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lecture:festival:jagannathadeitiesinstallation23031967sf [2025/08/24 22:12] – 建立 host | lecture:festival:jagannathadeitiesinstallation23031967sf [2025/08/24 22:15]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Śrīmad-Bhāgavatam 1.2.13-14,1967年3月23日,舊金山** | + | ==== Śrīmad-Bhāgavatam 1.2.13-14,1967年3月23日,舊金山 |
- | **Prabhupāda** | ||
- | 若無虔誠奉獻,即便聽聞數百萬年,也無法真正領悟。這裡說得很清楚,bhaktyā śruta-gṛhītayā。理解絕對真理的過程有幾個要點,請留意。首先,你必須有信仰;其次,你得用心思考;第三,你需要知識。什麼知識呢?就是明白「我不是這個肉身」。然後是超脫。一旦你確信自己不是這個肉身,就不會過分在意肉身,而是關心真正的自我。當這些條件都具備時,你就能在內心看到真正的自己,paśyanty ātmānaṁ cātmani。這一切都建立在奉獻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從權威來源聽聞來實現。這些就是理解絕對真理的資格。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 | 若無虔誠奉獻,即便聽聞數百萬年,也無法真正領悟。這裡說得很清楚,bhaktyā śruta-gṛhītayā。理解絕對真理的過程有幾個要點,請留意。首先,你必須有信仰;其次,你得用心思考;第三,你需要知識。什麼知識呢?就是明白「我不是這個肉身」。然後是超脫。一旦你確信自己不是這個肉身,就不會過分在意肉身,而是關心真正的自我。當這些條件都具備時,你就能在內心看到真正的自己,paśyanty ātmānaṁ cātmani。這一切都建立在奉獻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從權威來源聽聞來實現。這些就是理解絕對真理的資格。\\ \\ | ||
+ | |||
現在,這裡清楚地說道: | 現在,這裡清楚地說道: | ||
ataḥ pumbhir dvija-śreṣṭhā | ataḥ pumbhir dvija-śreṣṭhā | ||
行 11: | 行 11: | ||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 [SB 1.2.13] |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 [SB 1.2.13] | ||
這裡提到,什麼是絕對真理?一旦你理解了絕對真理,就必須有行動的過程。就像做生意,先要互相了解,達成協議,然後進行交易,最後才有利潤。不管怎麼看,比如一對男女決定結婚,這是協議:「是的,我要嫁給你,你將成為我的丈夫。」「你將成為我的妻子。」這是協議。然後他們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結果是生出可愛的孩子。所以,任何事情,第一步是建立關係,第二步是按這關係行動,最後是享受成果。 | 這裡提到,什麼是絕對真理?一旦你理解了絕對真理,就必須有行動的過程。就像做生意,先要互相了解,達成協議,然後進行交易,最後才有利潤。不管怎麼看,比如一對男女決定結婚,這是協議:「是的,我要嫁給你,你將成為我的丈夫。」「你將成為我的妻子。」這是協議。然後他們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結果是生出可愛的孩子。所以,任何事情,第一步是建立關係,第二步是按這關係行動,最後是享受成果。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同樣,如果你明白了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已經提到,是以三種形式呈現:首先是無形的梵(Brahman),其次是內在的超靈(Paramātmā),最終是至尊人格神首(Supreme Personality of Godhead)。如果你真正理解「至尊人格神首是一切原因之因,我也是這原因的一個結果」,那麼你的責任是什麼?這裡提到,ataḥ pumbhir dvija-śreṣṭhā varṇāśrama-vibhāgaśaḥ。演講者 Sūta Gosvāmī 對一群偉大的聖人說話,他稱呼道:「親愛的學識淵博的婆羅門們。」這些聖人都是婆羅門。根據社會制度的劃分……社會分為四個階級:第一等是婆羅門,充滿靈性知識;第二等是管理者,負責維護國家;第三等是商人,推動經濟發展;第四等是勞動者階級。這是社會的劃分。還有靈性進展的劃分:首先是梵行者(brahmacārī),靈性生活的開始;然後是居士(gṛhastha),有責任感的靈性生活;接著是林居者(vānaprastha),退休生活;最後是出家者(sannyāsa),放棄世俗的生活。這些就是 varṇa(社會階級)和 āśrama(靈性階段)的劃分。 | 同樣,如果你明白了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已經提到,是以三種形式呈現:首先是無形的梵(Brahman),其次是內在的超靈(Paramātmā),最終是至尊人格神首(Supreme Personality of Godhead)。如果你真正理解「至尊人格神首是一切原因之因,我也是這原因的一個結果」,那麼你的責任是什麼?這裡提到,ataḥ pumbhir dvija-śreṣṭhā varṇāśrama-vibhāgaśaḥ。演講者 Sūta Gosvāmī 對一群偉大的聖人說話,他稱呼道:「親愛的學識淵博的婆羅門們。」這些聖人都是婆羅門。根據社會制度的劃分……社會分為四個階級:第一等是婆羅門,充滿靈性知識;第二等是管理者,負責維護國家;第三等是商人,推動經濟發展;第四等是勞動者階級。這是社會的劃分。還有靈性進展的劃分:首先是梵行者(brahmacārī),靈性生活的開始;然後是居士(gṛhastha),有責任感的靈性生活;接著是林居者(vānaprastha),退休生活;最後是出家者(sannyāsa),放棄世俗的生活。這些就是 varṇa(社會階級)和 āśrama(靈性階段)的劃分。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這裡說,親愛的學識淵博的婆羅門們,根據社會和靈性階段的劃分,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職責,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職業責任,婆羅門有他的責任,剎帝利有他的責任,同樣,梵行者、居士、退休者,每個人都有具體的責任。這些都在聖典中提到,《博伽梵歌》和《聖典博伽瓦譚》中都有記載。根據一個人的素質和工作,而不是出生,來判斷他是什麼身份。當素質缺失時,才會以出生為依據。但在聖典中,沒有出生的高低之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婆羅門、剎帝利、出家者或梵行者,只要他的行為符合相應的素質。 | 這裡說,親愛的學識淵博的婆羅門們,根據社會和靈性階段的劃分,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職責,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職業責任,婆羅門有他的責任,剎帝利有他的責任,同樣,梵行者、居士、退休者,每個人都有具體的責任。這些都在聖典中提到,《博伽梵歌》和《聖典博伽瓦譚》中都有記載。根據一個人的素質和工作,而不是出生,來判斷他是什麼身份。當素質缺失時,才會以出生為依據。但在聖典中,沒有出生的高低之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婆羅門、剎帝利、出家者或梵行者,只要他的行為符合相應的素質。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聖典博伽瓦譚》說,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 [SB 1.2.13]。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職責達到完美,就必須讓至尊主滿意。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梵行者、居士、出家者,還是勞動者、婆羅門、管理者,這些都不重要。你的職責、你的職業服務,只有在你努力讓至尊主滿意時,才能達到完美。這就是 Krishna 意識。成為像洛克菲勒或福特這樣的人並不是完美。完美在於你是否用你的職業來讓至尊主滿意。你的收入多少,五分錢還是五百美元,都無關緊要。有一個例子,主 Caitanya 有一個貧窮的朋友 Śrīdhara,他的每日收入只有五分錢,其中一半用於崇拜恆河女神,另一半養家。這表明,不論收入多少,你都要用自己的能力來讓至尊主滿意。 | 《聖典博伽瓦譚》說,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 [SB 1.2.13]。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職責達到完美,就必須讓至尊主滿意。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梵行者、居士、出家者,還是勞動者、婆羅門、管理者,這些都不重要。你的職責、你的職業服務,只有在你努力讓至尊主滿意時,才能達到完美。這就是 Krishna 意識。成為像洛克菲勒或福特這樣的人並不是完美。完美在於你是否用你的職業來讓至尊主滿意。你的收入多少,五分錢還是五百美元,都無關緊要。有一個例子,主 Caitanya 有一個貧窮的朋友 Śrīdhara,他的每日收入只有五分錢,其中一半用於崇拜恆河女神,另一半養家。這表明,不論收入多少,你都要用自己的能力來讓至尊主滿意。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像 Rūpa Gosvāmī,他是主 Caitanya 的直接弟子,退休後帶回一船的黃金。他將財富分成三部分:50% 用於 Krishna 意識,25% 給親戚,25% 留給自己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分配的方式。對於 Krishna 意識,我們可以花費任何數量的金錢。我們的計劃已經準備好,只是缺乏資金。所以,不論你是什麼身份,都要用你的才能和能力來讓至尊主滿意,這就是完美。 | 像 Rūpa Gosvāmī,他是主 Caitanya 的直接弟子,退休後帶回一船的黃金。他將財富分成三部分:50% 用於 Krishna 意識,25% 給親戚,25% 留給自己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分配的方式。對於 Krishna 意識,我們可以花費任何數量的金錢。我們的計劃已經準備好,只是缺乏資金。所以,不論你是什麼身份,都要用你的才能和能力來讓至尊主滿意,這就是完美。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這裡清楚地說,如何讓至尊主滿意: | 這裡清楚地說,如何讓至尊主滿意: | ||
tasmād ekena manasā | tasmād ekena manasā | ||
行 31: | 行 26: | ||
dhyeyaḥ pūjyaś ca nityadā [SB 1.2.14] | dhyeyaḥ pūjyaś ca nityadā [SB 1.2.14] | ||
滿足至尊主的方法是用專一的心,ekena manasā,專注於至尊人格神首,而不是分散注意力。這裡特別提到 Bhagavān,不是無形的梵或超靈。因為無形的梵很難讓你專注,超靈需要通過冥想來理解,而 Bhagavān 是實際的。例如,我們專注於 Krishna,祂有形象、色彩、頭盔、教導、聲音,一切都是 Krishna。這樣很容易專注。《博伽梵歌》中說,專注於無形真理很困難,kleśo ' | 滿足至尊主的方法是用專一的心,ekena manasā,專注於至尊人格神首,而不是分散注意力。這裡特別提到 Bhagavān,不是無形的梵或超靈。因為無形的梵很難讓你專注,超靈需要通過冥想來理解,而 Bhagavān 是實際的。例如,我們專注於 Krishna,祂有形象、色彩、頭盔、教導、聲音,一切都是 Krishna。這樣很容易專注。《博伽梵歌》中說,專注於無形真理很困難,kleśo ' | ||
- | + | \\ \\ | |
- | **Prabhupāda** | + | |
如何滿足祂?śrotavyaḥ:你要聽聞祂,從祂自己的教導中聽聞,比如《博伽梵歌》。kīrtitavyaś ca:你聽到的要傳播給別人,不能只是聽了就忘。dhyeyaḥ:你要思考祂。pūjyaś ca:你要崇拜祂,因此我們需要神像來進行崇拜。nityadā:這些要每天進行。這就是過程,通過聽聞、傳播、思考和崇拜,你就能覺悟絕對真理。 | 如何滿足祂?śrotavyaḥ:你要聽聞祂,從祂自己的教導中聽聞,比如《博伽梵歌》。kīrtitavyaś ca:你聽到的要傳播給別人,不能只是聽了就忘。dhyeyaḥ:你要思考祂。pūjyaś ca:你要崇拜祂,因此我們需要神像來進行崇拜。nityadā:這些要每天進行。這就是過程,通過聽聞、傳播、思考和崇拜,你就能覺悟絕對真理。 | ||
+ | \\ \\ | ||
**Guest (1)** | **Guest (1)** | ||
生命的源頭是什麼?不是普通的生命,我指的是靈性意義上的生命。例如,聲音可以創造生命嗎? | 生命的源頭是什麼?不是普通的生命,我指的是靈性意義上的生命。例如,聲音可以創造生命嗎?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聲音可以創造生命,這是科學真相。從以太產生聲音,從聲音產生空氣,從空氣產生火,從火產生水,從水產生地。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但以太從哪裡來?你需要追尋。如果向上追溯,以太的源頭是神。所以,一切從神開始。以太是物質的微妙形式,然後變成更粗糙的物質。物質中最粗糙的是地,最微妙的是以太,比以太更微妙的是心智,比心智更微妙的是智慧,比智慧更微妙的是靈魂。而靈魂的源頭是至尊主。所以,至尊主是一切之源。 | 是的,聲音可以創造生命,這是科學真相。從以太產生聲音,從聲音產生空氣,從空氣產生火,從火產生水,從水產生地。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但以太從哪裡來?你需要追尋。如果向上追溯,以太的源頭是神。所以,一切從神開始。以太是物質的微妙形式,然後變成更粗糙的物質。物質中最粗糙的是地,最微妙的是以太,比以太更微妙的是心智,比心智更微妙的是智慧,比智慧更微妙的是靈魂。而靈魂的源頭是至尊主。所以,至尊主是一切之源。 | ||
+ | \\ \\ | ||
**Guest (2)** | **Guest (2)** | ||
有人說 Christ 曾在印度學習,這是真的嗎? | 有人說 Christ 曾在印度學習,這是真的嗎?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我也聽說過,但我不確定是否真實。可能是,因為印度是學習之地。歷史記載,來自中國、希臘等地的人會去印度學習。所以,Christ 去印度學習是可能的。我從可靠來源聽說,Christ 有十二年不在家,可能去了印度學習。 | 我也聽說過,但我不確定是否真實。可能是,因為印度是學習之地。歷史記載,來自中國、希臘等地的人會去印度學習。所以,Christ 去印度學習是可能的。我從可靠來源聽說,Christ 有十二年不在家,可能去了印度學習。 | ||
+ | \\ \\ | ||
**Guest (3)** | **Guest (3)** | ||
你提到要遵循至尊法則,根據靈魂或至尊存在的指引行動。如果通過冥想感受到某種指引,應該去做什麼…… | 你提到要遵循至尊法則,根據靈魂或至尊存在的指引行動。如果通過冥想感受到某種指引,應該去做什麼……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這不是「某種東西」,必須是實際的事實。「某種東西」太模糊,你得說清楚是什麼。如果你無法表達,說明你還不清楚。所以,你需要學習。我講的就是這個過程:首先要有信仰,然後要思考,要有奉獻,從權威來源聽聞。通過這些方法,你會從梵的層次進展到超靈,再到至尊人格神首。你的責任是用你的行動讓至尊主滿意,這就是你生命的完美。 | 這不是「某種東西」,必須是實際的事實。「某種東西」太模糊,你得說清楚是什麼。如果你無法表達,說明你還不清楚。所以,你需要學習。我講的就是這個過程:首先要有信仰,然後要思考,要有奉獻,從權威來源聽聞。通過這些方法,你會從梵的層次進展到超靈,再到至尊人格神首。你的責任是用你的行動讓至尊主滿意,這就是你生命的完美。 | ||
+ | \\ \\ | ||
**Nandarāṇī** | **Nandarāṇī** | ||
既然我們還年輕,剛接觸這些,尚未完全理解至尊法則,怎麼能傳播而不說錯呢? | 既然我們還年輕,剛接觸這些,尚未完全理解至尊法則,怎麼能傳播而不說錯呢?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所以你得先聽聞,śrotavyaḥ 是第一步。除非你聽聞,怎麼能傳播?我們提供聽聞的機會,你聽了之後才能傳播、思考、崇拜。這是我們這個團體的任務。如果你覺得開始時很難,至少可以唱誦 Hare Krishna,這是最簡單的方法。聽聞 Hare Krishna,唱誦 Hare Krishna,其他的自然會跟上。 | 所以你得先聽聞,śrotavyaḥ 是第一步。除非你聽聞,怎麼能傳播?我們提供聽聞的機會,你聽了之後才能傳播、思考、崇拜。這是我們這個團體的任務。如果你覺得開始時很難,至少可以唱誦 Hare Krishna,這是最簡單的方法。聽聞 Hare Krishna,唱誦 Hare Krishna,其他的自然會跟上。 | ||
+ | \\ \\ | ||
**Upendra** | **Upendra** | ||
Swamiji,我們要一直聽聞,還是也要傳播? | Swamiji,我們要一直聽聞,還是也要傳播?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為什麼不?比如你聽了兩句話,就重複那兩句話。如果你記不住《博伽梵歌》或《聖典博伽瓦譚》的內容,至少可以唱誦 Hare Krishna。這對每個人都簡單,即使小孩也能做到。聽聞和唱誦是靈性進展的基礎,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B 7.5.23]。我們提供這些機會,幫助你進步。 | 為什麼不?比如你聽了兩句話,就重複那兩句話。如果你記不住《博伽梵歌》或《聖典博伽瓦譚》的內容,至少可以唱誦 Hare Krishna。這對每個人都簡單,即使小孩也能做到。聽聞和唱誦是靈性進展的基礎,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B 7.5.23]。我們提供這些機會,幫助你進步。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進行 kīrtana 唱誦,帶領 jaya om 祈禱)謝謝大家。請把供品拿過來,給大家看。這是《聖典博伽瓦譚》推薦的過程:聽聞、唱誦、思考和崇拜。這是 Jagannātha Svāmī 顯現時我們引入的崇拜過程。現在這個寺廟已經正式建立。這叫做 ārātrika,在 kīrtana 結束時進行,用燈供奉,並根據自己的能力奉獻一些東西。我請求所有奉獻者,來寺廟時帶一顆水果和一朵花,供奉給神像。這不貴,任何人都能做到。(分發供品)這些準備得很棒,感謝廚師們。 | (進行 kīrtana 唱誦,帶領 jaya om 祈禱)謝謝大家。請把供品拿過來,給大家看。這是《聖典博伽瓦譚》推薦的過程:聽聞、唱誦、思考和崇拜。這是 Jagannātha Svāmī 顯現時我們引入的崇拜過程。現在這個寺廟已經正式建立。這叫做 ārātrika,在 kīrtana 結束時進行,用燈供奉,並根據自己的能力奉獻一些東西。我請求所有奉獻者,來寺廟時帶一顆水果和一朵花,供奉給神像。這不貴,任何人都能做到。(分發供品)這些準備得很棒,感謝廚師們。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Jagannāthaḥ svāmī nayana-patha-gāmī bhavatu me。Howard,重複這句。 | Jagannāthaḥ svāmī nayana-patha-gāmī bhavatu me。Howard,重複這句。 | ||
+ | \\ \\ | ||
**Hayagrīva** | **Hayagrīva** | ||
Jagannāthaḥ svāmī nayana-patha-gāmī bhavatu me。 | Jagannāthaḥ svāmī nayana-patha-gāmī bhavatu me。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是的,這句要唱誦,意思是「宇宙之主,請顯現在我眼前。」(暫停)人生不是為了玩樂或感官享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生。Krishna 說,manuṣyāṇāṁ sahasreṣu [Bg. 7.3],千萬人中才有一人想讓人生完美,而在這些人中,只有極少數能理解 Krishna。Krishna 不易理解,但祂仁慈地親自解釋。只要接受祂的教導,就能達到完美。 | 是的,這句要唱誦,意思是「宇宙之主,請顯現在我眼前。」(暫停)人生不是為了玩樂或感官享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生。Krishna 說,manuṣyāṇāṁ sahasreṣu [Bg. 7.3],千萬人中才有一人想讓人生完美,而在這些人中,只有極少數能理解 Krishna。Krishna 不易理解,但祂仁慈地親自解釋。只要接受祂的教導,就能達到完美。 | ||
+ | \\ \\ | ||
**Govinda dāsī** | **Govinda dāsī** | ||
能否講講主 Caitanya 尋找 Krishna 時跳進海裡的故事? | 能否講講主 Caitanya 尋找 Krishna 時跳進海裡的故事? | ||
+ | \\ \\ | ||
**Prabhupāda** | **Prabhupāda** | ||
你的問題很好,我很高興。主 Caitanya 是 Krishna 奉獻者的最佳典範。他從未說「我見過 Krishna」,而是瘋狂地尋找 Krishna:「Krishna 在哪裡?」這是 Caitanya 哲學的核心,叫做 viraha,分离的感覺。你要感到與 Krishna 分離,認為自己不配見祂,這會讓你在 Krishna 意識中更豐富。主 Caitanya 表現出這種分離的情感,就像 Rādhārāṇī 在 Krishna 離開後的感受。這是崇拜 Krishna 的最佳方式。 | 你的問題很好,我很高興。主 Caitanya 是 Krishna 奉獻者的最佳典範。他從未說「我見過 Krishna」,而是瘋狂地尋找 Krishna:「Krishna 在哪裡?」這是 Caitanya 哲學的核心,叫做 viraha,分离的感覺。你要感到與 Krishna 分離,認為自己不配見祂,這會讓你在 Krishna 意識中更豐富。主 Caitanya 表現出這種分離的情感,就像 Rādhārāṇī 在 Krishna 離開後的感受。這是崇拜 Krishna 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