,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prasādān mayācyuta。

Hari-śauri 這句話是什麼,Śrīla Prabhupāda?

Prabhupāda
naṣṭaḥ, n-a-s-t-a, naṣṭaḥ mohaḥ。

Hari-śauri 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Prabhupāda
嗯。現在我們,我們正經歷 mohaḥ,幻象。通過主 Krishna 意識,幻象應該結束。

Hari-śauri 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prasādān mayācyuta。

Prabhupāda
tvat-prasādāt。

Hari-śauri sthito 'smi。

Prabhupāda
tvat-prasāda?

Hari-śauri 是的。

Prabhupāda
哦。

Hari-śauri tvat-prasādān mayācyuta。

Prabhupāda
哦。tvat-pradāda,「通過你的慈悲。」這 mohaḥ,虛幻的存在,「我是美國人」「我是印度人」「我是黑人」「我是白人」「印度教徒」「穆斯林」,這都是 mohaḥ。所以可以從這 mohaḥ 中解放。通過主 Krishna 的慈悲,naṣṭaḥ mohaḥ smṛtiḥ labdhā prasādāt tvat,「通過你的慈悲。」然後?

Hari-śauri sthito 'smi gata-sandehaḥ kariṣye…

Prabhupāda
sthito 'smi gata-sandehaḥ:「現在我所有疑惑都結束了。我現在固定在我的原本位置。」那原本位置是什麼?

Hari-śauri 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Prabhupāda
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Bg. 18.73]:「現在我只按你說的行事,僅此而已。」這是完美。他是完美的。一切都在那裡。

Hayagrīva
關於神和個體靈魂,他寫道……

Prabhupāda
這裡是完美。主 Krishna 在說話;個體靈魂 Arjuna 在聆聽。所以聽啊聽,當他得出結論:「我的所有幻象現在通過你的慈悲結束了。我現在固定在我的原本位置。」那原本位置是什麼?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Bg. 18.73]:「無論你說什麼,我都將去做,僅此而已。這是我的位置。」這是完美的平台,我們只執行主 Krishna 的命令,這就是完美。

Hayagrīva
這是 Jung 的繼續。Jung 注意到宗教中有五種類型的輪迴,不是他特別認同的,而是他注意到這些。他說,一種稱為 metempsychosis。「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的生命通過經歷不同身體存在而延長,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是一個被不同輪迴中斷的生命序列。是否保證人格的連續性並不確定。可能只有業力的連續性。」所以這就像靈魂的輪迴。

Prabhupāda
是的。技術名稱是什麼?

Hayagrīva
他稱之為 metempsychosis。

Prabhupāda
什麼意思?

Hayagrīva
意思是靈魂的輪迴……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但通過不同的身體存在。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生命序列被不同的輪迴中斷,但不確定人格是否繼續。可能只有業力的連續性。

Prabhupāda
是的。人格在那裡。假如一個人責罵一隻狗,狗也會回應。即使是一隻小螞蟻,它朝某個方向走,如果你阻止它,它會抗議。所以人格始終存在,無論在人的身體、貓狗,甚至螞蟻中。所以身體的改變不影響人格,但一個人根據身體認同自己。當靈魂在狗的身體內,他以那個身體的概念思考,「我是狗,我有我的職責。」在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生在美國,他認為,「我是美國人,我的職責是這樣,這樣。」所以根據身體,人格表現出來,但人格在那裡。

Hayagrīva
人格肯定在那裡,但是否有連續性?從死去的身體到新身體,人格有連續性嗎?

Prabhupāda
是的,當然。

Hayagrīva
嗯,根據第一種輪迴理論,這不保證。現在第二種輪迴理論……

Prabhupāda
不。他們不知道。同一個靈魂,通過另一個粗重身體,帶著他的心智、智力認同。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博伽梵歌》中說:kāraṇaṁ guṇa-saṅgo 'sya [Bg. 13.22]。當我們感染某種物質自然模式,他得到相似的身體,但人還是同一個。

Hayagrīva
這是第二種觀點,即輪迴。「這種輪迴概念必然意味著人格的連續性。這裡,人的人格被視為連續且可被記憶,因此當一個人化身或出生時,至少潛在地,他能記得自己經歷了前世,這些前世是他自己的,即他擁有與現在生命相同的自我形式。通常,輪迴意味著在人的身體中重生。」

Prabhupāda
不是人的身體。我們在《聖典博伽瓦譚》中找到歷史參考。一個國王,Bhārata Mahārāja,他是國王,下一世變成鹿,再下一世變成婆羅門。所以靈魂在繼續,改變。例子就像一個人換衣服。人是同一個,衣服可能不同。這在進行。vāsāṁsi jīrṇāni yathā vihāya [Bg. 2.22]。這句話就在那裡。就像當衣服舊了,不能再用,他必須換另一件衣服。這是常識。所以現在,你必須根據你的錢購買或準備下一件衣服。你的衣服現在是某種樣子;下一件衣服你會根據你的錢購買。所以確切的例子很好——換衣服。人是同一個,但他在交換衣服,衣服根據他能支付的價格供應。這是常識。所以價格意味著業力。根據他做的業力,他得到特定類型的身體。

Hayagrīva
第三種類型的輪迴稱為復活。現在有兩種類型的復活。他說:「可能是肉體的,即粗重的物質身體,如基督教假設這個身體將復活。」這是基督教教義,認為在世界末日,通過神的奇蹟,粗重身體將重新組合,升入天堂或降入地獄。某種粗重身體的存續。他說:「在更高層次……」

Prabhupāda
那這期間他做什麼?

Hayagrīva
我不知道物質元素發生什麼……

奉獻者 (不清楚)

Hayagrīva
……物質元素分解,分解……

Prabhupāda
物質身體……

Hayagrīva
它們分佈在自然中。

Prabhupāda
物質身體結束,但這個想法可以維持。在更高層次,不是粗重身體;那是靈性身體。這適用於神和神的特別代表,不是所有人。那不是物質身體;那是靈性身體。當神出現,祂以靈性身體出現。它不改變。就像主 Krishna 說,數百萬年前祂對太陽神說話,Arjuna 質疑:「怎麼理解數百萬年前你說過?」所以祂說:「是的,我說了。你也在場,但你不記得。我記得。」這怎麼可能?不改變身體的人能記得。就像當我們不改變身體,我能記得,但當我們改變身體,我們不記得。這是原則。所以這個復活,我不知道確切含義,但根據《博伽梵歌》,主 Krishna 說,sambhavāmy ātma-māyayā [Bg. 4.6]。祂以原本的身體出現,不是被物質身體覆蓋。因此,因為祂沒有物質身體,沒有改變。

Hayagrīva
我想基督徒對此沒有清晰的概念。

Prabhupāda
不。

Hayagrīva
他說:「在更高層次,復活不再以粗重的物質意義理解。假設死者的復活是提升到榮耀的身體,即微妙的身體,處於不腐敗的狀態。」

Prabhupāda
我說過,那是靈性身體。靈性身體永不改變。當一個人以靈性身體出現,沒有改變。物質身體改變,但神沒有物質身體。Māyāvādī 的概念認為絕對真理是無人格的,當祂以人格出現時,接受物質身體,這是那些在靈性知識上進展或從主 Krishna 獲得資訊的人無法理解的。主 Krishna 說,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ānuṣīṁ tanum āśritāḥ [Bg. 9.11]。因為祂以人的形式出現,無賴認為祂是人,但祂不是。paraṁ bhāvam ajānanto。他們不知道靈性身體。

Hayagrīva
第四種輪迴形式稱為 renovacio,適用於凡人轉化為不朽存在,肉體轉為靈性存在,人類轉為神聖存在。眾所周知的原型是基督的變容和升天,以及神之母在她死後連同身體被提升到天堂。換句話說,身體不會死亡,粗重身體不會死亡,而是被轉化。

Prabhupāda
靈性身體繼續。靈性身體永不死亡。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Bg. 2.20]。hanyamāne,毀滅,是物質身體。靈性身體永不毀滅。na jāyate na mriyate vā。靈性身體,既不生,也不死。nityaḥ śāśvataḥ:它是永恆的。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Bg. 2.20]:即使物質身體毀滅,它也不被毀滅。這是靈性身體。

Hayagrīva
但是否有這種升天的例子?Arjuna 不是……

Prabhupāda
嗯?

Hayagrīva
……升到……

奉獻者 Yudhiṣṭhira?

Hayagrīva
是 Yudhiṣṭhira 嗎?

Prabhupāda
是的,有很多例子。特別的例子是主 Krishna 和祂的同伴。

Hayagrīva
他們沒有經歷任何死亡。

Prabhupāda
不。

Hayagrīva
但身體前往……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更高領域。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

Hayagrīva
主 Krishna 也帶 Arjuna……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到……

Prabhupāda
每個人都擁有靈性身體。

Hayagrīva
第五種……這是 Carl Jung 的繼續。第五種輪迴類型稱為轉化,這是一種間接的輪迴。可以以婆羅門的兩次出生儀式為例。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見證或參與某種轉化儀式。這可能是某種儀式,通過參與這個儀式,個體分享了神聖的恩典。

Prabhupāda
那是轉化,身體轉化為知識。dvija,這個詞,確切的詞是 dvija。一次出生是由父母,另一次是由靈性導師和韋達知識。這也是解放。他理解他不是這個物質身體。這是靈性教育。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Bg. 18.54]。所以知識的誕生,稱為 dvija。

Hayagrīva
所有這些引述都來自 Jung 的自傳。

Prabhupāda
哦。

Hayagrīva
以下引述來自他晚期寫的一本很受歡迎的書《未發現的自我》。在其中他討論宗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預見了主 Krishna 意識運動。一開始他定義了宗教的目的。他說:「宗教的意義和目的在於個體與神的關係,或通向救贖和解放的道路。」他給出的第一個例子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最後一個例子是佛教。他說:「從這個基本事實,即個體與神的關係,衍生出所有倫理,沒有個體對神的責任,就只能稱為世俗道德。」

Prabhupāda
是的。道德,如我們從《博伽梵歌》理解,沒有人能在未淨化所有罪業反應的情況下接近神。yeṣām anta-gataṁ pāpaṁ janānāṁ puṇya-karmaṇām。只有結束所有罪業活動,僅站在虔誠活動平台上的人,才能理解神是什麼,並參與神的服務。在另一處,Arjuna 說,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Bg. 10.12]:「你是至尊人格神首,paraṁ brahma。」每個生物都是 Brahman,靈性的,但主 Krishna 是至尊存在;因此祂是 paraṁ brahma,paraṁ dhāma,一切的終極歸宿,pavitra,純淨,沒有物質污染。所以,這是什麼?他這段話說什麼?

Hayagrīva
那個相同的觀點?

Prabhupāda
是的。

Hayagrīva
所有倫理都衍生出來。

Prabhupāda
是的。所以要完全純淨,道德和倫理是必要的。就像我們規定的:「不非法性行為、不食肉、不酗酒、不賭博。」這是罪業生活的四根支柱。如果我們避免這些,就能站在純淨的平台上。神意識,主 Krishna 意識,建立在這種道德之上。不能遵循這些原則的人,從靈性平台墮落,無法進展。所以純淨是神意識的基本原則。

Hayagrīva
Jung 認為無神論共產主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他寫道:「共產主義革命貶低了人,因為它剝奪了他的自由,不僅在社會層面,還在道德和靈性層面。國家取代了神的位置。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社會主義獨裁是宗教,國家奴役是一種崇拜形式。」

Prabhupāda
是的,我同意他。這是人類文明的退化。但共產主義的哲學,每個人有平等權利或必須平等分享國家,那是真正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根據我們的理解,神是父親,物質自然是母親,我們,所有生物,都是父親和母親的兒女。所以作為兒女,每個人有權以父親的財產為代價生活。整個宇宙是至尊人格神首的財產,所有生物都由父親支持。但一個人應滿足於分配給他的供應。這是《Īśopaniṣad》說的,tena tyaktena bhuñjīthā [Īśo mantra 1]。無需侵犯他人的財產。我們不應嫉妒資本家或富人,因為每個人由至尊人格神首分配自己的份額。我應滿足於我的分配。不應侵犯他人的分配。但剝削的想法不在那裡。同樣的,沒有人應該剝削。如果一個人成為富人,沒問題。這是自然的。一個人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出生就是富人。所以為什麼要干涉他的富裕?但每個人都應有神意識。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必須有神意識。神意識意味著我擁有的財產或我處於的位置,是神的安排。因此我的職責是在我的位置服務神。sthane sthitāḥ śruti-gatāṁ tanu-vāṅ manobhiḥ。這是《聖典博伽瓦譚》的哲學,由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確認。sthane sthitāḥ。我們應留在神分配的位置,但我們的共同文化應是 śruti-gatāṁ tanu-vāṅ manobhiḥ。我們應聆聽神的教導並相應行動——無論在什麼工作中——那就會有和諧。如果我們嫉妒,「為什麼這個人變富?我要侵犯他」,那是另一種革命或侵犯。這不需要。你留在你的位置,如神分配,但每個人都應參與主的服務。另一個例子是,身體的不同部位——頭、手、腹、腿。它們是身體的不同部位,執行不同功能。但想法是如何維持這個身體。所以即使我們處於不同位置,那是從出生得到的,但我們應參與至尊、擁有者的服務。就像手屬於身體,因此手必須為身體工作。腿屬於身體,因此腿必須為身體工作。所以我們都是神的一部分,應為神工作。我們應如何工作,必須從我們的位置聆聽,並相應行動,那將是真正的靈性共產主義。

Hayagrīva
在無神論共產主義中,他說:「宗教的目標,如脫離邪惡、與神和解、來世的獎賞等,變成了世俗的承諾,關於免除日常麵包的憂慮、物質財富的公平分配、未來的普遍繁榮和工作時間的縮短。」換句話說,給予物質的、世俗的承諾。

Prabhupāda
在共產主義中?

Hayagrīva
在無神論共產主義中。

Prabhupāda
是的。但他們沒有靈性生活的概念,也無法理解靈魂在身體內。dehino 'smin yathā dehe kaumāraṁ yauvanaṁ jarā [Bg. 2.13]。他們無法理解。

Hayagrīva
但他認為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不可能取代真正傳統意義的宗教。

Prabhupāda
不,它不是宗教。只是心智揣測——如何調整物質事物。這永遠無法調整。只是他們的想像。最終都會失敗。

Hayagrīva
他說:「從一開始就存在的自然功能,如宗教功能,不能以理性主義和所謂的啟蒙批評來消除。」

Prabhupāda
問題是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是宗教。宗教你無法避免。那是特質。就像我們多次舉例,每件事物有其特定特質。就像鹽,鹽永遠不甜,甜永遠不鹹。它有特質。辣椒是辛辣的。同樣,生物,我們的特質是什麼?我們的特質是提供服務。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你的真正特質是服務,這不會改變。在資本主義國家,他們要求人們:「在工廠工作,為我工作,無論我說什麼,你做。」共產主義領袖也在要求同樣的事。哪裡有區別?沒有區別,只是無意義想法的區別。因此大眾必須提供服務,無論是 Lenin 先生還是 Roosevelt 先生,無關緊要。他必須提供服務。但這兩種服務對大眾沒有益處。因此我們建議追隨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腳步,服務主 Krishna。服務是你的本質職責,但因為你的服務被錯誤執行,你不快樂。但如果你為主 Krishna 提供服務,那是自然的,你會快樂。所以我們的主 Krishna 意識的人,當為主 Krishna 服務時,他們是快樂的。所以個人或集體,如果每個國家、每個人都為主 Krishna 服務,那就是生活的完美階段。他必須服務某人,毫無例外,但因為服務錯位,他永遠不快樂,但當服務提供給主 Krishna,他會快樂。服務你必須提供,毫無失敗,但他不知道該向誰提供服務。這是困難。共產主義者說:「先生,為我服務」,資本主義者說:「先生,給我服務。」但主 Krishna 說:「不,不為這個服務,不為……」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Bg. 18.66]:「你只為我服務,那你將從生活中所有罪業反應中解脫。」這是我們的立場。

Hayagrīva
他認為物質主義的西方資本主義不可能擊敗像馬克思主義這樣的偽宗教。他說,唯一能對抗無神論共產主義的方法是個體採用非物質主義的宗教。

Prabhupāda
這就是主 Krishna 意識。與物質主義的「主義」無關。直接與至尊人格神首相連。神要求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Bg. 18.66]。所以我們教導:「你是僕人,但你的服務被錯誤放置;因此你不快樂。你將服務提供給主 Krishna,你會快樂。」這是主 Krishna 意識。我們既不贊成資本主義,也不贊成所謂的共產主義,也不贊成所謂的宗教。我們只為主 Krishna,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Jung 感嘆西方目前缺乏這樣的非物質主義信仰。他寫道:「西方不僅缺乏能阻止狂熱意識形態進展的統一信仰」——即馬克思主義——「而且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父,」因為馬克思是西方人,「它使用了完全相同的靈性,」所謂的靈性,「假設、論點和目標。」所以他認為人迫切需要一個有直接意義的宗教,他認為基督教不再能有效對抗這個。

Prabhupāda
他預測得很對。這就是主 Krishna 意識運動,超越一切,無論是基督教、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或任何東西。基於《博伽梵歌》,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Bg. 18.66]。這是事實。主 Krishna 說,如果你採用這個主 Krishna 意識的生活原則,你將超越所有罪業反應,逐步在靈性上進展。mām upetya kaunteya 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nāpnuvanti mahātmānaḥ saṁsiddhiṁ paramāṁ gatāḥ [Bg. 8.15]。如果你培養主 Krishna 意識,結果將是奉獻者回到我這裡。達到我的人,不必再次回到這個物質世界。在另一處說同樣的事: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Bg. 4.9]。「那些有主 Krishna 意識的人,放棄這個身體後」——每個人都要放棄這個身體——「他不再接受物質身體。他來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意味著「他以靈性身體來到我這裡。」所以主 Krishna 意識運動意味著放棄這個物質世界,回到家,回到至尊人格神首。

Hayagrīva
他說:「如果個體在靈性上沒有真正再生,社會也不會,因為社會是需要救贖的個體的總和。」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個人的。我們在個人層面啟發主 Krishna 意識,大眾變成大多數。即使不是大多數,至少是少數,世界的面貌將改變。無疑。

Hayagrīva
「世界的救贖在於個體靈魂的救贖。個體與神的關係將是對抗這些有害影響的有效盾牌,」即無神論馬克思主義。

Prabhupāda
是的。至少那些認真接受主 Krishna 意識的人,永遠不會被馬克思主義或其他「主義」轉化。這不可能。他們能把馬克思主義者轉化為主 Krishna 意識,但有主 Krishna 意識的人永遠不會變成馬克思主義者。這不可能。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Bg. 9.59]。這在《聖典博伽瓦譚》中解釋。因為他們見到了生命的最高完美,不會被這些三流、四流的哲學誤導。

Hayagrīva
他也認為物質進展是可能的障礙。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很好的想法。Bhaktivinoda Ṭhākura 確認。jaḍa-vidyā jato māyāra vaibhava tomāra bhajane bādhā。物質進展意味著外部能量 māyā,幻象的擴展。所以我們已在幻象中,因此實際上我們看到所謂的科學家、哲學家,因為他們在物質上進展,他們甚至無法理解神是什麼,我們與神的關係是什麼。所以這是障礙,所謂的物質科學進展、物質知識進展,無疑是障礙。tomāra bhajane bādhā。它們是主 Krishna 意識進展的障礙。當我們將需求降到最低,那是聖人的生活——僅生活的基本需求。我們不追求奢華的生活方式。我們只滿足於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這不是追求物質進展的嘗試。只是追求靈性進展,主 Krishna 意識。

Hayagrīva
因為有利的環境只是增強了期望一切從外部起源的危險傾向……

Prabhupāda
不,一切從內部起源,從靈魂。

Hayagrīva
他說:「必須有內在人的深刻改變。」他也看到現代人需要一個導師,或某人,他說:「向人解釋宗教。現代人可以輕易思考並理解國家給他的所有『所謂真理』,但對宗教的理解因缺乏解釋而變得困難。你明白你讀的東西嗎?」他說:「除非有人指引我,否則我怎麼能?」

Prabhupāda
是的。這是韋達的教導。tad-vijñānārthaṁ sa gurum evābhigacchet [MU 1.2.12]。必須去找導師,導師是神的代表。sākṣād-dharitvena samasta-śāstrair。他,導師,作為神的代表,被崇拜如神,但他從不說「我是神」。他是神的僕人。他被崇拜如神,但他是神的僕人,神是主人。這是 Vaiṣṇava 哲學的概念。誰是導師,由 Caitanya Mahāprabhu 描述。他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導師。āmāra ājñāya guru hañā tāra' ei deśa [Cc. Madhya 7.128]:「無論你身處何地,無關緊要。你成為導師,拯救所有這些無知的愚人。」有人可能說:「我沒那麼學識,怎麼能成為導師?」Caitanya Mahāprabhu 說,你不需要是學者。有很多所謂的學者是愚蠢的學者。沒意義。你只要傳達主 Krishna 的教導。yāre dekha tāre kaha 'kṛṣṇa'-upadeśa [Cc. Madhya 7.128]。真正的教導在《博伽梵歌》,任何人如實解釋《博伽梵歌》,他就是導師。這是導師的定義。所以如果一個人有幸接近這樣的導師,他的生活就成功了。導師是必不可少的。

Hayagrīva
他認為一方面哲學已退化為純粹的……

Prabhupāda
心智……

Hayagrīva
……智力和學術揣測。

Prabhupāda
……揣測。這是我們的觀點。他們只是在心智揣測。毫無價值。除非你直接與至尊人格神首接觸,吸收祂的教導,用你的理性,在實際生活中執行,然後才能成為導師,才能對他人有益;否則不可能。

Hayagrīva
另一方面,宗教,中世紀理解的基督教,對現代人來說變得陌生和難以理解。

Prabhupāda
因為它只是教條式的。宗教的傳教者,他們沒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正式地說些什麼。他們自己不理解,也無法讓別人理解。但主 Krishna 意識運動不是這樣的大東西。每方面都清楚。因此這是 Jung 先生想要的預期運動。所以每個神智健全的人都應與這個運動合作,解放人類社會從無知的黑暗中。

Hayagrīva
他將真正的宗教人描述為習慣於不認為自己是家中唯一主人的人。他相信神,而不是他自己,最終決定。

Prabhupāda
是的。自然這是我們的地位。我們能決定什麼?已經有控制者在我們之上,所以我怎麼能是絕對的?不。因此每個人都應依賴至高控制者。這在技術語言中稱為 śaraṇāgati,完全臣服。完全臣服。

Hayagrīva
他認為唯一能讓現代人不融入人群的是,他說:「我們必須問,『我有沒有宗教體驗,與神的直接關係,從而保持我的個性,不在人群中消融?』」所以與神的關係確保一個人的個性。

Prabhupāda
是的。每個人是個體。神也是個體。所以一個個體從屬於主要個體。這是韋達的說法。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Kaṭha Upaniṣad 2.2.13),神也是個體存在,但祂是至尊存在,我們是無數的個體存在。所以區別在於,至尊存在維持我們,我們被維持。我們應理解這一點。同樣的例子,家庭中的父親和孩子。父親是維持者,孩子被維持。這是哲學的真正概念。母親是物質自然,父親是神,我們都是孩子。我們有權享受父親的財產,但不侵犯他人,而是按父親分配的。「你坐在這裡,拿這個,僅此而已」,這是我擁有的權利。我不違反父親的命令;那就是和平的狀態。(完)

### 文本摘要

1. 神與部分關係:Jung 認為所有生物是神的一部分,Prabhupāda 同意,生物是神的一部分,如火與火花,強調靈性家庭觀念,神為父,物質自然為母,所有生物是神的兒女。 2. 臣服與神意識:Jung 強調服從神,Prabhupāda 認為這是真正的 śaraṇāgati,臣服於神,接受有利於神的,拒絕不利的,保持謙卑,相信神的保護。 3. 神的個性:Jung 質疑神的個性,Prabhupāda 認為神是超個人,擁有無限品質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