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工具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iso_17 [2024/11/08 08:03] hostiso_17 [2024/11/08 08:04] (目前版本) host
行 12: 行 12:
 就讓這短暫的身體燒成灰燼;就讓生命之氣融彙於整體之氣中。啊!我的主,請禰記著我一切的犧牲,因為禰是終極的享用者,請禰記著我為禰做的一切。  就讓這短暫的身體燒成灰燼;就讓生命之氣融彙於整體之氣中。啊!我的主,請禰記著我一切的犧牲,因為禰是終極的享用者,請禰記著我為禰做的一切。 
 == 要旨 == == 要旨 ==
-這短暫的物質身體的確是一件外衣。《博伽梵歌》(2.13及18.30)很清楚地說,物質身體毀滅後,生物也不會失去個體的身份。生物體永遠不會沒有人性,永遠不會沒有形像。相反,沒有形像的是物質的外衣,只按照不滅的生物體的形像而成形。沒有一個生物體本來是沒有形像的,並不像那些知識淺薄的人的想像那樣。這曼陀羅證實了生物體在物質身體毀滅後依然存在。 在物質世界裡,物質自然的展示巧奪天工,按照生物體對不同感官享樂的追求,物質自然給他們各類不同的身體。那些要品嘗糞便的生物,獲賜豬的身體,好使它能夠吃糞便;同樣地,想吃肉的人,獲賜老虎的身體,好能夠喝別的動物血,噬食別的動物的肉。人類牙齒的形狀不同,人類不應該吃糞便或吃肉,就算最原始的人類也不會想吃糞便。人類牙齒的構造特別為咀嚼蔬菜和水果而設,人要吃肉,故也有兩顆犬齒。+<fs medium>這短暫的物質身體的確是一件外衣。《博伽梵歌》(2.13及18.30)很清楚地說,物質身體毀滅後,生物也不會失去個體的身份。生物體永遠不會沒有人性,永遠不會沒有形像。相反,沒有形像的是物質的外衣,只按照不滅的生物體的形像而成形。沒有一個生物體本來是沒有形像的,並不像那些知識淺薄的人的想像那樣。這曼陀羅證實了生物體在物質身體毀滅後依然存在。 在物質世界裡,物質自然的展示巧奪天工,按照生物體對不同感官享樂的追求,物質自然給他們各類不同的身體。那些要品嘗糞便的生物,獲賜豬的身體,好使它能夠吃糞便;同樣地,想吃肉的人,獲賜老虎的身體,好能夠喝別的動物血,噬食別的動物的肉。人類牙齒的形狀不同,人類不應該吃糞便或吃肉,就算最原始的人類也不會想吃糞便。人類牙齒的構造特別為咀嚼蔬菜和水果而設,人要吃肉,故也有兩顆犬齒。
 \\ \\ \\ \\
 對生物體來說,所有動物及人類的身體,都是外來的。這些身體按著生物體追求感官享樂的欲望而改變。在輪回的過程裡,生物體不斷改變身體。當整個世界為水所淹時,生物體以水族形像生存。跟著,從植物生命演進至蠕蟲生命,從蠕蟲生命演進至飛禽生命,從飛禽生命演進至動物生命,再從動物生命演進至人類生命。生命發展到最高便是這個具有靈性知覺認知意識的人形生命。人類靈性知覺最高的發展便如這節曼陀羅所述:人應該放棄這個總有一天會化成灰燼的物質身體,讓生命之氣融彙於永恆的整體之氣。生物體進行的活動有賴於身體內各類氣流的流動,總稱為生命氣流--盤那·瓦猶,(Prana-vayu)。瑜伽師研究怎樣控制體內的氣流,靈魂要從一個個氣輪中提升、直至最高的一環--梵摩穴。完美的瑜伽師便從這一點把自己轉送到任何想到的星宿。過程是放棄一個物質身體進入另外一個身體,然而成就最圓滿的轉變,便是生物體完全放棄物質的身體,就如這節曼陀羅所提到的。這樣,他便進入靈性的境地,發展一個截然不同的,不用再次經驗死亡和變更的靈性身體。 對生物體來說,所有動物及人類的身體,都是外來的。這些身體按著生物體追求感官享樂的欲望而改變。在輪回的過程裡,生物體不斷改變身體。當整個世界為水所淹時,生物體以水族形像生存。跟著,從植物生命演進至蠕蟲生命,從蠕蟲生命演進至飛禽生命,從飛禽生命演進至動物生命,再從動物生命演進至人類生命。生命發展到最高便是這個具有靈性知覺認知意識的人形生命。人類靈性知覺最高的發展便如這節曼陀羅所述:人應該放棄這個總有一天會化成灰燼的物質身體,讓生命之氣融彙於永恆的整體之氣。生物體進行的活動有賴於身體內各類氣流的流動,總稱為生命氣流--盤那·瓦猶,(Prana-vayu)。瑜伽師研究怎樣控制體內的氣流,靈魂要從一個個氣輪中提升、直至最高的一環--梵摩穴。完美的瑜伽師便從這一點把自己轉送到任何想到的星宿。過程是放棄一個物質身體進入另外一個身體,然而成就最圓滿的轉變,便是生物體完全放棄物質的身體,就如這節曼陀羅所提到的。這樣,他便進入靈性的境地,發展一個截然不同的,不用再次經驗死亡和變更的靈性身體。
行 42: 行 42:
 所謂"人類社會",通常是晚上睡覺,性交,白天拚命賺錢、購物持家,人們只有很少的時間詢問有關性格首神的事和談論祂。他們千方百計要排除神的存在,便首先宣稱祂是非人格性的,即完全沒有感官知覺。但是,在韋達文獻中,無論是《奧義書》、《終極韋達經》、《博伽梵歌》或是聖《博伽瓦譚》都稱主為一有情感的生物,超然於所有其祂一切的生物。祂榮耀的活動與祂本身無二無別。因此,我們不應該沉迷於聆聽、講述世俗的政治家和所謂社會名流的活動,這些活動毫無價值。我們應該這樣地貫注我們的生命,以致能夠一秒鐘也沒有浪費地從事神聖的活動。《至尊奧義書》引領我們走向這些神聖活動之途。 所謂"人類社會",通常是晚上睡覺,性交,白天拚命賺錢、購物持家,人們只有很少的時間詢問有關性格首神的事和談論祂。他們千方百計要排除神的存在,便首先宣稱祂是非人格性的,即完全沒有感官知覺。但是,在韋達文獻中,無論是《奧義書》、《終極韋達經》、《博伽梵歌》或是聖《博伽瓦譚》都稱主為一有情感的生物,超然於所有其祂一切的生物。祂榮耀的活動與祂本身無二無別。因此,我們不應該沉迷於聆聽、講述世俗的政治家和所謂社會名流的活動,這些活動毫無價值。我們應該這樣地貫注我們的生命,以致能夠一秒鐘也沒有浪費地從事神聖的活動。《至尊奧義書》引領我們走向這些神聖活動之途。
 \\ \\ \\ \\
-除非一個人培養奉獻服務的習慣,否則,在他身體崩潰死亡的時候會記得起什麼呢?他又怎樣能夠向全能的主祈求記起他的犧牲?犧牲的意思是排除感官享樂的追求,一個人要在這一生學習用感官服務主,侍奉主,如此,在死亡的時候,他便能夠享有修習的成果。+除非一個人培養奉獻服務的習慣,否則,在他身體崩潰死亡的時候會記得起什麼呢?他又怎樣能夠向全能的主祈求記起他的犧牲?犧牲的意思是排除感官享樂的追求,一個人要在這一生學習用感官服務主,侍奉主,如此,在死亡的時候,他便能夠享有修習的成果。</fs>
    
  <- iso_16|上一節  ^iso|目錄 ^ iso_18|下一節  ->  <- iso_16|上一節  ^iso|目錄 ^ iso_18|下一節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By using the website, you agree with storing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 Also,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Privacy Policy. If you do not agree, please leave the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