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2.13 [2024/10/01 07:26] – 建立 host | bg2.13 [2024/10/12 06:59]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13.「體困的靈魂,在軀體中,經歷童年青年,終至老年,死後離開這軀體,到另一軀體去。自覺的靈魂不會爲此變化所眩。 | + | <WRAP center box >2 章 13 節</ |
- | 要旨 | ||
- | <wrap lo>每一生物是個别靈魂,軀體每一刻都在變化:有時是小孩,有時青年,有時是老人;但同一的靈魂長在,並無變化。個别的靈魂最後在死時轉換驅體,從一個到另一個去。因爲在下一世出生的時候,靈魂肯定可以進人另一個軀體 ─ 物質的或靈性的,阿尊拿所異常關切的彼斯瑪和杜榮拿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實無理由爲他們的死亡悲傷。相反,該爲他們高興,因爲換過新的軀體,他們的能量也恢復了活力。轉換軀體後,生物之或苦或樂,視現世的活動而定。彼斯瑪和杜榮拿都是高貴的靈魂,在下一世肯定可轉入靈性的軀體,或至少轉入半神人的軀體,享受較高級的物質存在,無論如何,阿尊拿均無理由悲傷。 | + | देहिनोऽस्मिन्यथा देहे कौमारं यौवनं जरा ।\\ |
+ | तथा देहान्तरप्राप्तिर्धीरस्तत्र न मुह्यति ॥ १३ ॥\\ | ||
+ | >dehino ’smin yathā | ||
+ | > | ||
+ | >tathā dehāntara-prāptir | ||
+ | >dhīras tatra na muhyati | ||
- | 誰完全認識個别靈魂、超靈、物質和靈性本性的內容,可稱爲最清醒的人。他永不爲軀體轉換所蒙蔽。假象宗的理論認爲靈魂是單一的,這根本不値得考慮,因爲靈魂不能夠割裂零碎部份。將至尊割裂爲不同的個别靈魂,至尊即爲可分割和可變化,這違反至尊靈魂無變化的原則。 | + | == 字譯 == |
+ | <fs medium> | ||
+ | == 譯文 == | ||
+ | 「體困的靈魂,在軀體中,經歷童年青年,終至老年,死後離開這軀體,到另一軀體去。自覺的靈魂不會爲此變化所眩。 | ||
- | 正如《梵歌》所說,至尊的零碎部份永遠存在,但很容易墮落於物質自然。這些零碎部份永遠如此。個别靈魂即使在獲得解脫後,還是不變,還是零碎部份。一旦獲得解脫後,個别靈魂跟至尊性格神首一起,這永恆的生活,充滿喜樂和知識。超靈可用倒影的譬喩說明。超靈存在於每一個别軀體中,跟個别生物不同。天空在水裏的倒影有日月星辰。星辰便是生物,日月便是至尊主。個别零碎的靈魂以阿尊拿爲代表,至尊靈魂是性格神首聖主 Krishna。他們並不屬於同一層面。到第四章之初,這點便會淸楚。如果阿尊拿和 Krishna 屬於同一層面, Krishna 的地位高不過阿尊拿,那麼,他們之間的導師和學生關係便無意義。如果兩者爲虛假的能力(摩耶)所迷,更無所謂導師學生之分。這樣的敎導,並無價値;誰爲摩耶所控制,便不能成爲權威導師。因此,我們要承認, Krishna 是至尊主,地位高於生物阿尊拿 ─ 一個爲摩耶所迷被遺了的靈魂。 | ||
- | </wrap> | + | == 要旨 == |
+ | |||
+ | <fs medium> | ||
+ | \\ | ||
+ | 誰完全認識個别靈魂、超靈、物質和靈性本性的內容,可稱爲最清醒的人。他永不爲軀體轉換所蒙蔽。假象宗的理論認爲靈魂是單一的,這根本不値得考慮,因爲靈魂不能夠割裂零碎部份。將至尊割裂爲不同的個别靈魂,至尊即爲可分割和可變化,這違反至尊靈魂無變化的原則。\\ | ||
+ | \\ | ||
+ | 正如《梵歌》所說,至尊的零碎部份永遠存在,但很容易墮落於物質自然。這些零碎部份永遠如此。個别靈魂即使在獲得解脫後,還是不變,還是零碎部份。 | ||
+ | 一旦獲得解脫後,個别靈魂跟至尊性格神首一起,這永恆的生活,充滿喜樂和知識。超靈可用倒影的譬喩說明。超靈存在於每一個别軀體中,跟個别生物不同。天空在水裏的倒影有日月星辰。星辰便是生物,日月便是至尊主。個别零碎的靈魂以阿尊拿爲代表,至尊靈魂是性格神首聖主 Krishna。他們並不屬於同一層面。到第四章之初,這點便會淸楚。如果阿尊拿和 Krishna 屬於同一層面, Krishna 的地位高不過阿尊拿,那麼,他們之間的導師和學生關係便無意義。如果兩者爲虛假的能力(摩耶)所迷,更無所謂導師學生之分。這樣的敎導,並無價値;誰爲摩耶所控制,便不能成爲權威導師。因此,我們要承認, Krishna 是至尊主,地位高於生物阿尊拿 ─ 一個爲摩耶所迷被遺了的靈魂。</f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g2.12|上一節 ^ bg|目錄 ^ bg2.14|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