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6.40 [2024/10/09 09:00] – host | bg6.40 [2024/10/19 14:36]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श्रीभगवानुवाच | + | <WRAP center box >6 章 40 節</ |
- | पार्थ नैवेह नामुत्र विनाशस्तस्य विद्यते । | + | |
+ | श्रीभगवानुवाच\\ | ||
+ | पार्थ नैवेह नामुत्र विनाशस्तस्य विद्यते ।\\ | ||
न हि कल्याणकृत्कश्चिद्दुर्गतिं तात गच्छति ॥ ४० ॥ | न हि कल्याणकृत्कश्चिद्दुर्गतिं तात गच्छति ॥ ४० ॥ | ||
- | śrī-bhagavān uvāca | ||
- | pārtha naiveha nāmutra | ||
- | vināśas tasya vidyate | ||
- | na hi kalyāṇa-kṛt kaścid | ||
- | durgatiṁ tāta gacchati | ||
- |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ārtha——啊,彼利達之子;na eva——從來不會這樣;iha——在這物質世界中;na——永不;amutra——在下一世;vināśaḥ——毀滅;tasya——他的;vidyate——存在;na——永不;hi——的確地;kalyāṇa-kṛt——一個從事於吉兆活動的人;kaścit——任何人;durgatim——墮落;tāta——自此以後;gacchati——去。 | ||
- | 譯文 | + | > |
- | 40. 至尊性格神首說:「琵莉妲之子呀!超然主義者,從事前景光明的活動,無論在這個世界或在靈性世界,都不會遭毁滅。我的朋友,爲善者永不會受制於邪惡。 | + | >pārtha naiveha nāmutra |
+ | > | ||
+ | >na hi kalyāṇa-kṛt kaścid | ||
+ | > | ||
- | 要旨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在聖典《博伽瓦譚》1.5.17,聖拿拉達‧牟尼敎導維阿薩說: | + | == 譯文 == |
- | + | 至尊性格神首說:「琵莉妲之子呀!超然主義者,從事前景光明的活動,無論在這個世界或在靈性世界,都不會遭毁滅。我的朋友,爲善者永不會受制於邪惡。 | |
- | 「一切物質前途,完全托庇於至尊性格神首,在任何方面都沒有損失,也不會墮落。另一方面,非奉獻者完全履行職份,仍一無所得。」 | + | |
- | + | ||
- | 物質前途包括很多活動:經典所定的和約定俗成的。超然主義者該放棄一切物質活動,追求生命的靈性進步 ─ Krishna 知覺。或有人爭辯說,完成 Krishna 知覺,才達到取局的完美;要是到達不了完美的境界,在物質上和靈性上,便失去一切。據聖典訓示,不履行賦定的責任,須承受業報。不正當地作超然活動,便受制於業報。《博伽瓦譚》保證了,成功的超然主義者無需憂慮。即使不能圓滿地履行責任,或受制於業報,他仍沒有喪失甚麼,因爲 Krishna 知覺,前景光明,永不會被忘記。 因此,作 Krishna 活動,即使下一世出生低下,也不會被忘記。另一方面,只嚴格地遵行賦定的責任,如果缺乏 Krishna 知覺,不一定能得到光明的結果。 | +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 | ||
+ | 「一切物質前途,完全托庇於至尊性格神首,在任何方面都沒有損失,也不會墮落。另一方面,非奉獻者完全履行職份,仍一無所得。」</ | ||
+ | > | ||
+ | >bhajann apakvo ’tha patet tato yadi | ||
+ |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 ||
+ |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 ||
+ | <fs medium> | ||
+ | \\ \\ | ||
這要旨可如此理解:人類可分爲兩類 ─ 受規範的和不受規範的。只作動物性的感官享樂,對下一世,或靈性救贖,絕無所知,便是不受規範的人。遵行聖典所賦定的責任原則,乃是受規範的人,不受規範的人,不管文明或野蠻、受過敎育或未受過敎育、强壯或瘦弱,全充滿了動物習性。他們的活動永不光明,因爲滿足自己動物習性:吃、睡、防衛、交配,使他們永停留在悲苦的物質存在中。另一方面,受聖典訓諭規劃,逐漸提昇自己至 Krishna 知覺,生命肯定有進步。 | 這要旨可如此理解:人類可分爲兩類 ─ 受規範的和不受規範的。只作動物性的感官享樂,對下一世,或靈性救贖,絕無所知,便是不受規範的人。遵行聖典所賦定的責任原則,乃是受規範的人,不受規範的人,不管文明或野蠻、受過敎育或未受過敎育、强壯或瘦弱,全充滿了動物習性。他們的活動永不光明,因爲滿足自己動物習性:吃、睡、防衛、交配,使他們永停留在悲苦的物質存在中。另一方面,受聖典訓諭規劃,逐漸提昇自己至 Krishna 知覺,生命肯定有進步。 | ||
- | + | \\ \\ | |
- | 追求光明之途的人可分爲三類:(1)遵行聖典的規範,滿足動物習性的;(2)努力追求物質存在的終極解脫的;(3) Krishna 知覺的奉獻者。爲了物質快樂,遵行聖典規範的人又可再分成兩類:業報工作者和不渴望感官滿足的業報者。一個人追求感官享樂的業報,可昇晋至更高的生命程度 ─ 甚至可到更高的星宿去。但,他沒有脫離物質存在,所以並無眞正地追求光明。前景光明的活動是可導人至解脫之境的活動。任何活動,目標如果不是終極的自覺,或不在遠離物質軀體化的生命槪念,以獲得解脫,就不是前景光明的。只有在 Krishna 知覺中的活動才是前景光明的。爲了在 Krishna 知覺之途上進步,自願承受一切身體的困苦,這樣的人稱爲在嚴刻苦行之下的完美超然主義者。八步瑜伽系統引向 Krishna 知覺的終極覺悟,所以修行八步瑜伽也是前景光明的。誰努力於此,實無需恐怕墮落。 | + | 追求光明之途的人可分爲三類:(1)遵行聖典的規範,滿足動物習性的;(2)努力追求物質存在的終極解脫的;(3) Krishna 知覺的奉獻者。爲了物質快樂,遵行聖典規範的人又可再分成兩類:業報工作者和不渴望感官滿足的業報者。一個人追求感官享樂的業報,可昇晋至更高的生命程度 ─ 甚至可到更高的星宿去。但,他沒有脫離物質存在,所以並無眞正地追求光明。前景光明的活動是可導人至解脫之境的活動。任何活動,目標如果不是終極的自覺,或不在遠離物質軀體化的生命槪念,以獲得解脫,就不是前景光明的。只有在 Krishna 知覺中的活動才是前景光明的。爲了在 Krishna 知覺之途上進步,自願承受一切身體的困苦,這樣的人稱爲在嚴刻苦行之下的完美超然主義者。八步瑜伽系統引向 Krishna 知覺的終極覺悟,所以修行八步瑜伽也是前景光明的。誰努力於此,實無需恐怕墮落。</fs> |
<- bg6.39|上一節 ^ bg|目錄 ^ bg6.41|下一節 -> | <- bg6.39|上一節 ^ bg|目錄 ^ bg6.41|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