Śrīla Prabhupāda
ārādhyo bhagavān vrajeśa tanayas tad dhāma śrī vrṇdāvanam ramyā kācid upāsanā vrajavadhū vargeṇa vā kalpitā śrīmad-bhāgavatam amalaṁ purāṇaṁ śrī-caitanya mahāprabhor matam idaṁ tatrādarāḥ na paraḥ
至尊人格神首 Śrī Krishna,以 Vraja 王 Śrī Nanda Mahārāja 之子而聞名,是所有主中最值得崇拜的主。同樣,祂的居所,聖地 Vṛndāvana,也如同主自身般值得崇拜。祂的崇拜方式或許多樣,但由 Vraja 少女群所構想的崇拜方式,無任何奉獻者能超越。聖典博伽瓦譚 是純淨無瑕的指引,專為接近這位值得崇拜的主而設,這是 主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文化哲學總結。因此,我們有責任向這一教派低頭致敬,絕不接受其他任何文化運動。
主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哲學教派被稱為 bhāgavata-dharma,即重塑眾生與至尊人格神首之間已斷聯繫的宗教。所有眾生,無論身份地位,皆為至尊人格神首的組成部分,這一點 主 Krishna 在 博伽梵歌 中親自闡述如下:
mama yonir mahad brahma tasmin garbhaṁ dadhāmy aham sambhavaḥ sarva bhūtānāṁ tato bhavati bhārata sarva-yoniṣu kaunteya mūrtayaḥ sambhavanti yāḥ tāsāṁ brahma mahad yonir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博伽梵歌 14.3-4)
整個有生命的宇宙是由物質與靈性力量結合而成,這靈性力量被稱為靈魂。這些靈魂火花是原始整體靈魂的碎片,若無這些碎片,物質便無法展現生命。完整的物質資源,稱為 mahat-tattva 或物質能量,亦被稱為 Brahman 或絕對,因其為絕對的能量。韋達 宣稱,凡從絕對衍生者,皆為絕對。物質與靈魂皆為 主 的不同能量。然而,在創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物質作為靈魂眾生的身體而被賦予能量。因此,物質能量被視為眾生的母親,因她被 主 孕育了靈魂火花的種子。這就像母親從父親接受種子而懷孕生子。換言之,物質世界是模仿之主活動的場域,眾生因自身欲望被至尊人格神首送至此地扮演角色。這是眾生與物質存在接觸的根本原因。
因此,從天界之祖 Śrī Brahma 到地上之人類,乃至最微小的微生物,所有眾生皆可稱物質能量為哺育之母,至尊人格神首為原始之父。84 萬種生命形態的眾生,依據業力法則或欲望與行為的法則,在物質場域中經歷各自的活動。
這一事實在 博伽梵歌 中再次得到確認:
mamaivāṁśo jīva-loke jīva-bhūtaḥ sanātanaḥ 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博伽梵歌 15.7)
眾生是至尊人格神首的分離部分,原本渴望成為多數。這些眾生不同於 主 的完全部分,即 viṣṇu-koṭi。Viṣṇu-koṭi 與 jīva-koṭi 截然不同。然而,jīva-koṭi 與 主 直接相連,作為祂的部分,絕非 Śiva 或 Brahmā 的部分。這些 jīva-koṭi 本質上永恆,非如陶罐或天空般暫時存在。這些眾生因陷入物質能量,猶如被投入海中的人,為了生存而掙扎。這種環境下的存在不僅艱難,且對眾生而言不自然。物質感官——眼、耳、鼻、舌、膚——如同鎖鏈,束縛眾生,永無止境的生存掙扎即為脫離此鎖鏈的努力。這些鎖鏈因眾生與物質的接觸而形成,誤以物質為自身,忘卻純粹靈性存在。心智是這種虛假自我在善性中的產物,而其他工作感官則是激情模式下的產物。因此,眾生的解放意味著斬斷這些物質感官的束縛,復甦純粹的靈性感官意識,稱為 hṛṣīka。淨化的 hṛṣīka 感官,脫離一切物質標籤,僅能在解放狀態下從事 Hṛṣīkeśa 的服務,這便是奉獻活動的定義。唯有以純淨感官,方能進入神的國度,享有永恆存在、永久喜樂與完整知識,這在物質感官的受限存在中皆不可能。物質感官無法享受永久喜樂,亦非永恆存在,因此無法獲取超越知識。純淨的 hṛṣīka 感官則相反,唯有以這樣的感官,眾生方能享受與全靈性 主 的相處。解放靈魂與 主 的靈性互動被稱為 rasalīlā 或靈性展現。每個眾生擁有獨立身份,因此,除非個體進行靈性自殺,否則與整體的融合僅為想像。博伽梵歌 將這些眾生描述為 主 的高等能量,與 主 不同,如同熱與火的區別。
主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的教派是純粹的靈性運動,旨在以淨化感官喚醒眾生沉睡的靈性意識。眾生與 主 的關係永恆完整,但因與物質的異質聯繫而遺忘。若具靈性興趣,受覺悟靈魂的良好影響,眾生可通過順從聆聽覺悟靈魂的教導,復甦靈性意識。物質化的眾生無需特別作為,只需耐心聆聽覺悟靈魂的教導……[餘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