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博伽梵歌 第一章 第一節 倫敦,1973年7月7日

Pradyumna(領頌等)
dhṛtarāṣṭra uvāca dharma-kṣetre kuru-kṣetre samavetā yuyutsavaḥ māmakāḥ pāṇḍavāś caiva kim akurvata sañjaya [Bg. 1.1]

Prabhupāda
(在頌經時):大家在閒暇時試著重複這些經文,背下來,這樣很好。繼續。

Pradyumna(講解同義詞後)
“翻譯:Dhṛtarāṣṭra 說:Sañjaya 啊,我的兒子們和 Pāṇḍu 的兒子們,在 Kurukṣetra 的朝聖地聚集,渴望戰鬥,他們做了什麼?”

Prabhupāda :這段的背景是這樣的:同一個家族裡,因為王位繼承問題起了爭執。Dhṛtarāṣṭra 是國王的长子,次子是 Pāṇḍu。每個國家都有長子繼承權的傳統,你們叫什麼?長子繼承制。在你們國家,即使長子是女兒,她也能繼承王位,就像現在的 Queen Elizabeth。以前還有 Queen Victoria,再之前有另一位 Elizabeth。但在印度,女人沒有這種權利。女人從不被賦予重要的職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Cāṇakya Paṇḍita 的看法。他明確說過:viśvāso naiva kartavyaḥ strīṣu rāja-kuleṣu ca,意思是“你不能把重要職位或責任交給女人和政客”。那些外交家、政客,你不能信任他們。

所以,普遍的規矩是女人應在父親、丈夫或孩子的保護下生活。就像 Pāṇḍu 的母親 Kuntī,她非常非常能幹,但丈夫去世後,她總是跟著兒子們。兒子們去森林,她也去,還有他們的妻子 Draupadī 也跟著。這是當時的習俗。所以,這裡有兩方人馬。Dhṛtarāṣṭra 是長子,但因為他天生眼盲,身體有缺陷,所以沒能繼承王位。他的弟弟 Pāṇḍu 得到了王位,但 Pāṇḍu 很年輕就去世了。那時 Pāṇḍu 的五個兒子,Yudhiṣṭhira、Bhīma、Arjuna、Nakula、Sahadeva,還很小,由 Dhṛtarāṣṭra 和家族其他長輩照顧,比如 Bhīṣmadeva。Bhīṣmadeva 是 Pāṇḍava 兄弟的祖父,也是 Dhṛtarāṣṭra 父親的大哥,算是長輩叔父。他年紀很大,實際上王國本該屬於 Bhīṣmadeva,但他終身守獨身,沒結婚,也沒有後代。所以他的侄子 Dhṛtarāṣṭra 和 Pāṇḍu 成了繼承人。

Pāṇḍu 死後,出現了陰謀。Dhṛtarāṣṭra 心想:“這王國本該是我的,現在我沒得到。我弟弟死了,如果我不能繼承,為什麼不讓我的兒子繼承?”這就是政治。政治總是存在,還有嫉妒、猜忌,這是物質世界的本質,你無法避免。靈性世界則完全相反,沒有政治,沒有嫉妒,沒有外交手段,沒有猜忌,這是靈性世界的特點。而物質世界充滿了政治、嫉妒、外交、猜忌等等。即使在天界星球也有這些,動物界也有這種政治。這是本性,叫做 matsaratā,意為嫉妒。一個人嫉妒另一個人,即使他們是兄弟或家族成員。這裡的 Dhṛtarāṣṭra 和 Pāṇḍu 是親兄弟,他們的兒子是家族成員,但嫉妒依然存在。

所以,Kṛṣṇa 意識運動不是為那些心懷嫉妒的人準備的。這是一個訓練人如何不嫉妒的運動,是一流的科學運動。真的,教你不嫉妒。因此《聖典博伽瓦譚》開頭說:dharmaḥ projjhita-kaitavo atra [SB 1.1.2],在《聖典博伽瓦譚》中,虛偽的宗教原則被徹底剔除,projjhita,踢出去。就像你把房間裡的垃圾掃出來,扔掉,不留在房間裡。同樣,虛偽的宗教系統被踢出去。不是說“這個宗教”“那個宗教”,任何宗教如果有嫉妒,就不是真正的宗教。嫉妒是什麼?我們得明白。嫉妒是你有權擁有某樣東西,我卻不讓你擁有,這就是嫉妒。假設你是某樣東西的合法擁有者,我卻想:“你不能擁有,我要擁有,或者讓別人擁有,就是不讓你。”這就是嫉妒。

那麼,生命體的合法所有權是什麼?這得弄清楚。就像與生俱來的權利,birthright。你們說叫什麼?就像每個人在政府保護下有權生活,這是好政府。政府應該保障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不僅是對人,甚至對螞蟻也是如此。這才是政府。就像 Parīkṣit Mahārāja,他在巡視時,看到一個黑人要殺一頭牛,立刻拔劍質問:“你是誰?竟敢殺牛?”這是好政府。政府必須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就像神對每個生命都平等,國王或政府必須是神的代表。所以在韋達文明中,國王被視為至尊人格神首一樣受尊敬,稱為 nara-deva,意為“人的神”。為什麼?因為他代表神行事,不能對任何生命嫉妒,至少對自己王國裡的生命要一視同仁。這叫 praja,意為出生在王國裡的人,也就是國民。這是他們的職責。

以前,兩個國王之間的戰爭,原則是看誰能更好地保護人民,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誰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財產安全,誰就應該做國王。但這裡的 Dhṛtarāṣṭra 和他的兒子們充滿嫉妒,他們怎麼可能保護人民?就像現在的政客,他們嫉妒心重,沒時間考慮怎麼保護人民。他們只關心自己的黨派政治,沒空思考如何讓人民感到幸福,覺得“我們有好政府,無需焦慮,有足夠的食物、保護和富足”。這才是好政府。

這裡,Dhṛtarāṣṭra 心懷嫉妒,他無法建立好政府。Kṛṣṇa 知道這一點。Kṛṣṇa 派了使者 Akrūra。你們在《聖典博伽瓦譚》裡讀過,在 Kurukṣetra 戰爭前,Kṛṣṇa 從 Dvārakā 派他的叔叔 Akrūra 去 Hastināpura,也就是現在的新德里,查看情況。Akrūra 發現 Dhṛtarāṣṭra 在策劃什麼。他勸說:“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計劃?Kṛṣṇa 不希望這樣。”雖然 Dhṛtarāṣṭra 知道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但他說:“我知道我的計劃不好,我也知道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祂勸過我。但我坦白說,我停不下來。除非 Kṛṣṇa 對我滿意,我才能改變。”

這就是物質主義者的處境。他們知道自己在犯罪,知道自己做錯了,但停不下來。就像小偷,他知道偷東西會被抓、被懲罰。他聽過法律條文,也見過小偷被警察抓走。我們有兩種經驗:聽來的和親眼看到的。在孟加拉語叫 dekhā-śunā,印度也是這樣。一種是親眼看到的實際經驗,另一種是聽來的。聰明人只要從正確來源聽到,就能獲得經驗。我們的過程是從 Kṛṣṇa 那裡聽到關於完美知識和人生目標的教導,我們是最聰明的人。直接體驗是不可能的,但有智慧的人通過聽、思考、反省,就能獲得經驗。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即使聽到、看到,還是不改罪行。Dhṛtarāṣṭra 因為罪行墮落太深,不聽 Vidura 和 Bhīṣma 的勸告,他們說:“別這樣計劃。Pāṇḍava 兄弟是合法繼承人,他們還小,別欺騙他們。”但 Dhṛtarāṣṭra 不聽。

當計劃完成,戰場在 dharma-kṣetre kuru-kṣetre 準備好,這裡是朝聖地。人們至今仍去 Kurukṣetra 進行宗教儀式。韋達中有指示:kuru-kṣetre dharmam ācaret,“想進行宗教儀式,就去 Kurukṣetra。”所以 Kurukṣetra 是 dharma-kṣetra,不是虛構的東西。那些無知的評註者說“Kurukṣetra 代表身體”,這是錯的。要按《博伽梵歌》的原貌理解。Kurukṣetra 是宗教之地,尤其當 Kṛṣṇa 親臨戰場指導 Arjuna 時,它更是 dharma-kṣetra。就像這個房子,在我們來之前是普通房子,現在因為 Kṛṣṇa 在這裡,它成了寺廟,成了宗教之地。為什麼?因為 Kṛṣṇa 在這裡。

以前的人受過宗教訓練,在 dharma-kṣetra 不會說謊。這仍是習俗。就像西方人去教堂懺悔,承認“我做了什麼”。但這已變成形式。真正應該在宗教場所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承認後不能再犯。

這裡 Dhṛtarāṣṭra 說:samavetā yuyutsavaḥ,“我的兒子們(māmakāḥ)和 Pāṇḍu 的兒子們(pāṇḍavāḥ)聚集在一起”,目的是 yuyutsavaḥ,渴望戰鬥。你們知道,yuyutsu 這個詞在日本還在用,意思是戰鬥。雙方都想打仗,聚集起來。他為什麼問 kim akurvata,“他們做了什麼”?因為他有些擔心:“這些孩子在 dharma-kṣetra kuru-kṣetre 聚集後,可能改變了主意,可能和解了。”實際上,Dhṛtarāṣṭra 的兒子們可能會承認:“Pāṇḍava 兄弟,你們是合法繼承人,何必無謂爭鬥?”所以他很焦急,想知道他們是否改變了決定。否則沒必要問“他們做了什麼”。就像給你一盤美食,我問:“給了他好菜,他做了什麼?”這是蠢問題。他當然是吃!(笑)同樣,戰鬥已經決定好了,沒必要問“他們做了什麼”。但他問這個,是因為他懷疑他們是否改變了主意。

他問的是他的秘書 Sañjaya。Dhṛtarāṣṭra 是盲人,總由忠誠的秘書 Sañjaya 陪同。Sañjaya 通過內心的電視來描述《博伽梵歌》。那種技術還沒發展出來。你們有機器電視,但還有一種電視,可以在心裡看到外面發生的事。Sañjaya 得到 Vyāsadeva 的恩賜,學會了這種心靈電視。他坐在房間裡陪著主人,實際看到戰場的情況,並向 Dhṛtarāṣṭra 描述。這是《博伽梵歌》的基本背景。我們會逐步討論。非常感謝。Hare Kṛṣṇa。[中斷]

……他本是政治家,後來研究《博伽梵歌》,成了聖人(sādhu)、偉人(mahātmā)。但當人們發現他是偉人、研究《博伽梵歌》,就圍繞在他身邊。雖然他是政治家,與《博伽梵歌》或偉人無關。(笑)因為《博伽梵歌》中給出了偉人的定義:mahātmānas tu māṁ pārtha daivīṁ prakṛtim āśritāḥ, bhajanty ananya manaso [Bg. 9.13]。偉人是指完全依附 Kṛṣṇa,唯一事業是崇拜和讚美 Kṛṣṇa的人。他不在物質世界,而在靈性世界,daivīṁ prakṛtim āśritāḥ。他的特徵是 bhajanty ananya-manaso,毫無旁騖地奉獻給 Kṛṣṇa。這才是偉人。甘地從不相信 Kṛṣṇa 存在,卻靠民眾選票成了偉人。這種偉人不被經典接受。偉人的第一特徵是必須是 Kṛṣṇa 的虔誠奉獻者。《博伽梵歌》裡說得很清楚,所以我請你們認真研讀《博伽梵歌》的原貌,你會變得非常強大,靈性上完美。現在來唱 Hare Kṛṣṇa。(結束)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