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柴坦尼亞傳記》第一篇第四章
在這部史詩的此部分中,強烈強調了 主 Chaitanya 親自降臨的三大主要目的。首先,祂希望品嚐 Shrimati Radharani 作為 主 Krishna 超然愛情主要對應者的客觀性。主 Chaitanya 本身即是 主 Krishna,而 Radharani 是愛的對象,祂希望以 Radharani 的立場體驗愛的甘美情懷。
第二個目的是,Shrimati Radharani 與 主 Krishna 的愛情關係對奉獻者而言是至高的評價, 主 Krishna 希望以 Radharani 的立場享受這種愛情服務的狂喜,體驗 Radharani 所享受的 主 Krishna 超然美麗。這只有通過接受 Radharani 的心智與身體氣質才能實現,祂希望達成這一目標。
第三個目的是,當 Radharani 與 主 Krishna 相會時,兩者之間超然的愛情交流對 Shrimati Radharani 而言比對 主 Krishna 更為愉悅。主 Krishna 希望了解自己為何對 Shrimati Radharani 如此具有吸引力,祂認為自己身上必有某種特質,使 Radharani 的超然情懷遠超於祂。作為 主 Krishna,祂無法以 Radharani 的立場體驗這種情懷,因為這對祂完全陌生。
以上三大目的皆與 Shrimati Radharani 的客觀立場相關。主 Shri Krishna 希望採納 Radharani 的立場,以品嚐由 Radharani 引發並激盪的潛在超然情懷。主 Chaitanya 降臨的具體目的是上述內容,其他目的,如再生鐵器時代人們的靈性解放,以及滿足 Shrila Adwaita Prabhu 對 主 Chaitanya 降臨的渴望,皆為次要目的。
Shrila Swarup Damodar Goswami 是 主 Chaitanya 最親密的奉獻者之一,從他的日記記錄中揭示了 主 的上述目的。這一啟示得到 Shrila Rupa Goswami 在其多首祈禱詩與讚美詩中的確認。在本篇中,基於倫理原則清楚區分了慾望與愛情,確立了 主 Shri Krishna 的感官滿足與物質慾望的根本不同。
第一首 sloka 以梵文指出,唯有蒙受 主 Chaitanya 的無因慈悲,才能確定 主 Shri Krishna 的超然特徵。主 Shri Krishna 作為至尊人格神首,無法被世俗的感官工具所觸及,祂保留不被非奉獻者的智識成就所揭露的權利。然而,憑藉 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恩典,即使是幼童也能輕易理解 主 Shri Krishna 在 Vrindaban 的超然娛樂。
作者一如既往地讚頌 主 及其隨從,如 Shrila Nityananda Prabhu、Shrila Adwaita Prabhu、Gadadhar Prabhu 及 Shrivas Prabhu,他們是 主 無數追隨者中的主要奉獻者。現作者在詳細解釋第四詩節後,繼續解釋十四首詩節中的第五首。在史詩第三部分中,第四詩節的要旨總結如下:主 Shri Krishna Chaitanya Mahaprabhu 降臨的目的是傳播超然愛神的文化,並榮耀 Kali 時代(鐵器時代)推薦的持續唱誦 主 Shri Krishna 聖名的文化。這些理由雖然正確,但屬於 主 Chaitanya 降臨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如下所述。這些事實的陳述旨在放大 主 降臨的真正目的,其放大過程如下:
我們從《博伽梵歌》中得知, 主 會在特定時間間隔降臨,以調整靈性文化的時久失調。自從 主 Shri Krishna 在 Dwapara 時代末期降臨,以再生人類的靈性文化,同時至尊人格神首 主 Shri Krishna 也展現祂的超然娛樂。Vishnu 是負責維持宇宙創造的授權之主,也是調整宇宙管理失調的主要因素。主 Shri Krishna 是原始之主,祂並非為了此類調整而降臨,僅為展示超然娛樂,吸引墮落靈魂回歸神首、返回家園。調整管理失調的時期與 主 Shri Krishna 降臨的時期在最後的 Dwapara 時代末期重合。因此,當 主 Shri Krishna 降臨時,Vishnu(維持之主)也融入祂內,因所有全體部分及部分擴展在祂降臨時皆融入祂的超然形體。
在 主 Krishna 降臨期間,消滅 Kamsa、Jarasandha 等非信徒(Ashuras)的行為由 Vishnu 執行,祂位於 主 Shri Krishna 的個體內。此類消滅行為看似由 主 Shri Krishna 執行,僅為附帶活動,但 主 Krishna 降臨的真正目的是在 Brajabhumi 展示超然娛樂,通過與生命實體間的相互愛情交換,展現最高限度的超然情懷。這種相互交換的情懷稱為 Raga Bhakti,即在超然狂喜中的奉獻服務。主 Shri Krishna 希望讓所有受限靈魂知曉,祂更被 Raga Bhakti 吸引,而非遵循規定的 Bidhi Bhakti。主 Shri Krishna 是所有超然情懷的化身。《韋達》中說:Rasabai Sa,絕對真理是所有愛情交換的儲庫,同時祂無因慈悲,欲賜予我們這種 Raga Bhakti 的特權,因此祂以自身內在能量親自降臨,不受任何外在力量驅使。祂如此思考:「整個宇宙充滿對 主 的崇敬之情,但這種帶有自卑情結的愛神之情,無法像純粹的愛情那樣讓祂愉悅。」
認為自己處於自卑情結的奉獻者,屬於崇敬奉獻的領域,欣賞 主 的威嚴與全能,卻無法被這種崇敬奉獻深深影響。這是 主 的本性,祂根據生命實體的奉獻服務顯現自己。認為 主 Shri Krishna 是其愛子、朋友或最親愛未婚夫的奉獻者,以自然的情感服務祂, 主 更被此類奉獻者吸引。主 在這種不同的超然愛神關係中成為愛的從屬對象。這種純粹的愛神不受任何多餘慾望的污染,與果報行動或實證哲學無關,是純粹自然的愛神,在絕對狀態下自發喚起。這種奉獻服務在不受物質情感影響的氛圍中執行。
在《博伽梵歌》第四章中, 主 Shri Krishna 確認,祂曾在距 Kurukshetra 戰役約四十億年前向太陽神講解《博伽梵歌》的神秘哲學,通過師徒傳承鏈傳遞。但隨著時間推移,傳承鏈因故中斷, 主 Shri Krishna 在 Kurukshetra 戰役中再次向 Arjuna 講授相同真理。祂說:「哦,Pritha 之子!所有奉獻者皆嚴格遵循我開闢的道路,我依他們對我的臣服程度回報他們。」
奉獻服務的不同程度如何?《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解釋為純粹奉獻服務(Suddha Bhakti)、奉獻服務(Bhakti)及摻雜的奉獻服務(Biddha Bhakti)。因此,奉獻服務有三種不同程度。為物質或靈性利益而進行的奉獻服務,或被果報行動、哲學思辨或神秘主義掩蓋的奉獻服務,稱為 Biddha Bhakti,即摻雜的奉獻服務。遵循啟示經典規定的奉獻服務,與摻雜的奉獻服務不同,有利於滿足 主。還有自發奉獻於 主 而不求個人利益的奉獻者,稱為被吸引的奉獻者。他們自發追隨覺悟靈魂的足跡,不僅遵循規定服務,必要時還超越之,皆有利於達到純粹奉獻服務。因此,純粹奉獻服務等同於自發奉獻服務,等同於 Goloka 的超然領域,而規定的奉獻服務則等同於 Vaikuntha 的超然領域。在 Vaikuntha,奉獻者以崇敬心情服務;在 Goloka,奉獻者以自發心情服務。僅在自發心情中, 主 Shri Krishna 才感到更大愉悅,因此祂談及服務的程度,與純粹、摻雜及規定形式的奉獻服務相關。
純粹奉獻服務的程度在 Brajabhumi(Vrindaban)居民的活動中展現。《聖典博伽瓦譚》(10.82.44)中, 主 親自表達,當祂在日食期間於 Samantapanchak 遇見 Vrindaban 居民時說:「每個生命實體的生命甘露是為至尊人格神首的滿足而進行的純粹奉獻服務。哦,Brajadham 的親愛少女,你們對我的愛情是你們獲得我恩寵的唯一途徑。」
主 說:「我的母親 Yasoda Devi 以母愛看待我,有時以繩索約束我的頑皮行為,因她認為我微不足道。朋友以純粹友誼依附於我,跳上我的肩膀,視我為平等而不認我的偉大。同樣,我的愛人少女有時以憤怒的粗俗語言對我,但她們充滿愛的語言比《韋達》的讚美詩更讓我愉悅。」這種由愛人對摯愛者的俚語,顯示純粹的愛情。當摯愛者被奉獻者視為最尊崇的對象時,自發的愛情情感便顯不足。《韋達》指示規範缺乏純粹愛神的初學奉獻者,相較於自發的純粹愛神,其表面上更為華麗,但實際上,自發的純粹愛神在品質上遠超規定的奉獻服務。這種純粹愛神在各方面皆受讚頌,超越較少愛情的奉獻者的崇敬服務。
主 Krishna 以 主 Chaitanya 的形式教導奉獻者逐步發展至純粹奉獻服務的階段。因此,祂以奉獻者的身份定期降臨,參與其崇高哲學與教導中描繪的各種奇妙活動。靈性天空有無數靈性星球, 主 在其中接受永恆奉獻者的崇敬服務。因此, 主 Shri Krishna 展示祂在超然領域中最機密的娛樂,這些娛樂極具吸引力,甚至吸引 主 自己,因此祂以 主 Chaitanya 的形式品嚐這些娛樂。
Yogmaya 是祂的內在能量名稱,通過此能量,祂忘卻自己,成為不同超然情懷中純粹奉獻者的愛慕對象。這種 Yogmaya 能量在 Braja 少女心中創造靈性情感,使她們視 主 Krishna 為情人。這種情人情感絕不可與世俗的非法愛情相比,與性心理無關,儘管表面看來如此。我們必須確信,宇宙中無一物無其靈性領域的對應真實,物質顯現皆是超然的映現。愛情原則在物質世界的扭曲反映中或許被誤解,但若無充分的靈性科學教育,無法估量其真實。這種靈性愛情由 Yogmaya 能量引導, 主 Shri Krishna 與 Braja 少女在超然狂喜中忘卻自我,Gopis 的吸引力在 主 的超然感官滿足中扮演重要角色,與世俗性學無關。因靈性愛神超越一切世俗,表面上似乎 Gopis 違反了世俗道德。世俗道德家因此困惑,而 Yogmaya 的作用使 主 及其娛樂不暴露於世俗者眼中。《博伽梵歌》中確認, 主 保留不被所有人暴露的權利。Yogmaya 使 主 與 Gopis 在愛情狂喜中時而相會、時而分離。這種超然愛情事務對實證主義者不可思議,他們沉迷於絕對真理的非人格特徵,因此 主 親自顯現,賜予最高靈性覺悟形式,並親自品嚐其精髓。
主 如此仁慈,親自顯現,將墮落靈魂帶回神首王國,在那裡永恆品嚐愛神的色情原則,而非墮落靈魂病態中崇拜的扭曲性愛。展示 Rasalila 的目的是讓墮落靈魂放棄病態的道德與宗教,吸引他們進入神首王國享受真實。一個真正理解 Rasalila 的人,定會厭棄世俗性愛。覺悟的靈魂通過正確管道聆聽 主 的 Rasalila,將完全戒除物質性快感,這是其關鍵考驗。
因此,一個真正覺悟的靈魂能超越普通道德規範,在夜晚克服重重障礙與 主 Shri Krishna 相會。對 主 Shri Krishna 的自發吸引力激發熱情,促使 主 Krishna 與 Gopis 相會。為慶祝這種超然熱情,需有分離的情感,以動態形式增強熱情。在物質世界,戀人間的分離是痛苦的,無人願承受。但在超然領域,分離是絕對的,增強愛的聯繫,因分離的渴望使相會更強烈,超越實際相會的時刻。
許多覺悟的靈魂,如 Shrila Raghunath Das Goswami、皇帝 Kula Shekhar,極力推崇這種自發的愛神,甚至不惜違反傳統道德與宗教規範。Shrila Raghunath Das Goswami 在其 Mana 中說:「你無需關注宗教或非道德的規範。」皇帝 Kulashekhara 說:「我對道德或宗教規範無興趣,也不渴望財富滿足感官。讓命運依據過去的 Karma 安排,我只熱切祈求 主 的仁慈。」
幻象物質能量通過在空白屏幕上暫時聚焦迷惑受限靈魂,當焦點撤除,愚蠢的觀眾被物質能量愚弄而茫然。仁慈的 主 因此展示真實,恢復迷惘生命實體的永恆超然服務功能。這種服務在超然領域以原始形式呈現,而在物質領域則與物質自然的善、激情與無明品質混雜。生命實體與被服務者的永恆關係,表明人依神形象創造的說法無誤。神與人的形態相同,祂是接受無數星球不同等級人服務的頂尖之人。如同我們星球上有不同等級的人,若能以人造衛星到達其他星球,可見到更高品質的人。這些不同等級的人永恆服務 主,通過進化逐步改善服務態度。動物界也存在對 主 的服務傾向, 主 以適宜方式顯現。相較之下,人類因 主 以類人形態顯現,更受青睞,激發更高層次的愛情情感。通過奉獻服務,極大幫助覺悟與 主 的永恆關係。在五種主要超然關係中,最高的是婚姻關係,達到較高服務層次的奉獻者可被此吸引。為創造對神聖關係的興趣, 主 以降臨如 Ramchandra 王,展示最高婚姻關係,這在 Rama 化身中未顯現。
但有些世俗者無法進入超然情懷領域,卻想在物質狀態下模仿。超然中的易事在受限狀態下不可思議,這些模仿者被稱為世俗廉價者。他們無法以不純的物質心體驗超然情懷,實際上通過感官滿足墮入地獄。超然娛樂需以超然感官在超心智狀態中參與。世俗廉價者無知於超心智狀態,以奉獻服務之名滿足感官,帶來各種偏差。主 的超然娛樂由內在能量 Yogmaya 禁止世俗者窺探,這些世俗廉價者無法正確理解 Rasalila。他們誤認為 Vishnu 與 Braja 少女的 Rasalila 是感官滿足的對象,曲解 Tatparatwena nirmalam 與 Tatparo bhabet 的含義。第一者指通過超然覺悟完全脫離物質情感的淨化,第二者指鼓勵提升至超然階段。但世俗廉價者以超然覺悟之名混雜物質粗俗,實際行為與普通浪蕩者無異。他們誤解奉獻指引,僅以世俗感官滿足的精神行事。當無法區分解放與束縛的條件時,世俗廉價者的階級便增長。
Bhabet 的指引使用義務主動語態,世俗者不可誤解為墮落靈魂必須遵循,因其尚未進入純粹奉獻服務階段。在物質世界,需遵守倫理原則,區分道德與非道德。在絕對領域無此區分,因一切皆以 主 的超然服務為中心。另一方面,若不被 主 在物質世界仁慈展示的超然娛樂吸引,定會被幻象能量誤導,沉迷於感官滿足,陷入善惡活動的漩渦,導致物質生活的起伏。
因此, 主 Krishna 以前降臨以吸引我們進入祂的永恆超然娛樂,消滅 Ashuras 為次要原因;同樣, 主 Chaitanya 降臨非專為開啟 Samkirtan 運動,而是為祂自身的更機密目的。開啟 Samkirtan 運動與 主 降臨的其他特殊目的同時發生,僅為巧合。結論是, 主 Chaitanya 的降臨主要為祂的個人興趣,而非開啟 Samkirtan 運動,後者僅為附帶問題。
因祂是至尊人格神首,祂通過 Samkirtan 運動,使最低等級的人類成員也能達到超然狂喜的最高感知,祂以愛的聖名頌唱花環裝飾每個人,扮演奉獻者角色,通過自身行為而非教條設立榜樣,指導未來追隨者的行動。超然愛情服務主要在五種永恆關係中進行:(1) 中立 (2) 服務 (3) 友誼 (4) 親子 (5) 婚姻。除中立外,四種關係由奉獻者積極實踐。每種關係的奉獻者感受各自的情懷,感到滿足。在絕對領域,一切平等,無高低之分,但婚姻愛情關係是超然關係的最高完美。
為展現婚姻愛情關係的特殊重要性, 主 Krishna 出於無因慈悲,以 Goursundar(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的永恆形式展示奉獻者的娛樂。主 以奉獻者身份降臨充滿奇蹟,受限靈魂無法以不完美努力觸及至尊人格神首,而 主 Krishna 以 主 Gouranga 的形式使每個人都能明確接近 主。有一類世俗廉價者自稱「Gouranga Nagari」或「Nadia Nagari」,無法滲透 主 Chaitanya 的超然情感。他們將 主 Gour Sunder 與 主 Krishna 等同,呈現擾亂其以 Shrimati Radharani 偽裝的情感奉獻的障礙。主 無疑是 Krishna 且與 Shrimati Radharani 無異,但祂為機密原因採納的 Vipralambha Bhava 情感不可被干擾。世俗者不應無端干涉超然事務,以免在服務之名不悅 主。應始終警惕這種奉獻異常。世俗廉價者以世俗想像取悅 主 Gour Sunder, 主 對此非但不悅,反而厭惡離棄。試圖破壞 主 Gouranga 在 Vipralambha Bhava 中的超然情感,呈現祂作為 Krishna 的享受態度,是對 主 欲忘卻的娛樂的褻瀆。世俗廉價者因知識貧乏,無法覺悟 主 Gouranga 的奇妙立場。主體在客體情感中的客觀狂喜是超然婚姻愛情的另一奇妙特徵。
Shrila Rupa Goswami 在其《Bhakti Rasamrita Sindhu》(奉獻科學)中描述,超然愛情服務的情感通過逐步發展,對特定奉獻者在特定超然情懷點上變得有味。在特定情況下,該情感以超然婚姻愛情形式顯現。這種愛神分為兩階段:Swakia Krishna Vallava,適用於依合法婚姻法則與 主 Krishna 結婚的奉獻者,她們隨時服從丈夫命令,履行服務職責,稱為 Swakia。另一階段是 Parakiakrishnavallava,適用於出於強烈愛情向情人臣服的奉獻者,知曉這種與情人的非法愛情不為社會或道德認可,這種冒險情感稱為 Parakia Bhava。以更大生命風險的愛神高於較小風險的愛神,這種風險的有效性僅在超然領域可能。Swakia 與 Parakia 的愛神階段在物質世界不存在,世俗廉價者模仿 Parakia Bhava 會在靈性覺悟之路上造成混亂。
世俗廉價者認為 主 Shri Krishna 僅在 Braja Bhumi 短暫品嚐 Parakia Bhava,但六位 Goswamins 等權威不認同此想像命題。他們確認 主 在 Brajabhumi 的娛樂是永恆的,最機密的超然領域稱為 Braja。主 在物質層面顯現的娛樂在超然領域永遠存在,Parakia 情感在該永恆領域始終顯著。主 通過內在能量顯現,帶來所有隨從,無需外在幫助。Parakia 情感僅存在於超然領域的最機密部分,因最高狂喜形式僅在該領域存在。憑藉 主 的無因慈悲,我們可窺見不可見的 Braja。Braja 少女的情感極限在 Shrimati Radharani 的行為中展現,其愛情服務的強度是最高狂喜形式,連 主 也無法理解。無人能超越 Shrimati Radharani 在 主 擁有的超然情懷上的表現。因此, 主 同意以 主 Shri Gouranga 的形式採納 Radharani 的立場,服務其特殊目的。
Shrila Rupa Goswami 在《Chaitanyastaka》中描述 主 Chaitanya 如下:「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 即使對天界居民不可知,對《奧義書》難以企及,對聖賢是一切,對臣服的奉獻者是甘露,對 Braja 少女是婚姻愛情的精髓,願祂出現在我眼前!讓至尊人格神首 Shri Krishna,以 主 Chaitanya 的形式顯現,為了以愛人之姿品嚐與摯愛者的超然情懷,掩蓋自身色澤,採納 Shrimati Radharani 的色彩。」
《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解釋了 主 Chaitanya 降臨的主要原因,即採納 Radharani 的情感,而傳播 Samkirtan 運動僅為巧合。現他以 Shrila Swarup Goswami 日記中的一首 sloka 描述相同原因:「Radha 與 Krishna 本質上是同一絕對真理,但絕對真理因其超然愉悅能量分為二,永恆以色情原則娛樂。兩全體部分現以 主 Chaitanya 的超然形式結合。讓我們向 主 Gour Sundar 頂禮,祂現採納 Shrimati Radharani 的情感與體色。」
Radha 與 Krishna 這兩個超然實體對世俗廉價者是謎。Shrila Swarup Damodar Goswami 的描述是對二者的簡要解釋,需極大的靈性才華理解其神秘。兩者是一體的內在能量。Shri Krishna 是潛能因素,Shrimati Radharani 是內在能量。根據《韋達》哲學,潛能與能量無差異,如同火與熱無法分離。在相對認知中,難以消化潛能與能量的一體性。主 Chaitanya 提出的不可思議一與異哲學是理解超然複雜性的唯一途徑。事實上,Radharani 是 Shri Krishna 的內在能量,永恆增強 Shri Krishna 的愉悅。非人格主義者無 Mahabhagawat 奉獻者幫助無法理解。Radha 的名字表明她是 Shri Krishna 舒適的頂尖女主人,是生命實體愛情服務的媒介。在 Vrindaban,奉獻者尋求 Shrimati Radharani 的慈悲,以被認可為 Shri Krishna 的服務者。Radharani 提供服務 Shri Krishna 的必要力量。主 Chaitanya Mahaprabhu 親自接近鐵器時代的墮落靈魂,傳遞與 主 的最高超然關係。主 Chaitanya 的活動主要以祂內在能量的愉悅部分角色展現。
至尊人格神首 Shri Krishna 是超然存在、知識與喜樂的全能形式。祂的內在能量首先以 Sat 或 Sandhini(存在)展現,擴展 主 的存在功能;在顯示完全知識時稱為 Chit 或 Sambid,擴展 主 的超然形體;最後作為愉悅媒介時,稱為 Ahladini 或超然喜樂能量。因此,結論是同一內在能量以三種超然分區顯現。《Vishnupurana》中確認:「哦,我的 主!祢是無世俗品質模式的靜止畫板。祢的內在能量 Ahladini、Sandhini 與 Sambid 皆純超然。受限靈魂受外在能量影響,經歷愉悅、痛苦及其混合。但祢的內在能量超越外在能量的感染,皆為純靈性能量與絕對本質。」
我們亦可參考 Shrila Jiva Goswami 的《Pritisandarbha》論述。他說:「《韋達》清楚指出,唯有奉獻服務能引領神首覺悟,唯有奉獻服務能讓人眼見至尊人格神首。奉獻服務的卓越性在所有《韋達》文獻中始終顯著。什麼是奉獻服務?什麼力量能使至尊 主 與我們接觸?合理答案如下:《Srutis》或《韋達》文獻清楚定義,Maya 或物質能量無法克服全靈至尊整體。在《Sankhyaites》的觀點中,至尊 主 自足自滿,祂的滿足無法與物質能量的產物相關。換言之, 主 無法被帶有物質品質的事物取悅。吸引 主 的力量不可有任何物質感染。該力量不可視為非人格主義者主張的自我覺悟喜樂。自我覺悟是進展至吸引 主 的力量的初步階段。個體靈魂的自我覺悟喜樂無法有效取悅絕對整體。在世俗領域,人的滿足程度因等級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因此,個體靈魂的自我滿足品質與數量無法與絕對整體的滿足標準相等。因此,《Vishnupurana》指出, 主 超越世俗品質,世俗愉悅與 主 的超然愉悅無相似性,結論是 Ahladini 或喜樂本性的內在能量是能感動 主 的力量。主 通過此超然力量享受自己,奉獻者通過接觸此能量認識 主。這是最終結論。」
Shrila Jiva Goswami 在《Bhagwat Sandarbha》中解釋 主 的能量如下:「維持一切存在並永恆顯現的能量稱為 Sandhini 能量。使 主 知曉一切並被他人知曉的能量稱為 Sambid 能量。使 主 與奉獻者共同感受愉悅的靈性力量稱為 Ahladini 能量。」結論是,原始內在能量以這些超然多樣性展現。內在能量的全部活動展現,稱為 Visuddha Satwa,區別於 Misra Satwa。Satwa 意為善與純粹,世俗善性帶有激情與無明的痕跡,故稱 Misra Satwa。Visuddha Satwa 完全脫離世俗品質模式,是體驗至尊人格神首及其超然娛樂的適宜氛圍,因其與 主 及奉獻者的互動,稱為 Sambid 氛圍。此氛圍完全純粹,無世俗品質感染。神首王國僅在此氛圍中體驗。換言之,Visuddha Satwa 是體驗神首名稱、榮耀、形體、品質等的階段。為區別於世俗多樣性,稱為靈性氛圍,同時是內在能量。世俗品質模式僅對生命實體有用,與神首無關。《聖典博伽瓦譚》第十一篇確認,至尊人格神首聲明,物質自然的善、激情與無明三種品質與生命實體相關,與至尊人格神首無關。《Vishnupurana》亦確認,至尊人格神首僅顯現超然品質,無法想像與世俗品質相關。祈禱至尊人格神首,祂完全不受世俗品質影響,存在於超然中,願祂慈悲於我們。
在《聖典博伽瓦譚》第十篇中,天皇 Indradeva 對 主 說:「哦,我的 主!祢的王國充滿 Visuddhasatwa,無擾,充滿服務,無激情與無明的世俗品質。祢與三種世俗品質無關,世俗品質及行動無法接近祢。在非顯現狀態,善性存在;在創造活動領域,激情顯現;在缺乏活動與多樣性的地方,無明顯著。」Visuddhasatwa 以 Sandhini 為主,作為一切存在的基礎;以 Sambid 為主,知識超然顯現;以 Ahladini 為主,最機密的愛神存在。同時,Visuddhasatwa 三者合一,是神首王國顯現的主要特徵。
絕對真理是真實的本質,以上述三種超然徵象認知。絕對真理的不可思議內在能量以多樣方式永恆運作:(1) 超然世界的顯現,(2) 生命實體的邊緣能量活動,(3) 物質宇宙的外在顯現,(4) 非超然特徵。神首的原始形式及其多種全體擴展使內在能量分為二。內在能量指內部運作。內在能量的潛能因素是全體擴展的至尊人格神首,維持遠離物質的超然宇宙。神首的外在特徵是物質自然及其主要元素。物質能量涵蓋從 Brahma(其一日12小時為43.2億太陽年)到微生物的各種生命實體,後者數百萬在瞬間誕生與死亡。
內在能量以三個部門認知,每個部門是其全體部分。內在能量的永恆存在或 Sandhini 部分,及代表 Shri Krishna 靈性認知與絕對獨立的 Sambid 能量。區別於其他兩者的特定功能是 Ahladini Sakti。這三個部門的內在能量也影響外在能量,與受限靈魂相連,表現為物質自然的三種品質模式,確證生命實體或邊緣能量永恆為 主 的服務者,受內在或外在能量控制。
無人可為無始絕對真理的父母,但父愛奉獻者的展示是 Visuddha Satwa 內在能量的另一操縱。在這種轉化的 Visuddha Satwa 中,絕對的形體可被感知。主 Krishna 的來源無疑是 Visuddha Satwa,但這不意味祂由 Vasudeva 誕生。祂是此內在能量的永恆控制者。任何用於 Shri Krishna 超然服務的事物本質上與 Visuddha Satwa 相關,僅在這種服務精神中,Visuddha Satwa 被覺悟。實際上,Krishna 始終是全靈。
不僅神首的父母,所有與其存在的隨從皆由 Sandhini Sakti 或 Visuddha Satwa 的轉化構成。更明確地說,Sandhini Sakti 維持並顯現靈性世界的多樣性。在神首王國,祂的僕人、侍女、配偶、父母等皆是靈性存在的 Sandhini Sakti 的轉化。Sandhini Sakti 同樣擴展物質宇宙的多樣性,從中可窺見靈性領域。
Lord Shiva 在見到 Satee 之父 Daksha 反對 Vishnu 時說:「Vasudeva 是至尊人格神首內在能量 Sandhini Sakti 轉化的超然存在,名為 Visuddha Satwa。在此 Visuddha Satwa 中,全靈至尊人格神首顯現,因此名為 Vasudeva。祂超越物質感官的認知,世俗思辨者不可思議。我以虔敬之心向祂的蓮花足頂禮。」此陳述無疑確認,主 Krishna、祂的名稱、榮耀、品質及一切隨從皆由 Sandhini Sakti 管理。
Sambit Sakti 的活動是認知效應。主 與生命實體皆具認知能力。Shri Krishna 作為至尊人格神首,知曉一切,無任何認知障礙,祂的知識僅為一瞥。生命實體的認知有無數障礙,僅為認知因素,分為直接知識、間接知識與扭曲知識。通過物質感官(如眼、耳、鼻、手等)感知物質對象,總是不完美,屬於扭曲知識。此幻象由 Sambit Sakti 以扭曲方式呈現的物質能量影響。超越感官感知的因素的否定認知是間接知識的方式,屬於生命實體的認知行為,總體不完美,僅為完全知識的片段。此認知因素稱為靈性知識、靈魂知識、非人格知識、一元論等。但當 Sambid 認知因素受 Ahladini 因素啟發共同運作時,才能獲得至尊人格神首的知識。此狀態應接受為 Sambid Sakti 的精髓。間接的靈性知識及物質知識皆為 Sambid Sakti 的分支。
Ahladini Sakti 的行為是純粹的愛神,分為純粹愛神與摻雜愛神。當 Ahladini Sakti 從 Shri Krishna 發出並賦予生命實體以吸引他時,生命實體成為純粹的愛神者。但當同一 Ahladini Sakti 被外在物質能量摻雜,從生命實體發出時,不吸引 Krishna,反而使生命實體被物質能量的魅力吸引,非但不為愛神而狂,反而為物質享受而狂,因與物質自然品質模式的互動,被快樂與痛苦的感覺俘獲。
未受污染的 Ahladini Sakti 在 Braja 少女及 Shrimati Radharani 的行為中展現,她是該超然群體的頂尖參與者。Ahladini Sakti 的精髓是愛神,愛神的精髓稱為 Bhava 或超然情感,其最高峰稱為 Mahabhava。Shrimati Radharani 是這三種超然意識的化身,因此是愛神的最高原則,及 Shri Krishna 所有愛慕對象的頂尖。Shrila Rupa Goswami 在《Ujjal nilmoni》詩中確認:「在 Braja 少女中,Shrimati Radharani 與 Chandrabali 是主要因素,Shrimati Radharani 在各方面更勝一籌,是 Mahabhava 的化身,無其他 Gopi 擁有此超然品質。」
Shrimati Radharani 與 Shri Krishna 同樣全靈,無人應認為她有任何物質性。她絕非如受限靈魂般擁有粗糙與微妙的物質身體,受物質感官覆蓋。她完全是靈性的,身體與心智皆為靈性化身,其感官亦靈性,因其身體為靈性。因此,她的身體、心智與感官完全融入對 Krishna 的愛情。她是 主 內在能量的 Ahladini Sakti 的化身,因此是 Shri Krishna 享受的唯一來源(愉悅效應)。Shri Krishna 無法享受與祂內在本質不同的任何事物,因此 Radharani 與 Shri Krishna 相同。Shri Krishna 的 Sandhini 部分顯現其全吸引力的形體,同一內在能量的 Ahladini 部分呈現 Radharani,她是全吸引力的吸引者。除 Radharani 外,無人能在 Shri Krishna 的超然娛樂中與其匹敵。
在《Brahma Samhita》第五章33詩節中,關於 Shri Krishna 的超然愉悅娛樂,Brahma 祈禱:「我崇拜原始之主 Govinda,祂永居於名為 Goloka Vrindaban 的超然居所,與擁有永恆喜樂與存在靈性情懷的牧牛女相伴。」這些超然女主人是 主 的愉悅來源,是其娛樂的主要隨從,分為三組:Vaikunthas 的財富女神、神的王國中的其他皇后,及第三組 Braja 少女,後者為三者中最愛的。
事實如此。如前所述,Krishna 與 Radharani 是一體的兩面,兩者相同。因此,Shri Krishna 擴展為多種化身與全體部分,如 Purushas 等,Shrimati Radharani 亦擴展為財富女神、皇后及 Braja 少女的多種形式,皆為她的全體部分,稱為 Baibhavas 與 Prabhavas,即形式幾乎相同或身體構造略有差異。財富女神(Laxmis)是 Shrimati Radharani 的 Baibhavas,皇后是她的 Prabhavas。但 Braja 少女是 Radharani 的常伴隨從,在 Shrimati Radharani 的至尊引導下,為 Shri Krishna 的超然娛樂提供不同情懷。在超然領域,享受亦以多樣性充分品嚐。無數女主人的多樣性是 Shri Krishna 享受的來源,因此 Shrimati Radharani 的擴展是必要的。與 Braja 少女共同享受的超然情懷品質最高, 主 在其中與 Radharani 的帶頭下,享受名為 Rasalila 的最高舞蹈表演。
Shrimati Radharani 作為 Rasalila 的中心力量,以五個不同名稱指定:(1) Govindanandini,(2) Radharani,(3) Govinda-mohini,(4) Govinda sarbaswa,(5) 所有女主人的中心力量(Sarbakanta Siromani)。Radharani 的詞源意義是最服務 主 的人。《Goutamiya Tantra》確認:「超然女神 Shrimati Radharani 是 主 Krishna 的直接對應,是所有財富女神的中心人物,擁有吸引全吸引力至尊人格神首 Shri Krishna 的所有超然吸引力,是 主 的原始內在能量。」
Gopis 的觀察是正確的視覺功能,任何有幸達到此階段的人,皆能如 Gopis 般持續看見 Krishna。《Brahma Samhita》說,擁有以純粹愛情塗抹的合格眼睛的聖賢,可在心中持續看見 Shyam Sundar(Krishna)的形體。《聖典博伽瓦譚》(10.21.7)確認,Gopis 在季節來臨時唱道:「親愛的朋友!能用眼睛觀察 Braja 王兩子(Krishna 與 Valadeva)進入森林,伴隨朋友與牛群,吹奏笛子,注視祂的奉獻者的人,真正蒙福。除此場景外,眼睛無其他有益之物可看。」
Mathura 的女性居民在看見 Krishna 與 Valarama 與 Kamsa 的摔跤手 Mustik 與 Chanur 搏鬥時說(《聖典博伽瓦譚》10.44.13):「哈囉!Gopis 進行了何等苦行!她們有幸持續看見 Shri Krishna 的美麗面容,那是財富、美麗與榮耀的源泉,祂面容的光輝無與倫比,無需外在幫助。」因此,Krishna 的吸引力無與倫比,祂的力量亦然。聽聞這些,我們的心智失衡。僅聽聞 Krishna 的吸引力描述便被吸引,但無人能盡情品嚐,這是其核心。
現作者提出關於 主 Chaitanya 降臨第三原因的論述,此原因極為機密,因其是 Swarup Damodar Goswami 揭示的最高超然情懷的精髓。其他知曉此知識的人,皆從他處聽聞,因他作為 主 的常伴,能深入 主 Chaitanya 的內心。如前所述,Gopis 與 Krishna 的愛情關係處於正確的超然位置,稱為 Rudha Bhava。因看似兩性關係,不可誤解為性愛的結果,與世俗性愛截然不同,是純粹無染的愛神。《Goutamiya Tantra》定義:「Gopis 與 Krishna 的關係被慣常稱為愛情,但此關係受 Uddhava 等解放聖賢極大尊敬,這些奉獻者始終渴望達到 Gopis 對 Krishna 的愛情標準。」
應區分性愛與純粹愛神,二者屬不同類別,差異如鐵與金,無需以金的標準評估鐵。啟示經典描述純粹愛神的含義:「即使有充分理由解除婚姻關係,卻無論如何不解除,此緊密愛情關係稱為純粹。」Gopis 與 Krishna 以此純粹愛情結合,無基於個人感官滿足的性愛。她們生活的唯一事業是使 Krishna 在各方面快樂,不顧個人利益,是奉獻於滿足至尊人格神首 Shri Krishna 的靈魂,無絲毫性愛痕跡。
《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權威斷言,性愛是個人感官享受的問題。《韋達》中,所有帶有聲望、父職、財富等不同慾望的規範原則,皆為感官滿足的不同階段。這些在公共福利、民族主義、利他主義、聖經規範、健康指引、果報行動、流行辯護、容忍、個人舒適、解脫物質束縛、進步道路、家庭情感、社會排斥、法律懲罰及恐懼感等名義下的行為,皆為感官滿足的細分。這些善行基本上為個人感官滿足,無人能在執行上述道德與宗教原則時犧牲個人利益。但在超然階段,人僅感到是 Shri Krishna 的永恆僕人,所有在此服務意識下的行為,稱為純粹愛神,完全為 Shri Krishna 的感官滿足。帶有享受行動果實的行為,皆為感官滿足,時而顯著,時而微妙。
《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勸告所有人,如 Gopis 般放棄所有感官滿足的活動,完全順應至尊 主 的意願,這是《博伽梵歌》中 Krishna 的最終教導。我們應準備為取悅 主 做任何事,即使冒違反《韋達》原則或倫理法的風險。這是愛神的標準,此類純粹愛神的行為如洗淨的白麻布般無暇。Shrila Bhaktivinode Thakur 警告,「放棄一切」不意味免除與身心相關的必要職責。即使這些職責若以服務 Krishna 的精神承擔,也不成為感官滿足。
結論是,Shri Krishna 與 Braja 少女的愛情事務無世俗性愛觀念,一切為 Krishna 的愉悅,因此她們的行為是超然的愛情服務。《聖典博伽瓦譚》在 Krishna 離開 Rasalila 時 Gopis 的哀嘆中確認,Gopis 說:「哦,親愛的!我們認為祢的蓮花足比我們的胸膛柔軟,我們小心翼翼將其置於硬胸上,祢卻赤腳在石頭路上漫步,定會傷害祢的柔足,這令我們極為不安,因祢是我們生命的一切。」
Gopis 不顧個人舒適或感官滿足,不在乎這些。她們所做的一切為 Krishna 的幸福,放下一切為 Shri Krishna,她們對 Krishna 的愛情亦為 Krishna 的幸福。Krishna 在返回 Rasalila 場景時感激承認:「親愛的 Braja 少女,我見你們自願違反社會與經典規範,離開親友為我。我離開你們是為加速你們對我的純粹愛情。親愛的朋友,我隨時為你們的愉悅服務,請勿如此譴責我。」
因此,Krishna 對 Gopis 從不無情,因祂在《博伽梵歌》第四章11詩節中宣示,祂依奉獻者對祂的超然愛情服務程度回報。每個人遵循通向祂的道路,但進展程度不同,因此對最終目標至尊人格神首的覺悟程度亦不同。Gopis 完成最高目標, 主 Chaitanya 推薦,無比 Gopis 遵循的標準更高級的崇拜神首方式。
雖然 主 承諾依奉獻者的服務程度回報,祂在與 Gopis 的關係中無法履行。主 感到被 Gopis 的服務品質擊敗,承認無法回報她們的超然愛情服務。《聖典博伽瓦譚》在 Krishna 聽到 Gopis 的淒美分離之歌返回時說:「親愛的 Braja 少女!你們在此深夜與我的接觸純淨無暇。我無法在多生中償還你們的債務,也無法履行對你們的義務,因你們打破家庭枷鎖僅為服務我。我承認無法償還你們的債務,請以你們已完成的輝煌事蹟為樂。」
Gopis 的無私愛神無與倫比。然而,不可誤解 Gopis 在個人裝飾上的小心。她們盡可能美麗打扮,僅為使 Krishna 看見她們時快樂,無其他多餘慾望。她們將身體及一切奉獻給 Shri Krishna 的服務,認為身體為 Krishna 的享受而存在。因此,她們裝扮以 Krishna 會因看見與觸摸而快樂為目標。《Adipurana》確認:「哦,Prithu 之子,Gopis 比其他奉獻者更親近我,她們以身體為 Shri Krishna 服務而照顧自己。」
Gopis 的奇妙特徵超乎想像。她們無個人滿足的慾望,但當 Krishna 因看見 Gopis 而快樂時,Gopis 的快樂比 Krishna 千倍。這種情況令人困惑,因她們不欲個人快樂,卻被強加。解決此困惑是,Krishna 的快樂感受 Gopis 快樂的限制。Vrindaban 的奉獻者因此試圖服務 Gopis,即 Radharani 及其隨從。獲得 Krishna 的恩寵最簡單是獲得 Gopis 的恩寵。在 Gopis 的推薦下,Krishna 易於接受奉獻者的服務。因此, 主 Chaitanya 欲取悅 Gopis 而非 Krishna,其同時代人誤解祂,因此 主 Chaitanya 放棄居士生活,接受 Sannyas。
看見美麗的 Gopis,Krishna 精神振奮,Gopis 見 Krishna 亦在青春綻放。雙方美的競爭無限制,無人同意停止。對世俗道德家,此關係極為微妙,可能誤認為純粹的愛情交易,但因 Gopis 專注於滿足 Krishna 的意識,整個場景轉為純粹愛神,無性愛痕跡。《Stabamala》中,Shrila Rupa Goswami 在 Keshawastakam 中說:「讓我崇拜從森林返回的 Shri Krishna,祂受 Braja 美麗少女歡迎,以舞者般的動作與微笑面容,祂的美麗眼睛在 Gopis 的隆胸上遊走。」
Gopis 愛情的另一標誌證明其完全無性慾痕跡。Gopis 是被支配的愛人,Shri Krishna 是支配的摯愛者。被支配者的愛滋養支配者的愛。被支配者無自私享受的慾望,其快樂間接依賴支配者的愉悅。無因愛神如此呈現。純粹愛神僅在被支配者因支配者的快樂而快樂時可能。如《Bhakti Rasamrita Sindhu》所述,Daruk 不歡迎因服務快樂而眩暈,因其認為身體鬆弛妨礙服務。同樣,蓮花眼的 Radharani 不歡迎因心智狂喜而流淚,因淚水遮蔽注視 Shri Krishna 的視線。純粹奉獻者若無因愛 Krishna,會斷然拒絕從融入 主 至其他解放形式的任何解放。
《聖典博伽瓦譚》(3.29.10-12)說:「純粹愛神的徵象在純粹奉獻者心中自動喚起,當他聽聞位於每人心中的 主 的超然品質時,如恆河無阻流入海洋。此奉獻活動無因無阻礙,服務至尊 主。無因指無動機自發,無阻礙指無求果報的障礙。此類奉獻者被對至尊人格神首的自發服務態度淹沒,立即拒絕接受 Salokya(居於神首王國)、Sarsti(與 主 幾乎等同的財富)、Sarupya(與 主 相似形體)、Samipya(常與 主 同居)及 Ekatwa(融入 主 的存在),即使這些解放呈現於他們面前,因超然愛情服務的快樂超越上述解放類型。」
《聖典博伽瓦譚》(9.4.49)關於 Ambarish 國王的特性說:「為何我的純粹奉獻者渴望在天界享樂或融入 主 體內等暫時易逝的事物?他們甚至不接受其他四種解放,即使被提供。」融入絕對存在與天界生活的持續時間同樣暫時,皆受時間控制,非永久地位。因此,Krishna 與 Gopis 的關係如酸洗金般純淨明亮,自然自發,無性愛色彩。
Gopis 是 Krishna 的常伴助手、哲學家、導師、最親愛的弟子、朋友與侍女。她們完全知曉如何取悅 Krishna,深入其心,精通以 Krishna 期望的方式服務。《Adipurana》確認, 主 說:「Gopis 是我的一切,是我親愛的助手,如導師般愛我,如弟子般忠誠服務,完美適應我的享受,如忠實朋友般與我相處。她們的關係不亞於已婚妻子。唯有 Gopis 完全知曉我的榮耀、服務方式、心智狀態與對我的尊重。哦,Pritha 之子,這些機密信息對其他奉獻者幾乎未知。」
我們可審視 Gopis 的高級超然本性,設想最佳 Gopi 的地位,即 Shrimati Radharani。她在各方面最佳:最美麗、最高資格、對 Krishna 的愛超越其他。《Padma Puranam》確認:「Radhakunda 對 Shri Krishna 如同 Shrimati Radharani 般親愛,是所有 Gopis 中最親愛的。」《Adi Puranam》亦確認:「宇宙因 Vrindaban dham 的降臨而榮耀,Gopis 更因 Shrimati Radharani 而榮耀。」
Shri Krishna 的超然娛樂為與 Gopis 交換最高情懷,與 Radharani 的關係是其媒介。Radharani 是 Gopis 中最重要的人物,其他 Gopis 無 Radharani 無法快樂。Gopis 分為五等級:Sakhis、Nity sakhis、Pransakhis、Preyasakhi 及 Paramprestha Sakhis,皆擅長激發 Krishna 的色情情感,皆膚色白皙,皆為 Vrindaban 女王 Radharani 的隨從。Paramprestha Sakhis 有八位,在 Krishna 與 Radha 的最高交易中,時而支持 Krishna,時而支持 Radharani,創造一方對另一方的情境,使情懷交換更可口。
Goswami Jayadeva 在《Geet Govinda》中記述,當 Shri Krishna 離開 Rasalila 場景尋找 Shrimati Radharani 時說:「Kamsa 的敵人 Krishna 離開其他 Braja 少女,心中思念 Shrimati Radharani,她是最迷人的超然娛樂 Rasalila 的核心。」現回到重點, 主 Shri Krishna Chaitanya Mahaprabhu 以 Radharani 的角色顯現,傳播聖名頌唱文化,以覺悟愛神,實現其內心最深渴望,這是祂以 主 Gouranga 身份降臨的秘密。
主 Shri Krishna Chaitanya 是 Braja 王之子(Shri Krishna),是人格化情懷與色情愛的原始形式。支配者採納被支配者的角色,以品嚐後者的超然情感,同時推廣永恆居所的活動至最高峰。《Geet Govinda》中,Shri Jayadeva Goswami 確認:「親愛的朋友,看 Shri Krishna 如何以精美服飾享受歡樂季節,擁抱 Braja 少女,心靈完全平靜。祂以形似藍蓮花的身體進行超然娛樂,激發整個創造,淹沒愛神的愛情行為。」
因此, 主 Chaitanya 是 Shri Krishna 本人,Gopis 的絕對享受者,現採納 Gopis 的角色,品嚐被支配者的超然情懷快樂。祂以此模式顯現,同時最迷人地推廣時代的文化。主 Chaitanya 的機密部分僅其親密奉獻者可追溯,如 Shri Adwaita Acharya、Shri Nityananda Prabhu、Shrinibas Prabhu、Shri Gadadhar Prabhu、Shri Swarup Damodar Goswami、Shri Murari Gupta、Shri Haridas Thakur 等無數奉獻者。《柴坦尼亞傳記》的作者教導,若欲確知 主 Chaitanya,應向這些純粹奉獻者致敬。
以上是第六詩節的總結,重新描述如下:「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與月亮相比的 Krishna 本人,於 Srimati Sachimata(猶如海洋)的子宮中顯現,欲解決與 Shrimati Radharani 超然娛樂相關的問題:(1) Shrimati Radharani 的愛情態度實際地位為何?(2) 我的可愛品質地位如何,使 Radharani 如此癡迷?(3) Shrimati Radharani 因被我的可愛特徵吸引而感受到什麼?」這些對世俗者是複雜且不可滲透的問題,需討論以闡明 主 Chaitanya 降臨的機密部分。作者仁慈討論這些機密,雖可能被愚蠢的心理思辨者誤解,但無妨,因他僅滿足於為奉獻服務中的真才披露主題。進入機密靈性啟迪是常懷 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 與 Shri Nityananda Prabhu 蓮花足者的特權,僅他們能在此討論中感到滿足。這些結論如芒果樹的嫩枝,為布穀鳥般的真誠奉獻者所喜愛,而非奉獻的世俗現實主義者如駱駝喜食荊棘,無法進入奉獻領域。作者若此類人無法理解 主 Chaitanya 的活動,則更滿意。他向純粹奉獻者頂禮,毫無保留地述說,以讓奉獻者充分了解超然喜樂。
受 Ahladini 內在能量影響,Shri Krishna 決定採納 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角色。祂自思:「人人稱我為絕對喜樂,因我宇宙感到愉悅,誰能給我愉悅?若有比我強千倍者,僅其能給我愉悅感。無人能比至尊人格神首更大或相等,但 Shrimati Radharani 以千倍潛能給我愉悅。雖然我比愛神強千倍,無人等於或超越我,但我見 Radharani 感到滿足。我的超然笛聲吸引整個創造的心智,但 Radharani 的甜美聲音吸引我。雖然宇宙因我充滿風味,Radharani 的體香吸引我的心智。雖然因我宇宙充滿不同情懷,我親吻 Radharani 唇部的愉悅極為愉悅。雖然我的觸碰比千月更涼爽,我認為僅觸碰 Radharani 使我生命清涼。因此,雖然我是一切生命的首要原因,我僅因 Radharani 而活。」
Shri Krishna 對 Shrimati Radharani 的深情如此,但 Radharani 在與 Shri Krishna 的相處中感受不同。看見 Radharani,Shri Krishna 完全滿足,但 Radharani 看 Krishna 感到更大滿足。Krishna 的笛聲使 Radharani 幾乎無意識,Radharani 的甜歌同樣使 Shri Krishna 無意識。Radharani 無意識地擁抱 Tamal 樹,誤認為 Shri Krishna,感到超然狂喜。有時聽到森林中竹子碰撞的甜美聲音,她無意識地擁抱 Tamal 樹,誤為 Shri Krishna。因持續專注於 Shri Krishna,擁抱 Tamal 樹給她擁抱 Shri Krishna 的感覺,驚呼生命圓滿。當有利微風帶來 Shri Krishna 的體香,她盲目愛戀欲跳入空氣。品嚐 Krishna 嚼過的檳榔,她立即融入快樂海洋,忘卻一切。Krishna 即使以百唇之力也無法完全表達與 Radharani 同在的快樂。與 Radharani 的娛樂後,她的容光如此輝煌,Shri Krishna 迷戀於此無與倫比的美麗,忘卻自身身份。
在物質性快感中,據專家如 Bharat Muni,男女在交易中平等享受,但在靈性世界不同,世俗專家不知。支配者的享受總超於被支配者,Shri Krishna 與 Radharani 相處的愉悅超於與其他 Gopis。《Lalita Madhab》劇中,Shri Krishna 對 Shrimati Radharani 說:「我的摯愛,我的每種超然感官因獲得你而沉浸於狂喜,你完全以美麗與品質裝飾,你的身體是所有愉悅事物的源泉,如比不朽甜美更柔軟的唇,蓮花般的面容,勝過布穀鳥的甜美聲音,比檀香更涼爽的肌膚。」
Shrila Rupa Goswamipada 觀察 Shrimati Radharani 與 Shri Krishna 相處的症狀:「Shrimati Radharani 的全身超越忍耐與克制的控制力,因過分被 Shri Krishna(Kamsa 之敵)的美麗特徵吸引,表現出毛髮豎立等症狀。她的皮膚因觸碰 Shri Krishna 而愉悅,耳朵急於聆聽 Shri Krishna 的話語,鼻孔因聞 Shri Krishna 的體香而膨脹,舌頭受 Shri Krishna 的親吻觸碰控制,面容因這些而如蓮花般明亮。」
參考上述,Shri Krishna 自思:「Radharani 對我的非凡情感表明我內有控制她全部存在的特質。Radharani 的愉悅本質是我總尋求品嚐的。我多次嘗試接觸此陌生狀態但失敗,因此我對品嚐 Radharani 愉悅的渴望愈發強烈。我將化身以品嚐 Radharani 的地位,通過多種方式體驗這些情感,並教導奉獻者如何達到自發愛神的層次。」
Shri Krishna 決定以 主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 的身份化身,當傳播特殊宗教文化的時機與 Shri Adwaita Prabhu 祈求 主 降臨的呼喚同時吸引祂時。神首化身降臨物質層面時,為創造物質自然法則的場景,祂的父母或其他長輩監護者先降臨。當此完成,Shri Krishna 依上述決議,採納 Radharani 的色彩與地位,於 Srimati Sachimata(其母)的子宮中顯現。
這是第六詩節的解釋,作者依 Shrila Rupa Goswami 為首的 Goswamins 的恩典完成。作者對 Swarup Damodar Goswami 的解釋與 Shrila Rupa Goswami 一致,於其第二八首讚美 主 Chaitanya 的祈禱中說:「讓 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與機智的 Shri Krishna 無異,為品嚐摯愛奉獻者的超然情懷,掩蓋自身色彩,以 Shri Chaitanya 的形式採納 Shrimati Radharani 的色彩,慈悲於我們。」
作者總結本章,提及祈福、 主 Chaitanya 的本質及其化身的必要性,皆於前六詩節中解釋。如常,他向 Goswamins 致敬,因其授權他歌唱《柴坦尼亞傳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