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一章 第六至第七節 倫敦,1973年7月11日
Pradyumna(領頌等)
yudhāmanyuś ca vikrānta
uttamaujāś ca vīryavān
saubhadro draupadeyāś ca
sarva eva mahā-rathāḥ
[Bg. 1.6]
翻譯
這裡有強大的 Yudhāmanyu,非常勇猛的 Uttamaujā,Subhadrā 的兒子,以及 Draupadī 的兒子們。這些戰士都是偉大的戰車鬥士。
asmākaṁ tu viśiṣṭā ye
tān nibodha dvijottama
nāyakā mama sainyasya
saṁjñārthaṁ tān bravīmi te
[Bg. 1.7]
翻譯
最優秀的婆羅門啊,為了讓你知道,我來告訴你那些特別有資格領導我軍的將領們。
Prabhupāda
五千年前的軍事系統與現代相似,有普通士兵、隊長、指揮官、總司令等不同等級。但當時的 mahā-ratha(偉大戰車鬥士)有特殊資格。Mahā-ratha 指一人能獨對千輛戰車的戰士,還有 ati-ratha 等不同等級的戰士。
提到 Pāṇḍava 這邊,Saubhadra 是 Subhadrā 的兒子 Abhimanyu,因母親 Subhadrā 而得名。同樣,Draupadī 的兒子們叫 Draupadeya,就像「姐妹」(bhaginī)的兒子叫 bhāgineya(外甥)。這些名字顯示關係,比如一說 Saubhadra,就知道是 Subhadrā 的兒子。Abhimanyu 當時只有十六歲,與 Virāṭa 王的女兒 Uttarā 結婚。他被七位大將——Bhīṣma、Karṇa、Droṇācārya、Aśvatthāmā 等——聯手陰謀殺害。他只有十六歲,卻被這些經驗豐富的指揮官圍困,無法脫身,這顯示他是多麼偉大的戰士,名為 Abhimanyu-vāda(Abhimanyu 的傳奇)。Draupadī 的兒子們也是如此,sarva eva mahā-rathāḥ,他們都是 mahā-ratha,能獨對千輛戰車的戰士。
Duryodhana 先指出了對方的軍事力量,這是智慧。作戰時,首先要評估敵方的實力,了解他們的部署,然後計算如何應對。沒有對敵方的估算,準備不足,怎能勝利?這是理智的做法。就像《吠陀》說的:upayan cintayet prajño apayan ca cintayet,智者不僅考慮光明面,也要考慮陰暗面。比如做生意或戰鬥,不能只想利潤或勝利,也要防備被騙或被擊敗的風險。Duryodhana 就是這樣,先計算 Pāṇḍava 的實力——敵人就是陰暗面,隨時可能擊敗他。
在評估對方後,Duryodhana 開始談自己的力量:asmākaṁ tu viśiṣṭā ye,「我方的傑出將領」。Viśiṣṭā 指特別值得一提的高級將領。他對 Droṇācārya 說:dvijottama,「最優秀的婆羅門」,因為 Droṇācārya 是婆羅門。他列出自己軍隊的領袖。戰爭持續了十八天,一個接一個的指揮官被殺。Kurukṣetra 戰場上,六十四億人喪生,戰鬥在十八天內結束,不是拖延數年。雙方——Pāṇḍava 和 Kaurava——幾乎全軍覆沒,Saubhadra、Draupadeya 等都死了,對方也是如此。只有 Pāṇḍava 五兄弟和一個在母親子宮中的孫子 Parīkṣit 倖存。這場戰爭如此激烈,吸引了全世界的人參與。
有人批評我說:「Swamiji,你推廣 Hare Kṛṣṇa 運動,人們會變得懦弱,只會念 Hare Kṛṣṇa。」我回答:「你會在適當時候看到 Hare Kṛṣṇa 運動的力量。」印度有兩大戰爭:Rāmāyaṇa 的 Rāma-Rāvaṇa 之戰和 Kurukṣetra 之戰。這兩場戰爭的英雄都是 Vaiṣṇava(毘濕奴奉獻者)和 Viṣṇu。在 Rāma-Rāvaṇa 之戰,有 Rāmacandra 和祂的奉獻者 Hanumān;在 Kurukṣetra,有 Kṛṣṇa 和祂的奉獻者 Arjuna。Vaiṣṇava 不只是念 Hare Kṛṣṇa,若有需要,他們在 Viṣṇu 指導下能戰鬥並獲勝。Vaiṣṇava 的二十六種特質之一是 dakṣa(熟練)。若需戰鬥,他們能非常熟練地戰鬥。Kṛṣṇa 意識不是單一的,Kṛṣṇa 是全能的,Kṛṣṇa 意識運動也應觸及一切,包括政治、社會學等。Kṛṣṇa 的使命是:yadā yadā hi dharmasya glānir bhavati bhārata [Bg. 4.7],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ṁ vināśāya ca duṣkṛtām [Bg. 4.8],保護奉獻者,消滅惡人。Vaiṣṇava 應訓練這兩方面:鼓勵奉獻者,若需要,也準備殺惡人。這是 Vaiṣṇavism,不是懦弱。
Arjuna 本性非暴力,作為 Vaiṣṇava,他最初說:「Kṛṣṇa,戰鬥有什麼用?讓他們享受吧。」但 Kṛṣṇa 引導他變得暴力,說:「你的非暴力沒用,你要戰鬥,殺他們,這是我的意願。」若 Kṛṣṇa 要求,我們也應準備好變得暴力。Kṛṣṇa 的兩大任務:保護奉獻者和消滅惡人。Vaiṣṇava 通常非暴力,但若必要,不能無故宣戰,像現代政客隨意發動戰爭。當 Pāṇḍava 和 Kaurava 無法和解,Kṛṣṇa 才說:「好吧,必須戰鬥。」Duryodhana 拒絕給五兄弟一丁點土地,甚至「連針尖大的地都不給」,戰爭才爆發。
Kṛṣṇa 請求 Duryodhana 給 Pāṇḍava 五個村莊,說:「他們是剎帝利,不能做商人或婆羅門。婆羅門可以接受布施,修道者也可以,但剎帝利或居士不行。他們需要土地來統治,徵稅為生。」但 Duryodhana 說:「別說五個村莊,連針尖大的地都不給。」於是戰爭開始。Vaiṣṇava 本性非暴力,但為 Kṛṣṇa 可以變得暴力。這就是 Kurukṣetra 之戰的意義。還有問題嗎?好,就到這裡。唱 Hare Kṛṣṇa。(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