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奉獻者內心培養出獨特的愛極情狂稱為維巴瓦 vibhäva。就如前面解說過,接踵而來的各種現象:如眼眉抖動、恐懼、驚訝、發笑等等,統稱為阿努巴瓦 anubhäva。而培育阿努巴瓦和維巴瓦的各別不同原因則稱為散擦瑞·巴瓦 saïcäri-bhäva——即穩定的心醉神迷。
每逢有有關奎師那逍遙時光的詩歌朗誦,或是戲劇上演時,聽眾或觀眾便培育出種種對主超然的愛心服務,享受形形色色的維巴瓦、阿努巴瓦和散擦瑞巴瓦。
然而,留在物質層面的人不應引述各種超然文獻的宣言,以討論如先前所表現的巴瓦和阿努巴瓦。這些表現是從主的超然享樂能量而來的。人只應試圖去瞭解,靈性層面上愛的呼應種類繁多。如此愛心交流永遠不能稱算是物質的。《偉大的巴臘特》中,豎立(Udyama-parva) 分部警告說: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不容爭論的。事實上,在我們現下的生命狀況,靈性世界的種種交往是不可思議的。象茹帕·哥斯瓦米等偉人都是解脫了的靈魂,他們嘗試給我們一些提示,告訴我們靈性世界的超然活動是什麼一回事,但大體上,這些交往對我們來說,目前仍然是不可思議的。只有當人實際上和至尊主的快樂能量接觸時,才有可能理解與主超然愛心服務的交流。
就這方面,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舉了一個空中雲朵的例子。空中的雲朵是從海洋上升的,雲朵化成雨水,降到地上,又重新流入海洋。因此,奎師那的享樂能量好比海洋。純粹奉獻者就是帶有享樂能量的雲,當他充盈著超然愛心服務時,便能夠象甘露下降般施贈他的恩澤——享樂能量便又重返奎師那之洋。
從奉獻服務而來的超然樂趣可以分成兩組:直接奉獻服務和間接奉獻服務。直接奉獻服務又分為五種超然情緒或情悅;而間接奉獻服務則分為七種超然情悅。直接奉獻服務就是:中性、僕役、朋友之誼、父母之愛、愛侶之情。間接奉獻服務則分為發笑、憐憫、憤怒、豪俠、懼怕、驚愕、恐怖。至此,奉獻服務可以分成十二種,每一種都有獨特的顏色,那就是白、多彩、橙、紅、淺綠、灰、黃、米、煙、粉紅、黑、烏雲密佈。這十二種超然情緒是由神的十二位化身控制的,這些化身就是:卡皮拉、瑪達瓦、烏彭鐸、尼星哈、南達·南達那、巴拉 臘瑪、庫爾瑪、卡爾基、臘嘎瓦、巴爾嘎瓦、瓦臘哈、瑪茨亞。
持續、展現、擴張、反省、哀傷是愛心交流的五項明顯象徵。所以,人可以根據這五項象徵去測驗某一奉獻者的服務。中性的奉獻服務有持續,豪俠的奉獻服務有擴張,憐憫同情的奉獻服務有反省,憤怒的奉獻服務有哀傷悲戚等等。
對沒有經驗的學生來說,奉獻服務中表面上可憐的狀況似乎是苦惱的,可是,冼練的奉獻者卻認為,身處如此可憐狀況中的奉獻者的感受乃是心醉神迷。舉例如:《臘瑪的漫遊》的故事有時算是痛心疾首的,事實卻並非如此。話說主臘瑪在祂要被父親嘉冕為王的一天反被流放至森林。主臘瑪出國後,祂的父親達沙臘塔大君便悲傷至死, 森林中,祂的妻子悉塔黛薇被臘瓦納擄走了,跟著便是一場大戰。終於,悉塔獲救,臘瓦納全家全國,上上下下,包括自己在內,都一併毀滅。悉塔黛薇回歸的時候要受火考驗她的堅貞,沒多久,她又被放逐至森林。《臘瑪的漫遊》的每一段都是淒慘的,誦讀者吟誦起來看似滿腔悲苦,事實卻非如此。不然,主臘瑪昌鐸的偉大奉獻者哈努曼, 為什麼每天都要如《臘瑪的漫遊》所描述般的,閱讀主臘瑪昌鐸的種種活動呢?答案是,履行上述十二項情悅超然的奉獻服務,每事每物都超然地怡人。這是事實。
就這方面,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為那些虛假地棄絕,慣於作枯 燥的推敲,忽略了作出奉獻、作出服務的人悲哀。即使是舉行火祭, 那些依仗《韋達經》所推薦的種種儀式,依附非人格梵的人,還是無法品嘗奉獻服務的超然樂趣。因此,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奉勸那些 已經嘗到奉愛的甘露的奉獻者,要小心保護奉獻服務,不要受這些枯燥的思辨家、宗教儀式的提升者、以及非人格神解脫的倡議者摧殘。奉獻者要謹慎保管這塊靈性之愛的瑰寶,不要被盜賊掠奪。換句話說, 一位純粹的奉獻者不應向枯燥的推敲者和假棄絕者描繪奉獻服務及奉獻服務的各項剖析。
那些不作出奉獻、不做服務的人永遠無法得到奉獻服務的種種益處。對他們來說,這個課題一直是難以理解的。只有那些把生命奉獻了給至尊人格首神的蓮花足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品嘗到奉愛的甘露。當人超越了心醉神迷的狀態,處於最高層次的純善良時,便可以被視為已清除了心中一切的物質污垢。人在這生命的純正階段,就能品嘗到這甘露。這種品嘗的能力專稱為哪沙——即超然心緒。
巴提韋丹塔撮述《奉愛甘露之洋》第二部份的心得——一般性的奉獻服務,就此結束。