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 |||
lecture:iso:mantra7la10051970 [2025/08/20 21:12] – host | lecture:iso:mantra7la10051970 [2025/08/20 23:31]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 聖帕布帕德講課 | + | ==== 聖帕布帕德講課 |
+ | **洛杉磯,1970年5月10日,至尊奧義書,曼陀羅 7** | ||
+ | |||
+ | Prabhupāda:現在講到第七曼陀羅, | ||
+ | yasmin sarvāṇi bhūtāny | ||
+ | ātmaivābhūd vijānataḥ | ||
+ | tatra ko mohaḥ kaḥ śoka | ||
+ | ekatvam anupaśyataḥ | ||
+ | [Īśo 7] | ||
+ | 「一個總是將所有生命體視為靈性火花,與 主 Krishna 在本質上相同的人,成為真正的智者。對他來說,哪還有什麼迷惑或憂慮呢?」這就是 主 Krishna 意識的完美境界。Ekatvam anupaśyataḥ。一個 主 Krishna 意識的人看到的是統一;所有生命體,他都視為一體。就像火與火花,雖然發光的性質各有不同,但整體看來是一體的。同樣的,這是多樣中的統一。多樣性是指 主 Krishna 不同能量的擴展,這就是多樣性。否則,一切只有一體: 主 Krishna,只有 主 Krishna。Parasya brahmaṇaḥ śaktiḥ tathaiva akhilaṁ jagat。整個宇宙,parasya brahmaṇaḥ śakti…… Parasya,至高梵,Parameśvara,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Bs. 5.1],祂的能量。 | ||
+ | |||
+ | 舉個例子,就像火。火有許多能量,特別是熱和光。只要有火,就有熱和光。這熱與火無異,光與火也無異,但熱和光本身並不是火。從火中產生熱。所以當你感受到火的溫暖,從壁爐得到熱量,並不代表你坐在火上。但同時,火的溫暖、火的熱量,與火並不分離。你要以這種方式理解整個宇宙。沒有什麼與 主 Krishna 分離,但 主 Krishna 並非無處不在。這就是這個哲學。因此這裡用了 vijānataḥ 這個詞。Vijānataḥ 指了解真相的人,知道事物是如何顯現的。當一個人明白事物就像火、熱和光這樣顯現……火是熱和光的根本原因。同樣的,我們在這個宇宙中看到的一切,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靈性世界,靈性世界是 主 Krishna 內在能量的擴展,物質世界是 主 Krishna 外在能量的擴展,而我們生命體,是 主 Krishna 邊緣能量的擴展。所以有三種能量。祂有多種能量,總結為三類:antaraṅga-śakti,bahiraṅga-śakti,taṭastha-śakti。Antaraṅga-śakti 是內在能量,bahiraṅga-śakti 是外在能量,taṭastha-śakti 是我們這些生命體。我們是能量,不是能量之源。Māyāvādī 哲學家認為,因為能量不外於梵,所以它們完全相同。這就是一元論。我們的 Vaiṣṇava 哲學認為,能量同時是一體又不同。當你感受到熱,你會明白:「哦,有火。」但這不代表因為我感受到熱,我就站在火上。請理解這個哲學。因此這裡說 vijānataḥ。 | ||
+ | |||
+ | 所以他們的 ekatvam,Māyāvāda 哲學的一體論,與我們的 ekatvam 一體論有些不同。他們說能量是虛假的,梵才是真實的。Brahmā satyaṁ jagan mithyā。我們則說,因為梵是真實的,祂的能量也是真實的。這是 Vaiṣṇava 哲學與 Māyāvāda 哲學的區別。我們不能說能量是虛假的。能量是暫時的,這外在能量是暫時的,不是虛假的。雖然……比如我們遇到一些麻煩,身體、心理、外在事務的各種麻煩。但這些麻煩來了又去。但當麻煩存在時,它是真實的。我們會感受到它的後果。我們不能說它是假的。Māyāvādī 哲學家說它是假的。但當他遇到麻煩時,為什麼他會如此不安?所以它不是假的。因此這裡用了 vijānataḥ 這個詞,「知道真相的人」。必須有完美的知識,vijānataḥ。當一個人真正了解真相,tatra ko mohaḥ,就不會有迷惑。迷惑是對那些不明白真相的人而言。但對知道真相的人,沒有迷惑。Tatra ko mohaḥ kaḥ śoka。也不會有憂傷。當你完全確信,除了 主 Krishna 和祂的能量,什麼也沒有,一切都相同時,就不會有 moha——迷惑,也不會有 śoka——憂傷。 | ||
+ | |||
+ | Moha 和 śoka,這也在 博伽梵歌 中解釋: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Bg. 18.54]。我們總是急於得到我們沒有的東西,這就是 kāṅkṣati,渴望。當東西失去時,我們就悲傷。但如果我們知道 主 Krishna 是中心點,那麼任何獲得、贏得、盈利的東西,都是 主 Krishna 的意願。 主 Krishna 給予了,就接受它。如果它被 主 Krishna 拿走,又何必悲傷? 主 Krishna 希望從我這裡拿走。為什麼要難過?因為 ekatvam,至高的一體,祂是一切原因的根源。祂在拿走,也在給予。所以當你得到什麼時,將它用於 主 Krishna 的服務。如果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奉獻給 主 Krishna,那就獻上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m [Bg. 9.26], 主 Krishna 對任何奉獻都感到滿足。這就是 vijānataḥ 的意思。一個人必須擁有完整的知識。這樣就不會再有悲傷或渴望。這就是靈性平台的境界。 | ||
+ | |||
+ | 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 ||
+ | na śocati ne kāṅkṣati | ||
+ | samaḥ sarveṣu bhūteṣu... | ||
+ | [Bg. 18.54] | ||
+ | |||
+ | 然後你就能看到所有人都在同一平台上,每個人都是一顆靈性火花。Na vijugupsate。你不會說:「哦,他低賤,他高尚。他聰明,他愚蠢。」這也在 博伽梵歌 中得到證實:paṇḍitāḥ sama-darśinaḥ [Bg. 5.18]。Paṇḍitāḥ 是有學問的人,也就是 vijānataḥ,知道真相的人。所以在 韋達 文獻中,你不會在 博伽梵歌 中找到一種說法,在至尊奧義書中找到另一種說法,或在 韋達 中找到不同的東西。不會。它們是相同的事情,用不同語言在不同經典中解釋。但一個人必須懂得如何理解它們的藝術。 | ||
+ | |||
+ | 謝謝大家。(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