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bg13.8-12 [2024/10/06 01:05] – host | bg13.8-12 [2024/10/20 08:20]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8/12.「謙卑、不傲慢、不用暴力、容忍、眞純、接近眞正的靈性導師、淸潔、穩定、自制、棄絕感官快樂的對象、排除假我、認識生、老、病、死的不幸,不依附妻兒家庭等等,苦樂時皆心平氣和、對我不斷作純粹奉獻、常去幽寂的地方、遠離一般大衆、承認自覺的重要,對絕對眞理作哲學硏究 ─ 這一切我在此宣佈爲知識,與此相反的就是無知。 | + | <WRAP center box >13 章 8 - 12 |
- | 要旨 | + | अमानित्वमदम्भित्वमहिंसा क्षान्तिरार्जवम् ।\\ |
+ | आचार्योपासनं शौचं स्थैर्यमात्मविनिग्रह: | ||
+ | इन्द्रियार्थेषु वैराग्यमनहङ्कार एव च ।\\ | ||
+ | जन्ममृत्युजराव्याधिदु: | ||
+ | असक्तिरनभिष्वङ्ग: | ||
+ | नित्यं च समचित्तत्वमिष्टानिष्टोपपत्तिषु ॥ १० ॥\\ | ||
+ | मयि चानन्ययोगेन भक्तिरव्यभिचारिणी ।\\ | ||
+ | विविक्तदेशसेवित्वमरतिर्जनसंसदि ॥ ११ ॥\\ | ||
+ | अध्यात्मज्ञाननित्यत्वं तत्त्वज्ञानार्थदर्शनम् ।\\ | ||
+ | एतज्ज्ञानमिति प्रोक्तमज्ञानं यदतोऽन्यथा ॥ १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知識過程有時被智慧較遜的人,誤解爲活動場地的相互影響。但實際上,這就是眞正的知識過程。如果人接受了這個過程,就有可能接近絕對眞理。這並不是十元素的相互影響,一如前述,這是脫離這相互影響的方法。在對知識過程的描述之中,詩篇十的第一行提及最重要的一點:知識過程的終點是爲主作純粹的奉獻服務。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逐漸或不能逐漸爲主作超然服務,那麼,其他十九項並無特別的價値。然而,如果一個人在全然的 Krishna 知覺中,從事奉獻服務,其他十九項自然而然在他之內發展起來。正如詩節七所說, 接受靈性導師這原則是很重要的。即使對從事奉獻服務的人來說,這原則也最重要。超然生命始於接受眞正的靈性導師。至尊性格神首聖主 Krishna 在這裡淸楚說明了,知識過程是眞實的途徑。在這以外的推敲都是胡說八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saktir anabhiṣvaṅgaḥ | ||
+ | > | ||
+ | > | ||
+ | > | ||
+ | |||
+ | >mayi cānanya-yogena | ||
+ | >bhaktir avyabhicāriṇī | ||
+ | > | ||
+ | >aratir jana-saṁsadi | ||
+ | |||
+ | > | ||
+ | > | ||
+ | >etaj jñānam iti proktam | ||
+ | > | ||
+ | |||
+ | == 字譯 == | ||
+ | <fs medium> | ||
+ | |||
+ | == 譯文 == | ||
+ | 「謙卑、不傲慢、不用暴力、容忍、眞純、接近眞正的靈性導師、淸潔、穩定、自制、棄絕感官快樂的對象、排除假我、認識生、老、病、死的不幸,不依附妻兒家庭等等,苦樂時皆心平氣和、對我不斷作純粹奉獻、常去幽寂的地方、遠離一般大衆、承認自覺的重要,對絕對眞理作哲學硏究 ─ 這一切我在此宣佈爲知識,與此相反的就是無知。 | ||
+ | |||
+ | == 要旨 == | ||
+ | <fs medium>這個知識過程有時被智慧較遜的人,誤解爲活動場地的相互影響。但實際上,這就是眞正的知識過程。如果人接受了這個過程,就有可能接近絕對眞理。這並不是十元素的相互影響,一如前述,這是脫離這相互影響的方法。在對知識過程的描述之中,詩篇十的第一行提及最重要的一點:知識過程的終點是爲主作純粹的奉獻服務。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逐漸或不能逐漸爲主作超然服務,那麼,其他十九項並無特別的價値。然而,如果一個人在全然的 Krishna 知覺中,從事奉獻服務,其他十九項自然而然在他之內發展起來。正如詩節七所說, 接受靈性導師這原則是很重要的。即使對從事奉獻服務的人來說,這原則也最重要。超然生命始於接受眞正的靈性導師。至尊性格神首聖主 Krishna 在這裡淸楚說明了,知識過程是眞實的途徑。在這以外的推敲都是胡說八道。 | ||
+ | \\ \\ | ||
就這裡所槪述的知識而論,其細項可分析如下。謙卑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不該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生命的物質化槪念使我們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然而,在具有完美知識的人(知道他不是軀體的人)眼中,任何跟這軀體有關的東西,榮耀也好,耻辱也好,全無價值。一個人不該追求這種物質的欺惑。人們十分渴望以自己的宗敎著名,於是有時情况是,一個人並不理解宗敎原則,就加入某某宗敎團。這個團體實際上不遵行宗敎原則。他跟着就以宗敎顧問自我標榜。至於在靈性科學上的實際進步,一個人該接受測驗,看看自己進步到那個地步。他可以這些細項來下判斷。 | 就這裡所槪述的知識而論,其細項可分析如下。謙卑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不該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生命的物質化槪念使我們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尊敬。然而,在具有完美知識的人(知道他不是軀體的人)眼中,任何跟這軀體有關的東西,榮耀也好,耻辱也好,全無價值。一個人不該追求這種物質的欺惑。人們十分渴望以自己的宗敎著名,於是有時情况是,一個人並不理解宗敎原則,就加入某某宗敎團。這個團體實際上不遵行宗敎原則。他跟着就以宗敎顧問自我標榜。至於在靈性科學上的實際進步,一個人該接受測驗,看看自己進步到那個地步。他可以這些細項來下判斷。 | ||
+ | \\ \\ | ||
一般來說,「不用暴力」的意思不是指不殺害或不毀滅軀體。眞正的「不用暴力」是指不置別人於困苦。一般人由於無知陷入物質化的生命槪念中,永遠受物質的痛苦。因此,一個人就是行暴,除非他把一般人提昇至靈性知識的境界。他該盡最大的努力,把眞正的知識傳播給一般人,使一般人受到啓廸,離開物質的糾纏。這就是「不用暴力」了。 | 一般來說,「不用暴力」的意思不是指不殺害或不毀滅軀體。眞正的「不用暴力」是指不置別人於困苦。一般人由於無知陷入物質化的生命槪念中,永遠受物質的痛苦。因此,一個人就是行暴,除非他把一般人提昇至靈性知識的境界。他該盡最大的努力,把眞正的知識傳播給一般人,使一般人受到啓廸,離開物質的糾纏。這就是「不用暴力」了。 | ||
+ | \\ \\ | ||
容忍的意思是:一個人該修養自己,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侮辱和不敬,如果一個人努力在靈性知識方面求取進步,就會承受別人對自己的無數侮辱和不敬。這是可預料的,因爲物質自然的結構正是如此。即使好像帕拉達這孩子,才五歲便培養自己的靈性知識,他父親反對他奉獻,因此他也遇上危險。他父親試圖以種種方法殺害他,但帕拉達仍然容忍。因此,在靈性知識方面進步,會遇上很多障礙。不過,我們該容忍,而且堅決地不斷前進。 | 容忍的意思是:一個人該修養自己,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侮辱和不敬,如果一個人努力在靈性知識方面求取進步,就會承受別人對自己的無數侮辱和不敬。這是可預料的,因爲物質自然的結構正是如此。即使好像帕拉達這孩子,才五歲便培養自己的靈性知識,他父親反對他奉獻,因此他也遇上危險。他父親試圖以種種方法殺害他,但帕拉達仍然容忍。因此,在靈性知識方面進步,會遇上很多障礙。不過,我們該容忍,而且堅決地不斷前進。 | ||
+ | \\ \\ | ||
眞純的意義是:一個人不用外交手腕,十分坦率,甚至可向敵人吐露眞情。接受靈性導師十分重要,因爲沒有眞正靈性導師的指導,就不能在靈性科學方面有任何進步。一個人該以謙卑的心情接近靈性導師,替靈性導師服務,於是,靈性導師感到歡喜,就賜福予他。因爲他眞正的靈性導師是 Krishna 的代表,如果他賜福予信徒,信徒就立即得到進步,不用遵行規範原則。或者,對於一個毫無保留地爲靈性導師服務的人,規範原則會很容易。 | 眞純的意義是:一個人不用外交手腕,十分坦率,甚至可向敵人吐露眞情。接受靈性導師十分重要,因爲沒有眞正靈性導師的指導,就不能在靈性科學方面有任何進步。一個人該以謙卑的心情接近靈性導師,替靈性導師服務,於是,靈性導師感到歡喜,就賜福予他。因爲他眞正的靈性導師是 Krishna 的代表,如果他賜福予信徒,信徒就立即得到進步,不用遵行規範原則。或者,對於一個毫無保留地爲靈性導師服務的人,規範原則會很容易。 | ||
+ | \\ \\ | ||
淸潔對於在靈性生活上求取進步很重要。淸潔有兩種: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的淸潔即沐浴;至於內在的淸潔,則須常常想着和唱頌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這過程拭淨在心意上由過去業報累積下來的塵埃。 | 淸潔對於在靈性生活上求取進步很重要。淸潔有兩種: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的淸潔即沐浴;至於內在的淸潔,則須常常想着和唱頌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這過程拭淨在心意上由過去業報累積下來的塵埃。 | ||
+ | \\ \\ | ||
穩定的意義是,一個人該堅決在靈性生命上求取進步。沒有決心,就沒有眞正的進步。自制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該接受任何阻礙他在靈性之途上進步的事物。他該習慣如此,拒絕任何跟靈性進步抵觸的事物。這就是眞正的棄絕了。感官太强頑,常渴望得到滿足。一個人不該滿足這些不必要的需求。滿足感官足以致能維持軀體的健康,祇是爲了履行追求靈性生活上進步的責任。最重要而又最難控制就是舌頭。要是一個人能控制舌頭,就必可控制其他感官了。舌頭是用來嚐味和唱頌的。因此,依據系統化的規範,舌頭該時常用來嘗供奉過給 Krishna 的食物,並且唱頌Hare Krishna。至於眼睛,就該只准用來看 Krishna 的美麗形體,除此以外,甚麼也不准看。這樣就可控制眼睛。同樣,耳朶該用來聆聽關於的事情,鼻子則該用來嗅供奉過給 Krishna 的花朶。這就是奉獻服務的過程了。從這裡可理解,《博伽梵歌》只是闡釋奉獻服務這門科學。奉獻服務是主要而唯一的目的。沒有智慧的《梵歌》釋論者試圖把讀者的心意誤導往其他主題,然而,除了奉獻服務,《博伽梵歌》並無其他主題。 | 穩定的意義是,一個人該堅決在靈性生命上求取進步。沒有決心,就沒有眞正的進步。自制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該接受任何阻礙他在靈性之途上進步的事物。他該習慣如此,拒絕任何跟靈性進步抵觸的事物。這就是眞正的棄絕了。感官太强頑,常渴望得到滿足。一個人不該滿足這些不必要的需求。滿足感官足以致能維持軀體的健康,祇是爲了履行追求靈性生活上進步的責任。最重要而又最難控制就是舌頭。要是一個人能控制舌頭,就必可控制其他感官了。舌頭是用來嚐味和唱頌的。因此,依據系統化的規範,舌頭該時常用來嘗供奉過給 Krishna 的食物,並且唱頌Hare Krishna。至於眼睛,就該只准用來看 Krishna 的美麗形體,除此以外,甚麼也不准看。這樣就可控制眼睛。同樣,耳朶該用來聆聽關於的事情,鼻子則該用來嗅供奉過給 Krishna 的花朶。這就是奉獻服務的過程了。從這裡可理解,《博伽梵歌》只是闡釋奉獻服務這門科學。奉獻服務是主要而唯一的目的。沒有智慧的《梵歌》釋論者試圖把讀者的心意誤導往其他主題,然而,除了奉獻服務,《博伽梵歌》並無其他主題。 | ||
+ | \\ \\ | ||
假我即把軀體看成自己。當一個人理解自己不是軀體而是靈魂,那就是眞正的自我。自我就在那裡。假我會死亡,眞我則不會。據 《韋達》經說:我是梵,我是精靈。這「我」的意義是自我,在自覺的解脫階段出現。「我」這裡的意義是自我,可是,當「我」的意義是指虛假的軀體,那就是假我了。當自我的意義是指實在,那就是眞我了。有些哲學家說我們該放棄自我,但我們不能夠放棄自我,因爲自我就是本份。當然,我們該放棄將軀體誤認爲自我的錯誤槪念。 | 假我即把軀體看成自己。當一個人理解自己不是軀體而是靈魂,那就是眞正的自我。自我就在那裡。假我會死亡,眞我則不會。據 《韋達》經說:我是梵,我是精靈。這「我」的意義是自我,在自覺的解脫階段出現。「我」這裡的意義是自我,可是,當「我」的意義是指虛假的軀體,那就是假我了。當自我的意義是指實在,那就是眞我了。有些哲學家說我們該放棄自我,但我們不能夠放棄自我,因爲自我就是本份。當然,我們該放棄將軀體誤認爲自我的錯誤槪念。 | ||
+ | \\ \\ | ||
一個人該嘗試了解接受生、老、病、死之苦。很多《韋達》典籍都描述到出生的情况。在聖典《博伽瓦譚》,未降生者的世界、嬰兒留在母親子宮內、嬰兒的痛苦等等,都有生動的描寫。我們該徹底了解出生的痛苦。我們忘記了在母親的子宮內有多痛苦,所以就不會爲輪廻生死這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同樣,死亡時也有各種痛苦;這在權威聖典中也有提及。這些痛苦該好好討論。至於老病,每一個人都有實際經驗,誰也不想生病,誰也不想年老,但兩者都無法避免。除非我們對這物質生命持悲觀的看法,考慮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則就沒有動力推動我們向靈性生活方面求進步。 | 一個人該嘗試了解接受生、老、病、死之苦。很多《韋達》典籍都描述到出生的情况。在聖典《博伽瓦譚》,未降生者的世界、嬰兒留在母親子宮內、嬰兒的痛苦等等,都有生動的描寫。我們該徹底了解出生的痛苦。我們忘記了在母親的子宮內有多痛苦,所以就不會爲輪廻生死這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同樣,死亡時也有各種痛苦;這在權威聖典中也有提及。這些痛苦該好好討論。至於老病,每一個人都有實際經驗,誰也不想生病,誰也不想年老,但兩者都無法避免。除非我們對這物質生命持悲觀的看法,考慮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則就沒有動力推動我們向靈性生活方面求進步。 | ||
+ | \\ \\ | ||
不依附妻兒家庭並不等於說一個人對這一切該全無感情。這些自然是愛的對象。但當這一切不利於靈性的進步時,就須對之不依附。令家庭愉快的最好方法就是 Krishna 知覺。一個人如果完全在 Krishna 知覺中,就能使家庭快樂,因爲 Krishna 知覺的程序十分容易。人只需唱頌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 不依附妻兒家庭並不等於說一個人對這一切該全無感情。這些自然是愛的對象。但當這一切不利於靈性的進步時,就須對之不依附。令家庭愉快的最好方法就是 Krishna 知覺。一個人如果完全在 Krishna 知覺中,就能使家庭快樂,因爲 Krishna 知覺的程序十分容易。人只需唱頌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 ||
+ | \\ \\ | ||
苦樂隨物質生活而來。正如《博伽梵歌》所說,一個人該學習忍受。既無法控制苦樂的往來,就該不依附物質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對苦樂都無動於中。一般來說,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快樂,得到不想要的東西就痛苦。但如果我們在靈性境界,這一切都不會令我們煩惱。要到達這境地,我們須不斷奉獻不斷服務。無偏無差地作奉獻服務就是從事九種奉獻服務:唱頌、聆聽、崇拜、頂禮等等。一如第九章末段所述。那方法該採取。當一個人習慣了靈性生活,他自然而然不會跟物質化的人混在一起。這與他的意願相違。一個人可考驗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喜歡遠離損友獨處。奉獻者自然而然對不必要的運動、上電影院、社交活動都不感興趣,因爲他了解這樣只會浪費時間。有很多從事硏究的學者和哲學家在硏究性生活或其他問題,但根據《博伽梵歌》,這些研究工作、哲學推敲並無價値,大多是一派胡言。根據《博伽梵歌》,一個人須從事哲學硏究,深思靈魂的本質。他須從事硏究,以了解自己是怎樣一回事。這裡就是提出上述建議。 | 苦樂隨物質生活而來。正如《博伽梵歌》所說,一個人該學習忍受。既無法控制苦樂的往來,就該不依附物質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對苦樂都無動於中。一般來說,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快樂,得到不想要的東西就痛苦。但如果我們在靈性境界,這一切都不會令我們煩惱。要到達這境地,我們須不斷奉獻不斷服務。無偏無差地作奉獻服務就是從事九種奉獻服務:唱頌、聆聽、崇拜、頂禮等等。一如第九章末段所述。那方法該採取。當一個人習慣了靈性生活,他自然而然不會跟物質化的人混在一起。這與他的意願相違。一個人可考驗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喜歡遠離損友獨處。奉獻者自然而然對不必要的運動、上電影院、社交活動都不感興趣,因爲他了解這樣只會浪費時間。有很多從事硏究的學者和哲學家在硏究性生活或其他問題,但根據《博伽梵歌》,這些研究工作、哲學推敲並無價値,大多是一派胡言。根據《博伽梵歌》,一個人須從事哲學硏究,深思靈魂的本質。他須從事硏究,以了解自己是怎樣一回事。這裡就是提出上述建議。 | ||
+ | \\ \\ | ||
至於自覺,這節詩淸楚說明了,奉愛瑜伽最有實效。一旦有關奉獻的問題出現,就須考慮超靈及個別靈魂的關係。個別靈魂和超靈不可能同一,至少在奉愛的槪念 ─ 生命的奉獻槪念 ─ 中不可能如此。個別靈魂爲至尊靈魂所作的服務是永恒的,這點前面已淸楚地說明了。因此,奉愛或奉獻服務是永恒的。一個人須堅持這哲學信念,否則就會浪費時間,淪於無知。 | 至於自覺,這節詩淸楚說明了,奉愛瑜伽最有實效。一旦有關奉獻的問題出現,就須考慮超靈及個別靈魂的關係。個別靈魂和超靈不可能同一,至少在奉愛的槪念 ─ 生命的奉獻槪念 ─ 中不可能如此。個別靈魂爲至尊靈魂所作的服務是永恒的,這點前面已淸楚地說明了。因此,奉愛或奉獻服務是永恒的。一個人須堅持這哲學信念,否則就會浪費時間,淪於無知。 | ||
+ | \\ \\ | ||
聖典《博伽瓦譚》解釋這點:「眞正了解絕對眞理的人知道,體證自我分三階段:梵、超靈、至尊性格神首。」(1. 2. 11)至尊性格神首是體證絕對眞理的最高階段。因此,一個人須達到了解至尊性格神首的層面,並且爲主奉獻、替主服務。這就是知識的完美境地。 | 聖典《博伽瓦譚》解釋這點:「眞正了解絕對眞理的人知道,體證自我分三階段:梵、超靈、至尊性格神首。」(1. 2. 11)至尊性格神首是體證絕對眞理的最高階段。因此,一個人須達到了解至尊性格神首的層面,並且爲主奉獻、替主服務。這就是知識的完美境地。 | ||
+ | \\ \\ | ||
+ | 從實踐謙卑開始到體證絕對眞理絕對性格神首爲止這一歷程好像從地下到頂樓的梯級。在這梯級上,很多人已到達二樓、三樓或四樓等等,但除非到達頂樓,了解 Krishna ,否則知識就停留在較低的階段。任何人如果想跟神競爭,同時又要在靈性知識方面進步,必定失敗。本節很淸楚說明了,沒有謙卑,理解是有害的。將自己看成神,這是最大的僭越。雖然生物受物質自然的鐵律支配,由於無知,他們仍這樣想:「我就是神。」一個人須謙卑,而且認識自己從屬於至尊主。 因為反叛至尊主,他才受物質自然支配。一個人須認識這真理,確信這眞理。</ | ||
- | 從實踐謙卑開始到體證絕對眞理絕對性格神首爲止這一歷程好像從地下到頂樓的梯級。在這梯級上,很多人已到達二樓、三樓或四樓等等,但除非到達頂樓,了解 Krishna ,否則知識就停留在較低的階段。任何人如果想跟神競爭,同時又要在靈性知識方面進步,必定失敗。本節很淸楚說明了,沒有謙卑,理解是有害的。將自己看成神,這是最大的僭越。雖然生物受物質自然的鐵律支配,由於無知,他們仍這樣想:「我就是神。」一個人須謙卑,而且認識自己從屬於至尊主。 因為反叛至尊主,他才受物質自然支配。一個人須認識這真理,確信這眞理。 | ||
- | |||
- | == 字譯 == | ||
- | == 譯文 == | ||
- | == 要旨 == | ||
- | <- bg13.7|上一節 ^ bg|目錄 ^ bg13.13|下一節 -> | + | <- bg13.6-7|上一節 ^ bg|目錄 ^ bg13.13|下一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