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lecture:bg:introduction23111968la [2025/08/29 21:57] hostlecture:bg:introduction23111968la [2025/08/29 22:02] (目前版本) host
行 4: 行 4:
  
 **Prabhupāda**\\ 請誰來讀《博伽梵歌》。你來讀?來吧。我們由 Macmillan Company 出版的《博伽梵歌》已經問世了。  **Prabhupāda**\\ 請誰來讀《博伽梵歌》。你來讀?來吧。我們由 Macmillan Company 出版的《博伽梵歌》已經問世了。 
-**Devotee**\\   從哪裡開始讀? + 
 +**  門生**\\   從哪裡開始讀? 
    
 **Prabhupāda**\\ 引言。  **Prabhupāda**\\ 引言。 
-**Devotee**\\   這是《博伽梵歌原貌》的引言。 + 
 +**  門生**\\   這是《博伽梵歌原貌》的引言。  
 + 
 +nama oṁ viṣṇu-pādāya kṛṣṇa-preṣṭhāya bhū-tale \\ 
 +śrīmate bhaktivedānta-svāmin iti nāmine \\ 
 + 
 +《博伽梵歌》又名 Gītopaniṣad,是韋達知識的精髓,也是韋達文獻中最重要的一部 Upaniṣad。關於《博伽梵歌》的評註有很多,但為什麼需要再出一本新的評註呢?這得從以下事情說起。一位美國女士 Charlotte Le Blanc 曾問我,能否推薦一本她能讀的英文版《博伽梵歌》。我當時真心無法推薦。當然,市面上有很多翻譯版本,但不論是美國的還是印度的,我看過的那些版本,幾乎沒有一本是權威的,因為那些評註的作者大多根據自己的看法來解釋,沒能觸及《博伽梵歌》的真精神。《博伽梵歌》的精神在書中已有說明。就像我們服用藥物,必須遵循藥瓶標籤上的指示,不能隨自己的想法或朋友的建議亂用。同樣,《博伽梵歌》也應按講者本人 Śrī Kṛṣṇa 的指引接受。講者是 Śrī Kṛṣṇa,每一頁都提到祂是至尊人格神首,Bhagavān。雖然 Bhagavān 有時泛指任何強大的人或半神,但這裡明確指的是 Kṛṣṇa。  
 + 
 +**Prabhupāda**\\   你們大多數人應該讀過一些《博伽梵歌》的版本。我來舉個例子。有一本由 Dr. Radhakrishnan 評註的英文譯本,在第九章中,Śrī Kṛṣṇa 說:  
 +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 
 +mām evaiṣyasi kaunteya \\ 
 +asaṁśaya... \\ 
 + 
 +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只要時時想著我。”這意思是保持 Kṛṣṇa 意識。簡單來說,Kṛṣṇa 意識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時常想到 Kṛṣṇa,用某種方式投入活動,讓你時刻記得 Kṛṣṇa。這就是修行過程。所以那些高深的奉獻者,無論看到什麼,都會想起 Kṛṣṇa,這就是完美的境界。(用孟加拉語說)這裡有盞燈。完美的奉獻者在看到燈時,不是單純看到燈,而是會看到燈與 Kṛṣṇa 的某種聯繫,甚至在燈中看到 Kṛṣṇa。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提到,Śrī Kṛṣṇa 說: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raso 'ham apsu kaunteya 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祂說:“我是水的味道。”當你口渴想喝水時,水中的味道讓你滿足,覺得“啊,現在舒服了”。Śrī Kṛṣṇa 說:“那味道就是我。”同樣,祂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芒,那是我。”祂用這種方式描述。所以,當一個人達到高度的 Kṛṣṇa 意識時,無論看到什麼、經歷什麼,他都只看到 Kṛṣṇa。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完美境界。  
 + 
 +所以第九章教導的,就是這個,man-manā bhava mad-bhakto,“時時想著我”,這是所有靈性進展的總結。什麼意思呢?smartavyaṁ satato viṣṇuḥ,一個人應當始終沉浸在對 Viṣṇu,至尊人格神首的思念中,這叫三摩地(samādhi),是瑜伽的完美境界。瑜伽系統是為靈性層次較低的人設計的練習。我說的是靈性層面,不是物質層面。因為他們的心思總是這兒那兒地分散,必須通過練習集中心神,專注於 Viṣṇu 的形象。這就是真正的瑜伽成就。現在很多人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瑜伽,但真正的瑜伽練習就是把注意力從一切事物中抽離,專注於 Viṣṇu 的形象。這就是瑜伽的定義:dhyānāvasthita manasā paśyanti yaṁ yoginaḥ。瑜伽行者通過冥想(dhyānāvasthita),專注心神於 Viṣṇu 的形象。  
 + 
 +這個教導在第九章中,man-manā bhava mad-bhakto,“時時想著我”,是生命完美的境界,永遠思念 Viṣṇu。但有一位很重要的評註者說:“這種冥想不是針對 Kṛṣṇa 的。”你看,Śrī Kṛṣṇa 明明在《博伽梵歌》中說“冥想我”,這位評註者卻說“不是針對 Kṛṣṇa”。類似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我看過的所有出版的《博伽梵歌》評註,他們的目標似乎都是如何把人的注意力從 Kṛṣṇa 身上轉移開,雖然《博伽梵歌》的核心就是 Kṛṣṇa。這裡有提到這一點。繼續讀。  
 + 
 +**  門生**\\   最後一句是,“Bhagavān 有時指任何強大的人或半神,但這裡指的是 Kṛṣṇa。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  
 + 
 +**Prabhupāda**\\   這裡談到 Bhagavān,你們聽我講過很多次,Bhaga 意思是富足。有六種富足:財富、影響力、力量、名聲、智慧、美貌和出離。你們說是不是這六種?一個人很有錢,就像你們國家的 Rockefeller 或 Ford,你們國家有很多富豪。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他就叫富足。如果一個人很有名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有很大影響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很強壯……以前,強壯的人會受到尊重。所有的國王都因個人力量而受敬仰,他們要與對手戰鬥,這也是一種富足。還有美貌,一個很漂亮的男人或女人,也是富足。還有智慧,很有學問、很聰明的人,比如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們也是富足的。還有出離,出離是指一個人擁有了一切,卻放棄一切,這叫出離。比如 Mahārāja Bharata,印度的名字 Bhārata-varṣa 就是因他而來。他是世界的皇帝,但在二十四歲時,放棄了一切——年輕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還有 Lord Buddha,他是王子,二十多歲就放棄了父親的王國。這就是出離。現在(笑)幾乎沒什麼出離的概念,但在以前,很多國王、很多王子為了靈性進展放棄一切。這六種特質叫 Bhaga。  
 + 
 +這些特質都在我們身上有點影子,因為我們是至尊主的微小部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擁有一些財富、一些力量、一些名聲、一些美貌、一些智慧。當然,每個人的程度不同,有的比我多,有的比你少,彼此不完全一樣。但 Bhagavān 的意思是,你去找,找到一個沒人比祂更有錢、沒人比祂更強大、沒人比祂更有名望、沒人比祂更聰明、沒人比祂更美麗、沒人比祂更出離的人,祂就是 Bhagavān,祂就是神。  
 + 
 +這些特質你都能在 Kṛṣṇa 身上找到。這就是 Kṛṣṇa 的意義。當 Kṛṣṇa 出現在物質世界時,沒有人能在這些富足上超越祂。說到財富,祂展示了無比的富有,祂娶了16,108個妻子,每個妻子都有一座宮殿,這些宮殿不需要燈光,因為鑲滿了珍貴的寶石,夜晚靠寶石的光芒照明。你能想像這樣的房子嗎?(笑)不僅如此,祂娶了16,000個妻子,還不是與她們分開,祂同時出現在每一位妻子身邊。跟某個妻子聊天,跟某個妻子玩耍,跟某個妻子照顧孩子。Nārada 走遍了所有宮殿,看到 Kṛṣṇa 都在那裡。這就是富足。說到力量,Kṛṣṇa 與無數人戰鬥,沒人能勝過祂。說到美貌,你們從畫像中也能感受到 Kṛṣṇa 的美。在 Vṛndāvana,所有 gopī 都為祂著迷。Kṛṣṇa 十五六歲時,正是人最美的年紀,祂的美麗讓所有 gopī 都向 Yogamāyā 祈禱:“親愛的母親,請讓 Kṛṣṇa 成為我的丈夫。”這就是祂的美麗。第二天,就有了 vastraṇaṁ-līlā。你們可能聽過這個故事。在印度,特別是旁遮普,有些地方的女孩和婦女在河邊洗澡,會把衣服放在岸邊,然後裸身下水。那些地方是女性專用,男人不能進去。她們洗完澡後再穿上衣服。當時,Kṛṣṇa 偷偷跑過去,拿走了所有 gopī 的衣服,爬到樹上。(笑)她們在水裡出不來,叫著:“Kṛṣṇa,你太淘氣了!把衣服還我們!”這就是 vastraṇaṁ-līlā。這個故事的意義很深,只有奉獻者能理解。前一天,gopī 們祈禱想讓 Kṛṣṇa 做她們的丈夫,但 Kṛṣṇa 才十五六歲,在印度那個年紀不會結婚,女孩通常在12到16歲結婚,男孩要到20到22歲。Kṛṣṇa 不可能娶所有 gopī,但她們都這樣祈禱了。怎麼實現她們的願望呢?這就是 vastraṇaṁ-līlā 的意義。根據任何人類文明的規範,女人只有在丈夫面前才會赤裸。所以 Kṛṣṇa 站在她們面前,說:“你們赤裸在我面前,我就是你們的丈夫。”這是批量的接受!(笑)這是真正的目的。但愚蠢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解釋。  
 + 
 +說到 Kṛṣṇa 的智慧,至少你們可以檢驗。《博伽梵歌》只是祂談論靈性問題的初步智慧。這本書在五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在全世界被閱讀。你看祂的智慧有多深!大學者、宗教家、哲學家至今仍為《博伽梵歌》困惑,所以才出現那麼多不同的解釋。但《博伽梵歌》是什麼?它只是靈性知識的入門書,就像教孩子學 a b c d,是靈性知識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教的第一課是什麼?是你不是這個身體。這是靈性知識的開端。而全世界的大哲學家、大政治家,昨天你們給我看的那份報紙,提到什麼“超驗冥想”,還有我們的活動和其他人的討論。那些所謂的超驗冥想,他們談的是心智層面。但《博伽梵歌》開頭就說,心智只是物質。所以他們的超驗冥想還停留在心智的平台,而《博伽梵歌》早已超越了這一點。  
 + 
 +**  門生**\\   indriyāṇi parāṇy āhur \\ 
 +indriyebhyaḥ paraṁ manaḥ \\ 
 +manasas tu parā buddhir \\ 
 +yo buddheḥ paratas tu saḥ \\ 
 + 
 +在粗糙的物質觀念中,我們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所以我們關心感官的滿足。如果感官得到滿足,我們就覺得“我現在滿足了”。這是無知的粗糙存在,是幻相(māyā)。當你認為“我是這個身體”,這就是幻相。就像沙漠中的水,是一種海市蜃樓。動物口渴時,跑向沙漠中的水,但那水其實不存在,只是陽光的反射。你們可能在印度見過這種景象,看起來像一大片水在閃爍,這叫海市蜃樓,實際上一滴水也沒有。動物渴得要命,追著水跑,水卻總在前面,牠跑著跑著就死了。這就是幻相,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我們追逐感官的滿足,這個身體就是感官。所以這是幻相,就像動物追逐沙漠中的水。  
 + 
 +甚至瑜伽系統,比如哈達瑜伽(haṭha yoga),也基於這種幻相。他們試圖通過某些練習控制身體,以為這樣能提升靈性。但《博伽梵歌》開頭就說,你不是這個身體,也不是這個心智。這是《博伽梵歌》的起點,是靈性知識的 a b c d。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我不是這個身體”,他連靈性知識的入門都沒摸到。如果他還執著於身體或心智的功能,就完全在靈性範圍之外,立即被排除。這在《博伽梵歌》中有明確檢驗。那些所謂的瑜伽行者、工作者(karmī),那些在街上開車來來去去、忙忙碌碌的人,他們是什麼?他們是工作者(karmī),停留在身體觀念上。他們以為,有了漂亮的公寓、好的妻子、銀行裡有存款、穿著好衣服,這就是人生的完美。這就是工作者。而智者(jñānī)呢?當他們對這些物質的幸福感到困惑時,有些人開始尋找別的東西,但往往找錯了方向。真正聰明的人不會一直困惑,他們會問:“我的真實位置是什麼?”這才叫智者,知識之人。  
 + 
 +所以,知識(jñāna)在心智層面,工作(karma)在身體層面。有人忙於身體層面,有人忙於心智層面。我們創造的各種宗教和提升生命的方式,可以分成兩類:心智的和身體的。而《博伽梵歌》是超越的,不在心智層面,也不在身體層面。所以《博伽梵歌》的最後教導是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放棄所有這些宗教原則,這些你們自己編造的靈性或物質生活方式。有人是物質主義者,有人自稱靈性主義者。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得放下這些胡說八道,無論是心智層面還是身體層面,來到超越的平台。什麼是超越的平台?就是明白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繼續讀。  
 + 
 +**  門生**\\   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包括 Śaṅkara 和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在印度有很多韋達知識的權威,他們幾乎都接受 Śrī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因此,我們應按至尊人格神首的指引,接受《博伽梵歌》的原貌……  
 + 
 +**Prabhupāda**\\   這裡有個重要的事實。前幾天我散步時,看到一則旅遊廣告,說印度是個奇妙的地方。我問 Karttikeya,“印度被認為很奇妙嗎?”他說:“是的。”確實,印度至今仍被視為靈性修行的土地。甚至一位中國作者曾寫道,如果你想研究宗教,就得去印度。他很公正,不是印度人,也不是美國人,是中國人。中國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國家,但他很客觀地說,要學什麼是宗教,就得去印度。的確,印度是宗教之地,dharma-kṣetra,雖然現在有些衰退。但總之,在遵循韋達原則的正統宗教人士中,分成兩大派: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另一派由 Vaiṣṇava 領導,比如 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 或 Śrī Caitanya。他們都是 Vaiṣṇava,理念一致。這兩派都遵循韋達原則,無一例外地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對印度的權威人士來說,Kṛṣṇa 是神的觀念沒有任何爭議。我們 Vaiṣṇava 更不用說,毫無疑問。Vaiṣṇava 有四個不同派別,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聖典博伽瓦譚》有八大權威評註,都是 Vaiṣṇava 寫的,全都接受 Kṛṣṇa。即使是另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的無人格派,這位偉大的學者也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他說:sa bhagavān svayaṁ kṛṣṇa,“人格神的概念,就是 Kṛṣṇa。”為了避免誤解,他特別提到 Kṛṣṇa 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之子,就像你填身份證明時要寫父親或丈夫的名字一樣。Śaṅkarācārya 明確說:“Kṛṣṇa,就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的兒子 Kṛṣṇa。”沒有任何含糊。所以這裡說得很清楚。繼續。  
 + 
 +**  門生**\\   現在在第四章中,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博伽梵歌》的瑜伽系統最初是傳給太陽神。Śrī Kṛṣṇa 說:“我將這不朽的瑜伽科學傳給太陽神 Vivasvān,Vivasvān 傳給人類之父 Manu,Manu 再傳給 Ikṣvāku。這至高科學通過師徒傳承流傳下來,聖王們以這種方式理解它。但隨著時間推移,傳承中斷,這科學似乎失傳了。”  
 + 
 +**Prabhupāda**\\   這是《博伽梵歌》的教導,這門科學必須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是接受任何科學的方法。就像物質科學,如果你想當醫生或律師,你得學習前人的醫書或法庭判例。研究過前人記錄的律師才是好律師。同樣,熟讀前人醫學知識和經驗的醫生才叫有經驗的醫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靈性知識。你不能自己製造靈性知識,那是無神論。你不能創造宗教原則,這不被韋達接受。Dharmaṁ tu sākṣād bhagavat-praṇī,宗教是神給的規則和規範,這在《聖經》、古蘭經中也是一樣。神的律法,你不能自己編。所以 Śrī Kṛṣṇa 說,《博伽梵歌》的原則,現在很多人按自己的想法解釋《博伽梵歌》,這是不允許的。這不是《博伽梵歌》。我們得明白,《博伽梵歌》只能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裡正在解釋這一點。繼續。  
 + 
 +**  門生**\\   Arjuna 不是什麼大學者,也不是韋達學者,只是一個偉大的戰士。戰士不需要很有學問,所以選 Arjuna 來理解《博伽梵歌》,只因他一個資格:他是 Śrī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這表明《博伽梵歌》特別是為主的奉獻者而設。  
 + 
 +**Prabhupāda**\\   這一點說明,就像那位 Maharishi 瑜伽行者,他也寫了一本《博伽梵歌》。他有什麼資格?他是奉獻者嗎?沒有!所以他沒權利評論《博伽梵歌》。這門科學是教給 Arjuna 的,Arjuna 不是瑜伽行者,不是學者,不是韋達學者,甚至不是婆羅門。他是剎帝利,不是出家人,是有家的,娶了三個妻子,有很多孩子,還為了王國而戰。他有什麼資格被選中接受《博伽梵歌》?因為他是奉獻者。想明白《博伽梵歌》怎麼接受,就得看這一點。Śrī Kṛṣṇa 在第四章特別說:“我對你說這個,傳承已經斷了,所以我再次把這古老的瑜伽系統,《博伽梵歌》,傳給你。”“為什麼是我,Kṛṣṇa?”“因為你是我的奉獻者。”這就是答案。理解《博伽梵歌》的唯一資格是成為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否則不可能。你可以向所有人挑戰:“你懂什麼《博伽梵歌》?你不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你怎麼能懂?”所以那些講《博伽梵歌》的人,實際上是在欺騙大家。  
 + 
 +你把美國出版的所有《博伽梵歌》拿來,看看有沒有一個作者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沒有一個!他們有什麼資格寫《博伽梵歌》?他們沒資格。這是在干涉別人的事,純粹胡鬧。你可以挑戰他們:“你有什麼權利?”這些人說“每個人都 是神”,這樣的話他們怎麼可能是奉獻者?奉獻者會說每個都是神嗎?他們說“神只有一個”,然後又說“我冥想後發現我是神,你是神,我兄弟是神,我父親是神,全是神”。這就是現在的亂象。我們要阻止這些胡說。我們不在乎有多少追隨者,我們不想要這些無意義的追隨者,成千上萬也沒用。我們的原則是,如果能讓一個人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他就能在世界上做巨大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原則,我們不要胡說的人。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原則。繼續。  
 + 
 +**  門生**\\   有三種超越主義者:瑜伽行者、無人格主義者和奉獻者(bhakta)。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我讓你成為新傳承的第一人。舊傳承已經斷了,我希望重新建立從太陽神傳下的教導線。你成為《博伽梵歌》的權威。”《博伽梵歌》是為與主直接聯繫的奉獻者而設,特別是像朋友一樣與主相連的奉獻者。要學習《博伽梵歌》,應像 Arjuna 一樣,是與主有直接關係的奉獻者。這比瑜伽或無人格哲學思辨更有幫助。奉獻者與主有五種關係:被動的關係……  
 + 
 +**Prabhupāda**\\   這裡解釋了什麼是奉獻者。繼續。  
 + 
 +**  門生**\\   他可以有被動的關係,主動的關係,朋友關係,父母關係,或者與主是愛人關係。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  
 + 
 +**Prabhupāda**\\   被動的關係是意識到:“啊,神多偉大!”這是對神的敬畏,感受到神的偉大,這是被動的關係。當這種關係再進展一點,就會想:“神這麼偉大,為什麼不為祂做點服務?”就像我們習慣為比自己更強的人服務,這是自然規律。比如動物為人服務,因為人比動物強。同樣,一個人比另一個人強,弱者就為強者服務。這是自然法則。所以當你意識到“神這麼偉大,祂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多東西,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為什麼不為神服務呢?”這是意識的進展。下一階段是像朋友一樣為神服務,就像 Arjuna。然後是像父母一樣為神服務。最高的服務平台是與神成為愛人。所以有不同階段。這裡有解釋。繼續。  
 + 
 +**  門生**\\   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這種友誼與世俗的友誼不同,是超越的友誼。每個生命都與主有某種關係。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現在的狀態下,我們忘記了這種永恆的聯繫。然而,億萬個生命體中,每個都有自己特定的關係。通過服務的過程,可以喚醒與主的原始狀態。現在 Arjuna……  
 + 
 +**Prabhupāda**\\   這種關係是已經存在的,因為我是永恆的,神是永恆的,所以我與神的關係也是永恆的。現在,因為被物質身體覆蓋,或受物質能量的影響,我忘記了這一點。這就是我的處境。在這物質條件下的生活中,我們的狀況是忘記了與神的關係。所以我們試圖在物質世界建立各種關係。我想與某個社會、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某個家庭或某個人建立關係。我們在尋找自己的關係,因為我們失去了與神的關係。所以要重新喚醒與 Kṛṣṇa 的舊有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這過程就是讓你找回你尋找了一生又一生的關係。就像在黑暗中找東西,比如你的手錶,你摸不到,摸到這個,摸到那個,卻找不到真正的東西。你很困惑,很煩惱。但當你觸到 Kṛṣṇa 意識,這些煩惱就停止了。這是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在給你你失去的關係,你一生又一生都在尋找的東西。你困惑了,來接受這個吧!你會快樂,找到與 Kṛṣṇa 的永恆關係。  
 + 
 +**  門生**\\   Arjuna 是奉獻者,與至尊主以朋友的關係相連。因此《博伽梵歌》是對他講述的。他如何接受這教導值得注意。這在第十章提到。Arjuna 在聽了 Śrī Kṛṣṇa 的教導後,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高梵(Supreme Brahman)。每個生命都是梵(靈魂),但至高生命是至高梵。  
 + 
 +**Prabhupāda**\\   這裡還有個重點,每個人都讀《博伽梵歌》,但書中清楚說了應該如何接受《博伽梵歌》。這是對 Arjuna 講的,Arjuna 按自己的理解接受了,這在書中也有說明。所以我們要站在 Arjuna 的位置,接受 Arjuna 直接從 Śrī Kṛṣṇa 接收的真理。這就是理解《博伽梵歌》的方式。這在第十章有解釋,Arjuna 如何接受《博伽梵歌》和 Kṛṣṇa。繼續。  
 + 
 +**  門生**\\   Arjuna 接受 Kṛṣṇa 是純淨的,無任何物質污染,至高的享受者,首要的人,至尊人格神首,永不出生,最偉大。有人可能說,因為 Kṛṣṇa 和 Arjuna 是朋友,Arjuna 只是對朋友說好話。但 Arjuna 說,不僅是他自己,Nārada、Vyāsa 和許多其他偉人也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  
 + 
 +**Prabhupāda**\\   權威。他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尊人格神首,不是因為 Kṛṣṇa 是他的親密朋友,而是基於其他權威的說法,基於 Kṛṣṇa 的陳述,以及他對 Kṛṣṇa 的充分理解。他不是盲目接受。所以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過程。而且,為了避免未來有人冒充至尊人格神首,Arjuna 在第十一章請求 Kṛṣṇa:“如果你認為可以,請向我展示你的宇宙形體。”這樣,未來別人接受某個假冒的神時,可以檢驗他是否能展示宇宙形體。除了 Kṛṣṇa,誰能展示這種宇宙形體?  
 + 
 +我們按師徒傳承解釋了《博伽梵歌》,這是你們國家的新貢獻,因為其他版本都按自己的想法編造了一些東西。我們呈現的是《博伽梵歌》的原貌。就這樣。有什麼問題?  
 + 
 +**  門生 (2)**:Prabhupāda,您提到每個人都天然渴望與 Kṛṣṇa 建立關係,但因為……  
 + 
 +**Prabhupāda**\\   不是渴望,是已經確立了。  
 + 
 +**  門生 (2)**:確立了。  
 + 
 +**Prabhupāda**\\   只是被覆蓋了。就像你與某人的父子關係,是確立的。你可能很久沒回家,忘了誰是你父親,但你肯定有父親。沒人能說:“我沒有父親就出生了。”這是事實。你有父親,只是你可能忘了。所以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說,我們與至尊主有某種關係,只是現在忘了。不是你需要渴望,這關係已經存在。你不是渴望成為某人的兒子,你已經是。你只是不知道。同樣,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每個生命都有,只是我們忘了。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喚醒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不是人為的東西。就像我們在黑暗中找東西,你不知道父親在哪裡,但當你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脫離了所有物質污染,完美地投入奉獻服務,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就會顯現出來:“哦,你與 Kṛṣṇa 是這樣相關的。”你得等待那一刻。  
 + 
 +**Child   門生**:耶穌的父親是誰?  
 + 
 +**Prabhupāda**\\   嗯?  
 + 
 +**Child   門生**:耶穌的父親是誰?  
 + 
 +**Prabhupāda**\\   神。  
 + 
 +**Child   門生**:哦,對。  
 + 
 +**Prabhupāda**\\   你不知道嗎?耶穌說:“我是神的兒子。”你不知道?  
 + 
 +**Child   門生**:我沒……我沒想清楚神的父親這個概念。我們不都是神的兒子嗎?  
 + 
 +**Prabhupāda**\\   是的。  
 + 
 +**  門生 (2)**:(對孩子)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約瑟娶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所以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是什麼,約瑟從小養育了他?  
 + 
 +**Prabhupāda**\\   對。每個靈魂都是神的兒子,但在物質上我們以為某人是父親。真正的父親是神。《博伽梵歌》中說:  
 + 
 +sarva-yoniṣu kaunteya \\ 
 +sambhavanti mūrtayaḥ yāḥ \\ 
 +tāsāṁ yonir brahma mahad \\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 
 + 
 +這 mahat-tattva,物質世界,就像孩子由父親給予種子,母親孕育身體。孩子的身體由母親孕育,所以我們對母親有天然的親近感。孩子可能忘記父親,但不會忘記母親。同樣,我們的物質身體從物質能量得來,所以我們這麼物質化,執著於這個國家、這個團體、這個家庭。但靈魂層面,我們是至尊的一部分。物質自然是母親,神是父親。我們以840萬種形態展現。所以明白這個真相的人,不再看“這是貓”“這是狗”“這是黑人”“這是白人”“這是中國人”“這是美國人”。這就是宇宙兄弟情,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沒有敵意,看到每個生命都是“我父親的一部分”。這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進展,是真實現,是宇宙兄弟情。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  
 + 
 +**  門生 (4)**:奉獻者與 Rādhā, Rādhikā 的正確關係是什麼?  
 + 
 +**Prabhupāda**\\   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aivī-māyā)。就像我們在物質條件下,受物質能量的控制,同樣,當我們解放後,就要處於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靈性能量就是 Rādhārāṇī。我們現在的行為受物質能量影響,因為這身體是物質的。當你解放後,你會發展出靈性的身體,那就是靈性能量 Rādhārāṇī。你總得在某種能量控制下,你是邊際能量,可能受靈性能量控制,也可能受物質能量控制,這是你的邊際位置。在物質能量下,你處於危險的生存鬥爭;在靈性能量下,你獲得自由的生活。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urgā 或 Kālī 是物質能量。物質主義者崇拜 Durgā、Kālī,那是物質能量的不同形式。而奉獻者接受 Kṛṣṇa 的個人能量,內在能量,這也是能量(śakti)。物質能量是我們的異常狀態,靈性能量是我們的正常狀態。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讓你從物質能量的控制轉到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這就是 Rādhārāṇī。舉個具體例子,就像公民總在政府控制下,違法時受刑法控制,守法時受民法控制。你不能說“我不要受政府法律控制”,你必須受控制。同樣,我們是至尊主的一部分,作為部分,我們得服務。如果我們自願出於愛服務,那是靈性能量;如果被迫服務,那是物質能量。在物質能量下,你被強迫。比如你是美國人,有人問你:“你下輩子想做狗嗎?”你會願意嗎?(笑)沒人願意。但根據你的行為,你會被強迫接受。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就是物質能量,像刑法,“你得去監獄!”“我不想去!”你會被強迫,警察、軍隊、權力都在那裡,你不能說不。  
 + 
 +所以智慧在於明白我必須服務。現在在物質狀態下,我服務於各種東西,尤其是我的感官。但感官不滿足,我也沒滿足。這智慧我們還沒得到。他們繼續 carvita-carvaṇānām,嚼已經嚼過的東西。感官滿足換個方式,在劇院、在舞台、在家裡、在俱樂部,換個平台以為能快樂。怎麼可能快樂?這些都已經沒味道了。在公寓裡的感官滿足和俱樂部裡的感官滿足有什麼不同?只是想像,在劇院、舞台、佛羅里達海灘、裸體舞會……到處試,實際上都是感官滿足。聰明人會說:“我試過無數次滿足感官,換了無數方式,我和感官都不滿足。”所以聰明人說:“我不再滿足自己的感官,我要滿足 Kṛṣṇa。”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這是自願的,叫做臣服。至少這輩子試一次,看看結果如何。  
 + 
 +我們的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在請求大家,至少這輩子試一次。你已經以無數形式滿足感官,狗也滿足感官,貓也滿足,虎也滿足,文明人、野蠻人、半神都一樣。現在不要再滿足自己的感官,試著滿足 Kṛṣṇa。就這樣。如果 Kṛṣṇa 滿足了,你的感官自然會滿足。所以祂叫 Govinda,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Govinda 意思是滿足感官的人。不要以為你的感官會不滿足,它會完全滿足。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秘密。  
 + 
 +好,來唱些曼陀羅。Hare Kṛṣṇa。(結束)  
 + 
 + 
 +=====  博伽梵歌原貌 引言 洛杉磯,1968年11月23日 ===== 
 +  
 +  
 + 
 +**Prabhupāda**\\ 請誰來讀《博伽梵歌》。你來讀?來吧。我們由 Macmillan Company 出版的《博伽梵歌》已經問世了。  
 + 
 +**  門生**\\   從哪裡開始讀?  
 +  
 +**Prabhupāda**\\ 引言。  
 + 
 +**  門生**\\   這是《博伽梵歌原貌》的引言。 
  
 nama oṁ viṣṇu-pādāya kṛṣṇa-preṣṭhāya bhū-tale \\ nama oṁ viṣṇu-pādāya kṛṣṇa-preṣṭhāya bhū-tale \\
行 16: 行 151:
 **Prabhupāda**\\   你們大多數人應該讀過一些《博伽梵歌》的版本。我來舉個例子。有一本由 Dr. Radhakrishnan 評註的英文譯本,在第九章中,Śrī Kṛṣṇa 說:  **Prabhupāda**\\   你們大多數人應該讀過一些《博伽梵歌》的版本。我來舉個例子。有一本由 Dr. Radhakrishnan 評註的英文譯本,在第九章中,Śrī Kṛṣṇa 說: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 
-mām evaiṣyasi kaunteya  +mām evaiṣyasi kaunteya \\ 
-asaṁśaya... +asaṁśaya... \\
  
 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只要時時想著我。”這意思是保持 Kṛṣṇa 意識。簡單來說,Kṛṣṇa 意識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時常想到 Kṛṣṇa,用某種方式投入活動,讓你時刻記得 Kṛṣṇa。這就是修行過程。所以那些高深的奉獻者,無論看到什麼,都會想起 Kṛṣṇa,這就是完美的境界。(用孟加拉語說)這裡有盞燈。完美的奉獻者在看到燈時,不是單純看到燈,而是會看到燈與 Kṛṣṇa 的某種聯繫,甚至在燈中看到 Kṛṣṇa。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提到,Śrī Kṛṣṇa 說: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raso 'ham apsu kaunteya 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祂說:“我是水的味道。”當你口渴想喝水時,水中的味道讓你滿足,覺得“啊,現在舒服了”。Śrī Kṛṣṇa 說:“那味道就是我。”同樣,祂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芒,那是我。”祂用這種方式描述。所以,當一個人達到高度的 Kṛṣṇa 意識時,無論看到什麼、經歷什麼,他都只看到 Kṛṣṇa。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完美境界。  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只要時時想著我。”這意思是保持 Kṛṣṇa 意識。簡單來說,Kṛṣṇa 意識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時常想到 Kṛṣṇa,用某種方式投入活動,讓你時刻記得 Kṛṣṇa。這就是修行過程。所以那些高深的奉獻者,無論看到什麼,都會想起 Kṛṣṇa,這就是完美的境界。(用孟加拉語說)這裡有盞燈。完美的奉獻者在看到燈時,不是單純看到燈,而是會看到燈與 Kṛṣṇa 的某種聯繫,甚至在燈中看到 Kṛṣṇa。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提到,Śrī Kṛṣṇa 說: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raso 'ham apsu kaunteya 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祂說:“我是水的味道。”當你口渴想喝水時,水中的味道讓你滿足,覺得“啊,現在舒服了”。Śrī Kṛṣṇa 說:“那味道就是我。”同樣,祂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芒,那是我。”祂用這種方式描述。所以,當一個人達到高度的 Kṛṣṇa 意識時,無論看到什麼、經歷什麼,他都只看到 Kṛṣṇa。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完美境界。 
行 27: 行 162:
 這個教導在第九章中,man-manā bhava mad-bhakto,“時時想著我”,是生命完美的境界,永遠思念 Viṣṇu。但有一位很重要的評註者說:“這種冥想不是針對 Kṛṣṇa 的。”你看,Śrī Kṛṣṇa 明明在《博伽梵歌》中說“冥想我”,這位評註者卻說“不是針對 Kṛṣṇa”。類似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我看過的所有出版的《博伽梵歌》評註,他們的目標似乎都是如何把人的注意力從 Kṛṣṇa 身上轉移開,雖然《博伽梵歌》的核心就是 Kṛṣṇa。這裡有提到這一點。繼續讀。  這個教導在第九章中,man-manā bhava mad-bhakto,“時時想著我”,是生命完美的境界,永遠思念 Viṣṇu。但有一位很重要的評註者說:“這種冥想不是針對 Kṛṣṇa 的。”你看,Śrī Kṛṣṇa 明明在《博伽梵歌》中說“冥想我”,這位評註者卻說“不是針對 Kṛṣṇa”。類似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我看過的所有出版的《博伽梵歌》評註,他們的目標似乎都是如何把人的注意力從 Kṛṣṇa 身上轉移開,雖然《博伽梵歌》的核心就是 Kṛṣṇa。這裡有提到這一點。繼續讀。 
  
-**Devotee**\\   最後一句是,“Bhagavān 有時指任何強大的人或半神,但這裡指的是 Kṛṣṇa。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 +**  門生**\\   最後一句是,“Bhagavān 有時指任何強大的人或半神,但這裡指的是 Kṛṣṇa。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 
  
 **Prabhupāda**\\   這裡談到 Bhagavān,你們聽我講過很多次,Bhaga 意思是富足。有六種富足:財富、影響力、力量、名聲、智慧、美貌和出離。你們說是不是這六種?一個人很有錢,就像你們國家的 Rockefeller 或 Ford,你們國家有很多富豪。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他就叫富足。如果一個人很有名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有很大影響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很強壯……以前,強壯的人會受到尊重。所有的國王都因個人力量而受敬仰,他們要與對手戰鬥,這也是一種富足。還有美貌,一個很漂亮的男人或女人,也是富足。還有智慧,很有學問、很聰明的人,比如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們也是富足的。還有出離,出離是指一個人擁有了一切,卻放棄一切,這叫出離。比如 Mahārāja Bharata,印度的名字 Bhārata-varṣa 就是因他而來。他是世界的皇帝,但在二十四歲時,放棄了一切——年輕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還有 Lord Buddha,他是王子,二十多歲就放棄了父親的王國。這就是出離。現在(笑)幾乎沒什麼出離的概念,但在以前,很多國王、很多王子為了靈性進展放棄一切。這六種特質叫 Bhaga。  **Prabhupāda**\\   這裡談到 Bhagavān,你們聽我講過很多次,Bhaga 意思是富足。有六種富足:財富、影響力、力量、名聲、智慧、美貌和出離。你們說是不是這六種?一個人很有錢,就像你們國家的 Rockefeller 或 Ford,你們國家有很多富豪。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他就叫富足。如果一個人很有名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有很大影響力,他也算富足。如果一個人很強壯……以前,強壯的人會受到尊重。所有的國王都因個人力量而受敬仰,他們要與對手戰鬥,這也是一種富足。還有美貌,一個很漂亮的男人或女人,也是富足。還有智慧,很有學問、很聰明的人,比如科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們也是富足的。還有出離,出離是指一個人擁有了一切,卻放棄一切,這叫出離。比如 Mahārāja Bharata,印度的名字 Bhārata-varṣa 就是因他而來。他是世界的皇帝,但在二十四歲時,放棄了一切——年輕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還有 Lord Buddha,他是王子,二十多歲就放棄了父親的王國。這就是出離。現在(笑)幾乎沒什麼出離的概念,但在以前,很多國王、很多王子為了靈性進展放棄一切。這六種特質叫 Bhaga。 
行 37: 行 172:
 說到 Kṛṣṇa 的智慧,至少你們可以檢驗。《博伽梵歌》只是祂談論靈性問題的初步智慧。這本書在五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在全世界被閱讀。你看祂的智慧有多深!大學者、宗教家、哲學家至今仍為《博伽梵歌》困惑,所以才出現那麼多不同的解釋。但《博伽梵歌》是什麼?它只是靈性知識的入門書,就像教孩子學 a b c d,是靈性知識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教的第一課是什麼?是你不是這個身體。這是靈性知識的開端。而全世界的大哲學家、大政治家,昨天你們給我看的那份報紙,提到什麼“超驗冥想”,還有我們的活動和其他人的討論。那些所謂的超驗冥想,他們談的是心智層面。但《博伽梵歌》開頭就說,心智只是物質。所以他們的超驗冥想還停留在心智的平台,而《博伽梵歌》早已超越了這一點。  說到 Kṛṣṇa 的智慧,至少你們可以檢驗。《博伽梵歌》只是祂談論靈性問題的初步智慧。這本書在五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在全世界被閱讀。你看祂的智慧有多深!大學者、宗教家、哲學家至今仍為《博伽梵歌》困惑,所以才出現那麼多不同的解釋。但《博伽梵歌》是什麼?它只是靈性知識的入門書,就像教孩子學 a b c d,是靈性知識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教的第一課是什麼?是你不是這個身體。這是靈性知識的開端。而全世界的大哲學家、大政治家,昨天你們給我看的那份報紙,提到什麼“超驗冥想”,還有我們的活動和其他人的討論。那些所謂的超驗冥想,他們談的是心智層面。但《博伽梵歌》開頭就說,心智只是物質。所以他們的超驗冥想還停留在心智的平台,而《博伽梵歌》早已超越了這一點。 
  
-**Devotee**\\   indriyāṇi parāṇy āhur  +**  門生**\\   indriyāṇi parāṇy āhur \\ 
-indriyebhyaḥ paraṁ manaḥ  +indriyebhyaḥ paraṁ manaḥ \\ 
-manasas tu parā buddhir  +manasas tu parā buddhir \\ 
-yo buddheḥ paratas tu saḥ +yo buddheḥ paratas tu saḥ \\
  
 在粗糙的物質觀念中,我們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所以我們關心感官的滿足。如果感官得到滿足,我們就覺得“我現在滿足了”。這是無知的粗糙存在,是幻相(māyā)。當你認為“我是這個身體”,這就是幻相。就像沙漠中的水,是一種海市蜃樓。動物口渴時,跑向沙漠中的水,但那水其實不存在,只是陽光的反射。你們可能在印度見過這種景象,看起來像一大片水在閃爍,這叫海市蜃樓,實際上一滴水也沒有。動物渴得要命,追著水跑,水卻總在前面,牠跑著跑著就死了。這就是幻相,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我們追逐感官的滿足,這個身體就是感官。所以這是幻相,就像動物追逐沙漠中的水。  在粗糙的物質觀念中,我們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所以我們關心感官的滿足。如果感官得到滿足,我們就覺得“我現在滿足了”。這是無知的粗糙存在,是幻相(māyā)。當你認為“我是這個身體”,這就是幻相。就像沙漠中的水,是一種海市蜃樓。動物口渴時,跑向沙漠中的水,但那水其實不存在,只是陽光的反射。你們可能在印度見過這種景象,看起來像一大片水在閃爍,這叫海市蜃樓,實際上一滴水也沒有。動物渴得要命,追著水跑,水卻總在前面,牠跑著跑著就死了。這就是幻相,以為“我是這個身體”。我們追逐感官的滿足,這個身體就是感官。所以這是幻相,就像動物追逐沙漠中的水。 
行 48: 行 183:
 所以,知識(jñāna)在心智層面,工作(karma)在身體層面。有人忙於身體層面,有人忙於心智層面。我們創造的各種宗教和提升生命的方式,可以分成兩類:心智的和身體的。而《博伽梵歌》是超越的,不在心智層面,也不在身體層面。所以《博伽梵歌》的最後教導是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放棄所有這些宗教原則,這些你們自己編造的靈性或物質生活方式。有人是物質主義者,有人自稱靈性主義者。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得放下這些胡說八道,無論是心智層面還是身體層面,來到超越的平台。什麼是超越的平台?就是明白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繼續讀。  所以,知識(jñāna)在心智層面,工作(karma)在身體層面。有人忙於身體層面,有人忙於心智層面。我們創造的各種宗教和提升生命的方式,可以分成兩類:心智的和身體的。而《博伽梵歌》是超越的,不在心智層面,也不在身體層面。所以《博伽梵歌》的最後教導是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放棄所有這些宗教原則,這些你們自己編造的靈性或物質生活方式。有人是物質主義者,有人自稱靈性主義者。Śrī Kṛṣṇa 說,你得放下這些胡說八道,無論是心智層面還是身體層面,來到超越的平台。什麼是超越的平台?就是明白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繼續讀。 
  
-**Devotee**\\   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包括 Śaṅkara 和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在印度有很多韋達知識的權威,他們幾乎都接受 Śrī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因此,我們應按至尊人格神首的指引,接受《博伽梵歌》的原貌…… +**  門生**\\   這得到所有偉大導師的確認,包括 Śaṅkara 和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在印度有很多韋達知識的權威,他們幾乎都接受 Śrī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因此,我們應按至尊人格神首的指引,接受《博伽梵歌》的原貌…… 
  
 **Prabhupāda**\\   這裡有個重要的事實。前幾天我散步時,看到一則旅遊廣告,說印度是個奇妙的地方。我問 Karttikeya,“印度被認為很奇妙嗎?”他說:“是的。”確實,印度至今仍被視為靈性修行的土地。甚至一位中國作者曾寫道,如果你想研究宗教,就得去印度。他很公正,不是印度人,也不是美國人,是中國人。中國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國家,但他很客觀地說,要學什麼是宗教,就得去印度。的確,印度是宗教之地,dharma-kṣetra,雖然現在有些衰退。但總之,在遵循韋達原則的正統宗教人士中,分成兩大派: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另一派由 Vaiṣṇava 領導,比如 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 或 Śrī Caitanya。他們都是 Vaiṣṇava,理念一致。這兩派都遵循韋達原則,無一例外地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對印度的權威人士來說,Kṛṣṇa 是神的觀念沒有任何爭議。我們 Vaiṣṇava 更不用說,毫無疑問。Vaiṣṇava 有四個不同派別,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聖典博伽瓦譚》有八大權威評註,都是 Vaiṣṇava 寫的,全都接受 Kṛṣṇa。即使是另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的無人格派,這位偉大的學者也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他說:sa bhagavān svayaṁ kṛṣṇa,“人格神的概念,就是 Kṛṣṇa。”為了避免誤解,他特別提到 Kṛṣṇa 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之子,就像你填身份證明時要寫父親或丈夫的名字一樣。Śaṅkarācārya 明確說:“Kṛṣṇa,就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的兒子 Kṛṣṇa。”沒有任何含糊。所以這裡說得很清楚。繼續。  **Prabhupāda**\\   這裡有個重要的事實。前幾天我散步時,看到一則旅遊廣告,說印度是個奇妙的地方。我問 Karttikeya,“印度被認為很奇妙嗎?”他說:“是的。”確實,印度至今仍被視為靈性修行的土地。甚至一位中國作者曾寫道,如果你想研究宗教,就得去印度。他很公正,不是印度人,也不是美國人,是中國人。中國被認為是共產主義國家,但他很客觀地說,要學什麼是宗教,就得去印度。的確,印度是宗教之地,dharma-kṣetra,雖然現在有些衰退。但總之,在遵循韋達原則的正統宗教人士中,分成兩大派: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另一派由 Vaiṣṇava 領導,比如 Rāmānujācārya、Madhvācārya 或 Śrī Caitanya。他們都是 Vaiṣṇava,理念一致。這兩派都遵循韋達原則,無一例外地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對印度的權威人士來說,Kṛṣṇa 是神的觀念沒有任何爭議。我們 Vaiṣṇava 更不用說,毫無疑問。Vaiṣṇava 有四個不同派別,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聖典博伽瓦譚》有八大權威評註,都是 Vaiṣṇava 寫的,全都接受 Kṛṣṇa。即使是另一派,由 Śaṅkarācārya 領導的無人格派,這位偉大的學者也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他說:sa bhagavān svayaṁ kṛṣṇa,“人格神的概念,就是 Kṛṣṇa。”為了避免誤解,他特別提到 Kṛṣṇa 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之子,就像你填身份證明時要寫父親或丈夫的名字一樣。Śaṅkarācārya 明確說:“Kṛṣṇa,就是 Devakī 和 Vasudeva 的兒子 Kṛṣṇa。”沒有任何含糊。所以這裡說得很清楚。繼續。 
  
-**Devotee**\\   現在在第四章中,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博伽梵歌》的瑜伽系統最初是傳給太陽神。Śrī Kṛṣṇa 說:“我將這不朽的瑜伽科學傳給太陽神 Vivasvān,Vivasvān 傳給人類之父 Manu,Manu 再傳給 Ikṣvāku。這至高科學通過師徒傳承流傳下來,聖王們以這種方式理解它。但隨著時間推移,傳承中斷,這科學似乎失傳了。” +**  門生**\\   現在在第四章中,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博伽梵歌》的瑜伽系統最初是傳給太陽神。Śrī Kṛṣṇa 說:“我將這不朽的瑜伽科學傳給太陽神 Vivasvān,Vivasvān 傳給人類之父 Manu,Manu 再傳給 Ikṣvāku。這至高科學通過師徒傳承流傳下來,聖王們以這種方式理解它。但隨著時間推移,傳承中斷,這科學似乎失傳了。” 
  
 **Prabhupāda**\\   這是《博伽梵歌》的教導,這門科學必須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是接受任何科學的方法。就像物質科學,如果你想當醫生或律師,你得學習前人的醫書或法庭判例。研究過前人記錄的律師才是好律師。同樣,熟讀前人醫學知識和經驗的醫生才叫有經驗的醫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靈性知識。你不能自己製造靈性知識,那是無神論。你不能創造宗教原則,這不被韋達接受。Dharmaṁ tu sākṣād bhagavat-praṇī,宗教是神給的規則和規範,這在《聖經》、古蘭經中也是一樣。神的律法,你不能自己編。所以 Śrī Kṛṣṇa 說,《博伽梵歌》的原則,現在很多人按自己的想法解釋《博伽梵歌》,這是不允許的。這不是《博伽梵歌》。我們得明白,《博伽梵歌》只能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裡正在解釋這一點。繼續。  **Prabhupāda**\\   這是《博伽梵歌》的教導,這門科學必須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是接受任何科學的方法。就像物質科學,如果你想當醫生或律師,你得學習前人的醫書或法庭判例。研究過前人記錄的律師才是好律師。同樣,熟讀前人醫學知識和經驗的醫生才叫有經驗的醫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靈性知識。你不能自己製造靈性知識,那是無神論。你不能創造宗教原則,這不被韋達接受。Dharmaṁ tu sākṣād bhagavat-praṇī,宗教是神給的規則和規範,這在《聖經》、古蘭經中也是一樣。神的律法,你不能自己編。所以 Śrī Kṛṣṇa 說,《博伽梵歌》的原則,現在很多人按自己的想法解釋《博伽梵歌》,這是不允許的。這不是《博伽梵歌》。我們得明白,《博伽梵歌》只能通過師徒傳承接受。這裡正在解釋這一點。繼續。 
  
-**Devotee**\\   Arjuna 不是什麼大學者,也不是韋達學者,只是一個偉大的戰士。戰士不需要很有學問,所以選 Arjuna 來理解《博伽梵歌》,只因他一個資格:他是 Śrī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這表明《博伽梵歌》特別是為主的奉獻者而設。 +**  門生**\\   Arjuna 不是什麼大學者,也不是韋達學者,只是一個偉大的戰士。戰士不需要很有學問,所以選 Arjuna 來理解《博伽梵歌》,只因他一個資格:他是 Śrī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這表明《博伽梵歌》特別是為主的奉獻者而設。 
  
 **Prabhupāda**\\   這一點說明,就像那位 Maharishi 瑜伽行者,他也寫了一本《博伽梵歌》。他有什麼資格?他是奉獻者嗎?沒有!所以他沒權利評論《博伽梵歌》。這門科學是教給 Arjuna 的,Arjuna 不是瑜伽行者,不是學者,不是韋達學者,甚至不是婆羅門。他是剎帝利,不是出家人,是有家的,娶了三個妻子,有很多孩子,還為了王國而戰。他有什麼資格被選中接受《博伽梵歌》?因為他是奉獻者。想明白《博伽梵歌》怎麼接受,就得看這一點。Śrī Kṛṣṇa 在第四章特別說:“我對你說這個,傳承已經斷了,所以我再次把這古老的瑜伽系統,《博伽梵歌》,傳給你。”“為什麼是我,Kṛṣṇa?”“因為你是我的奉獻者。”這就是答案。理解《博伽梵歌》的唯一資格是成為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否則不可能。你可以向所有人挑戰:“你懂什麼《博伽梵歌》?你不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你怎麼能懂?”所以那些講《博伽梵歌》的人,實際上是在欺騙大家。  **Prabhupāda**\\   這一點說明,就像那位 Maharishi 瑜伽行者,他也寫了一本《博伽梵歌》。他有什麼資格?他是奉獻者嗎?沒有!所以他沒權利評論《博伽梵歌》。這門科學是教給 Arjuna 的,Arjuna 不是瑜伽行者,不是學者,不是韋達學者,甚至不是婆羅門。他是剎帝利,不是出家人,是有家的,娶了三個妻子,有很多孩子,還為了王國而戰。他有什麼資格被選中接受《博伽梵歌》?因為他是奉獻者。想明白《博伽梵歌》怎麼接受,就得看這一點。Śrī Kṛṣṇa 在第四章特別說:“我對你說這個,傳承已經斷了,所以我再次把這古老的瑜伽系統,《博伽梵歌》,傳給你。”“為什麼是我,Kṛṣṇa?”“因為你是我的奉獻者。”這就是答案。理解《博伽梵歌》的唯一資格是成為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否則不可能。你可以向所有人挑戰:“你懂什麼《博伽梵歌》?你不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你怎麼能懂?”所以那些講《博伽梵歌》的人,實際上是在欺騙大家。 
行 62: 行 197:
 你把美國出版的所有《博伽梵歌》拿來,看看有沒有一個作者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沒有一個!他們有什麼資格寫《博伽梵歌》?他們沒資格。這是在干涉別人的事,純粹胡鬧。你可以挑戰他們:“你有什麼權利?”這些人說“每個人都 是神”,這樣的話他們怎麼可能是奉獻者?奉獻者會說每個都是神嗎?他們說“神只有一個”,然後又說“我冥想後發現我是神,你是神,我兄弟是神,我父親是神,全是神”。這就是現在的亂象。我們要阻止這些胡說。我們不在乎有多少追隨者,我們不想要這些無意義的追隨者,成千上萬也沒用。我們的原則是,如果能讓一個人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他就能在世界上做巨大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原則,我們不要胡說的人。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原則。繼續。  你把美國出版的所有《博伽梵歌》拿來,看看有沒有一個作者是 Kṛṣṇa 的奉獻者。沒有一個!他們有什麼資格寫《博伽梵歌》?他們沒資格。這是在干涉別人的事,純粹胡鬧。你可以挑戰他們:“你有什麼權利?”這些人說“每個人都 是神”,這樣的話他們怎麼可能是奉獻者?奉獻者會說每個都是神嗎?他們說“神只有一個”,然後又說“我冥想後發現我是神,你是神,我兄弟是神,我父親是神,全是神”。這就是現在的亂象。我們要阻止這些胡說。我們不在乎有多少追隨者,我們不想要這些無意義的追隨者,成千上萬也沒用。我們的原則是,如果能讓一個人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他就能在世界上做巨大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原則,我們不要胡說的人。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原則。繼續。 
  
-**Devotee**\\   有三種超越主義者:瑜伽行者、無人格主義者和奉獻者(bhakta)。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我讓你成為新傳承的第一人。舊傳承已經斷了,我希望重新建立從太陽神傳下的教導線。你成為《博伽梵歌》的權威。”《博伽梵歌》是為與主直接聯繫的奉獻者而設,特別是像朋友一樣與主相連的奉獻者。要學習《博伽梵歌》,應像 Arjuna 一樣,是與主有直接關係的奉獻者。這比瑜伽或無人格哲學思辨更有幫助。奉獻者與主有五種關係:被動的關係…… +**  門生**\\   有三種超越主義者:瑜伽行者、無人格主義者和奉獻者(bhakta)。Śrī Kṛṣṇa 對 Arjuna 說:“我讓你成為新傳承的第一人。舊傳承已經斷了,我希望重新建立從太陽神傳下的教導線。你成為《博伽梵歌》的權威。”《博伽梵歌》是為與主直接聯繫的奉獻者而設,特別是像朋友一樣與主相連的奉獻者。要學習《博伽梵歌》,應像 Arjuna 一樣,是與主有直接關係的奉獻者。這比瑜伽或無人格哲學思辨更有幫助。奉獻者與主有五種關係:被動的關係…… 
  
 **Prabhupāda**\\   這裡解釋了什麼是奉獻者。繼續。  **Prabhupāda**\\   這裡解釋了什麼是奉獻者。繼續。 
  
-**Devotee**\\   他可以有被動的關係,主動的關係,朋友關係,父母關係,或者與主是愛人關係。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 +**  門生**\\   他可以有被動的關係,主動的關係,朋友關係,父母關係,或者與主是愛人關係。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 
  
 **Prabhupāda**\\   被動的關係是意識到:“啊,神多偉大!”這是對神的敬畏,感受到神的偉大,這是被動的關係。當這種關係再進展一點,就會想:“神這麼偉大,為什麼不為祂做點服務?”就像我們習慣為比自己更強的人服務,這是自然規律。比如動物為人服務,因為人比動物強。同樣,一個人比另一個人強,弱者就為強者服務。這是自然法則。所以當你意識到“神這麼偉大,祂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多東西,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為什麼不為神服務呢?”這是意識的進展。下一階段是像朋友一樣為神服務,就像 Arjuna。然後是像父母一樣為神服務。最高的服務平台是與神成為愛人。所以有不同階段。這裡有解釋。繼續。  **Prabhupāda**\\   被動的關係是意識到:“啊,神多偉大!”這是對神的敬畏,感受到神的偉大,這是被動的關係。當這種關係再進展一點,就會想:“神這麼偉大,為什麼不為祂做點服務?”就像我們習慣為比自己更強的人服務,這是自然規律。比如動物為人服務,因為人比動物強。同樣,一個人比另一個人強,弱者就為強者服務。這是自然法則。所以當你意識到“神這麼偉大,祂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多東西,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為什麼不為神服務呢?”這是意識的進展。下一階段是像朋友一樣為神服務,就像 Arjuna。然後是像父母一樣為神服務。最高的服務平台是與神成為愛人。所以有不同階段。這裡有解釋。繼續。 
  
-**Devotee**\\   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這種友誼與世俗的友誼不同,是超越的友誼。每個生命都與主有某種關係。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現在的狀態下,我們忘記了這種永恆的聯繫。然而,億萬個生命體中,每個都有自己特定的關係。通過服務的過程,可以喚醒與主的原始狀態。現在 Arjuna…… +**  門生**\\   Arjuna 是以朋友身份與 Śrī Kṛṣṇa 相連的奉獻者。這種友誼與世俗的友誼不同,是超越的友誼。每個生命都與主有某種關係。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現在的狀態下,我們忘記了這種永恆的聯繫。然而,億萬個生命體中,每個都有自己特定的關係。通過服務的過程,可以喚醒與主的原始狀態。現在 Arjuna…… 
  
 **Prabhupāda**\\   這種關係是已經存在的,因為我是永恆的,神是永恆的,所以我與神的關係也是永恆的。現在,因為被物質身體覆蓋,或受物質能量的影響,我忘記了這一點。這就是我的處境。在這物質條件下的生活中,我們的狀況是忘記了與神的關係。所以我們試圖在物質世界建立各種關係。我想與某個社會、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某個家庭或某個人建立關係。我們在尋找自己的關係,因為我們失去了與神的關係。所以要重新喚醒與 Kṛṣṇa 的舊有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這過程就是讓你找回你尋找了一生又一生的關係。就像在黑暗中找東西,比如你的手錶,你摸不到,摸到這個,摸到那個,卻找不到真正的東西。你很困惑,很煩惱。但當你觸到 Kṛṣṇa 意識,這些煩惱就停止了。這是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在給你你失去的關係,你一生又一生都在尋找的東西。你困惑了,來接受這個吧!你會快樂,找到與 Kṛṣṇa 的永恆關係。  **Prabhupāda**\\   這種關係是已經存在的,因為我是永恆的,神是永恆的,所以我與神的關係也是永恆的。現在,因為被物質身體覆蓋,或受物質能量的影響,我忘記了這一點。這就是我的處境。在這物質條件下的生活中,我們的狀況是忘記了與神的關係。所以我們試圖在物質世界建立各種關係。我想與某個社會、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某個家庭或某個人建立關係。我們在尋找自己的關係,因為我們失去了與神的關係。所以要重新喚醒與 Kṛṣṇa 的舊有關係,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這過程就是讓你找回你尋找了一生又一生的關係。就像在黑暗中找東西,比如你的手錶,你摸不到,摸到這個,摸到那個,卻找不到真正的東西。你很困惑,很煩惱。但當你觸到 Kṛṣṇa 意識,這些煩惱就停止了。這是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在給你你失去的關係,你一生又一生都在尋找的東西。你困惑了,來接受這個吧!你會快樂,找到與 Kṛṣṇa 的永恆關係。 
  
-**Devotee**\\   Arjuna 是奉獻者,與至尊主以朋友的關係相連。因此《博伽梵歌》是對他講述的。他如何接受這教導值得注意。這在第十章提到。Arjuna 在聽了 Śrī Kṛṣṇa 的教導後,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高梵(Supreme Brahman)。每個生命都是梵(靈魂),但至高生命是至高梵。 +**  門生**\\   Arjuna 是奉獻者,與至尊主以朋友的關係相連。因此《博伽梵歌》是對他講述的。他如何接受這教導值得注意。這在第十章提到。Arjuna 在聽了 Śrī Kṛṣṇa 的教導後,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高梵(Supreme Brahman)。每個生命都是梵(靈魂),但至高生命是至高梵。 
  
 **Prabhupāda**\\   這裡還有個重點,每個人都讀《博伽梵歌》,但書中清楚說了應該如何接受《博伽梵歌》。這是對 Arjuna 講的,Arjuna 按自己的理解接受了,這在書中也有說明。所以我們要站在 Arjuna 的位置,接受 Arjuna 直接從 Śrī Kṛṣṇa 接收的真理。這就是理解《博伽梵歌》的方式。這在第十章有解釋,Arjuna 如何接受《博伽梵歌》和 Kṛṣṇa。繼續。  **Prabhupāda**\\   這裡還有個重點,每個人都讀《博伽梵歌》,但書中清楚說了應該如何接受《博伽梵歌》。這是對 Arjuna 講的,Arjuna 按自己的理解接受了,這在書中也有說明。所以我們要站在 Arjuna 的位置,接受 Arjuna 直接從 Śrī Kṛṣṇa 接收的真理。這就是理解《博伽梵歌》的方式。這在第十章有解釋,Arjuna 如何接受《博伽梵歌》和 Kṛṣṇa。繼續。 
  
-**Devotee**\\   Arjuna 接受 Kṛṣṇa 是純淨的,無任何物質污染,至高的享受者,首要的人,至尊人格神首,永不出生,最偉大。有人可能說,因為 Kṛṣṇa 和 Arjuna 是朋友,Arjuna 只是對朋友說好話。但 Arjuna 說,不僅是他自己,Nārada、Vyāsa 和許多其他偉人也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 +**  門生**\\   Arjuna 接受 Kṛṣṇa 是純淨的,無任何物質污染,至高的享受者,首要的人,至尊人格神首,永不出生,最偉大。有人可能說,因為 Kṛṣṇa 和 Arjuna 是朋友,Arjuna 只是對朋友說好話。但 Arjuna 說,不僅是他自己,Nārada、Vyāsa 和許多其他偉人也都接受 Kṛṣṇa 是至尊人格神首。 
  
 **Prabhupāda**\\   權威。他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尊人格神首,不是因為 Kṛṣṇa 是他的親密朋友,而是基於其他權威的說法,基於 Kṛṣṇa 的陳述,以及他對 Kṛṣṇa 的充分理解。他不是盲目接受。所以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過程。而且,為了避免未來有人冒充至尊人格神首,Arjuna 在第十一章請求 Kṛṣṇa:“如果你認為可以,請向我展示你的宇宙形體。”這樣,未來別人接受某個假冒的神時,可以檢驗他是否能展示宇宙形體。除了 Kṛṣṇa,誰能展示這種宇宙形體?  **Prabhupāda**\\   權威。他接受 Kṛṣṇa 為至尊人格神首,不是因為 Kṛṣṇa 是他的親密朋友,而是基於其他權威的說法,基於 Kṛṣṇa 的陳述,以及他對 Kṛṣṇa 的充分理解。他不是盲目接受。所以這是理解《博伽梵歌》的過程。而且,為了避免未來有人冒充至尊人格神首,Arjuna 在第十一章請求 Kṛṣṇa:“如果你認為可以,請向我展示你的宇宙形體。”這樣,未來別人接受某個假冒的神時,可以檢驗他是否能展示宇宙形體。除了 Kṛṣṇa,誰能展示這種宇宙形體? 
行 84: 行 219:
 我們按師徒傳承解釋了《博伽梵歌》,這是你們國家的新貢獻,因為其他版本都按自己的想法編造了一些東西。我們呈現的是《博伽梵歌》的原貌。就這樣。有什麼問題?  我們按師徒傳承解釋了《博伽梵歌》,這是你們國家的新貢獻,因為其他版本都按自己的想法編造了一些東西。我們呈現的是《博伽梵歌》的原貌。就這樣。有什麼問題? 
  
-**Devotee (2)**:Prabhupāda,您提到每個人都天然渴望與 Kṛṣṇa 建立關係,但因為…… +**  門生 (2)**:Prabhupāda,您提到每個人都天然渴望與 Kṛṣṇa 建立關係,但因為…… 
  
 **Prabhupāda**\\   不是渴望,是已經確立了。  **Prabhupāda**\\   不是渴望,是已經確立了。 
  
-**Devotee (2)**:確立了。 +**  門生 (2)**:確立了。 
  
 **Prabhupāda**\\   只是被覆蓋了。就像你與某人的父子關係,是確立的。你可能很久沒回家,忘了誰是你父親,但你肯定有父親。沒人能說:“我沒有父親就出生了。”這是事實。你有父親,只是你可能忘了。所以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說,我們與至尊主有某種關係,只是現在忘了。不是你需要渴望,這關係已經存在。你不是渴望成為某人的兒子,你已經是。你只是不知道。同樣,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每個生命都有,只是我們忘了。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喚醒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不是人為的東西。就像我們在黑暗中找東西,你不知道父親在哪裡,但當你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脫離了所有物質污染,完美地投入奉獻服務,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就會顯現出來:“哦,你與 Kṛṣṇa 是這樣相關的。”你得等待那一刻。  **Prabhupāda**\\   只是被覆蓋了。就像你與某人的父子關係,是確立的。你可能很久沒回家,忘了誰是你父親,但你肯定有父親。沒人能說:“我沒有父親就出生了。”這是事實。你有父親,只是你可能忘了。所以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是說,我們與至尊主有某種關係,只是現在忘了。不是你需要渴望,這關係已經存在。你不是渴望成為某人的兒子,你已經是。你只是不知道。同樣,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每個生命都有,只是我們忘了。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喚醒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這不是人為的東西。就像我們在黑暗中找東西,你不知道父親在哪裡,但當你完全進入 Kṛṣṇa 意識,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脫離了所有物質污染,完美地投入奉獻服務,你與 Kṛṣṇa 的關係就會顯現出來:“哦,你與 Kṛṣṇa 是這樣相關的。”你得等待那一刻。 
  
-**Child Devotee**:耶穌的父親是誰? +**Child   門生**:耶穌的父親是誰? 
  
 **Prabhupāda**\\   嗯?  **Prabhupāda**\\   嗯? 
  
-**Child Devotee**:耶穌的父親是誰? +**Child   門生**:耶穌的父親是誰? 
  
 **Prabhupāda**\\   神。  **Prabhupāda**\\   神。 
  
-**Child Devotee**:哦,對。 +**Child   門生**:哦,對。 
  
 **Prabhupāda**\\   你不知道嗎?耶穌說:“我是神的兒子。”你不知道?  **Prabhupāda**\\   你不知道嗎?耶穌說:“我是神的兒子。”你不知道? 
  
-**Child Devotee**:我沒……我沒想清楚神的父親這個概念。我們不都是神的兒子嗎? +**Child   門生**:我沒……我沒想清楚神的父親這個概念。我們不都是神的兒子嗎? 
  
 **Prabhupāda**\\   是的。  **Prabhupāda**\\   是的。 
  
-**Devotee (2)**:(對孩子)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約瑟娶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所以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是什麼,約瑟從小養育了他? +**  門生 (2)**:(對孩子)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約瑟娶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所以你在想耶穌與約瑟的關係是什麼,約瑟從小養育了他? 
  
 **Prabhupāda**\\   對。每個靈魂都是神的兒子,但在物質上我們以為某人是父親。真正的父親是神。《博伽梵歌》中說:  **Prabhupāda**\\   對。每個靈魂都是神的兒子,但在物質上我們以為某人是父親。真正的父親是神。《博伽梵歌》中說: 
  
-sarva-yoniṣu kaunteya  +sarva-yoniṣu kaunteya \\ 
-sambhavanti mūrtayaḥ yāḥ  +sambhavanti mūrtayaḥ yāḥ \\ 
-tāsāṁ yonir brahma mahad  +tāsāṁ yonir brahma mahad \\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
  
 這 mahat-tattva,物質世界,就像孩子由父親給予種子,母親孕育身體。孩子的身體由母親孕育,所以我們對母親有天然的親近感。孩子可能忘記父親,但不會忘記母親。同樣,我們的物質身體從物質能量得來,所以我們這麼物質化,執著於這個國家、這個團體、這個家庭。但靈魂層面,我們是至尊的一部分。物質自然是母親,神是父親。我們以840萬種形態展現。所以明白這個真相的人,不再看“這是貓”“這是狗”“這是黑人”“這是白人”“這是中國人”“這是美國人”。這就是宇宙兄弟情,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沒有敵意,看到每個生命都是“我父親的一部分”。這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進展,是真實現,是宇宙兄弟情。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  這 mahat-tattva,物質世界,就像孩子由父親給予種子,母親孕育身體。孩子的身體由母親孕育,所以我們對母親有天然的親近感。孩子可能忘記父親,但不會忘記母親。同樣,我們的物質身體從物質能量得來,所以我們這麼物質化,執著於這個國家、這個團體、這個家庭。但靈魂層面,我們是至尊的一部分。物質自然是母親,神是父親。我們以840萬種形態展現。所以明白這個真相的人,不再看“這是貓”“這是狗”“這是黑人”“這是白人”“這是中國人”“這是美國人”。這就是宇宙兄弟情,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沒有敵意,看到每個生命都是“我父親的一部分”。這是 Kṛṣṇa 意識的進展,是真實現,是宇宙兄弟情。這就是 Kṛṣṇa 意識。 
  
-**Devotee (4)**:奉獻者與 Rādhā, Rādhikā 的正確關係是什麼? +**  門生 (4)**:奉獻者與 Rādhā, Rādhikā 的正確關係是什麼? 
  
 **Prabhupāda**\\   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aivī-māyā)。就像我們在物質條件下,受物質能量的控制,同樣,當我們解放後,就要處於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靈性能量就是 Rādhārāṇī。我們現在的行為受物質能量影響,因為這身體是物質的。當你解放後,你會發展出靈性的身體,那就是靈性能量 Rādhārāṇī。你總得在某種能量控制下,你是邊際能量,可能受靈性能量控制,也可能受物質能量控制,這是你的邊際位置。在物質能量下,你處於危險的生存鬥爭;在靈性能量下,你獲得自由的生活。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urgā 或 Kālī 是物質能量。物質主義者崇拜 Durgā、Kālī,那是物質能量的不同形式。而奉獻者接受 Kṛṣṇa 的個人能量,內在能量,這也是能量(śakti)。物質能量是我們的異常狀態,靈性能量是我們的正常狀態。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讓你從物質能量的控制轉到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這就是 Rādhārāṇī。舉個具體例子,就像公民總在政府控制下,違法時受刑法控制,守法時受民法控制。你不能說“我不要受政府法律控制”,你必須受控制。同樣,我們是至尊主的一部分,作為部分,我們得服務。如果我們自願出於愛服務,那是靈性能量;如果被迫服務,那是物質能量。在物質能量下,你被強迫。比如你是美國人,有人問你:“你下輩子想做狗嗎?”你會願意嗎?(笑)沒人願意。但根據你的行為,你會被強迫接受。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就是物質能量,像刑法,“你得去監獄!”“我不想去!”你會被強迫,警察、軍隊、權力都在那裡,你不能說不。  **Prabhupāda**\\   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aivī-māyā)。就像我們在物質條件下,受物質能量的控制,同樣,當我們解放後,就要處於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靈性能量就是 Rādhārāṇī。我們現在的行為受物質能量影響,因為這身體是物質的。當你解放後,你會發展出靈性的身體,那就是靈性能量 Rādhārāṇī。你總得在某種能量控制下,你是邊際能量,可能受靈性能量控制,也可能受物質能量控制,這是你的邊際位置。在物質能量下,你處於危險的生存鬥爭;在靈性能量下,你獲得自由的生活。Rādhārāṇī 是靈性能量,Durgā 或 Kālī 是物質能量。物質主義者崇拜 Durgā、Kālī,那是物質能量的不同形式。而奉獻者接受 Kṛṣṇa 的個人能量,內在能量,這也是能量(śakti)。物質能量是我們的異常狀態,靈性能量是我們的正常狀態。Kṛṣṇa 意識的練習是讓你從物質能量的控制轉到靈性能量的控制下。這就是 Rādhārāṇī。舉個具體例子,就像公民總在政府控制下,違法時受刑法控制,守法時受民法控制。你不能說“我不要受政府法律控制”,你必須受控制。同樣,我們是至尊主的一部分,作為部分,我們得服務。如果我們自願出於愛服務,那是靈性能量;如果被迫服務,那是物質能量。在物質能量下,你被強迫。比如你是美國人,有人問你:“你下輩子想做狗嗎?”你會願意嗎?(笑)沒人願意。但根據你的行為,你會被強迫接受。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就是物質能量,像刑法,“你得去監獄!”“我不想去!”你會被強迫,警察、軍隊、權力都在那裡,你不能說不。 

本網站使用 Cookie。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在您的電腦上儲存 Cookie。此外,您確認已閱讀並瞭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如果您不同意,請離開本網站。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